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居建筑
龙宫村传统民居建筑,与江南大多数村落一样。古时民宅只求能遮蔽风雨,素来简陋。不少民宅都是就近取材,居民大多住茅屋或泥墙矮屋。茅屋用材简陋,以木竹结架,稻草盖顶,用黄泥夹板夯土成墙。后一些富实之家用青砖砌墙,瓦片盖顶,木头作柱、梁、桁、椽,墙面刷以蛎灰,涂成白色、青色或黑色。
目前,龙宫保留的传统民居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建筑结构保留了传统的木框架砖木结构,有高高的封火墙、青瓦覆盖的人字坡屋顶、木雕牛腿、格子门窗等。村内密布着一大片青瓦白墙、飞檐翘角、苍华古朴的建筑群,融合古民居一字屋、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等各种建筑形式,巷巷相通,院巷相通,浑然天成。至今保存较完好的院落共有34 处,共计350 余间,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约为65%。主要的道地有三串堂、众星拱北、五世同堂、安吉贞、居其所、进士第、允盛堂、上新屋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明清时期的三串堂,三幢房屋和三个道地串联在一起,前有福字照墙,后有天井、花坛、水井。三串堂三方环路,一面临坑,造型独特,雕梁画栋,龙凤狮鹿等雕刻栩栩如生。两面墙弄尺寸一致,墙脚石块大小基本相同,建筑用石来源于十几里外的龙溪与大溪河道,建筑气势恢宏。最难得的是中厅屏风上的持家格言,字字句句都教育后代如何做人、做事,其中“能上仕则上仕,不上仕则做好民”的金玉良言,弥足珍贵。五世同堂四合院中,雕花石窗刻有“双龙”图案,造型生动,寓意福寿双星、瓜瓞绵延。又如宋代的进士第三合院,此宅院曾出过进士,屋内地面铺有四方地砖,俗称“马砖”,民间传为“金砖铺地”。这种砖只有在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宅邸中才能见到,县内相类似的道地中很少见到。
另外,各院落墙脚均为石砌。各道地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沿界均为长方石条连接,天井均为石蛋,石蛋图案丰富多样。村中还保留有十几间黄泥墙平房,现在显得格外珍贵。
1.三串堂道地
三串堂道地坐北朝南,是由三座院落组成的三合院,建于清代。自南至北依次为台门、照墙、倒座、第一座厢房、第一进正厅、天井、第二座厢房、第二进正厅,总建筑面积1816 平方米,占地面积1147 平方米。
台门为月洞门,照墙中间有一“福”字。南围墙上有石花窗,有“平安”和“魁星”等雕刻,图文并茂,寓意吉祥。
第一座倒座单檐硬山顶,面宽七间,设一门,通面宽25.7 米,通进深8.15 米,梁架五檩用三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檐柱雀替下雕刻有仙翁驾鹤、鹿衔灵芝等图案,形象生动,活灵活现。门两边墙上有墨绘的戏曲人物图案。
厢房为单檐硬山顶,三开间带两弄,通面宽11.52 米,通进深10.2 米。
第一进正厅为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25.7 米,通进深9.9 米,明间里壁屏风8 扇(现存6 扇),写着治家格言。
第二座厢房为单檐硬山顶,通面宽13.1 米,通进深8.2 米。
第二进正厅为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25.7 米,通进深8.15 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
2.众星拱北道地
众星拱北道地,名出于《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充分体现了古人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此道地建于清代,距今已有数百年,是龙宫古村保存最完整的砖木结构四合院道地,占地面积838 平方米,建筑面积1472 平方米。设计上十分巧妙,无侧门和正门之分,四明堂八大房,阊门朝北,以此表明居住在道地中的各户地位平等、和平友好,这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中“以和为贵”思想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
3.药店(五世同堂)道地
药店道地,又叫五世同堂道地,为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四合院。自南至北依次为倒座、天井、厢房、正厅,占地面积979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30 平方米。
倒座为双层单檐硬山顶,面宽三间,设一门,通面宽25 米,通进深8.5 米。厢房为双层单檐硬山顶,面宽三间,通面宽15.1 米,通进深7.5 米,梁架七檩用五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正厅为双层单檐硬山顶,面宽三间,通面宽23.6 米,通进深9.2 米,梁架七檩用五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
道地里房屋古朴,唯有正堂中“五世同堂”匾额彰显着这户人家的独特。这块匾额记载了这个道地曾有过五代同堂、人丁兴旺的历史,弥足珍贵。
4.上新屋道地
上新屋道地是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四合院,自南至北依次为台门、天井、东西厢房、正厅,总建筑面积1266 平方米,占地面积816 平方米。据住户介绍,该民居建于清代康熙年间。
台门为双层单檐硬山顶,用卷棚,有花卉、戏曲人物木雕饰件,两侧墀墙上有人物、动物、花草灰雕。
厢房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带两弄,通面宽16 米,通进深8.75 米。门窗雕刻着各种图案,有缠枝蝙蝠纹,有梅花、荷花、菊花、牡丹,还有戏曲人物,戏曲人物多在“文革”期间被凿毁。
正厅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27.8 米,通进深10 米,梁架七檩用五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月梁与挑尖梁上均雕刻着龙头图案,檐柱的雀替有凤凰雕刻。
5.老堂前道地
老堂前道地坐北朝南,建于清代,总建筑面积946 平方米,占地面积592平方米。
厢房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17.6 米,通进深10 米。
正厅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29.7 米,通进深10.3 米。檐柱月梁与挑尖梁上均雕刻着凤凰、牡丹等各式图案,檐柱的雀替有凤凰和狮子雕刻。
6.下新屋道地
下新屋道地是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三合院,建于清代,自南至北依次为台门、天井、东西厢房、正厅,总建筑面积968 平方米,占地面积622 平方米。
台门通面宽9.4 米,通进深4.8 米,两侧雕刻有花瓶、花卉等图案。
厢房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带两弄,通面宽14.3 米,通进深9.4 米。
正厅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23.4 米,通进深13 米,梁架七檩用五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明间为六扇大栲格装饰门。
7.坑边道地
坑边道地是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三合院,建于清代,自南至北依次为台门、天井、厢房、正厅,总建筑面积576 平方米,占地面积336 平方米。
厢房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带两弄,通面宽12.4 米,通进深4.5 米,明间窗为栲格装饰。
正厅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22.85 米,通进深10.2 米,梁架七檩用五柱,前单步梁,抬梁穿斗混合结构。
8.里外道地
里外道地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为台门、天井、第一座厢房、第一进正厅、天井、第二座厢房、第二进正厅,总建筑面积1594 平方米,占地面积968 平方米。
台门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27.9 米,通进深6.7 米。
第一座厢房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带两弄,通面宽17.5 米,通进深9.5 米。
第一进正厅为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27.9 米,通进深8.1 米,梁架七檩用五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
第二座厢房为双层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9.1 米,通进深7.8 米。
第二进正厅为单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宽18.3 米,通进深8 米,梁架七檩用五柱,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月梁与挑尖梁上均雕刻着图案,檐柱的雀替雕刻有图案。
天井用石子铺地,并且四个角落各有一方形的石板,用来保护天井。
9.其 他
安吉贞道地,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四合院,正屋坐北朝南,阊门朝西开,占地面积478 平方米,建筑面积852 平方米。正屋堂上挂“孝悌堂”之匾,故此道地也称孝悌堂。
居其所道地,建于清代,砖木结构三合院。占地面积177 平方米,建筑面积304 平方米。阊门顶用墨写有院名“居其所”,名出于《论语》。
进士第道地,建于清代,砖木结构三合院。占地面积577 平方米,建筑面积934 平方米。
允盛堂道地,位于村前溪大路边,建于清代,占地面积292 平方米。
周步岭道地,建于清代,占地面积298 平方米。
大阊门道地,建于民国时期,砖木结构四合院。占地面积720 平方米,建筑面积1190 平方米。
东边道地,建于清代,砖木结构三合院。阊门朝北,建筑面积650 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