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水特色

(一)山水特色

龙宫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以“山青、水绿、潭多、洞奇、岩秀、景幽”而著称。龙宫生态沟,又称龙宫大峡谷,其溪谷林中多泄、潭、岩、峰、流、洞等,无一户人家、无一丘耕地、无一片人工种植林、无一根电线杆等,完全保留着原始次生林和石砌古道的原生态环境。山中植被茂盛,峰峦奇秀,溪中灵石光洁如肤。置身其间,耳听林涛和鸟鸣声,眼望青山伴绿水,觉风光无限好。山泉从石缝砂岩里流出,清澈无比,甘甜爽口。其中的方石潭山水之景,翠绿中渗透着灵秀,宁静中蕴含着生机。

远山云雾九重纱,近水绿波万条线。龙宫村西的龙溪“龙潭”奇石、村东南龙宫大峡谷与村西曲折的溪湾坑构成了得天独厚的三大自然生态景观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龙宫村独特的山水风貌。

1.岗峰溪流

主要山岗和山峰

天门山,又名镇亭山,属天台华顶山支脉,位于村西北,为龙溪发源地,缑北第一高峰,又名宁海“第一尖”。

龙山位于村北细尖陡岗山向南延伸之山脉,祖上认为此山脉是向阳来龙祥脉,是龙宫陈氏发脉之地,陈氏始迁祖得深公迁入时首选此山东侧建屋,从此,一脉兴隆,世代繁衍至今。后人认为此山是子孙繁衍兴旺之宝山,称之“龙山”。

台屏山,因形似纱帽,又名纱帽山,位于村南口坑山,明代贡生胡万阳公隐此建亭,额曰“寻乐亭”。曾载誉于县志,今寻乐亭亭基尚存。

狮头山,位于村东南水口,千丈陡壁,形似狮头耸起,为村捍门之山。

象鼻山,位于村西南水口,山形巍峨,岩壁高陡,一脉蜿蜒绵长,形似象鼻。

月山,位于村东三之堂后,似月升东山,远观山坡圆滑,弧形如半月。山上林木苍翠,青筠舞动,春夏山花烂漫,冬季蜡梅斗雪。山南东月庵内木鱼声笃笃,山西福水南泄,声似琴瑟。

五虎山,村庄周围大坪山、墩头山、大畈山、庵山、马车基的总和,意为“五虎呈祥”。

金钟山,位于集福院水口,形似洪钟。

元宝山,位于集福院前,形似元宝。

童子拜观音山,位于村西集福院边,传说有童子受过观音责训,跪地而拜,以此得名。

西牛山,位于村西,从西岙远视如一头大牛奋蹄向前。

虎头山,位于村北,犹如猛虎归山,扭头回视。

笔架山,位于村南前山,三峰并立,犹如案前大笔架,村民还写有相关的民间故事。

飞鹅落洋山,位于龙宫大溪东侧西峧上,山形似天鹅飞翔而降,清幽美好。

仙人晒肚山,位于龙宫大溪东侧水下坑北,像一神仙坐着晒肚而得名。

联珠山,位于村东岙里,有两山相连,似两颗大珠,山头圆滑,坡缓。

冰岩岗,是村东最高山峰,海拔约710 米,背面是南溪温泉生态林。

主要溪流

村域内主要水系发源于村西北海拔945 米的“宁海第一尖”镇亭山南麓,山脚“古井潭”水至龙溪流入村庄,绕村而过,加上村东的桕树潭坑、村南的墩头坑、村西的溪湾坑、村北的桥坑,汇集成龙宫大溪,甲水、丁水、坤水、乾水、癸水“五水到塘”,十八支清泉微漪涟涟,八卦秀水涓涓,素有“村外十支泉,村内八卦水”之美称。

龙宫村的水系有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溪脉纵横形似一条巨龙,五条溪流形似五条小龙汇聚于村中,流向村东南的天门的峡口,穿过高山峡谷,经长达7.5千米的龙宫大溪,至瓦窑山西溪、黄坛洋溪,形成地理书载的天门水。天门水系上游为龙溪、溪湾坑,中段为龙宫大溪,中下游为西溪、洋溪。西溪瓦窑山里的高坑口为“龙头”;高坑口两边的东、西高坑为两条“龙须”;长坑、白岩坑为两只“龙眼”;里大坑、里三坑、水下坑、三岔坑为四只“龙脚”;墩头坑、溪湾坑、大庵坑(龙溪)、后坑(桥坑)、杨家坑(桥棚坑)五条溪流为五条“龙尾”,形成一条大龙溪。

2.龙潭、龙珠、龙龟石

龙溪“龙潭”

龙溪“龙潭”位于村西北,溪水源于海拔945 米的“宁海第一尖”镇亭山。山涧清泉汇至“古井潭”,流经独旦、蒋家山曲折而下至集福院水口北侧之溪。此处四周石壁高峻,两山夹出,夹缝中有洞,数丈深。传说龙从此洞出入,上下辗转,挨擦有痕迹。溪水流至这石龙窦突然消失,又从巨壁岩隙中冲出而泄,形似破缸倒竖,泄下形成一个“半潭藏阴,半潭露阳”的深水潭,碧水荡漾,常年不涸。潭边怪石嶙峋,潭中日月阴阳,形如官帽,又似宫殿,俗称“水晶宫”,又名石窦潭,潭上石壁内凿有“石龙窦”三字,外部石壁上凿有“水晶宫”三字。相传,这里是蛟龙的栖身之地,蛟龙在这里腾云驾雾,及时行雨消旱,使当地村民丰衣足食,因而人们把此潭视作龙潭(又名石窦潭)。

龙溪“龙珠”

在龙溪石窦潭上,还有个奇潭,名为石镬潭。石镬潭潭口略高,四周平岩,形似两镬相连,水从里镬灌至外镬,流沫成轮。当石坠入,叮咚有声,日久泛出,其石皆圆,随水冲至龙溪下游河床,点布溪滩,村民称之为“龙珠”。此潭现被水库淹没在水下。

龙溪“龙龟石”

位于村西的龙溪水口有一龟石伏于溪中,名“龙龟石”。祖上把灵龟伏卧于溪涧之景命名为“印浮水面”。关于“印浮水面”,龙宫《陈氏宗谱》有记载,崇祯《宁海县志·纪异》中载:“龙公大龟,乾道五年夏四月,龙公山中有大龟食笋。一日,野人舁以相遗。长二尺五寸,尾岐而六胫上鳞甲如龙,腹背有刻漫灭,但有‘青龙’二字可认,度是年号。”《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龟则是龙神和灵龟的化身。又据易经学理论,龙龟居村北,有镇村、聚气、旺丁之作用,后陈氏一脉兴隆,村民认为是这龙龟赐福,龙龟就成了村民心目中的圣物。斗转星移,村民认为龙龟升天后,将潭边顽石点化为龟,永住龙溪。

3.龙树、龙根、地龙石

桥坑“龙树”

龙宫村庄北面向南穿村而出的一条溪叫桥坑,桥坑分上桥坑与下桥坑,上桥坑两桥之间的溪边有株450 余年树龄的枫杨树,虬枝苍劲,宛如龙状。村民尊奉它为“龙树”,认为这棵“龙树”是“龙树菩萨”送《华严经》到龙宫村后在此的化身。

龙树树干沿水平方向延伸,枝干变得弯弯曲曲,树荫茂密,遮阳好。村民有的叫它“溪边树”,也有的称它是“元宝树”,因为春末夏初树枝上挂满一串串活像“元宝”的花穗,到秋冬,花穗结籽飘落,散满周边或随水漂到远方,到处生根发芽。

月山“龙根”

龙宫陈氏宗祠大堂柱上悬挂着一条“龙根”,又名“穿山龙”。龙头、龙须、龙角浑然天成,龙身蜿蜒曲折,长15 米余。此树根无人工雕饰而自然呈现龙之形,宛如一条尚未升天的蟠龙,栩栩如生。这条“巨龙根”原生在月山,村民挖掘出后存放在陈氏宗祠内,悬空架起,供游客观赏。这古老的“龙根”成了龙宫村稀罕物,温州、杭州、上海等城市,甚至更远的如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家的游客也前来观赏过。“龙根”被村民认作镇村之宝,是全村人心目中的根。

东月庵“地龙石”

龙宫村东东月庵内有一“龙石”,又称为“地龙石”。一段龙身嵌入墙内(村民为了保护此石,修墙时将大部分龙身部位砌于墙内),一段龙身露于地表,龙首、龙尾均不外露,感觉龙头正伸入大溪中喝水,而龙尾则在某一山上摇摆。

4.龙宫大峡谷

“气吞海岳凌三岛,声震河山撼百川。”这是陈瀛洲描述龙宫大峡谷的诗句。

龙宫大峡谷,即龙宫生态沟,总长达35 千米。峡谷中多泄、潭、岩、峰、流、洞等。泄有龙宫泄、大放泄、中放泄、小放泄、香岩泄等;潭有大泄潭、汤瓶潭、壳斗潭、大放泄潭(大方石潭)、中放泄潭、小放泄潭、喜鹊潭、洗浴潭、长虹潭、长石潭、雁渡潭、杀洋潭、火棍潭、纸塘潭、冷潭、大峦潭、虾拱潭、燕窝潭等;岩有天打石岩、舒夏仙岩、长石坛岩、双牛亲吻岩、绝壁虎岩、磊落险岩、坐禅奇岩、四斤宝岩等;峰有仙人大肚峰、悬镜山峰、金字高峰、翠迭云峰、鸡冠雄峰等;流有水下涌流、双大溪流、冰塘清流、三泄泉流等;洞有神仙洞、千里洞、石床洞、天井洞、黄蜂洞、猫精洞等。

这些泄、潭、岩、峰、流、洞等景观,一景胜一景,一景有一景之独特,一景有一景之魅力。其中以大泄潭、大方石潭为胜,吸引了四方游客。

龙宫《陈氏宗谱》记载:大泄潭,泄边有龙卧石迹,迹中可坐人。去宅一百步,泄高飞瀑,其深无底,四壁皆岩,潭口平,岩可立数百人。两岩相对,止一丈,岩门水之关键也。裔孙陈瀛洲有诗云:

百尺龙槽势蜿蜒,钓徒曾向此间眠。

山高亭舞无天日,只听涛声起耳边。

大泄潭位于苍龙、天鸡两山的深壑之间,从几丈高处有飞瀑直泻,雨量大时,气势磅礴,相当壮观。岩下有个深潭,水深莫测,碧波荡漾,水色似翡翠,若琼玉。潭面达100 平方米,若于夏日酷暑之际坐于潭边,未入潭中,已得清凉。望一眼幽幽碧泉,有洗心涤肺、荡尽尘俗之感。雨水充足时,水从崖壁间飞泻而下,雨帘似素锦,又像珠帘。若遇洪水暴涨,水瀑汇合成狂流,呼啸着翻滚而下,如同银龙巨蟒,跃入潭底,潜水而遁,大泄潭之名由此而来。因古人说此潭有“一臼丝长”之深,又名臼丝潭。1985 年,村民陈冬常抽水捕鱼,用水泵抽三天三夜,测之有18 米余深,原始潭还要深,后因造水库被乱石填了。龙宫十二景中,有一景为“泄潭龙卧”,陈瀛洲曾作过诗,其诗曰:

瀑挂岩前雪浪翻,当年龙向泄中眠。

气吞海岳凌三岛,声震河山撼百川。

日闪金鳞凝翠璧,月开玉镜映冰天。

云封潭碧骊珠在,何事长空去不还。

《陈氏宗谱》里还收录了天台拔贡朱国华的《大泄潭记》,记的是他到集福禅寺游玩后,被陈氏家族的友人挽留吃饭喝酒并游龙宫大峡谷、石镬诸潭之事。到了龙宫大峡谷后,觉得如入仙境。丛花乱树,芳气袭人,步换景移,引人入胜。行不数米,“水声镗哒如鸣钟,行渐近,声渐放,大声怒吼,又如雷霆之擘格焉。披藤葛下视,箕踞潭上,两石竖立如门,其水上流纡徐至此,乃裂峡而下。潭向为龙所宅,其旁石凹处,摩之润泽异常,蜿蜒有若龙形者”。或推之,或挽之,猱行而下,仰视飞瀑悬流,如同银河罅裂,瀑长数丈,自空而下,颇为壮观。潭之两旁因山太高,午后日光便照不到,但闻风声飒飒,而余沫随风而飞,若同细雨,沁人脸面,顿觉神寒骨悚。潭底清幽,有鱼戏水。朱国华感曰:“以此境而置之都会,则骚人墨客舟车辐辏,其题咏当不可胜纪。而藏之深山穷谷间,则日所与处者,不过樵夫牧竖而已!”

朱国华的游记文,由衷赞美大泄潭之佳境,让人体会到他有入神的感受。

汤瓶潭位于村出水口,形似做土纸温手用的汤瓶而得名。壳斗潭在汤瓶潭下,形如捕鱼时用来盛鱼的壳斗而得名。现此两潭均淹没在水库下。喜鹊潭,位于大泄潭下50 米处,潭似喜鹊展翅起飞的形态。

龙宫大溪生态沟三岔坑下游放泄溪还有三个龙潭,分别为大放泄潭(大方石潭)、中放泄潭、小放泄潭。大方石潭,处于生态沟之幽谷中,由高达20 米之瀑布冲击而成,潭面如镜,水清且净,游鱼历历可数。两岸青山倒映于潭中,随着波光,粼粼然,莹莹然,清幽于谷中,自然而妩媚。因潭底有一块“八仙桌”大小之方石,故名“大方石潭”。细观大方石潭,还是一个潭中之潭,潭面呈桃子状,潭壁周围岩层重叠,又名“印心潭”。潭两侧绿树成荫,水从树间流,云自梢间飞。潭里两山一体构绝壁,一涧金泉纳百川。龙宫《陈氏宗谱》中记载的十二景诗《鲤鱼波心》,写的就是大方石潭的美景。

冷潭,位于龙宫大溪离村九里许的长坑岭脚,青山倒映在水中,水呈青黛色。因潭旁有两孔冷水泉水流入潭中,水冷如冰而得名。潭中有香鱼、石斑鱼等,曾有人捕到一条大香鱼,长约二尺,宽三寸许,重一斤八两。

大峡谷中危岩林立,石洞很多,其中座前岩有6 处石洞,水桶陇有1 处石岩洞,高4.5 米,宽4.5 米,深4.2 米,其形似眠床,险异奇特。大方石潭有一“盖天巨石”,夏天人可靠近石下部乘凉。唐代诗人罗隐曾到此一游,他站在这块巨石上为美好的山水感叹,并留下一首好诗:

泄瀑百尺涌白雾,崖高千仞触蓝天。

抬头仰望苍穹小,俯前脚下溪河宽。

当年罗隐站过的那块巨石,如今已经被人们命名为“罗隐石”。

大方石潭溪口对山上有一块人面石,镶嵌在半山腰,阳光照射,光亮如镜。

马迹平岩,位于村南水口潭中,一片平岩长二十余丈,深二寸许,河床上有“仙马”行迹二十余处。

天打岩洞,位于村南水库路边,此岩嶙峋,村民传说仙人怕行人有危险,请雷公打落此巨岩,落于溪中成船岩,被打掉处留有大洞,故名天打岩洞。

船岩在天打岩洞下方,壳斗潭外长潭中,一大岩石高出水面丈余,头昂起像起航的船,有传说此岩平时头朝里,涨大水时头向外,现此石没于大泄潭水库水体中。

四斤岩,位于大泄潭口不远处,此岩下部浸没于水中,上部大半露出于水面,石下为游鱼出入停留之处,如用网将四周围住,用大铁钟一触,鱼惊,四散而出,落入网中,收起一称约有四斤重,故名四斤岩。

长石坛岩,位于大方石潭溪口,山脚三十余米长的平缓的石层延伸至溪流河底,平平的石河床光洁如肤,溪水缓缓流过,两侧青山倒映在水中,景色迷人。溪边山脚的黄沙坪翠竹成林,竹楼嵌于竹林中,是刚开发的一个烧烤点,也是龙宫大峡谷生态游的一个理想的歇脚点。

龙宫大峡谷东面是三十六雷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天明山南溪温泉。大峡谷南的西溪水库、龙宫村西北的“第一尖”等景区也新开发了滑雪、滑草等项目。龙宫大溪有15 里汉代石砌古道,从龙宫东南村口通往宁海西溪水库。古道保留完好,是游客龙宫大峡谷生态深度徒步游的必经之道。龙宫大峡谷是旅游中心,地理位置非常好。

龙宫大峡谷是继浙东大峡谷之后的另一条峡谷,尚未完全开发,但她的内涵与底蕴不亚于浙东大峡谷。她是集龙泄、龙潭、名山、名峰、名岩、古道于一体的自然生态天然氧吧。除了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也富有意韵。

5.溪湾坑生态沟

溪湾坑位于村西,水资源发源于“宁海第一尖”,流经大洋、茶坑、马岙螺丝潭,流入龙宫溪湾坑,曲折东流至龙宫村西南,与龙溪汇合,而流入村东南大溪。

从螺丝潭沿溪往下走,首段滩平流缓,沙软浪轻,涟漪层层,波光潋滟,流水悠悠,令人好像漫游在田野河谷,穿行在菩提林间。青山绿树、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水鸟凫泳,游鱼跃波,蝶恋花丛,蝉鸣林间,恬淡静谧,就像世外桃源,好一幅美丽画卷:

两岸青山凝碧翠,一溪清流映蓝天。

花开遍野闻风香,鸟啼林间听歌甜。

到溪流中段,山梁交叉,河道弯曲,水流湍急,一失前段的温驯柔静。龙宫溪湾坑溪石胜景中有“三步石”:“大高步”,急流深涧中水奔涌而下,河中竖两石峰,间距约三步之宽,过河只能从两峰之上飞跃;“滑步”,两岸石壁如切如磨,行走唯一能依的是几个仙人脚印;“小高步”,水分两路,从两条石槽中奔泻,中间鼓一石,过溪必须吸气凝神,奋力连跳。如果没有足够的胆量、魄力与平衡力是很难过这“三步石”的。据传,能过三步如履平地者,必定能科举考中,步步高升。

跳过“大高步”,走过“滑步”,跃过“小高步”,再过两湾,即到龙宫村西向阳桥,由于南北虎、象两山争险竞雄,如同铜关铁壁,虹贯高峡,洞穿东西,形成了屏障关隘。有村民用对联赞这西峡风光:“西门月圆,照山河,水绿天蓝;流淌碧玉,赏美景,竹滴翡翠。”“巨象威峙挺岸北,猛虎雄踞溪河南。”

溪湾坑山水风光如诗如画,现已开发龙马漂流景点,夏季,游客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