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意义
1.开展R&D资本化核算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本书的研究主题与2008版SNA中的第9个修订议题“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直接匹配,与“专利权(Patent Entities)”等知识产权产品修订议题密不可分,与《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手册》(简称IPP)、《弗拉斯卡蒂手册》(简称FM)等国际标准密切相关。本书开展R&D资本化核算范围、R&D产出核算方法、R&D投资流量核算方法、R&D资本存量核算方法等理论研究,无疑是对2008版SNA和相关国际标准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体系。
2.立足于核算新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进展
从MPS到1993版SNA,再到2008版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经历了“转变→适应→完善→改革发展”的轨迹。2017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统计局《关于报请印发〈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请示》,这标志着基于2008版SNA修订形成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简称CSNA-2016)正式出台。CSNA-2016正式调整了R&D支出的处理方法,将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R&D支出不再作为中间投入,而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本书立足于核算新标准,开展R&D资本化核算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浙江省R&D资本化的实际核算,这样不仅可检验新标准的修订意义,更可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积累经验。
3.开展R&D投资和R&D资本的贡献测度可为客观考察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各类影响提供量化分析框架
综观国内研究成果,尽管探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文献已汗牛充栋,但大多直接将R&D内部支出视为R&D资本,或直接将R&D内部支出等同于R&D产出。事实上,只有形成固定资本的R&D支出才构成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只有应用于实际生产并能带来收益的R&D成果才称得上R&D产出。本书基于资本化核算视角开展R&D驱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可拓展国内相关成果的研究视野,也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客观测度科技创新贡献的量化分析框架。
4.开展浙江R&D资本化核算将为浙江省实现企业转型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决策支撑
浙江省的R&D经费支出大多由企业部门执行,将研发支出由中间投入核算为固定资产形成等同于将大部分R&D经费支出直接计入浙江省企业的总产出,这是对浙江省企业进一步提高R&D投资强度、扩大研发支出规模的直接激励,无疑将为浙江省实现企业转型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正能量。同时,本书开展R&D投资和R&D资本驱动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亦是对浙江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贴切诠释,将为省政府制定更合理的科技政策提供更为直观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