(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1.鉴于被记录为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日益增长的R&D支出却成为GDP核算不断扩大的消减项,这明显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论相背离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浙江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规模。数据显示,R&D内部经费支出从1990年的2.04亿元逐年扩增至2017年的1266.34亿元,其与GDP的比值亦从0.23%逐年提升至2.45%。然而,根据依照《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1993)》(简称1993版SNA)制定并实施了10余年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方法规定,R&D内部经费支出被记录为生产单位从事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按照“GDP=总产出-中间投入”的核算等式,日益增长的R&D内部经费支出不仅未能成为提升GDP规模的增加项,反而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消减项。可见,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忽视了R&D活动的投资性质,更明显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论相背离。

2.国民经济核算新标准修订了R&D支出的记录方式,由“中间投入”向“固定资本形成”转变,为开展R&D资本化核算及贡献测度奠定理论基础

随着R&D活动投资性质的日益凸显和驱动经济增长贡献的不断增加,由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OECD)等五个国际组织共同编制发布的《国民账户体系2008(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简称2008版SNA)在经过多国核算专家及国际组织大量研究和实证的基础上对1993版SNA进行了修订。2008版SNA调整了生产过程中对R&D支出的处理方式,将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R&D支出部分计为“固定资本形成”,不再计入“中间投入”。同时,2008版SNA扩大了资产边界,将R&D产品列入固定资产项下的“知识产权产品”类别。这一修订较大地影响了R&D活动、R&D内部经费支出、R&D产出等不同核算内容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和积累的认定方式,将构成项目开展R&D资本化核算及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贡献测度的理论基础。

3.发达国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为我国开展R&D资本化核算及贡献测度奠定了实践基础

鉴于较早意识到R&D活动的投资性质与1993版SNA处理R&D内部经费支出的不足,较多西方国家对基于本国层次的R&D资本化核算范围、R&D产出核算方法、R&D投资流量核算方法、R&D资本存量核算方法、R&D卫星账户构建方法等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中,法国(20世纪70年代)、美国(1994)、荷兰(2003)、丹麦(2006)、以色列(2006)、英国(2007)、加拿大(2008)、芬兰(2009)、日本(2011)等国家纷纷尝试编制R&D卫星账户(R&D Satellite Account),对R&D投资规模、R&D资本存量规模及对SNA中心账户带来的影响展开测度。2009年,澳大利亚率先采用新方法对R&D资本化进行核算并公布了经调整后的GDP增长序列。继而,加拿大(2012)、以色列(2013)、墨西哥(2013)、美国(2013)、韩国(2013)、冰岛(2013)、挪威(2013)、新西兰(2013)、英国(2013)、印度(2015)等超过40个国家对GDP历史规模与增速予以重新调整。发达国家积累的研究经验为我们开展R&D资本化核算及贡献测度奠定了实践基础。

4.统计局修订并发布了经R&D资本化核算调整后的GDP时间序列,却未公布资本化核算所涉及的关键变量,未开展R&D资本驱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

2016年7月5日,国家统计局修订并发布了我国自1952年以来经R&D资本化核算调整后的GDP时间序列。继而,各省纷纷依照国家统计局的调整方法与要求,着手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2017年9月25日,浙江省统计局发布了《关于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修订全省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公告》,对1995—2016年的GDP规模和GDP增速数据进行了修订。其中,与未调整数据相比,2015年和2016年浙江省GDP分别增加了688亿元和773亿元,GDP实际增速分别提升了0.07个百分点和0.004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国家统计局及浙江省统计局尚未单独公布历年的R&D产出、R&D资本流量、R&D资本存量等R&D资本化核算的关键变量数据,也尚未开展R&D资本化核算对其他经济变量影响的定量测度。

基于上述背景,本书将立足于国民经济核算新标准,通过对R&D资本化核算方法的理论阐释、R&D资本化核算影响GDP核算的机理探讨,对浙江省历年的R&D投资规模、R&D资本存量规模进行实际核算。进一步地,对R&D资本化引致的GDP规模、GDP增长率、需求结构、“三驾马车”贡献率与拉动度等核心经济指标的变化予以分析,对R&D资本驱动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予以量化测度与不同视角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