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尽管具有显著的投资性质,但R&D支出并不等同于R&D资本。对此,《国民账户体系1968》曾提出特别有必要澄清R&D现期支出与R&D资本支出之间的界限问题;《国民账户体系1993》也讨论了将R&D作为投资处理的可能性。随着R&D支出投资性质的日益凸显,2008版SNA正式修订了核算规则,将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R&D支出计为固定资本形成,不再计入中间消耗,即开展R&D支出资本化核算。同时,2008版SNA进一步强调了中心账户的灵活应用,建议各国通过开发卫星账户以补充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作为响应,目前至少有40个国家开展了R&D支出资本化核算,对GDP历史规模与增速予以重新调整。2016年7月5日,国家统计局根据新的核算方法,修订并发布了1952年以来R&D支出资本化核算后的GDP时间序列。其中,与未调整序列相比,2015年GDP增加了8798亿元,GDP实际增速提高了0.04个百分点。遗憾的是,R&D支出资本化核算主要处理规则变更对GDP核算的调整,尚不能充分展现R&D资本化核算纷繁复杂的技术参数选择过程,无法系统揭示R&D产出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流动脉络,无法展示R&D资本形成与其他活动之间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因此有必要对R&D资本化核算展开专题研究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
十分幸运的是,2017年6月,我申请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发卫星账户编制方法与应用研究”。作为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团队立足于国民经济核算新标准,对流量层次的R&D资本化核算方法、存量层次的R&D资本化核算方法、R&D资本化对GDP核算的影响机理等问题展开了系统探讨。基于此,我们以浙江省为例,对浙江省历年的R&D投资规模、R&D资本存量规模进行实际核算,对R&D资本化引致的GDP规模、GDP增长率、需求结构、“三驾马车”贡献率与拉动度等浙江省核心经济指标的变化予以分析,对R&D资本驱动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予以量化测度。经过两年的努力,于2019年6月完成了本书内容。
本书共分为八章,由我、李金昌与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祝瑜晗博士合作撰写。同时,盖英杰、周莹莹、孙思雨、连港慧、汪文璞五位硕士研究生承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外文翻译、文稿校正等工作。
本书出版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7ATJ00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6YSXK02ZD)、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ZJWR0108041)、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的联合资助。感谢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谭娟娟编辑,正是由于她的悉心编排,使得本书得以在短时间内交印出版。
囿于主客观条件,本书仅仅是做了尝试性的、较为粗浅的探索,书中很多内容参考了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当然,相应的参考及引用都尽力给出了标注和说明,若有疏漏在此表示真诚的歉意。另外,本书定有不够完善甚至是错误之处,敬请读者和学界同人批评指正。
徐蔼婷
2019年3月12日于浙江工商大学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