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艺技艺

(一)工艺技艺

龙宫村虽然地处偏僻山区,但是早时手工艺的门类比较齐全,从事这些手艺的主要有纸匠、木匠、竹匠、漆匠、石匠、泥水匠等,这些工匠大部分年事已高,新一代学手工艺的也不多。如今土法造纸、做烟、做草鞋、打油等技艺已消失,但传统打箩线、制烧酒、制茶等工艺还在流传。

1.生产技艺

造 纸

龙宫村地处山区,竹木资源丰富,土法造纸成了旧时龙宫村民的一项传统行业。新中国成立前龙宫村有30%农户造过纸,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减少。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保护水源地,山区造纸业退出历史舞台。估计土法造纸技艺在龙宫村至少流传至少有上百年历史。

土法造纸保持了传统和朴实的手工操作方法,整个过程历时约3 个月。土纸用嫩毛竹制作,最为上等的原料是只有1 个月月龄的嫩毛竹。

工艺流程:

① 砍竹劈竹。当嫩竹刚长出枝条,砍倒劈成竹条,打成捆。

② 石灰浸淹。将打成捆的竹条放进料塘,一层竹料上撒一层石灰或蛎灰,再放满水。

③ 晒干软化。浸淹数月后,捞起晒干,再用清水浸泡,使其软化。

④ 泡竹捣浆。当时用“水碓”和石捣臼,将嫩竹片捣制成纸浆。

⑤ 抄纸。用细竹丝编的竹帘,即抄纸,在纸浆中轻轻一掏一撩,使一层薄薄的絮状物沉积在竹帘上,倒扣出来。

⑥ 榨纸采纸。把一张张叠上去的纸张,用榨纸车榨干水分,然后开始“采纸”,码放在竹簟上暴晒。

⑦ 包扎磨头。把成品纸打捆成一件件,磨头使纸品整齐美观,之后待售。

烧 炭

龙宫村所在的龙宫大峡谷竹木资源丰富,烧炭是山区村民一项重要副业,流传历史久远。

工艺流程:

① 筑窑。烧炭首先要筑一个土窑或石窑,筑窑的选址按照就近取材的原则。筑窑是个技术活。如果窑筑得不好,很可能会塌窑,出现烧不透或烧成灰的情况。筑一个土窑非常迅速,5 个人用约1 天时间。土窑的结构除了一个装柴门和一个出炭门外,窑的顶部从左到右还有3 个眼,分别为扯火眼、包眼和落后眼。点火后,在3 个火眼的作用下,窑内堆放的木柴会反复烧遍。土窑约有1.5 米高,烧炭者从一个直径40 厘米左右的窑口里钻进去,弯着腰坐在窑里把一根根杂木摆好。

② 烧制。点火烧炭,点火需要一个半小时。一窑炭烧制的时间约为4 小时,一般到第二天中午是出炭时间。

③ 出炭。出炭时,窑内的温度非常高,用一根头部带着铁钩的竹竿把烧得通红的木炭一根根拉出来。出炭是辛苦活,每次脸都会被烤得受不了。被拉出来的炭要立即放到沙堆里掩埋,直到冷却后才能刨出来。

夯土筑屋

泥墙屋是传统古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能保存较长年代。旧时夯土筑屋在宁海北乡随处可见,夯土屋里冬暖夏凉。后来民居被砖木结构取代,现在又变成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了。夯土的工艺逐渐被人淡忘。龙宫村还保留有好多处黄泥墙屋,现大多用于饲养家畜。

工艺流程:

① 砌石脚。平整地基,砌上石脚,高度约80 厘米,以防水溢上泥墙。

② 敲结泥土。套上木框架,用两竖四横有榫卯的木条锁住,倒上干燥的黄泥慢慢夯实。要求墙体坚固垂直,这项工艺不是老手很难胜任。

③ 试墙。夯土墙验收时如果用利锥硬刺刺不进去,验收合格,能刺进去,说明质量不合格。

手工打箩线

竹箩是盛粮食等物品的重要用具,家家户户都有,箩线是拴在竹箩上的绳。打制箩线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络麻,二是棕榈丝。一般五人可以完成打箩线的一套流程,箩线是三股绳合一,工艺操作流程简单,但十分科学。一边三人分别拉着三股绳,中间一人手持一工具,另一边一人拉着合成的箩线,这样箩线就打成了。2016 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专程到龙宫拍摄传统打箩线。

绿茶的制作

龙宫多丘陵、山地,土壤偏酸性,表层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十分适宜茶树生长。传统制茶技艺历史久远,现在龙宫村大多数村民都会制茶。

制作流程:

① 采摘和堆放。严格意义上讲,制作名优茶,关键是用手采摘,一般用大拇指和食指捻摘,不能用指甲掐。鲜叶分级、分派、分类摊放。

② 杀青。杀青时,锅要烧到150摄氏度至200摄氏度。每次放入2至3斤鲜叶,用两根竹条快速翻动,至叶色暗绿为止。

③ 揉捻。冷却后的杀青叶握于两手掌中,顺着一个方向揉捻,用手掌敲打成型。

④ 初烘、摊凉回潮和足烘。揉捻后的茶叶初烘温度120 摄氏度至140 摄氏度,烘成七八成干后,放入竹簟上摊凉回潮,使茶叶内部水分重新分布均匀,然后低温烘干。

番薯糕的制作

早时广大农民因生活困难,种有很多番薯,大多数留作粮食,一小部分制作糕点,是春节招待客人的佳品。现在有些家庭会在冬天做一些番薯糕,但绝大部分家庭都从市场上购买。

制作流程:

① 取料。冬至前后,番薯的甜度增加时开始采收制作。

② 烧煮。把番薯去皮放在镬里加水煮熟。

③ 捣糊。把煮熟的番薯放在桶里捣糊,有条件的拌点芝麻。

④ 摊晒。把捣糊的番薯倒在一块木板上刮平,越薄越好,然后倒置在草上晒。待稍干用剪刀剪开再晒燥。

⑤ 炒制。将海沙倒入镬里,再将番薯糕片倒入其中,用海沙拌炒是为了番薯糕片受热均匀,这样可以炒出松脆香甜的淡黄色番薯糕片。

番薯烧酒的制作

龙宫村传统酒类分两大类:一是黄酒,酿造压榨而成。二是白酒,发酵后烧制蒸馏而成,故称烧酒。好的烧酒一般都用粮食制成。旧时农民经济困难,爱喝酒的只好用自己种的番薯来烧酒,因此农家的番薯烧酒非常盛行。

制作流程:

① 取材。选用比较小的番薯,并将其洗净。

② 烧煮。把番薯放在镬里煮熟。

③ 捣烂。把番薯放在桶内捣烂。

④ 拌和。将捣烂的番薯和酒药粉末一起拌匀,比例一般为100 ∶8。

⑤ 发酵。把拌过酒药的番薯放在缸内,缸口包好,让它发酵一个月。

⑥ 蒸制。把发酵后的番薯拌上砻糠,放在蒸具上,蒸具上部套一只铅制的冷却器,蒸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流出便成烧酒。

番薯糖浆的熬制

龙宫村番薯产量较大,除了日常食用之外,还能制成各种美味食品,番薯糖浆是其中之一,大凡本地的家庭主妇都能制作。

制作流程:

① 取材。选用没有烂的稍微小点的番薯,将其洗净。

② 烧煮。把番薯放在镬里煮熟。

③ 捣糊。先把小麦芽放在捣臼里捣烂,然后把番薯捣烂,和麦芽放在一起拌和,大约100 斤番薯放麦芽6 斤。

④ 压榨。把放了麦芽的番薯放在袋内压榨。

⑤ 煎煮。把榨出来的汁放在镬里熬,要8—10 小时才能熬成胶状。

番薯粉面的加工

用番薯粉加工番薯面是龙宫村村民的一种生活习俗,番薯面烧菜深受村民喜爱。每年11 月,番薯成熟,家家户户采收后,先制作番薯粉,然后制作番薯面。番薯面保存时间长,长年可以食用。

制作流程:

① 搅浆。把结块的番薯粉碾碎成粉状后,放在桶里加水搅成浆状,番薯粉占比例多一些。

② 蒸制。将番薯粉浆注入笼屉一层一层蒸,模具一般是空凹状圆柱体。

③ 冷却。把蒸熟的粉锭取出放通风处冷却。

④ 刨面。把粉锭装在一刨具上,用摇刨刨成面丝。

⑤ 晒干。将刨下的面丝一小份一小份分开晒,晒干后捆好保存。

米馒头的制作

龙宫村生产水稻,晚稻和糯稻的生产量很高。人们常用晚粳米和糯米做成各种食品。米馒头是很受欢迎的一种,当地人经常蒸制。逢年过节做得更多。

制作流程:

① 取材。选择颜色白的晚粳米,最好是存米。

② 浸米。将米放入水缸,加清水浸泡一天。

③ 磨粉。把酒酿拌入米中,再用石磨把它们磨细。

④ 发酵。把磨细的米粉盛在桶内发酵,冬天发酵要加热。

⑤ 蒸制。把发酵后的米粉放入竹蒸笼中蒸熟。

米胖糖的加工

相传旧时除夕前龙宫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做米胖糖,一般家庭主妇都会这些技术,代代相传。

制作流程:

① 取材。选用上等糯米,放在缸内浸一夜。

② 蒸制。把糯米放入饭甑蒸制。

③ 搁置。把蒸好的饭倒在簟里晒干,俗称“冻米”。

④ 复制。把晒干的冻米在捣臼里捣扁,然后再晒燥。

⑤ 炒制。把冻米放在镬里炒“胖”,俗称米胖。

⑥ 制作。把煎好的番薯糖浆放在镬里加热让它融化,然后再把米胖倒入拌和,铲起来放在一只框形木匝上碾实,把木匝拿掉,用菜刀将米胖切成片,成米胖糖。

米胖茶的制作

米胖茶是一种有独特米香味的饮品。20 世纪60 至90 年代,龙宫村特别流行喝米胖茶,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串门拜访,泡一杯米胖茶显得对客人尊重。据了解,米胖茶在龙宫村流传历史比较长。

制作流程:

① 浸米。选用适量上等糯米,放入水浸2 至3 小时,取出。

② 蒸米。把浸过的糯米放到锅里蒸熟。

③ 晒米。将蒸熟的糯米饭放到太阳下晒干。

④ 炒米。需要时,将晒干的晶体状的饭放到锅里炒,炒“胖”了取出。

⑤ 泡茶。将炒熟的米胖放入杯中,加适量白糖,冲入开水,搅拌几下,即可饮用。

肉淘酒的烧制

肉淘酒的烧制技艺,历史沿革无法考查。旧时农村肉淘酒是上等营养补品。一般从春耕农忙开始,村民会焐点肉淘酒给家中主要劳力补补身体。有的病人为早日恢复健康也喝肉淘酒。这种食物家家户户的主妇都能做。

制作流程:

① 选料。取猪的前夹心肉三斤、红枣一斤为主料。

② 辅料。红糖若干,黄酒若干。

③ 烧焐。将主料、辅料一起放在陶瓷罐内,把罐放在镬内,镬底垫点草。开始用猛火,等到罐内的水沸后,改用文火烧煨。

④ 起锅。经一小时左右打开看一看,肉成淡黄色,用筷子一插,肉已煮熟透即可。因数量较多,可吃好几天,以后要陆续烧一烧,防止变质。

芥菜卤笋头的制作

龙宫山林多,冬、春竹笋也多,鲜笋吃不完,可以制作咸笋。一般是用芥菜卤㸆笋头。这种食物家家户户的主妇都能做,是山区典型的咸羹菜。这种技艺的传承历史久远。

制作流程:

① 腌菜。事先把芥菜腌好,腌15 至20 天后取出,把芥菜卤先放到锅里煎,去掉上面的杂物,然后取出盛在器皿里。

② 㸆制。把竹笋洗净切成块状,放入锅里,先用水把笋㸆熟,后放入芥菜株一起㸆,然后一边㸆一边加芥菜卤,再放点姜、辣椒、白糖等,若不够咸,㸆时再加点盐,㸆制时间8 至10 小时。

③ 起锅。㸆好起锅,放入玻璃瓶或陶瓷罐里。

白笋头的制作

春季清明节过后,毛笋大量上市了,白笋头是龙宫村独特的笋制品,其他地方很少腌制。味道可口,人人喜爱。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已有悠久的历史。

腌制方法:把挖来的毛笋洗净,去掉笋脑,切成小方块,先放入桶里,用清水浸泡两天,之后把笋放入瓶里,腌一天后把腌制出的汁倒掉,把盐汤灌入瓶中。一周后可以食用。

羊尾笋的制作

春季山笋大量上市,羊尾笋是龙宫村常见的一种笋制品。腌制成的羊尾笋,保存时间长,不易变质,长年可以食用。

制作方法:把挖来的山笋剥好洗净,放到锅里加少量水,一层笋一层盐放好,盖好锅盖,先用小火㸆。㸆到锅里的盐融化了,揭盖,再用大火㸆。当锅里的水少了,马上用铲子不停地翻,把笋翻干就好。笋和盐的比例,一般10 斤笋2.5 斤盐。

2.民间饮食

龙宫民间饮食比较典型的有龙宫十二大碗、八道特色菜、传统小吃等。

龙宫十二大碗

十二大碗即红烧肉、筒骨㸆笋、红烧土鸡块、咸菜㸆笋、㸆土豆、大头菜烧年糕、大白菜肉圆、三鲜、焵心馏、红豆糯米圆、雪菜汁毛芋豆腐、手工番薯粉桕。其中有翻炒的,也有慢炖、慢煨的,富有特色,深受村民喜爱。

八道特色菜

山黄金炖鸡 有“南方人参”之喻的山黄金,经三蒸三晒后去涩存甘甜,与土鸡一起炖,为传统养生菜。

龙溪石斑鱼 龙溪之水由山泉汇流而入,水质好,适宜石斑鱼生长。野生石斑鱼以岩衣石苔为食,肉膘、腥淡,清蒸、红烧皆美味。

蒲瘪煨肉豆 集蒲瘪、笋干、萝卜干、带皮肉于一锅,经较长时间煨烤,该菜色红清香,嚼之多味,闻之多香,常食不厌,是春节前后的常备主菜佳肴。

蜜糖炒番薯 将番薯切成小方块,用酥油炒后放入蜜糖烧㸆,㸆出的番薯小块油亮闪光,蜜香与薯香交融,糖甜与薯甘合味,是一盘甜食。

油焖鳗笋 鳗笋为上等山笋,经煮、漂、蒸、油焖等多道工序制成红烧笋或油焖罐头,是地道的特产名优菜。

焦糖烧肉 先把猪肉放水中煮,去油和血水,后放焦糖,再烧红,糖香肉香融合,满口溢脂,微觉甜,甜抑脂腻,使油味淡,皮糯肉嫩口感好。

萝卜菜汁烧豆腐 萝卜菜腌制一周左右,取汁烧豆腐,或烧毛芋,或豆腐、毛芋合烧,味清香爽口。

腌大白菜烧笋 先烧清水,后放入笋片再烧七八分钟,然后放入腌白菜,再烧几分钟后可以食用,清口、味鲜,是一道素食。

传统小吃

泥香灰汁团 用蚕豆壳烹灰,浸水、取汁,加糖搅拌糯米粉制成团,蒸熟后糯米团色微亮润,味甜香,糯而不黏。吃灰汁团使人怀旧,不忘粮食来之不易,蕴含“粒粒皆辛苦”“团团圆圆”的文化内涵。

松花饼 将松花粉与糯米粉拌和,里夹红糖做成饼。松香伴着糯米香,外观亮黄,口感软滑爽口,通便又养胃,是脱脂去腻的保健品。

尿焐鸡蛋 早时村民劳动辛苦,一直把尿焐鸡蛋视为容易获得,又有相当营养的补品,故尿焐鸡蛋在龙宫村流传很广。每年三四月,为迎接春耕生产的到来,几乎户户都要用尿焐蛋。

尿焐鸡蛋的制作方法为:取鸡蛋若干(龙宫村流行吃的人几岁就几只蛋),用毛竹筒盛装,取邻近4—6 岁小男孩的尿及少量黄酒,加上少量艾叶,因为用尿当水不能在灶上烧,故用砖头或石块砌个临时灶,将盛有鸡蛋、尿、酒、艾叶的铁锅放在上面用火烧沸,再慢慢焐,时间1—2 天。为了收集到小孩的尿,要买小糖给他们吃,这糖就叫尿豆。有的用七只鸡蛋、半斤猪油加白糖,熬起来,俗叫猪油蛋,作为滋补佳品。

镬搅糍 把糯米蒸熟,捏成团,放在预先准备好的熟芝麻、砂糖、核桃粉和成的食料上粘滚,即可食用。

落汤馍糍 先煮好红豆汤,捣好糯米馍糍,然后将捣好的糯米馍糍用手摘成小块放入红豆汤里煮,时间煮久一点更好吃。

3.民间土方

樟树皮治“发霍”

山村的人平时皆以叶类蔬菜、瓜果、块茎一类为主食,偶尔吃高蛋白的鲜水产,特别是白蟹、青蟹类的海鲜,如若烧煮不当,往往会在一昼夜(24 小时)后出现肚子绞痛,上吐下泻,其症状与食物中毒的急性肠胃炎相同,我们这里俗称“发霍”。樟树皮治“发霍”是村民祖上传下来的。据了解,奉化、新昌、天台一带山区都在应用。

如果是“发霍”,患者的家属立即去找到香樟树,刮下树的皮,去掉外面的老壳,将树皮切成碎片,放在锅里,再加上适当的水,用猛火煎半小时,待熬出淡黄色的汁水,稍冷却后令病人喝下,病人疼痛慢慢停止,睡一宿身体就会恢复。

现在若有此病症,就会请医生治疗,一般都不会再去刮香樟树皮了。

土法治虫害

早时,龙宫村种植水稻,水稻的抗病力较弱,一旦发现有虫害(普遍是晌虫),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种农药可治,只好用土办法。在晴天中午,田间有水时,两个人在秧田里一个拿着竹筒,竹筒内放有菜油,筒底有一个小洞,菜油随时能流出滴入田间,基本使油光覆盖水面。另一个人用一块木板在后面把滴有油的水打到稻茎上,把晌虫赶下来,粘在水面或稻基上,让它们死去。要晴天中午太阳光强烈效果才显著,在中秋虫害初发阶段使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龙宫村俗称“打晌”。

檵木叶快速治刀伤

村民上山砍柴,不小心受了刀伤,马上找到檵木叶,俗称“剑策柴叶”,放在嘴里嚼糊后,敷在伤口上,血立即可止。檵木叶是一味很好的刀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