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巫觋方士解除之法

一 汉代巫觋方士解除之法

解除又名解适或解谪,是秦汉魏晋时的一种避祸除殃方术,也是汉代墓葬信仰的核心内容。汉代人认为,人死后,各种恶鬼是灵魂升仙的最大障碍,必须为死者行解除仪式。

原始思维以人死亡为“再生”,刚埋入墓穴中的尸体就如初生婴儿一般,没有能力对恶鬼进行防卫。为避免鬼魂干扰,帮助亡人开始下一步旅程,生者要借助巫术的力量行解除之术,对死者进行护卫,后来这种方法逐渐为道教吸收,常见于各种丧葬活动中。在某种意义上说,先民的葬礼就是以神秘的仪式化的禳灾法术展示功能上的无限性,建立起以宗教为基础的解释话语体系,为渴望神仙世界的人提供通过主体自我努力和到达通天之梯的途径,其深层含义掩藏在特定的标志或文字游戏中。[2]

针对中国人普遍而广泛的鬼神信仰,德·格鲁特曾说:

在中国人那里,巩固地确立了这样一种信仰、学说、公理,即是死人的鬼魂与活人保持着最密切的接触,其密切的程度,差不多就跟活人彼此接触一样。当然在活人与死人之间是划着分界线的,但这个分界线非常模糊,几乎分辨不出来。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两个世界的交往都是十分活跃的,这种交往既是福之源,也是祸之根,因而鬼神实际上支配着活人的命运。[3]

安抚生者仅仅是葬礼的一个作用,它的另一个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保护死者在走向坟墓、进入冥界时不受邪祟的危害,因此葬礼中驱除不洁的解除活动很重要。

关于解除的法术起源很早,睡虎地秦简《日书》即有关于解除的记载,并详述驱逐鬼怪解除灾祸的方术。[4]汉代时,解除术成为一种普遍的民俗并逐渐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墓葬解除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