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 古籍资料(按时间排列)
[西汉]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西汉] 刘向:《列仙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东汉] 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东汉] 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东汉] 桓谭:《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东汉] 许慎撰, [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东汉] 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东汉] 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西晋] 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
[西晋]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
[西晋] 葛洪:《神仙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西晋] 葛洪撰:《肘后备急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东晋] 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南朝梁]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南朝梁] 宗懔撰,姜彦稚辑校:《荆楚岁时记》,长沙:岳麓书社,1986。
[北魏] 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
[北齐] 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 徐坚等:《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
[宋] 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
[宋] 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北京:中华书局,2003。
[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郭庆籓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
[清] 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清] 孙诒让撰,王文锦等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
[清]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
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罗振玉:《雪堂类稿》,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刘文典著,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
赵幼文:《曹植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8。
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朱越利译:《真诰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日]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二 国内外专著与论文
[英] 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英] 艾兰著,汪涛译:《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与宇宙观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英] 艾兰:《亚形及殷人的宇宙观》,《中国文化》,1991(4)。
[英] 艾兰:《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安金槐、王与刚:《密县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和壁画墓》,《文物》,1972(10)。
安志敏:《长沙新发现的帛画试探》,《马王堆汉墓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白彬、代丽鹃:《试从考古材料看〈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和流行地域》,《宗教学研究》,2007(1)。
白彬:《湖北武昌任家湾东吴初年“道士”郑丑墓再研究》,《江汉考古》,2006(4)。
白彬:《江西南昌东晋永和八年雷陔墓道教因素试析》,《南方文物》,2007(1)。
白彬:《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墓葬佛道遗存的发现与研究》,《艺术史研究》第9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白彬:《唐以前道士墓与道教信众墓研究》,《古代文明》第七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白彬:《中国南方地区唐以前道教墓葬研究》,中国-哈佛燕京学者联谊会网站,http://www.casal.org.cn/harvard_yenching/hy5/publish/baibin.htm。
宝鸡市博物馆:《宝鸡铲车厂汉墓:兼谈M1出土的行楷朱书陶瓶》,《文物》,1981(3)。
[美] 鲍吾刚:《中国人的幸福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6)。
蔡林波:《神药之殇: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成都:巴蜀书社,2008。
曹意强:《可见之不可见性:论图像证史的有效性和误区》,《新美术》,2004(2)。
常任侠:《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第十八卷《画像石画像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陈淳:《当代考古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陈世华:《陶弘景书墓砖铭文发现及考证》,《东南文化》,1987(3)。
陈喜波、韩光辉:《汉长安“斗城”规划探析》,《考古与文物》,2007(1)。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陈直:《关于“江陵丞”告“地下丞”》,《文物》,1977(12)
陈直:《汉初平四年王氏朱书陶瓶考释》,《考古与文物》,1981(4)。
崔陈:《宜宾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棺》,《考古与文物》,1991(1)。
[美] 崔格尔著,徐坚译:《考古学思想史》,长沙:岳麓书社,2008。
戴应新、魏绥志:《陕西绥德黄家塔东汉画像石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5)。
邓淑苹:《由考古实例探索玉璧的形上意义》,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辑学刊》第6辑,《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邓淑苹:《君子比德:论崇玉文化的形成与演变》,颜娟英主编:《美术与考古》,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美] Dramer, Kim Irene Nedra: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Han Dynasty Stone Carved Tomb Doors (China), 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Ann Arbor, AI,: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2002.
[日] 都筑晶子著,宋金文译:《关于南人寒门、寒士的宗教想象力:围绕〈真诰〉谈起》,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杜而未:《山海经神话系统》,台北:学生书局,1977。
杜正乾:《论史前时期“地母“观念的形成及其信仰》,《农业考古》,2006(4)。
杜正胜:《从眉寿到长生:中国古代生命观念的转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2分,1995。
[德] 恩斯特·卡西尔著,张国忠译:《国家的神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德] 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等译:《神话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德] 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法] 范·根纳普著,岳永逸译,《通过仪礼·仪式的类型》,《民俗研究》,2008(1)。
方鹏均、张勋燎:《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的时代和有关问题的讨论》,《考古》,1980(3)。
冯汉骥:《四川的画像砖墓及画像砖》,《文物》,1961年第11期。
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文物》,1990(3)。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冯友兰:《贞元六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组:《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9)。
[法] 傅飞岚著,程薇译:《超越内在性:道教仪式与宇宙论中的洞天》,《法国汉学》第2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甘肃省文物考古队、甘肃省博物馆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大地湾遗址仰韶晚期地画的发现》,《文物》,1986(3)。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酒泉十六国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文物》,1989(2)。
[荷兰] 高罗佩著,杨权译:《秘戏图考》,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日] 高山智博:《玛雅文明的宇宙观和祭祀》,安田喜宪主编:《神话、祭祀与长江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石》,成都:巴蜀书社,1987。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高文:《中国汉阙》,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石棺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高文、高成刚:《中国画像石棺艺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葛兆光:《死后世界: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学的一个共同主题》,《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3。
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葛兆光:《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顾伊:《西汉诸侯王墓形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2。
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84(3)。
郭宝钧等:《1954年春洛阳西郊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2)。
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文物》,1965(6)。
国家文物局:《洛阳尹屯新莽壁画墓》,《2003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英] Hawkees, C.F.: “Archaeological theory and method: some suggestion from the Old World”,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54.
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韩国河:《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郑州大学学报》,2001(9)。
韩吉绍:《知识断裂与技术转移:炼丹术对古代科技的影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美]韩森:《宋代的买地券》,邓广铭、漆侠主编:《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
[美]韩森:《为什么将契约埋在坟墓里》,朱雷主编:《唐代的历史与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美]韩森著,鲁西奇译:《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郝本性、魏兴涛:《三门峡南交口东汉镇墓瓶朱书文考略》,《文物》,2009(3)。
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文物》,1989(2)。
何志国:《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河南省博物馆:《灵宝张湾汉墓》,《文物》,1975(11)。
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门峡南交口汉墓(M17)发掘简报》,《文物》,2009(3)。
河南省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偃师县南蔡庄乡汉肥致墓发掘简报》,《文物》,1992(9)。
贺官保等:《洛阳北瑶西周墓发掘的重要收获》,《中原文物》,1987特刊7。
贺西林:《东汉钱树的图像及意义——兼论秦汉神仙思想的发展、流变》,《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3)。
贺西林:《洛阳卜千秋墓墓石室壁画的再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6)。
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贺西林:《大保当11号汉画像石墓门柱图像辩证》,《文博》,2006(6)。
贺西林:《汉代艺术中的羽人及其象征意义》,《文物》,2010(7)。
[美] 亨利·富兰克弗特著,郭子林、李凤伟译:《古代埃及宗教》,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胡孚琛:《道教内丹学揭秘》,《世界宗教研究》,1997(4)。
胡孚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胡孚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胡杰:《陕北东汉画像石墓墓门区域神异图像含义之考辨:以该地区画像石墓门部位上出现的若干重要神异题材作为论述的中心》,《艺术探索》,2006(2)。
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胡懿勋:《中国古代绘画的知识考古》,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砂子塘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63(2)。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湖南省博物馆:《新发现的长沙战国楚墓帛画》,《文物》,1973(7)。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7)。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子弹库战国木椁墓》,《文物》,1974(2)。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象鼻嘴1号西汉墓》,《考古学报》,1981(1)。
户晓辉:《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母题》,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黄凤春:《试论包山2号楚墓饰棺连璧制度》,《考古》,2001(11)。
黄景春:《早期买地券、镇墓文整理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黄君琦:《死而复生神话意涵之研究》,《“国立中央大学”硕士论文》,1995。
黄佩贤:《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黄盛璋:《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济南:齐鲁书社,1982。
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
黄一农:《社会天文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1)。
霍巍、黄伟:《四川丧葬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美] 简·詹姆斯著,贺西林:《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美术研究》,1997(2-3)。
江晓原:《天学真原》,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7。
江晓原:《中国天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姜生:《道教崇山的原因和实质》,《复旦学报》,1996(6)。
姜生:《道教与人类自我控制》,成都:巴蜀书社,1996。
姜生:《道符结构、语义及功能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997(6)。
姜生:《道教的兴起与葬俗之理性化变迁》,《中山大学学报》,1997(6)。
姜生:《汉阙考》,《中山大学学报》,1997(1)。
姜生:《风俗通义等文献所见东汉原始道教信仰》,《宗教学研究》,1998(1)。
姜生:《东汉原始道教与政治考》,《社会科学研究》,2000(3)。
姜生:《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2000(6)。
姜生:《道教治观考》,《中国道教》,2001(3)。
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姜生:《论道教的洞穴信仰》,《文史哲》,2003(5)。
姜生:《老子想尔注》三题,《华学》,第9-10辑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姜生:《曹操与原始道教》,《历史研究》,2011(1)。
姜生:《长沙金盆岭晋墓与太阴炼形:以及墓葬器物群的分布逻辑》,《宗教学研究》,2011(1)。
姜生:《汉画孔子见老子与汉代道教仪式》,《文史哲》,2011(2)。
姜守诚:《香港所藏“松人”解除木牍与汉晋墓葬之禁忌风俗》,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成大历史学报》,2006(12)。
姜守诚:《〈太平经〉研究:以生命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蒋英炬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五卷,《陕西山西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英] 杰西卡·罗森: The Eternal Palaces of the Western Han: A new View of the Universe, Zurich Switzerlan: Artibus Asiae Publisher, Vol.59, No. 1/2 1999.
[英] 杰西卡·罗森著,孙心菲等译:《中国的丧葬模式:思想与信仰的知识来源》,《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英] 杰西卡·罗森著,邓菲译,:《汉代墓葬的布局与设计》,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第11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瑞士] 卡尔·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法] 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乐蘅军:《中国原始变形神话试探》,见温敦儒主编:《中西比较文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乐山市崖墓博物馆:《四川乐山市沱沟嘴东汉崖墓清理简报》,《文物》,1993(1)。
乐山文化局:《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考古》,1990(2)。
雷建金:《简阳县鬼头山发现题榜画像石棺》,《四川文物》,1988(6)。
李发林:《山东画像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2。
李发林:《山东汉画像石研究》附录《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题记的简释》,济南:齐鲁书社,1982。
李发林:《战国秦汉考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李发林:《李发林考古论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李虹:《从“制器尚象”看汉代墓葬形制的变化》,《求索》,2010(4)。
李立:《汉墓神话研究:神话与神话艺术精神的考察与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李立:《文化整合和先秦自然神话演变》,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李林、唐兰英、赵力光:《陕北汉代画像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北京:中华书局,2005。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
李零:《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北京:三联书店,2007。
李梅田:《从洛阳到邺城:北朝墓室画像及其象征意义的转变》,《考古与文物》,2006(2)。
李梅田:《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李清泉:《绘画题材中意义和内涵的演变:以宣化辽墓壁画中的车马出行图为例》,《中山大学学报》,2003(2)。
李清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李凇:《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2。
李凇:《从“永元模式”到“永和模式”:陕北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分期研究》,《考古与文物》,2000(5)。
李凇:《汉代人物雕刻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李凇主编:《道教美术新论:第一届道教美术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李晓鸣:《四川荥经东汉石棺画像》,《文物》,1987(1)。
李学勤:《放马滩简中的志怪故事》,《文物》,1990(4)。
李学勤:《简帛佚籍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李仰松:《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晚期地画的研究》,《考古》,1986(11)。
李仰松:《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976(6)。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李亦园:《宗教与神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李昭鉴等:《江苏新沂炮车镇发现汉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6)。
连劭名:《建兴廿八年“松人”解除简考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3)。
连劭名:《汉晋解除文与道家方术》,《华夏考古》,1998(4)。
梁白泉:《墓饰“妇人启门”含义揣测》,《中国文物报》,1992-11-8。
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梁河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发掘简报》,《文物》,1986(8)。
林富士:《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3分,1995。
林富士:《中国六朝时期的巫觋与医疗》,林富士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礼俗与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林梅村:《秦汉大型石雕艺术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2000。
林素娟:《先秦至汉代礼俗中有关厉鬼的观念及其因应之道》,《成功大学中文学报》,2005(12)。
临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11)。
刘敦愿:《中国古代艺术品所见昆虫崇拜:论商周时期“蝉纹”的含义》,《考古与文物》,1988(2)。
刘凤君:《考古学与雕塑艺术史研究》,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美术考古学导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刘家骥、刘炳森:《金雀山西汉帛画临摹后感》,《文物》,1977(29)。
刘卫鹏:《汉永平三年朱书陶瓶考释》,《文物考古论集: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刘卫鹏:《汉代镇墓瓶所见“神药”考》,《宗教学研究》,2009(3)。
刘晓路:《临沂帛画文化氛围初探》,《中原文物》,1993(2)。
刘毅:《“妇人启门”墓饰含义管见》,《中国文物报》,1993-5-6。
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华书局,2004。
刘屹:《近年来道教研究对中古史研究的贡献》,《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8)。
刘屹:《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刘玉建:《中国古代龟卜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刘昭瑞:《石刻文字的著录与分类》,《文博》,1985(5)。
刘昭瑞:《谈考古发现的道教“解注文”》,《敦煌研究》,1991(4)。
刘昭瑞:《〈太平经〉与考古发现的东汉镇墓文》,《世界宗教研究》,1992(4)。
刘昭瑞:《“东冶三师”、“三五将君”、“大一三府”、“南帝三郎”考:谈镇江东晋墓所出道教印》,《考古》,1995(5)。
刘昭瑞:《论“黄神越章”:兼谈黄巾口号的意义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1996(1)。
刘昭瑞:《妳女地券与早期道教的南传》,《华学》第2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刘昭瑞:《〈老子想尔注〉杂考》,《敦煌研究》,2004(5)。
刘昭瑞:《东汉镇墓文中所见到的“神药”及其用途》,《华学》第7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刘昭瑞:《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刘昭瑞:《汉、晋时期西域地区道教遗物与道教的传播》,周大鸣、何星亮主编:《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刘志远、余德章、刘文杰:《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刘仲宇:《道符溯源》,《世界宗教研究》,1994(1)。
刘仲宇:《道家与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刘仲宇:《道教法术》,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刘仲宇:《符、箓异同辩》,《宗教学研究》,2010年增刊。
卢国龙:《道教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鲁西奇:《汉代买地券的实质、渊源和意义》,《中国史研究》,2006(1)。
吕鹏志:《唐前道教仪式史纲》,北京:中华书局,2008。
吕志峰:《东汉石刻陶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词汇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2)。
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研究》,《考古学报》,2000(2)。
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成都:巴蜀书社,2002。
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2。
罗二虎:《四川南溪长顺坡汉墓石棺画像考释》,《四川文物》,2003(6)。
罗二虎:《长宁七个洞崖墓墓群汉画像研究》,《考古学报》,2005(3)。
罗二虎:《东汉画像中所见的早期民间道教》,《文艺研究》,2007(2)。
罗二虎:《中国美术考古研究现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罗宏才:《中国佛道造像碑研究:以关中地区为考察中心》,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6)。
洛阳博物馆:《洛阳东汉光和二年王当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6)。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偃师县新莽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92(12)。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李屯元嘉二年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7(2)。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李屯东汉元嘉二年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7(2)。
马昌仪:《壶形的世界:葫芦、魂瓶、台湾古陶壶之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96(4)。
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苏] 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马雍:《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的名称和作用》,《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英] 玛丽·道格拉斯著,黄剑波译:《洁净与危险》,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日] 麦谷邦夫:《梁天监十八年纪年有铭墓砖和天监年间的陶弘景》,《日本东方学》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2007。
米尔恰·伊利亚德著,宋立道、鲁奇译:《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罗马尼亚] 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美] 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等译:《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美] 米尔恰·伊利亚德著: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ed., New York: MacMillan, Second Edition, 2004。
梅新林:《仙话:神人之间的魔幻世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蒙文通:《晚周仙道分三派考》,《古学甄微》,成都:巴蜀书社,1987。
内江市文管所、简阳县文化馆:《四川简阳县鬼头山东汉崖墓》,《文物》,1991(3)。
南京博物院:《江苏盱眙东阳汉墓》,《考古》,1979(5)。
[挪] 诺伯格·舒尔茨著,李路珂等译:《西方建筑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法] 皮埃尔·亨利·德·保仁著,张群译:《道教传统中的生命、死亡和永生》,阎德纯主编:《汉学研究》第8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
蒲慕州:《鬼魅神魔:中国通俗文化侧写序》,台北:麦田出版事业部,2005。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
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濮阳市博物馆、濮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3)。
齐东方:《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考古学报》,2006(1)。
邱登成:《汉代摇钱树与汉墓仙化主题》,《四川文物》,1994(5)。
裘锡圭:《读〈陕西绥德县四十里铺画像石墓调查简报〉小记》,《考古与文物》,2003(5)。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饶宗颐:《记建兴廿八年“松人”解除简:汉“五龙相拘绞”说》,《简帛研究》第2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饶宗颐:《敦煌出土镇墓文所见解除惯语考释:〈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序》,季羡林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饶宗颐:《论龟为水母及有关问题》,《文物》,1999(10)。
任继愈、钟肇鹏:《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山东大学历史系等:《山东长清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3)。
山东省博物馆、苍山县博物馆:《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考古》,1975(2)。
山东省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旬邑发现东汉壁画墓》,《考古与文物》,2002(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壁上丹青:陕西出土壁画集》(上、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县三里村东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8(7)。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发掘简记》,《文物》,1961(1)。
商彤流:《北齐墓道壁画的表现意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4)。
沈雪漫:Body Matters: Manikin Burialw in the Liao Tombs of Xuanhua, Hebei Province, Zurich Switzerlan: Artibus Asiae, Vol.65, No.1, 2005.
施杰:《感应:谶纬语境中的神话结构与汉墓艺术》,朱青生主编:《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施杰:《谶纬语境中的汉墓画像:感应、意义与再意义》,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4。
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98(8)。
四川大学考古专业七八级实习队、长宁县文化馆:《四川长宁“七个洞”东汉纪年画像崖墓》,《考古与文物》,1985(5)。
宋兆麟:《巫与民间信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宿白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2·墓室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绥德县博物馆:《陕西绥德汉画像石墓》,《文物》,1983(5)。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考释》,《文物》,1977(6)。
孙作云:《孙作云文集》第三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孙作云:《孙作云文集》第四卷《美术考古与民俗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法] 索安著,刘屹译:《国之重宝与道教秘宝:谶纬所见道教的渊源》,《法国汉学》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
[法] 索安著,程薇译:《从墓葬的葬仪文书看汉代宗教的轨迹》,《法国汉学》第7辑,北京:中华书局,2003。
[法] 索安著,吕鹏志等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9-1990》,北京:中华书局,2002。
[美] 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汤池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一卷《山东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唐长寿:《汉代墓葬门阙考辨》,《中原文物》,1991(3)。
唐长寿:《乐山崖墓和彭山崖墓》,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唐长寿:《四川汉墓画像中的死亡与生命》,《四川文物》,2004(2)。
唐长寿:《彭山油沟房画像崖墓兼论彭山崖墓门区画像》,郑先兴主编:《汉画研究: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唐长寿:《彭山画像崖墓墓门石刻画像试论》,《四川文物》,2008(4)。
唐金裕:《汉初平四年王氏朱书陶瓶》,《文物》,1980(1)。
[英] 特里锡德著,石毅、刘珩译:《象征之旅:符号及其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仝涛:《魂瓶所反映的宇宙观念》,《南方文物》,2003(6)。
仝涛:《五联罐和魂瓶的形态学分析》,《考古与文物》,2004(2)。
仝涛:《长江下游地区汉晋五联罐和魂瓶的考古学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6。
万建中:《时间差:神圣与世俗边界的构建及洞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6)。
万建中:《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王建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汪小洋、姚义斌:《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汪小洋:《汉墓绘画宗教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汪小洋:《中国墓室绘画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汪小洋:《中国宗教美术史料辑要》,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王晖:《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1)。
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王恺、葛明宇:《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北京:三联书店,2005。
王鲁民:《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史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王明:《论道教的生死观与传统思想》,《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王青:《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王青:《先唐神话、宗教与文学论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
王小盾:《楚宗庙壁画和鸱龟曳衔图:兼论上古时代的太阳崇拜和生命崇拜》,《中国文化》第8辑,北京:中华书局,1993。
王小盾:《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王小盾:《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关于四神的起源及其体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王永飞:《两汉时期疾疫的时空分布与特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王育成:《东汉道符释例》,《考古学报》,1991(1)。
王育成:《武昌南齐刘觊地券刻符考释》,《江汉考古》,1991(2)。
王育成:《洛阳延光元年朱书陶罐考释》,《中原文物》,1993(1)。
王育成:《徐副地券中天师道史料考》,《考古》,1993(6)。
王育成:《南李王陶瓶朱书与相关宗教文化问题研究》,《考古与文物》,1996(2)。
王育成:《文物所见中国道符述论》,《道家文化研究》第9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王育成:《中国古代道教奇异符铭考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2)。
王育成:《中国古代人形方术及其对日本的影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1)。
王育成:《略论考古发现的早期道符》,《考古》,1998(1)。
王育成:《东汉天帝使者类道人与道教起源》,陈鼓应主编:《道教文化研究》第16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王育成:《考古所见道教简牍》,《考古学报》,2003(4)。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4。
韦兵:《道教与北斗生杀观念》,《宗教学研究》,2005(2)。
[英] 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等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闻一多:《天问疏证》,北京:三联书店,1980。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上、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巫鸿:《墓葬:可能的美术史亚学科》,《读书》,2007(1)。
巫鸿:《反思东亚墓葬艺术:一个有关方法论的提案》,《艺术史研究》第10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巫鸿:《美术史十议》,北京:三联书店,2008。
巫鸿著,郑岩等译:《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巫鸿著,施杰译:《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吴荣曾:《镇墓文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文物》,1981(3)。
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考古学报》,1982(1)。
吴雪杉:《汉代启门图像性别含义解读》,《文艺研究》,2002(2)。
席泽宗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夏鼐:《敦煌考古漫记(一)》,《考古通讯》,1955年(1)。
夏鼐:《汉代的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考古学报》,1983(2)。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教育学院东汉墓清理简报》,岳起主编:《文物考古论集: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日] 小南一郎:《壶形的宇宙》,《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2)。
[日] 小南一郎:《神亭壶と东吴の文化》,《东方学报》,京都大学,第65册,1993。
[日] 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2006。
谢祥荣:《〈想尔注〉怎样解〈老子〉为宗教神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近代文化研究室编:《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邢义田:《汉代壁画的发展和壁画墓》,《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
邢义田:《陕西旬邑百子村壁画墓的墓主、时代与“天门”问题》,台湾故宫博物院:《学术季刊》,23卷第3期,2006。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杨爱国:《汉画像石上的接吻图考释》,《四川文物》,1994(4)。
杨爱国:《汉代墓室装饰与随葬品的关系》,《四川文物》,2001(4)。
杨爱国:《山东苍山县城前村画像石二题》,《华夏考古》,2004(1)。
杨爱国:《山东汉代画像石》,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杨爱国:《汉代画像石榜题略论》,《考古》,2005(5)。
杨爱国:《幽明两界:纪年汉代画像石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杨爱国:《“祠主受祭图”再探讨》,《文艺研究》,2007(2)。
杨泓:《谈中国汉唐之间的葬俗的演变》,《文物》,1999(10)。
杨泓:《中国古代墓葬壁画综述》,《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杨寄林:《太平经今注今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杨孝鸿:《四川汉代秘戏图画像砖的思考》,《四川文物》,1996(2)。
杨琇惠:《〈太平经〉神仙思想探微》,《台湾成功大学宗教与文化学报》,2002(2)。
杨怡:《楚式镇墓兽的式微和汉俑的兴起:解析秦汉灵魂观的转变》,《考古与文物》,2004(1)。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叶舒宪:《经典的误读与知识考古:以〈诗经·鸱鸮〉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4)。
[英] 伊恩·霍德、[英] 司格特·哈特森:《阅读过去》,长沙:岳麓书社,2005。
易守菊:《解注文之“注”与注病》,《四川文物》,2001(3)。
余欣:《唐宋敦煌墓葬神煞研究》,《敦煌学辑刊》,2003(1)。
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余英时:《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汤用彤先生纪念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燕园论学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
余英时著,侯旭东等译:《东汉生死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俞美霞:《东汉画像石与道教发展:兼论敦煌壁画中的道教图像》,台北:南天书局,2000。
俞伟超、信立祥:《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考察》,《文物》,1981(7)。
榆林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绥德县博物馆:《陕西绥德县四十里铺画像石墓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3)。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993。
袁珂:《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日] 曾布川宽著,刘晓路译:《向往昆仑山的升仙:古代中国人描绘的死后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译丛》第2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日] 曾布川宽:《六朝帝陵》,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
[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9页。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9。
张广保:《原始道家道论的展开:道家形而上的梦论与生死论》,《中国哲学史》,2000(3)。
张广保:《唐以前的道教洞天福地思想研究:从生态学角度》,郭武主编:《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张黎明:《汉代的北斗信仰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
张茂华:《“摇钱树”的定名、起源和类型问题探讨》,《四川文物》,2002(1)。
张琦:《古代葬礼中的开路神、显道神探源》,《四川大学学报》,2008。
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郑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
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北京:线装书局,2005。
张勋燎、白彬:《前凉建兴二十八年“松人”木牍解复鬼文研究》,《台湾宗教研究》,2005(3卷2期)。
张勋燎:《东汉墓葬出土的解注器材料和天师道的起源》,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9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张勋燎:《河南偃师县南蔡庄乡东汉墓出土道人肥致碑及有关道教遗物研究》,《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张勋燎:《试论我国南方地区唐宋墓葬出土的道教“柏人俑”和“石真”》,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7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赵超:《埋在地下的宇宙:汉画像石墓和壁画墓的布局》,《文物天地》,1991(1)。
赵超:《汉代画像石墓中的画像布局及其意义》,《中原文物》,1991(3)。
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赵超:《古代墓志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赵殿增、袁曙光:《“天门”考:兼论四川汉画像砖(石)的组合与主题》,《四川文物》,1990(6)。
赵宪章、朱存明:《美术考古与艺术美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赵益:《地下主者·冢讼·丰都六天宫及鬼官:〈真诰〉冥府建构的再探讨》,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第11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郑绍宗:《满城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郑岩、杨泓:《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郑岩:《〈考古发掘出土的中国东汉墓(邠王墓)壁画〉书评》,《艺术史研究》第5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郑岩:《中国表情:文物所见古代中国人的风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郑岩:《墓主画像研究》,《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郑岩:《一千八百年前的画展:陕西旬邑县百子村东汉墓细读》,《中国书画》,2004(4)。
郑岩:《关于墓葬壁画起源问题的思考:以河南永城柿园汉墓为中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3)。
郑岩:《考古学提供的仅仅是材料吗?》,《美术研究》,2007(4)。
郑岩:《古代墓葬与中国美术史写作》,《文艺研究》,2011(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钟敬文:《古传杂钞之一》,《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重庆巫山县文物管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峡工作队:《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考古》,1998(12)。
周俊麒:《乐山东汉崖墓石刻文字考》,《四川文物》,2001(4)。
周学鹰:《四出羡道与天圆地方说》,《同济大学学报》,2001(3)。
周学鹰:《因山为陵葬制探源》,《中原文物》,2005(1)。
周跃西:《略论五色审美观在汉代的发展》,《中原文物》,2003(5)。
朱存明:《汉代画像石棺的象征模式》,《民族艺术》,2004(4)。
朱存明:《汉画像宇宙象征意义图式及美学意义》,《文艺研究》,2005(9)。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朱存明:《汉画像西王母的图文互释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6)。
朱晓南:《阙的类型及建筑形式》,《四川文物》,1992(6)。
朱磊:《谈汉代解注瓶上的北斗与鬼宿》,《文物》,2011(4)。
禚振西:《陕西户县的两座汉墓》,《考古与文物》,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