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演变:从地下到天界

3.信仰之演变:从地下到天界

有关人死之后的归宿问题极为复杂,先秦诸子基本上不相信死后还有世界,只有墨子公开宣布有鬼神,但细考《明鬼》,墨子所谓的鬼神说只是神道设教的一种说法,其重点并不在于强调死后世界的存在。这些思想代表了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一般认识,并不足以反映平民的观念。余英时认为,从古代文献所载魂魄二元灵魂观看,在佛教传入前,中国已有天堂、地狱观念,马王堆一号、三号墓帛画及纪事木牍更是直接证实了地下世界的存在。余英时同时认为汉代地下世界观的演变极为复杂,汉初认为只有魂归泰山,魄则去往死人聚居的蒿里,或称下里、黄泉、幽涂、梁父、地主、泰山府君,但东汉以后泰山、泰山君混淆在一起,说明民间对魂魄的去处尚无清醒的认识。[43]敦煌发现的《老子想尔注》中也有“天曹”和“死者属地官”之说,[44]更可证明天堂地狱不是佛教带进来的思想。蒲慕州认为,战国末年黄泉和幽都被认为是可怖的地方,秦汉时产生的不死的观念及人可到达不死之境的可能性,使得黄泉、幽都在汉代成为民间信仰中主要的死后世界。[45]

汉代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与阳间世界无大差异,人死后不过是到另一个地方生活而已,因此,“鬼”是生活在另一个地方的人,或是与人不同种类的生物,王充即说“鬼者,物也,与人无异。天地之间有鬼之物,常在四边之外”。[46]按照汉人的观念,地下世界也由官吏统管。这些官吏的名号可在汉代葬仪文书中得见一斑,如:

地下二千石 冢丞 冢令、丘丞、墓伯 陌上游徼 主墓狱吏 陌门卒吏

墓皇 墓主 西冢公伯 东冢侯 西冢伯 墓门亭长 魂门亭长 蒿里君 蒿里父老 中蒿长

这些地吏在阴间行使着与阳世官吏同样的管理职能,其职级划分也仿照汉世制度而来,但与阳世不同的是,其职官称谓前多冠以“地下”“冢”“主墓”“墓”等字样,表现古人生死异路观念,生活于魏晋的郦道元就曾见到郦食其墓碑上刻有“门亭长”字样。[47]亭长本是汉官序列中一微末小官,但此处之“门亭长”并不是现实中之门亭长,其职守如同地下之墓门亭长一样,是起辟邪作用的。

汉代人对天上有许多幻想,认为是人死后的归所,同时,他们对死后世界非常抗拒,有关的文字和图像没有留下许多证据,墓室中也罕见相关的画像,因此这个地下的世界相对模糊。汉代文献没有和天神相对的地下世界,只有所谓黄泉,而黄泉最初主要指地下蕴藏阳气的地方,它吐纳阳气,生成万物,象征着复活的开始。东汉时,人们普遍地将黄泉作为死者的归宿之一,但此时黄泉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没有天上或人间那种完备而舒适的生活,似乎与汉代墓葬特别是后来墓室摹画的生活环境并不吻合。[48]山东嘉祥宋山发现两处石室墓,根据墓中文字,为永寿三年(157)造,在第二十九石左方题刻的十行共四百六十二字题记中就记载墓主“正月上旬被病在床,卜问医药,不为知闻,暗忽离世,下归黄泉”。[49]在这段题记中,“黄泉”一词是地下另一个世界的代名词。

汉代宇宙论认为宇宙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并试图在墓室中以图画的方式加以表现。他们通常将天上仙界题材绘于墓室上方,将人间界的事物绘于墓壁中部及下方位置。东汉早期的画像石出现上下分格,上格为仙界图案,下格为人间生活,到了东汉晚期,不仅有许多单独描写单独升仙的图像,还有许多在分格的基础上将仙界和人间生活融合在一起。但奇怪的是汉代人并未在墓壁预留象征死后地下世界的专区。黄佩贤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作为宇宙缩影的汉墓内很难找到一个与“地面之下”对应的位置,另一方面也因为汉代人死后最关心、最向往的是天上世界,而他们对地下的阴间地府相当惧怕,甚至刻意回避[50]。然而难得的是,酒泉丁家闸五号墓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墓室中表现地下空间的例子(图32)。

img

图32 酒泉丁家闸五号墓壁画分布示意图

(采自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国壁画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5页)

发掘报告将墓室由上至下分为五层,认为第五层表现的是地下,理由是前室有一个低于地面的方坑,在方坑的前后各有五层台阶。[51]郑岩根据发表的线图推算,五层台阶的每级踏步高宽约有6厘米,难以容足,说明这个方坑的结构不一定有实用意义,而极可能富象征含义。[52]同时,在东壁的南北两角、南北两壁的二层台下各绘有一龟,黑甲,口吐红舌。事实上,前引嘉峪关新城出土四号墓棺下还有陶龟垫棺,三号墓墓门外正中也放置了一个陶龟,头朝墓道。饶宗颐认为,龟在墓中的出现,特别是它在墓中的位置,表明它处于地下世界。[53]

郑岩在其专著中认为,壁画在墓室内各个不同的空间单位分布时有一定的顺序,墓葬内的画像主要不是为生者的,其假定的观者应该是墓主本人,此为确论。但他接下来认为由于墓主的尸体放在后室,所以从墓主的角度去看这些画像,其观看的起点应该在后室,按后室-前室-墓道的次序来看。[54]此一说法值得商榷。一个人在身故后,会由他的亲友按照一定的礼法或习俗进行一系列的墓葬仪式,之后再被送入墓地埋葬。在进入墓门的时候,他死后重生的过渡已经开始,墓门后的空间是他在地下的家。他先是经由墓门,再是经由甬道、墓道、墓室,当他最后到达后室时他已经是作为另一个世界的人存在了。墓室中所有他经过的地方,无论是壁画还是随葬器物都在起重生的催化剂作用。事实上,在经过墓门的一刹那,他已经开始他死后的生活。以酒泉丁家闸五号墓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墓主在经过墓门后,进入四壁都是壁画的前室。墓室壁画由下而上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从表面看来是世俗生活的反映,实则表现的却是天上的生活,是人间生活的镜像,墓主在位于墓室最上层的东王公和西王母的照拂下依然过着与人间相仿的生活,与后来神仙信仰追求的餐风饮露不尽相同。这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大的空间环境,而后则表现的是他的具体的日常起居生活环境,所以绘制了居家生活所需的奁、盒、弓箭、麈尾、便面等物。

整个墓室的布局表明,死者在进入墓道时进入的是地下世界,但是在绘制于壁画中部人间世界召唤下,他又重新回到人间,来到了位于墓室上部的天界。这表明,死者虽逝去进入墓室,但是他的灵魂居住在造墓者为他建构的图绘的宇宙中,仍然具有感知力,成仙可以在墓中实现。

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丁家闸五号墓的矛盾之处:它一方面向地下世界报告墓主的死去,一方面又在画面上描绘出天界,它所表明的可能是当时人一方面相信死后魄入地,一方面又希望魂可以上天,这样一个人在死后可以同时上天入地。与此异曲同工的是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以及金雀山帛画,这两幅帛画对地下世界有着相对完整的呈现。以马王堆帛画论,此画中对天界的描绘占的比例最大,约占一半画面,地下的部分所占比例最小,以面积计占画面的百分之二十。这可以证明,西汉时人精神特质尚属上升时期,对天堂的考虑较多。时代延续到东汉,这时的人们开始将地上世界的生活模式复制在死后世界中,墓葬同时是此生与来世生活的表现,人死后的居所、生活方式与世间并无两样,生者用最好的材料为来世提供了最好的设施。这样,世俗的生活得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