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与重生 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简介
《死与重生 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这本书是由.李虹著创作的,《死与重生 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共有40章节
1
目录
引 言 1.专门研究 2.综合性研究论文 第一章 死而不亡者寿: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 一 没而不殆:从生的重要性到神仙信仰 1.神形二元 生死异路 2.地底冥冥...
2
引 言
墓葬是人类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认知,蕴含着特定的社会礼仪制度和信仰习俗,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按《中国大百科全书·考...
3
1.专门研究
汉代墓葬信仰是近年来的前沿研究课题,此前的丧葬礼仪研究为现在的信仰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33年,从《汉书》《后汉...
4
2.综合性研究论文
除了专著外,关于汉代墓葬信仰的还有一些综合性的研究论文。姜生自1996年发表《道教崇山的原因和实质》(《复旦学报》,1996年第6期)后,一直关注道教与考古资料...
5
第一章 死而不亡者寿: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
...
6
一 没而不殆:从生的重要性到神仙信仰
死亡是生命最后的且不可避免的结局。但先民认为肉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形式的转化,人死后将以魂魄的形态存在,并前往另一个世界开始新生活。基于这个理...
7
1.神形二元 生死异路
先民笃信灵魂存在,他们相信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根本,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肉体与灵魂分离。这种信仰的产生,除了先民受环境影响、自身和世界的认识极其有限外,一个最...
8
2.地底冥冥 长无晓期
西汉时墓葬已有宅第化的特征,[23]墓室是死者的居所,随葬器物是生者设想的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的必需品,人们或直接搬用生者生前使用的物品,或仿制现实生活用品,或创造...
9
二 顺与逆:再生信仰的逻辑依据
“不死”或曰“长生”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核心,也是与其他宗教最显著不同之处。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神仙是人们的观念世界或是心理世界,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对死后世界的向往,...
10
1.道教对生死的认知
道教对生死的认知颇为复杂: 夫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常也,确乎在天。但禀以自然,则生死之道,无可无不可也。或未生而已死,或已死而重生;或不可以生而生,或不可以...
11
2.逆宇宙变化而动
冯友兰在区分道家和道教时说: 宋明道学家,常将道家与道教相混。实则二者中间,分别甚大,道家一物我,齐死生,其至人的境界是天地境界。道教讲修炼的方法,以求长生为目...
12
三 生死世界的相对存在与相互通达
对先民来说,死亡是漫长生命过程的中间阶段,因为死亡,死者的灵魂将通过墓葬仪式“过渡”到另一个世界。即使在死亡后,生者与死者、生界与他界之间的联系也难以割断,生者...
13
1.隔离:过渡仪式
一个社会如果要得以延续,死去的社会成员必须得到合适的处置,只有这样整个集群才会形成凝聚力。埋葬并不是葬礼仪式的第一阶段,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对尸体的清洁仪式,之后的...
14
2.变通:新生命的展开
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原始部落建筑中常有被称为“圆形子宫世界”的房屋遗迹,其平面基本为圆形,中央为灶坑,墙壁上开有面积很小的入口。世界各地也都发现过与之类似的“子宫房...
15
第二章 清理:解除术给身体以圣洁
由凡入仙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是人必须洁净自己的心灵与肉体,去除身上的“浊臭”,这是凡人为何在生前或死后不断地炼养自己的原因。人类学家认为,对不洁的看法包含着对生命...
16
一 汉代巫觋方士解除之法
解除又名解适或解谪,是秦汉魏晋时的一种避祸除殃方术,也是汉代墓葬信仰的核心内容。汉代人认为,人死后,各种恶鬼是灵魂升仙的最大障碍,必须为死者行解除仪式。 原始思...
17
1.墓门区域解除术
在墓门区域解除邪祟的危害是保护死者的第一条防线,它的习见做法一是在墓门驱鬼,二是在死者下葬前取得与地下之主的和解,以避免对死者及其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 汉代人通...
18
2.墓室内部解除术
既然已在墓门区域作了解除之法,但是对死者及鬼神的恐惧依然无法得到解除,生者于是在墓室内又采取了种种方法试图再次减轻压力,主要是利用镇墓瓶及放置在其中的一些物品以...
19
二 汉代葬仪文书
东汉墓葬出土及传世的大量解除实物,包括朱书或墨书的陶瓶解除文、铅券、铁券、陶券、木简及黄神越章、天帝使者等法印上的文字等是早期巫道进行解除活动的遗物,属葬仪文书...
20
1.汉代的葬仪文书
法国道教学者索安在研究汉代宗教时将各种类型的丧葬文献统称为“葬仪文书”,并将之分为四类,即买地券、镇墓文、衣物券和符、咒、印等小而庞杂的文书。[76]她认为,这...
21
2.注鬼说与解注术释义
解注术和解除术内涵稍有不同。解除术系继承早期逐疫巫术而来,是召神镇邪、驱鬼和消灾的宗教活动。“解”除“解除”外,还包括“解谢”,意为解除殃咎灾厄,保护生人。解注...
22
第三章 墓葬:生居与死所的中介
...
23
一 汉代宇宙论的变化
墓葬存在的前提是要为死者提供与生前生活相似的环境,因此在建造时一是要在形制上模仿生前居室,二是要模仿生前所用器物将随葬明器放入墓室,三是在葬室的装饰上体现对宇宙...
24
1.认识之转变:墓葬观念的变化
汉代时,天人宇宙观趋向完整,人们在礼仪、建筑和艺术等方面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宇宙框架的体认,即使是服务于死者的丧葬建筑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天地万物构成自然宇宙的话,墓...
25
2.场所之转移:从土圹到洞室
崖洞墓是秦汉时出现的新的墓葬形式。这种墓在山崖或崖层中开凿洞穴作为墓室,并很快从竖穴发展到横穴,它兴起于西汉诸侯王陵,终西汉而消失,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和山东曲阜...
26
3.信仰之演变:从地下到天界
有关人死之后的归宿问题极为复杂,先秦诸子基本上不相信死后还有世界,只有墨子公开宣布有鬼神,但细考《明鬼》,墨子所谓的鬼神说只是神道设教的一种说法,其重点并不在于...
27
二 洞天福地:圆形的生命过程
与其他宗教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相互隔绝相比,道教神仙世界具有超世性和世间性结合的特点,并被细分为“出世”和“不出世”两个层次。“出世”信仰认为肉体离开凡间,生...
28
1.壶天
超验世界是宗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信徒追求的终极理想和永恒乐土。对道教来说,它的超验世界分为此岸化的地上仙境和彼岸化的神仙世界两种模式。先秦时的海上仙山和西部昆...
29
2.洞天
山直观地给人以与天相接的感觉,登上高山可与天相连、与神沟通,为精神或灵魂找到合理的出口,从而达到形而上的目的。古代神话和原始宗教对山的信仰非常普遍,高山崇拜在许...
30
三 门的意象
门的基本功能是分隔两个不同的空间。在中国人的墓葬观念中,墓门是阴与阳、生与死的交叉点,死者被葬入墓室就是进入另一个世界,因此从形式上来说,墓门天生就具有分隔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