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指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民间作品。龙宫村民间文学丰富多样,是山区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
1.民间故事
三角地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陈氏先祖,在一个寒冷的大年三十夜里,因为急于回家,错过了客栈,被困在一处三岔路口的路廊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随身所带只有一床可以御寒的棉被。虽然有铜钱、银子,却没有地方可以买东西充饥。
正在饥寒交迫的时候,路廊里又进来一个人。这个人也姓陈,也是急着回家过年的。风雪实在太大,不能前行,也被困在了路廊里。他随身带着几只大馒头,是东家祭祀祖先后送给他的,当时算是稀罕之物,却没有被子可以御寒。
也算是上天保佑,这两个人,一个有棉被可以御寒,一个有馒头可以充饥,于是两人就互相帮衬着在风雪中熬着。
大风雪持续了三天三夜,在这天寒地冻的三天三夜里,两个陈姓人,夜里同盖一床被,白天同吃一只大馒头。
三天后,风雪停了,太阳出来了,路上也可以行走了。两人将各奔东西。分手的时候,陈姓先祖把自己的被子分成了两半,两半一样大小,半条送给那个人,半条自己留着。那个人也把最后一个大馒头分成了两份,两人各拿一半。
为了让这段同生共死的感情延续下去,也为了让后世子孙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两人约定,今后凡是陈氏村里的主要道路的三岔路口都要放一块像馒头一样的大圆石头,陈氏子孙外出经商、从事手工业或者旅游,如果碰到财物遗失,或者被强盗抢劫,身无分文,都可以到建有这种标志的陈氏族里请求帮助。只要说明如何落难的情况,陈氏族长和村民都应该马上安排他吃饭住宿,并且资助他一路上吃住的费用,保证让他安全地回到家乡。
龙宫陈氏家族源自江西九江,“义门天下第一家”的一个分支迁往福建福州,又从福州迁入新昌平湖,后又迁到龙宫。在九江、福州、新昌平湖,龙宫陈氏都建有三角地标志。
龙宫村的三角地有三处:后墙弄、大份门品和隔坑。三角地中心设有圆石一块,大似菜盒,形如馒头,作为“义门陈氏”的标志。
三角地,是义门陈氏帮助别人的广告牌,也是龙宫自己的聚宝盆。
(摘录自《故事里的龙宫》,作者陈成宽,有删改)
陈司聪退差兵、吓县令,赈济灾民
元末明初,龙宫村出了一个不平凡的大人物,可以说是威名远扬。此人姓陈,名司聪(1328—1404),葬于龙宫岙里庵基里坳。龙宫村还流传着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叫作“天上怕雷公,地下怕司聪”。
陈司聪家有良田一万三千亩,高楼大屋造了九进十明堂,马养九槽,书童、丫鬟齐备。他能使得动八百斤重的铁锁。有一次,宁海城里着了火,大火烧了三日三夜,县老爷竟派兵去抲陈司聪。这些兵卒到陈家门口,见陈司聪身材如此高大,吓得魂飞魄散,心慌意乱,挤成一团,一直退到大车门口,支支吾吾,说不出一句话来。司聪见兵卒如此模样,问:“为何惊慌?”兵卒们已经吓得魂不附体,怎敢答话!司聪说:“不要怕,你们讲,什么事?”兵卒们抖抖索索才说出一句话:“抲……抲……县老爷叫我们来抲你的。”“我犯了什么罪?”陈司聪声音犹似雷霆霹雳。兵卒们不敢说有罪,只说老爷有信为证。司聪接过一看,果真无假。他义正词严地对兵卒说道:“你们回去,我明早自来。”兵卒们听到叫他们回去,就一溜烟地回宁海县城了,报知县老爷说:“大个子,抲不得,明日自来。”县老爷为了安慰火灾难民,只好将没抓到罪犯空手回城的兵卒,每人打二十个手掌。
次日,县老爷刚刚坐堂,身高丈八的蛮大汉果然来了。他大步走进县堂,兵卒们认得他,早已躲在一边。县老爷看见这个蛮大汉,连惊堂木也不敢拍了,又眼见兵卒已躲避,心中惊慌,十分惧怕,只得连说“先生请坐,先生请坐”,司聪太公毫不客气,在一旁坐下。县老爷急忙下堂,亲自奉茶,一面问:“先生到来何事?”司聪心平气和地说:“昨日你派兵来抲我,不知我有何罪?说明便是。”县老爷含含糊糊地对司聪说:“城里着火三日三夜,火灾难民无家可归,都说是你在三隍岭掏断龙筋造成的,你道怎么样?”司聪答道:“哪有什么龙筋虎筋,全是废话!这点小事,何必差兵来抲呢?灾民的房子我赔,要多少银子,你差兵来拿吧。灾民的衣食问题,你县衙可以救济吗?”县老爷听了连连点头道好:“真是大人物,真是大人物,度大福大量也大。”
县老爷特设一席,请酒赔礼,兵卒们在暗地里说长道短,讥讽县令倒拍马屁。
(摘录自《故事里的龙宫》,作者陈常才,有删改)
百世坊与全副銮驾
据考,以前龙宫村头立着一块巨石牌坊,牌坊的顶端有用石头打造的“圣旨”二字,村民把它叫做“百世坊”。祠堂的两边还排列着全副銮驾,銮驾为古代皇帝的车驾,后来衍化为皇帝出巡的仪仗队伍。一般皇帝御赐的銮驾都只有半副,而龙宫却有全副,由此,龙宫村就流传着宏挺娶康熙皇帝义女的故事。
龙宫陈氏第二十八世祖名陈璇,字宏挺,文若公嫡侄,为清康熙年间进阶大夫。他从小天资聪颖,八岁就能填词作诗。然后奉圣旨主考台州学部,考完后在去京城完旨的路上遇到了朝廷微服私访的一位阁老。阁老见他谈吐儒雅,满腹经纶,于是便拿出一张写满蝌蚪文的纸问他是否认得。宏挺一看,这不正是他以前所学的文字吗?马上就翻译出来了。阁老十分惊奇,满朝文武大多看不懂,而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这么顺利就翻译出来了,他当时就决定要与宏挺一同进京。到了京城,阁老才亮明了自己的身份。
第二天就带他到皇帝那里完旨。皇帝见宏挺不仅相貌英俊,还才高学富,又听阁老说他还懂外文,马上命人拿外国送来的“国书”让他翻译。宏挺翻译完毕,又一气呵成用外文写了“回国书”,这下皇帝龙心大悦,当场就把自己的义女赐婚给他,将宏挺招为驸马,还让他留任国子监。宏挺心里却很惶恐,原来他在家里早已娶妻,但圣旨已下,君命难违,只好奉旨完婚了。
时过一年,公主生下了一个儿子,夫妻俩也非常恩爱,宏挺因得到皇帝恩宠而被重用。但他回到家里面对公主的时候却有些拘谨,细心的公主感觉到驸马的异样,便暗中观察,她发现驸马一个人独处时常常神情恍惚,有时甚至还以泪洗面。公主觉得奇怪,问了驸马后知道了隐情。公主体谅驸马是个有情有义的好丈夫,就帮他向父皇请回家探亲假。
公主只允许宏挺回家探亲两个月。由于车马劳顿,宏挺在路上染了风寒,到龙宫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再加上走亲访友,一晃就快两个月了,等他想起公主之约急忙想返京时却感到身体不适,病倒了。原来当时他离开京城时公主竟然命令大内高手将他点了血穴,如果两个月不能回京,他将性命难保。公主急得团团转,她马上禀报父皇,又急忙向太后借来半副銮驾火速奔往龙宫,但等她到了龙宫的时候驸马已经气绝身亡。公主伤心至极,她把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禀报给父皇,并表示自己要留在龙宫为夫守灵。皇帝知道以后,为义女的忠烈贞洁和驸马的英年早逝深感痛心,于是命人打造了一座牌坊以表纪念,还特别赐予半副銮驾,以示皇家威仪,这与之前公主向太后借来的半副銮驾组成了全副銮驾。从此龙宫村就有了流芳百世的“百世坊”和全副銮驾,可惜全副銮驾在“文革”期间被毁。
宏挺墓葬在村北西岙口(也有人说葬在月山),“文革”时已遭破坏,至今墓址残迹尚存,有荷花柱遗物为证。
(搜集整理:陈宝相)
九进十明堂
龙溪村因山水秀丽而改名为龙宫村,当时,村中巨富陈司聪想,龙宫村不应只是徒有其名,应把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龙宫,如此才不负“龙宫”美名。
于是他请来风水先生进行地理规划,从龙溪边一直规划到后门山脚,又请来能工巧匠建窑烧制砖瓦,动用工匠数百,民工上千,历时六年,建起了“九进十明堂”正房二十七间,厢房七十二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他又开沟、挖渠、引水,使桥坑水与东溪水绕村环流,使得龙宫村既像“龙宫”,又似皇宫。于是到处盛传龙宫村建造了一座皇宫。如此壮观的建筑、宏大的工程,不但引得四邻八方的村民前来参观,各府各县的人也纷纷慕名而来。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事传到了朝廷,朝廷派出密使进行暗访,访得确实有屋造九十九间,灯挂九十九盏,马养九槽,岭设九步,台阶五级等等。密使将这些一一禀报皇上,皇上听了不禁龙颜大怒。古代,九这一数字一般用来附会帝王,如九五之尊代表君位。司聪大院触犯了皇家禁忌,朝廷怀疑其有谋反之心,于是指使鹰犬暗中将“九进十明堂”焚毁。
经此浩劫后,“九进十明堂”只留下大致格局和一些石阶台级,再也没有重建。此后,龙宫人建房一直忌讳造三、五、九间,如果有也要加上一弄。
(搜集整理:陈宝相)
仁义两兄弟
明朝时,龙宫村二十七世祖学颂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宏序,次子宏度。两子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力大无比,几十人抬不动的大石头,他兄弟俩轻而易举就能抬着走,今桥棚墙脚那块大基石,重千余斤,就是他兄弟俩抬来放好的。
兄弟俩家境好,租田多,年年只要收租就吃用不愁。两兄弟品德高尚、正直无私,平时又经常见义勇为、乐善好施、惩恶扬善,名扬四方。
有一年的秋季,秋高气爽,艳阳高挂。兄弟俩去梅林等地收租。到了岩头里,准备在路廊里休息一会儿,忽听得不远处传来一阵争吵声。他俩转过去一看,见村里围着一群人,不知为何。
他俩走近人群观看,原来是村里的一个恶霸粗声粗气地想强抢一个老汉的小牛,那老汉苦苦哀求,据理力争,拉着小牛不肯放手。那恶霸露出一脸吃人的凶相,朝老汉的头部狠狠打了几拳,老汉顿时昏倒在地上,老汉的儿子们依着老父,哭红了双眼。围观的村民都义愤填膺,但敢怒不敢言。兄弟俩见此情景,深感不满,于是一把抓住那个恶霸,责问他怎么能这样仗势欺人,又一番摆事实、讲道理,劝他放下耕牛。恶霸看着这两人一表人才,说话有理有据,认为一时难以对付,何况道理上又站不住脚,便偷偷地溜走了。
老汉家境贫寒,全家六口人全靠他一人劳动赚收入,苦度光阴,年年欠债,家里也没有一副完整的农具,样样问别人借用。他想,这样下去,生活只会越来越苦,于是打算借钱去买一头母牛,以后生几头小牛换钱度日,所以满口好话向那恶霸借了几两银子,买了一头母牛。当年,母牛就生了一头小牛,谁知那恶霸逼着他还钱,连本带利盘算起来要几十两,老汉怎能还得出呢?老汉哀求他再欠一年,恶霸不肯,还说:“还不出,用小牛抵。”老汉咽不下这口气……
兄弟俩对老汉的处境深表同情,由于时间仓促,只得赶路了,但心里却牢记着这件不平之事。
老汉头部受伤,白天茶饭无味,夜里睡眠不安,心事重重。他想:他俩走后,那贪心的恶霸是不会放过我的,是一定要出事的,怎么对付好呢?
第三天的下午,兄弟俩收租回来,走到岩头里时,心中又想起老汉的那桩事来。
这时老汉正等在村头,要求他俩进家坐一会儿。
兄弟俩进了家门。见老汉家的确一贫如洗,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而全家人却那样热情地招待他俩,一家人都忙忙碌碌的,不知为什么,便问起:“你们有没有什么事?”老汉直言:“上次要不是你俩给我说几句公道话,小牛早就被抢去了。如今恶霸是忘不了这件事的,你们离开以后,小牛迟早要落在他的手中,所以我把它杀了,还是让恩公吃掉好。”不一会儿,老汉就叫儿子们摆好了两大甑牛肉,还有一埕酒,一定要两兄弟吃,以表寸心。兄弟俩不禁一怔,忙说:“为什么把牛杀了?我们讲几句公道话理所当然的。”老汉说:“别客气,牛可再养的,你俩尽管吃吧。”两兄弟边吃边讲,不知不觉把牛肉吃光了,酒也喝完了,一看已日薄西山。回家之前,为了报答老汉的一片心意,兄弟俩对老汉说:“梅林谷仓角的一点谷给你们。”并留下随身带着的三十两银子,就忙着赶路了。
几天以后,老汉的伤慢慢好了,一家人去取谷。走进大谷仓,这谷畚了一担还有一担,足足忙了一天,还是畚不完。后来再去了四五十人才担完。担了两天的谷,老汉也吃力了,回家就躺在床上。想不到当天夜里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梦见这兄弟俩站在他的床前,说:“你昨天担的谷子里还有两个银元宝,不知是否找出。把一只藏在谷仓底下,一只放在衣箱里,今后就不愁吃、不愁穿了。”说完便不知去向。
一觉醒来,天已亮了,灿烂的阳光钻进了窗户。老汉马上把昨夜的梦境告诉了全家人。当时大家还不相信,然而倒谷时果然滚出两只发亮的银元宝。老汉将元宝一只放到仓底,一只放在衣箱里。一夜后谷好像慢慢地满了起来,变成满满的一仓了,畚了几箩又不断地满上来……衣箱里也添了新的衣服。从此,他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家境也一年比一年好起来,又买来了耕牛,开始了勤劳致富的日子。
(摘录自《故事里的龙宫》,作者陈东贤,有删改)
陈茂英救夫
除暴安良救万民,反清反帝醒国魂。茂英智勇传千古,女将岂独出杨门?
1900 年前后的某一天早晨,宁海县大里村天主教徒王品松的老婆,打扮得整整齐齐,坐轿进城去见宁海县天主教总堂神父朱国光。那婆娘挂着两串眼泪,向朱国光哭诉:“秀才王锡桐煽动农民,烧毁中胡教堂,欺压各地教友,声势越来越大。如不及早设法拔去这枚眼中钉,非但无法传教,教友的生命财产也难保全……”朱神父一听此语,又惊又恐,一面安慰那婆娘宽心在他家休息几天,一面思索着对付王锡桐的妙计。
第二天早晨,朱神父陪着那婆娘吃了早点,就亲自去会见知县。那知县遵照上司指示,要保护传教士传教自由的权利,深知得罪神父,就有失去乌纱帽的危险,况且王锡桐是个秀才,秀才造反,知县官更是责任难推。便一面向朱神父打躬作揖,赔礼道歉,送他出衙,一面立即召集悍吏衙役,鸣锣开道,来到大里村。知县官肚里明白,如在大里村用武力捕捉王锡桐,必然闯祸。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硬的不行用软的,用一顶轿子礼请王秀才进城议事。
知县官带着王锡桐一到县堂,就翻脸不认人,把王锡桐关进监狱,一面通知朱神父,一面备文呈报上司。知县呈报府台,府台转报道台,道台直奏清廷,清廷火速行文浙江有关衙门,指出王锡桐案案情重大,必须严加防管,如有疏忽,格杀查办。于是王锡桐成了朝廷钦犯,待命处斩。
且说王锡桐夫人陈茂英,虽然不曾多读诗书,但却精敏、能干,是个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平时在料理家务之暇,常与丈夫议论国家大事。特别是对当时天主教徒依仗洋人势力横行乡里、欺压良民的情形深感愤怒。因此,对于丈夫“打天主”之事不但不反对,反而全力襄助,全村农民无不爱戴她。她那日见知县接丈夫进城,料无好意,当时就密遣机智勇敢的堂房侄子,进城打听消息。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陈茂英正在灯下督促爱子幼生读书,忽听得楼梯响,一青年推门而入,不待陈茂英开口,此人就一口气把在城里打听到的消息说得清清楚楚。原来,他就是昨天进城打听消息的堂房侄子。陈茂英听了并不惊慌,冷静地思索了一会儿,便对侄子嘱咐了几句重要的话,叫他回去按计划办事。侄子的脚步刚迈出门槛,幼生就“哇”的一声哭了出来。陈茂英忍住眼泪对儿子说:“不要哭,眼泪救不了你父亲的命,你暂时在隔壁婆婆家住几天,我明日要进城去接你父亲回来……”幼生素来敬畏母亲,就揩干眼泪,不再作声。
时间已近半夜,陈茂英叫幼生收拾文房四宝,上床安睡。陈茂英一边思量着明天进城救夫的计划,一边整理着行装和干粮。她意识到这是一场生死搏斗,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为了消除几天的疲劳,准备迎接未来的战斗,她深知此刻必须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好好休息一下,就和衣倒在儿子的身旁……
一声公鸡叫,三响土铳鸣。陈茂英对镜理一下鬓发,穿上一套整洁的衣裙。她把幼生唤醒,托付给邻家。锁上房门,走到路廊里,把一面闪着金光的铜锣挂在轿门左边,右手握着锣锤,从容上轿。四个魁梧强壮的小伙子早已等在轿边。轿子抬到大石桥上,陈茂英右手举起锣锤,用力地打了三下,轿后队伍发出了雄壮的吼声:“愿意救锡桐先生的跟师母进城!”这吼声使群山震动,使云天变色!
陈茂英的轿子直进县堂。知县笑里藏刀,首先开言:“请问王师母何事进城?”陈茂英开门见山,回答他:“请父母官还我丈夫。”知县明欺暗压再开言:“王秀才案情重大,本县无权做主。”陈茂英理直气壮,驳斥他:“你捕人有权,关人有权,杀人有权,难道放人无权?”知县做贼心虚,溜之大吉。陈茂英当机立断,挥手鸣锣。顷刻间,刀锄并举,里应外合,吼声震天。只见清兵丢下武器,东逃西窜,囚徒挣断镣枷,冲出牢门,官吏销声匿迹,洋奴鼠钻鸡飞,勇士眉飞色舞,百姓笑逐颜开。千百把锄头、千百把龙刀、千百把稻叉簇拥着王锡桐和陈茂英的两顶轿子,通过宁海大街,跨出小北门,浩浩荡荡凯旋。
巾帼英雄陈茂英,救夫劈狱显威名。锡桐要是缑城斩,大里何人举义兵?
(摘录自《故事里的龙宫》,作者胡才训,有删改)
金龙戏僧
相传五百年前,龙宫大庵边的龙潭里住着一条黄龙。
一天,黄龙心中烦闷,跃出水潭,化作一位村民散步闲游,忽见一个和尚带着两个徒弟,在庵堂外晒谷场上晒谷。它灵机一动,何不找他们寻寻开心,于是立即变成一根又大又粗的藤,缠绕在柏树岭的大柏树上。霎时,狂风怒号,都快要把和尚刚晒好的谷簟掀翻了,急得和尚连忙搬来石头,把簟压住。接着,天空乌云密布,下起雨来,和尚连忙收好稻谷,抬进庵堂。谷刚收好进庵,天空又云散雨止,红日高照。和尚想,大晴天,不能错过晒谷机会,于是忙叫小徒弟又把谷抬出来晒,这样,时而晒,时而收,晒晒收收,收收晒晒,累得他们汗流浃背,腰酸背痛,瘫倒在地……
黄龙却在树上高兴地摇头摆尾,狂笑不已。
老和尚已经得道,对天地阴阳了如指掌,他想,今天天气这样反常,内中定有诈,于是静思片刻,屈指一算,大怒道:“这个畜生,想捉弄我,真是岂有此理。”说着,进庵拿来长钉子、凿子、榔头,飞也似的奔向柏树岭。定睛一看,原来这畜生变成了一根黄蕉藤。老和尚马上取出钉子、榔头,不由分说地将黄蕉藤的下部猛烈地钉在树上,痛得黄龙“啊呀”一声飞走,断了一条美丽的尾巴。
断尾黄龙懊丧地在龙潭养伤,心里闷闷不乐,日思夜想要怎样报复出气,但得道和尚道法高强,黄龙失败,想到自己是“行雨治水”的尊贵之躯,不想受人嘲笑,就忍着疼痛,化作一阵清风到“第一尖”安家落户。
往后,“第一尖”断尾黄龙每次行雨就落在它的老家龙潭门口,龙宫村始终得不到一点儿雨。
老和尚觉察到这是黄龙对自己的有意报复,却使万物生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认为那时一怒之下对黄龙的行为太过苛刻,表示认错,愿把尾巴奉还。黄龙听到和尚主动认错,对当时找和尚寻开心的失礼也表示道歉。一天,黄龙来到龙潭,和尚闻之,把藏在观音神龛下的半根尾巴向空中一抛,口中念念有词,“嗖”的一声,黄龙接住尾巴,恢复了全身,却变成了一条美丽的“五花龙”,黄龙又摇身一变,变成一位英俊的年轻人,紧紧地抱住和尚,高兴地说:“谢谢老师父!”和尚忙说:“黄龙兄弟前程无量,望多多包涵!”于是,他们俩来到柏树岭,双双跪地,叩拜上苍,义结金兰,彼此永远交好。
从此,龙宫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有诗曰:“柏树龙岭,自古至今。人龙施法,各显神能。一场戏玩,悲欢和合。义结金兰,造福于民。”
(摘录自《故事里的龙宫》,作者陈志清,有删改)
陈俊庞老师解字释义明山界,化解纠纷促和谐
陈俊庞文字功底深厚,学识丰富,其解字释义明山界一事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
双湖、马岙两乡山地面积广阔,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两乡常有山界纠纷。其主要原因是两乡对山界的历史依据理解各不相同,以致对山界所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造成了纠纷不断,矛盾不断。
20 世纪80 年代,为了落实山林承包责任制,双湖、马岙两乡对所在山界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一处叫“方石潭”的地方山界不清,引起了两乡的争议。于是深甽区政府成立了由应建成、李中元、石常勇等领导组成的协调工作组。工作组及时召集两乡干部及群众代表进行举证协商,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决定取马岙村提供的依据——“北中央准岩直落方石潭对过外长巄直上南山峰”的断贴为定界准则。可是到了山上实地考察时,你说这块是“准岩”,他说那条为“外长巄”,而对“南山峰”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山界认定一直难产。后请林特局领导与专业人员来定也无济于事。于是,大家想到陈俊庞老师,请他做先生,对所述文字进行解读。陈俊庞到调解办公室听取意见、看过断贴后说:“我在这里只谈见解不谈山界,只说语句字义不说谁是谁非,对了作参考,错了算没说,不要把我当先生,定界要讲原则。”在场人员听了都说好,这话公正。陈俊庞接着说:第一,这个断贴是进士县令写的,我们应该相信他很有水平,其所述文字必定准确、无歧义,大家不要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作主观臆测;第二,古文不像白话文,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得用文言文的语法、字义进行解读。陈俊庞老师认为此断贴可分两层意思来理解,于是他先从北面说起:“中央准岩直落方石潭”,那么准岩在哪里呢?这里我们首先得理解“岩”字,“岩”字的最基本的意义为岩石和高峻的山崖,此处应为后一种意义,只有高峻的山崖方可作标志。另,贴上只写“直落”没有“上至”,所以此山崖应在最高处,到山腰寻找准岩是错误的,最高处同样的山崖有三座,中央这座即为准岩。“直落方石潭”怎么理解呢?一般山界都由分水流水划分,准岩凸起下方为巄,说明这条巄到不了方石潭,它的下面必定平坦,平坦段就由准岩对方石潭直线为界。在场人员听了觉得十分有理。接着陈俊庞又说南面,“方石潭对过外长巄直上南山峰”,那么哪条是外长巄呢?有外必有里,方石潭对过的地方必定有两条差不多长的山巄,其外边这条即为外长巄,其他远处最长也不是,长巄必定通主峰,所通主峰就是南山峰。现在我们把北准岩、南山峰、中间方石潭三点一线连接起来看,山界也就清晰了。在场人都到过实地,经陈俊庞一点拨,大多认为的确有理。随后工作组与双方代表立即上山,一看更是一目了然,感到山界所在就是陈俊庞所说的那样,于是在大家的一致认同下确定了山界。后来有人在柴草丛中发现了界碑,完全印证了陈老师的解读,众人不由心悦诚服。
事后,协调小组的领导李中元对陈俊庞老师说:“先生没上山,却知山中界,真是厉害。”由于山界得到了及时的确定,不仅化解了两乡多年的纷争,还避免了更大矛盾的出现,促进了两乡间的团结,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搜集整理:陈宝相)
2.歌 谣
蚂蚁抬大树
蚂蚁帮我抬大树,我帮蚂蚁砟短柱。
前门后门关关牢,砧板白刀带带来。
蓑衣笠帽都穿好,样样工具要整到。
毛竹弯弯
毛竹弯弯,弯到山湾,山湾老太婆叫我吃夜饭。
啥克饭?麦碎饭。啥克菜?苋菜卤、咸花枯。
草花歌
草籽开花满天星,蚕豆开花黑良心。
油菜开花黄如金,豌豆开花九莲灯。
3.顺口溜
喇叭花红喇喇,坚槭花白洋洋。张姑娘来抲蟹,蟹与泥螺换白鲞。白鲞干,换铜钿,铜钿呒没眼,换灯盏,灯盏呒没换,换碗饭,饭里一粒谷,换碗粥,粥薄沦汤,倒猪缸,猪缸一条裂,换沙节,沙节呒没齿,换瓜子,瓜子剥剥剥勿开,老爹老娘焐沙堆。
火萤团,夜夜来,一夜勿来摸灰堆,大红花轿抬你来,站在桥头望你来——也勿来。高头大马驮你来,坐在坑边等你来——也勿来。驼背阿叔背你来,金羹玉饭请你来——也勿来。红头细绳吊你来,毛竹梢丝打你来——也勿来。火萤团,都勿来,弄得我们没法来,明晚约帮朋友重新来,请你到我门前吃杨梅。
山里山,湾里湾,萝卜开花结牡丹,牡丹娘子要嫁人,千金小姐做媒人。媒人到,讲排场,花轿到,哭爹娘,上轿哭三声,落轿拜观音,观音堂上来拜堂,夫妻双双入洞房,红绿帐子大眠床,笋干豆腐汤,嘴巴吃得油汪汪。
月亮婆婆,小囡归娘。娘看见心头肉,爹看见百花香,姐姐看见亲姐妹,嫂嫂看见冤家来。不吃嫂嫂嫁来饭,不穿嫂嫂嫁来衣。前堂吃饭后堂嬉,拿把金扇赶金鸡。金鸡赶进堂,细看变凤凰。
跷跷板,跷跷板,两个小鬼哈哈笑,你落地来我上天,一直翘到楼屋檐。
嗞咕解锯,姨嬷炒菜。侬一碗,我一碗,大木老师吃大碗,小木老师吃小碗,一碗囥藏了锅灶洞里,猫乌拖几去。
瘌头囝,撑江船,撑到宁海县。砍株毛竹起间屋,讨个内客媳妇享享福。内客在时鱼和肉,内客死了盐笃笃。霉头竹棍垫垫谷,灯盏碗头搭搭粥。
脚跳跳,跳到外婆家,外婆呕我吃糖茶,娘舅摘枇杷,舅姆串人家。
燕啊燕,飞上天,天门关,飞过山,山头白,飞过麦,麦头摇,飞过桥,桥上打腰鼓,桥下抬新妇。
冬瓜卤,苋菜股,屙坑跍一跍,生个“小尼姑”。
4.谚 语
六月尽,七月半,八月十六弗用算。
太阳钻云洞,下雨呒弗缝。
雨打中,两头空。
廿九卅不下雨,初一不过五更头。
雨打秋,件件收。
雨打秋头廿天旱。
黄霞黄霞,大水澎涨;红霞红霞,晒煞外婆家。
东虹日头西虹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早上乌云盖,无雨风也来。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夜开天,独日晴。
雨打天亮头,晒死黄牯牛。
直雷雨小,横雷雨大。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东风吹过墙,雨在门外张。
星星照烂地,落雨落不息。
春霜不露白,露白要赤脚。
春寒致雨,春暖致晴。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霜降无霜,廿日无霜。
早阴霜,午后开;晚阴霜,雨便来。
春霜三交白,晴到割大麦。
芒种无雨,紧割小麦两天半。
芒种前后日,夏至前后株。
大暑油麻,小暑豆。
五月种芝麻,立地生芽槎;六月种芝麻,脑头开朵花。
七葱、八荞、九大蒜。
七月秋凉转,八月戴帽碗。
七月半,蚊虫多一半;八月八,蚊虫大如鸭;九月九,蚊虫蹬捣臼。
八月种剥芥,牛都吃弗败。
处暑白露荞,寒露栽菜苗。
有稻无稻,寒露放到。
豆朗(意为稀疏)生荚,麦朗生叶。
落雨落雪近年跟,饿死烧炭卖柴人。
雷打冬,十个牛圈九个空。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冬至月头日
夜
(
,指天冷人蜷缩成一团的样子),冬至月中日风夜风。
5.谜 语
活在青柴篷,葬在黄泥洞,灵魂上西天,尸骨卖铜钱。(谜底:烧白炭)
活在深山吃草,死后苦竹盘根,口渴岩头喝水,白沙滩做游戏。(谜底:羊毛笔)
家住深山是株柴,做官做府做奶奶,红绿缎匹都穿过,从无穿过半只鞋。(谜底:木偶戏)
水家得病,石家送命。盐将军判断,布政司审清。(谜底:做豆腐)
生山中,颜色同,到人间,有绿也有红。(谜底:茶叶)
麻壳子,红里子,裹着白胖子。(谜底:花生)
一个孩子生得好,衣服穿了七八套,头上戴着红缨帽,身上装着珍珠宝。(谜底:玉米)
白公鸡,绿尾巴,一头钻进泥底下。(谜底:萝卜)
小时能吃味道鲜,老时能用有人砍,虽说不是钢和铁,浑身骨节压不弯。(谜底:竹子)
远看像头马,走拢没尾巴。心头闪闪动,嘴巴吐黄沙。(谜底:风车)
远看像六谷,近看又像粟,尸体会发胖,灵魂可以吃。(谜底:松花)
少年满裆裤,中年
脚裤,老年出屁股。(谜底:乌桕)
红缎面,白夹里,五兄弟,同房里。(谜底:山楂)
红小袋,装芝麻。(谜底:红辣椒)
落岭还是上岭快。(谜底:鼻涕)
6.楹 联
陈氏宗祠大堂楹联
山景如画应记先辈披荆斩棘创基业,前程似锦更需后代昂首阔步建新功。
龙溪浩渺继往开来德泽绵绵千秋业,宫院巍峨光前裕后宏才济济万代传。
根发淮阳枝繁宇环绵世泽,源自平湖流旺龙溪振家声。
陈氏宗祠第二幢中厅两边通道门楹联
礼乐从先,诗书启后。
陈氏宗祠第一幢楼前天井东门楹联
堂对屏山连科第,门朝秀水瑧琦行。
(门外正中书“秀水环祠”,内书“孝悌”二字)
陈氏宗祠第一幢楼前天井西门楹联
纳天璜绕祠流,茂林竹秀护祖荫。
(门外正中书“名山拱祖”,内书“忠信”二字)
陈氏宗祠第一幢楼正门边柱秀才陈佐庭题写楹联
襟狮山带龙溪地灵人杰,自剡南迁缑北派别支繁。
陈氏宗祠第一幢楼正门前柱联
树发千枝根同本,江河万里水同源。
龙宫原“义庄”楹联
纵有广厦千百所,不及义庄一两间。
(南宋乾道八年,即1172 年,奉化岳林街道舒家进士舒璘题)
桥圆圆圆圆桥圆圆桥上圆圆路,溪弯弯弯弯溪弯弯溪中弯弯月。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即1157 年,乐清状元王十朋撰)
仁行义举村纳福,善施乐助庄呈祥。
常入名宅豪第,落难似丐宿路廊;初到龙宫义门,贫苦如宾住义庄。
育英书院楹联
雨过琴声润,风来翰墨香。
东月亭柱联
东蹲灵狮威震守关隘,南耸双虎台屏捍家门,西淙龙溪秀水映民居,北依阳脉绵延泽后昆。
龙宫1 号农家乐书法作品联句
山水龙宫,人文龙宫,碧潭丽宫居神龙;历史名村,文化名村,国字古村义门陈。
7.俗 语
蜡烛横放倒,乌糯当糯稻,柴枝当棉袄。
邻居好好靠老,田邻好好种稻。
八月无破箩,家堂无太婆。
山外山,山里湾,龙溪十八湾。
九进十明堂,幢幢亮堂堂。
青龙满水缸,紫龙扶家邦。
铜锣响,脚底痒。
不要衣衫新,只要文字真。
不求读书高,只求子孙贤。
空手让挑担,轻担让重担。
前半夜忖忖自家,后半夜忖忖人家。
天上怕雷公,地上怕司聪。
出门充油佬,屋里烧缸灶。
话出难收,木勺难箍。
自己肚里自己划,弗听闲人过路客。
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变黄金。
带鱼吃肚皮,闲话讲道理。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
心想天赐宝,一生苦到老。
日头讲得夜头,菩萨坐了庙头。
8.方 言
宁海话属吴语,是吴语明州片跟台州片之间的过渡性方言。宁海话内部不一致,有比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区域性比较明显。龙宫地处宁海西北部,地域接近新昌、天台。龙宫与马岙相隔5 千米,同属宁海,方言却大不相同。龙宫与新昌比较近,但方言有明显差异。深甽与西店属宁海北部,方言也有差异,如龙宫人“吃饭”的土话为“戳饭”,西店人“吃饭”的土话为“客饭”。
词 语
日头(太阳) 天卦(天气) 落雨(下雨) 节蔑(今天)
天亮(明天) 年加年(每年) 旧年(去年) 下年(明年)
华天(夏天) 睏新头(早上) 哎九(中午) 慢上头(傍晚)
九饭(午饭) 呀饭(晚饭) 捏头(白天) 夜头(黑夜)
牙牙(爷爷) 娘娘(奶奶) 绑(大伯) 阿姆(伯母)
细佬(男孩) 囡(女孩) 老官(丈夫) 两老官(两夫妻)
内客(妻子) 石骨头(贼) 讨饭银(乞丐) 人客(客人)
茄卵(蠢材) 拐子(骗子) 绿壳(强盗) 牢间犯(囚犯)
屙缸间(厕所) 弄堂(墙弄) 道地(院子) 隔壁林沙(邻居)
佳手(左手) 顺手(右手) 乌里(家里) 屙夹弄(狭窄的地方)
年年好(很好) 煞格(厉害) 好相(好看) 值钿(疼爱)
呒不(没有) 勺呒(什么) 苞芦(玉米) 寒豆(豌豆)
天萝(丝瓜) 辣茄(辣椒) 屙豆(蚕豆) 天萝丝(油条)
革工(地莓) 乱盘(轮盘) 水糕(年糕) 苗龙塘(覆盆子)
雄鸡(公鸡) 草鸡(母鸡) 于矩(乌龟) 石关五(石斑鱼)
睏高(睡觉)
宁(洗澡) 华桥(游泳) 担脚水(挑尿粪)
掏地(松土) 斫柴(砍柴) 杀资(杀猪)
弗着(追不上)
抲五(捕鱼) 杀加加(杀鸡) 于尿尿(喂猪) 珰麻是(捣馍糍)
花戏百出(喻人善耍花招) 寿头骨脑(指人傻里傻气)
古老八董(指古老而陈旧) 油佬银加(指富裕人家)
四四十六(指做事死板,不能变通) 三日两头(指经常)
搞七廿三(指故意干扰阻挠) 小轻薄力(喻体虚力弱之人)
一挂搭出(指一模一样,十分相似) 呒青白头(指无缘无故)
条条直直(指直直爽爽,也指整整齐齐) 轻脚划新(喻轻佻不稳重之人)
活络石头(喻人行为或处世圆滑不可靠) 乱讲三千(指信口开河)
千年栏板(指很少出现或很少碰到) 眼泪鼻头(痛哭流泪的样子)
句 子
侬张张相,其来弗?(你去看看,他来不来?)
格本书捉得你还。(这本书还给你。)
外面雨大得猛,等一计再次。(外面雨很大,等一会儿再去。)
你先带头次,我慢点来。(你先去,我等会儿来。)
那来弗来?那次弗次?(你们来不来?你们去不去?)
长热划讲次。(三番五次讲。)
天亮睏醒气。(早上起床去。)
侬不东西囥了鞋得?(你把东西藏在哪里?)
得祥弄堂盛风扬气。(到墙弄头乘凉去。)
依酒章点头。(你酒喝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