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居布局
1.村域环境
龙宫村村域面积广阔,近30 平方千米,山林面积约17600 亩。从空中俯视,村落由“宁海第一尖”、大虎尖、小虎尖、细尖陡岗与冰岩岗等“四尖一岗”五座山峰环抱,四周群峰形成天然屏障,似一个大盆地。站在村中看,村庄北靠龙山,南涉秀水,东临铁岭,西接铜岭,是村民宜居的“天然氧吧”。村东南的狮头山和西南的象鼻山,可谓东接铁岭龙山绵绵,西连铜岭溪水潺潺,左呈狮嘴窦水之势,右呈象鼻拦山之雄,崔嵬屏峰对峙,古时村中秀才陈佐庭有诗句曰:“狮蹲铁岭,象踞铜关,藏风得水,围而不寒。”
村庄依山傍水,东、西、北三方从山麓至山腰筑起了层层梯田,山脚处有较平坦的畈田,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物象泰然。村民居住环境与劳作环境和谐自然。
2.民居分布
民居布局形态整体略呈长方形,建筑物多坐东北朝西南,结构完整。村中桥坑与村前龙溪把民居建筑群分为三大块,桥坑东龙溪北为大村,桥坑西龙溪北为隔坑,龙溪南为前山。明清古民居大部分集中在大村,小部分分布在隔坑。新中国成立后建的民居大部分分布在村的周边,前山、隔坑西北边居多。村中新建民居很少,大村连片古民居保存基本完好。
村内有七条较长的街巷,三纵四横。村居墙弄多以丁字形交会,很少有十字路口,清一色的石蛋路。陈祠路东西走向,穿村而过,与南北走向的桥坑路相接,长约293 米,是村内主要的横向街道。两旁多是砖木结构的民居,中间是宽约2 米、用鹅卵石铺成的街道。明清时这条街店铺林立,商贸繁荣。目前,在陈祠路两旁还能看到一些老式商铺,有杂货店、药店、香烛店等。桥坑路由南向北穿村而过,长约280 米,是村内主要的纵向街道。路依溪而建,路面由鹅卵石铺砌而成。道路西侧为桥坑溪流,东侧为古民居,溪上游还可见苍劲古朴的龙树。桥坑溪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千年古树临溪迎风,古朴有力。民居院落地势平坦,交错有致。白墙、青瓦、古树,清清小溪,幽幽古径,使得桥坑路别具特色。除了七条主要街巷,更吸引人的是村内弯弯曲曲的狭窄小巷,可谓曲径通幽。
龙宫整个村庄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紧密,村居布局建设与自然元素巧妙融合。如桥坑路、大溪路等巷弄走向和周围建筑布局与河道巧妙结合,巷弄空间将周围自然景观融入村内,处处洋溢着对大自然的亲和。
3.建筑特色
龙宫村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保存了一批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建筑形式古朴自然,多用当地木石材料建成,处处体现着原始的江南建筑风格。村中密布着一大片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的民居,其中遗存的民国前古宅道地共有34 处,共计350 余间,大多为三合院、四合院。众星拱北、五世同堂、进士第、安吉贞、居其所、三串堂等12 处保存较完整。其中,三串堂建于清代,即三幢房屋和三个道地串联在一起,前有福字照壁,后有天井、花坛、水井,显示出建筑的气势恢宏。寓意子孙繁茂的五世同堂四合院,有寓意福寿双星、瓜瓞绵延的雕花石窗。众星拱北是保存最完整的道地。同时,古寺庙、古祠堂、古匾、古书院、古井、古树、古道等保存完好。全村曾拥有宫灯四十余盏、鼓亭六杠、全副銮驾一组、大号寿字烛台三副、彩旗七十余面、石牌坊三处(其中两处有圣旨)、古匾二十余块等。建有古祠堂三座、大小寺庙十一处、古石桥二十多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的集福禅寺历史悠久,曾设过抗日临时指挥所,珍藏着有400 余年历史的明版木刻稀有经典《华严经》。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的陈氏宗祠(星聚堂)前有一道照壁,宗祠大门两旁立着一对抱鼓石,祠堂内有独特的彩绘同心圆藻井顶戏台,以气势宏伟、做工精巧著称。陈氏宗祠古戏台为宁海县十大古戏台之一,2006 年5 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的育英书院(崇德堂)是宁海县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书院之一,与民国二十六年(1937)建成的三之堂,2003 年、2012 年分别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 年,龙溪桥与桥坑的庆澜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宫村山水资源兼优,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居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耕读文化、名人文化等形成有机整体,生动地展现了传统农村生活画卷。历史的沧海桑田,岁月的风云变幻,都已深深地烙印在古树的年轮和古桥、古道、古民居的石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