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业特产

(二)林业特产

龙宫村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自然资源与传统手工艺。林业特产主要有木材、枝柴、薪炭、毛竹、竹笋、茶叶、油茶、桃、梨、苗木等。其中苗木主要有香樟、桂花树、红豆杉、银杏、鸡爪枫、漆树、杉树、油茶树等。以毛竹、枝柴、竹笋、茶叶为大宗。

1.枝柴、木炭

枝 柴

龙宫村薪炭林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早年各家以枝柴为燃料,好多村民到龙宫大溪薪炭林砍柴出售。有前童、黄坛等地的商人到西溪收购龙宫村村民的枝柴,有的邻村村民直接到龙宫村来收购。后随着煤气灶的普及,枝柴产业逐渐消亡,薪炭林郁郁葱葱,长势原始生态化。

木 炭

早时龙宫村烧炭业繁荣,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全村薪炭林中筑有炭窑上百个。农闲时,村民上山烧炭,多劳多得。现在农户多用煤气,烧烤大部分用竹炭,木炭使用减少,木炭业就逐渐被淘汰了。

2.木材加工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龙宫村集体企业在三之堂、大溪高坑办过木器厂,用松木及薪炭林中的杂柴木加工一些简单的半成品木条,是用于啤酒箱、木架等生产制作的主要材料。光明桥头原真君殿旧址亦曾办过光明木材加工厂,厂长陈小金,20 世纪90 年代末停办。

3.毛竹加工

龙宫村竹林成片,毛竹资源丰富。民国时期,竹山分到各户管理。新中国成立后,竹山收归集体所有,分为村大队竹山和小队竹山,集体统一砍伐,统一出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竹山分到各户使用,实行自主管理,根据社会需求砍伐出售。原来,建筑搭架、制竹筏、建竹房等都要用整株毛竹,需求量大,故村集体、村民个体卖竹是经济来源之一。

造 纸

民国时期,龙宫造纸业繁荣,30%的村民造过纸。那时,嫰竹是龙宫造纸的主要原料。全村有100 多个料塘,30 多口槽桶。料塘一般挖在毛竹山脚,大多呈方形。嫰竹砍下直接放入料塘进行腌制,腌制后的料挑到村庄附近加工点加工成纸料。因造纸需要大量用水,故造纸作坊大多建在村庄溪坑边。造好的土纸运到周边的集市出售。现在,为了保护水资源,造纸业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有的村民家中还保留着早期用过的造纸工具。

竹制品

毛竹的另一用途是加工竹制品。龙宫村竹制品以家庭加工为主,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竹制品加工点。竹制品主要有竹簟、竹席、畚箕、竹箩、竹椅、竹篮、竹扫把、竹帘等。竹制品除了家庭自用,大部分出售。

笋制品

龙宫村竹山多,笋资源也丰富。笋分冬笋、毛笋(春笋)、山笋三种。冬笋、毛笋一是直接销售,二是加工成笋制品出售。笋制品以家庭作坊加工为主,主要有羊尾笋、罐头笋、笋鲞、笋干、咸笋头等,各户都会制作,逐渐形成个体产业。交易渠道有龙宫旅游景点出售、各方客户上门订购,如今还可以网上销售。

4.茶叶种植

龙宫村地处山区,适宜茶叶种植,茶叶种植业是龙宫村三大农副产业之一。茶叶品种主要有传统绿茶、苦丁茶、黄金茶等。

传统绿茶

龙宫村茶叶种植历史较早,早时茶叶以各户散种为主,主要是家庭自用。新中国成立后,龙宫村茶叶种植逐步形成产业。20 世纪70 年代,原生产大队大规模开辟茶园,种植绿茶。70 年代初,龙宫提出“高山养兔,积肥育茶”的口号,把养兔与茶叶种植有机融合,茶叶产业发展比较快。大队在月山脚大庙办过光明茶厂,制成的茶叶由当地收购站统一收购。90 年代起,村集体茶园承包给农户经营。龙宫村村民陈虎标曾在村东茶叶峧开发高山野生茶,现因茶树老化,路途远,管理成本高,产量也减少了。

苦丁茶

20 世纪初,龙宫村部分农户在新昌种苦丁茶,开发苦丁茶产业,制成苦丁茶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黄金茶

20 世纪初,龙宫村陈桂君在山隍岭开辟黄金茶基地。龙宫村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优良,适宜种植黄金茶。黄金茶加工成毛尖茶后,外形美观,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美,具有明显的栗香,而且氨基酸含量高。黄金茶是地方茶种,属小乔木,树势半披张,植株较高大,自然生长。陈桂君开发的黄金茶品牌“黄金芽”较为成功,年销售量较大。

5.油茶种植

20 世纪70 年代初,村集体响应“一棵油茶一颗弹,弹弹打中帝修反”的号召,在村北大畈阳山等地发展油茶林,油茶果核由国家统一收购。近几年,部分村民重新开始种植油茶,发展油茶产业。

6.果树种植

20 世纪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村大队与各生产小队集体发展果园,种植桃、梨等水果,生产队待果子成熟摘下,按家庭人口分到各户享用。近几年,部分村民还在种植桃、梨等水果,也有部分村民开始小规模种植猕猴桃、覆盆子等。

7.苗木种植

20 世纪初,闲置土地逐渐增多,因苗木种植成本小,且龙宫村有种植苗木的地理、资源优势,村民开始种植苗木,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苗木主要为桂花树、红枫、红豆杉等。龙宫生态沟里有大量青枫移植嫁接成红枫。村边随处可以看到成片的桂花林、红枫、红豆杉,这些林木成了村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