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种植
龙宫村域属江南丘陵地形地貌,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历代先祖辛勤劳动,在村东、西、北方向的山坡开辟荒地,筑起了层层梯田。山脚下有较平坦的田畈,于后坑大畈居多,其次有东岙里田畈及西畈,西岙田畈,新中国成立前,龙宫在宁海的冠庄、梅林、岭下、马岙和绍兴的新昌等都有田地,土改时划出。现有耕地存量1900 余亩。
1.水稻种植
龙宫村的农田大部分是梯田,靠近村庄平坦的畈田少。村民从事传统的农耕生活。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村为一个生产大队,分成山隍岭片、后坑片、铜岭片三个片,下分八个生产小队,后由于山隍岭片人口较多,增加一个生产小队,全大队共九个生产小队从事集体农耕生产。队长起早叫村民出工干农活,安排好一天的劳作,夜晚记工分,年底结算分红,日常按人口分配农作物和粮食。春、夏种早稻与晚稻,到晚稻收割完后,这一年才算完成基本的农活。冬季农活主要是集体烧焦泥灰,场面十分壮观,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生产风景线。焦泥灰为冬种小麦、油菜备足基肥。晚稻收割完毕,在种植小麦、油菜的田里撒上紫云英的种子,为春播备足绿肥。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大部分的田种单季杂交稻,边远的山田大多荒芜了。
为了保证水田水稻种植良好,村民非常注重耕田方法与筑坝的技巧。其中耕田分两大类:一是耕旱田(地),先开大,后以二甩或四甩压成一垄,有的田春季播草籽,到冬季要去耕一犁叫“开河大”,目的是排水。小的田中间耕一犁,大的田多耕几犁。二是耕水田,春耕开始就要耕水田,对草籽田、水畈田、冬作田要用不同耕法,还要看水源的情况,如坑边的进堰田可随便一点,而山上的梯田(也说是靠天田),要耕得特别细致,耙得熟(腐的意思)。犁田时要犁犁靠紧,绝对不能有漏犁现象,要达到犁犁相接,没有犁梗的感觉。因为它是靠雨水使田里蓄水,促使水稻生长。早时的稻种品种差,抗旱性弱,一旦没有水,稻苗就会枯死,造成减产。耕田主要靠耕牛和农具,主要农具是犁、耙、锄头。田要耕得没有犁梗,目的是保持水不漏失。
长期以来,龙宫村在农业生产中摸索出不少劳动规律,总结出不少劳动经验,形成了许多农业谚语,如“有水呒肥一半谷,有肥呒水朝天哭”。种水稻要保证有水,所以,要非常注重梯田坑道筑坝的技巧。靠山的梯田,一部分是冷水田,另一部分是靠天田,也有一部分田靠近小溪,就垒一座小坝引水入田。农户们要保证灌溉,就要发动受益各户共同挖溪坑筑坝。筑坝要选好适当位置,先用大的松木压住坝底,敲下坝桩,俗叫“眠牛”。松木在水底是很耐久的,有“千年水底松,万年梁上枫”之说。打坝用大石块,要多人抬,用篾做成索钳。稍大的石块三人抬,叫“蜻蜓尾巴”,四人及八人抬石块叫“四尺牛”与“八尺牛”。坝筑好后用上好的黄泥夯实,俗叫“做泥垄”。接着就“筑堰”,也是用石筑黄泥做垄。在没有水泥的时代,劳动人民就靠这些土办法,再加上众人的齐心协力方能筑好坝,保证灌溉。村民们都能自觉遵守民约,共同参与筑坝、筑堰。其中筑坝要用比较大的直的松树,用毛竹劈篾盘好索钳,用坚实的树做“四尺牛”“八尺牛”的杠,杠有小杠、大杠。筑坝垒石要请专门的工匠,做泥坝要用上好的黄泥。
传统水稻种植是辛苦的农活,单季稻一般谷雨时节把孵好的谷芽播撒在秧田里,培育好秧苗。村民非常注重拔稗草,保证秧田只有秧苗。芒种前要进行耕田、耙田、做田岸等农事,芒种后夏至前是耕种最忙的时节。秧苗下田后要进行长达3 个多月的生长期的田间管理。要进行管水、耘田、拔草、施肥、治虫等农活,农历八月可收割。
2.旱作种植
原生产队集体旱田一般以种茶叶、番薯、果树为主。农户自留地种植叶类蔬菜、花生、小麦、番薯、土豆、玉米、麻、毛芋、瓜果等。如今好多农户种苗木、茶叶、药材等经济作物。20 世纪80 年代前,村里好多农户有种植烟草的传统,自给自足,满足烟民的日常需求。龙宫山地番薯种植面积较广,基本家家都种。番薯藤和叶可作为养猪的饲料,番薯大部分用于制作番薯烧、番薯粉、番薯糖浆、番薯糕等,另外番薯还可晒番薯片、番薯干,补充食粮。用番薯片磨粉做成粉糕,味道不错。番薯粉又可加工成番薯面,还可制作薯粉豆腐,也可用作烧菜勾芡。进入21 世纪,部分村民种起了高山蔬菜,品种主要有茄子、萝卜、青菜、大白菜、四季豆、黄豆、南瓜等,称为绿色蔬菜,深受人们喜爱,经销商上门收购。
3.田岸豆种植
龙宫村山多田少,村民充分利用田角地头种一些其他农作物。田岸豆种植是间种的一种方式。到种豆时节,水稻田的田岸做好后,立即种上黄豆,等稻收割了,黄豆也成熟可以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