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其他古迹
“祭母石”遗迹 龙宫原文昌阁后有“祭母石”。相传,祖公睿玉雍正年间在京为官,得知母故回村,每日跪石祭母,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石曾作为文昌阁(村学堂)教育的遗迹。孝子跪石成为村族孝敬父母的千秋佳话,当年文人墨客题咏甚多。其一曰:“匹马登程日,叮咛母话怜。归时亲不见,去时手还牵。奠石千秋意,芳名万古传。朝朝冲晓过,残月半流川。”此存诗是“祭母石”遗迹的历史见证。
“石城却敌”古迹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横行宇内。清朝人称太平军为“发匪”,盖因太平军蓄发之故。清廷规定汉人也得遵从满人之风俗,剃光前额头发。而太平军为表示反清决心,仍然留着头发,故“发匪”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初八,太平军将领潘飞熊率义军由天台入县境,攻占县城,设局崇教寺。次年四月,太平军欲经龙宫往新昌嵊县,龙宫人邀请乡邻丁壮一起筑石城,城长一里左右,又于路上筑一古门,架炮以御之,他们做好了决一死战之准备,后因发匪闻知此地岩险石怪,加上龙宫村人筑好了石城,便不敢前。他们前往大理、柘坑而去,伤亡惨重。此事件《陈氏宗谱》有载:“咸同间,发逆败窜深甽,欲经吾地以往新嵊,当时丁壮努力筑城、架炮以御之,后向大理、柘坑而去。”龙宫原十二景就有“石城却敌”之一景。
“土垒防奸”古迹 1941 年农历四月初二日,日寇曾经流窜龙宫一带,深甽及邻乡里岙、大理村被焚烧一空。龙宫族人忧惧惊恐,寝食难安,奉县府令,建碉堡以御之,即于东西两边建造两座碉楼,于有利地势筑楼迎敌。龙宫《陈氏宗谱》十二景里有“土垒防奸”的记载。
“薪炭石窑”遗迹 村东南龙宫生态沟长石坛黄沙坪后山弯上,至今还保留着三处烧炭石窑遗迹。
“泗洲堂”遗迹 龙宫村东南有保存比较完整的龙宫大溪古驿道,沿路在里三坑口、里大坑口、高坑口保留着三座完好的石砌泗洲堂。村东的山隍岭还保留着一段原始古道和一座泗洲堂。村西铜岭现还存一段古道和一座泗洲堂。村西北去蒋家山村现还存一段古道和两座泗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