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湘江!湘江!

总述 湘江!湘江!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英勇悲壮、最气吞山河的生死决战。1955年至1964年授衔时,参加过湘江战役的有元帅7人、大将6人、上将32人、中将100人、少将401人。可以说,湘江战役是中国共产党悲壮的成人礼,也是长征精神在广西烙下的深刻印记,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

经此一战,中央红军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消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在桂北各族人民舍生忘死的支援向导下,中央红军走出了越城岭绝境,向西挺进湖南、贵州边界,实现了突围转移的战略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开始新的征程,中国革命才有了新的希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启了长征之路。11月25日,中央红军约7万人来到湖南和广西的边界,从永安关、雷口关进入广西,发起了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的战役,史称“湘江战役”。

天上有盘旋的敌机,地下有民团布置的陷阱和毒竹扦,前后左右有装备精良的敌军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陷入了万分危急的境地!唯有突破湘江,才能换来生机!

冲出“铁三角”

湘江战役的战场包括了湖南的零陵、宁远、道县、江华、江永(时称永明)以及广西的全州、兴安、灌阳,战役主要在湘江的上游,即全州、兴安、灌阳三个县打响。

全州、兴安、灌阳三个县的相对位置恰好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国民党军就将核心防线设在这三角形中的灌江、湘江、漓江河网地域。这一带主要是山地地形,山势险峻,相对高度在350米到1000米之间,峡谷、冲沟、溶洞众多,虽然便于躲藏,但并不利于大部队快速行军。

桂军、湘军、国民党中央军利用湘江天险打造了一个张开口的“铁三角”,等待红军钻进去,企图以布袋阵一举消灭红军。

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

(国民党第1路军、第4路军、第5路军为湘军)

红军调兵遣将,红八、红九军团假装主力部队南下恭城、贺州,真正的主力部队红一、红三军团却渡过潇水,从湖南进入广西,红五军团担负起后卫阻敌的任务。这一招“声东击西”起了作用,桂军的百里防线向南移动,灌江和湘江防线洞开,红一军团的先锋部队红四、红五团抢占了界首、大坪、凤凰嘴和屏山四个渡口的六十里通道。

1934年11月25日下午5时,朱德总司令发布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的作战命令。湘江战役正式打响,全军突击前进,采取“甬道式”作战。为了掩护红军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防止敌军从“铁三角”三个方向将红军的渡江路线拦腰截断,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掩护部队在灌阳新圩、全州脚山铺、兴安光华铺与敌人展开血战,红五军团绝命殿后。12月1日,中央红军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杀过湘江。留给后人传说的,是新圩阻击战、脚山铺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三大阻击战和绝命后卫师的悲壮故事。

新圩阻击战

新圩位于灌阳县西北部,南距县城15公里,北距红军西进路线最近点大桥村古岭头5公里,而古岭头是红军前往渡口的必经之路。为防止灌阳县城的桂军北上,红三军团第五师和军委炮兵营从新圩南下,试图抢占灌阳县城,不料在县城以北的马渡桥即遭遇桂军。1934年11月27日,战斗打响。敌众我寡,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展开轮番冲锋。红军凭借连夜修筑的山地阵地英勇阻击。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1934年11月27日至30日,红五师两个团和军委炮兵营在新圩坚守了3个昼夜,全力抗击桂军7个团的疯狂进攻,伤亡2000多人,红五师参谋长胡震、红十四团团长黄冕昌等在争夺战中牺牲。

脚山铺阻击战

脚山铺是个小村庄,只有20余户人家,距全州城15公里,南距界首镇30公里,桂黄公路穿村而过。在这里,由林彪、聂荣臻指挥的红一军团两个师近两万人与湘军将领刘建绪指挥的湘军四个师四五万人展开激战。这是湘江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斗。

1934年11月26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五团奉命抢占全州县城,而此时湘军已经进驻全州,在城外布置了警戒线。红军与湘军前锋发生遭遇战后,退守脚山铺一线连夜构筑防御工事。随后,红一军团两个师的兵力相继投入战斗,顽强阻击湘军四个师的疯狂进攻。战争开始前,全州至兴安间的四个渡口,从北到南分别为屏山渡、大坪渡、凤凰嘴、界首,都掌握在红军手中;战争开始后不久,屏山渡口落入湘军手中。

湘军调集火炮猛轰红军阵地,派出飞机向各个岭头的红军工事扫射。血战至30日下午,米花山、美女梳头岭、先锋岭相继失守,红五团政委易荡平等千余将士战死。入夜,林彪、聂荣臻命令各团交替掩护,退守水头、夏壁田至珠兰铺、白沙河一线,拼死控制着剩下的三个渡口。

12月1日拂晓,战斗打得更为惨烈。湘军用炮火猛烈轰击后,利用松林、灌木、土岭的掩护,实行整连整营轮番冲击红军阵地的战术。红一军团与占绝对优势的湘军鏖战,用极其惨痛的代价才得以把湘军挡住。两个师伤亡近4000人。

光华铺阻击战

光华铺阻击战又称界首阻击战。光华铺是位于兴安县城与界首镇之间的一个小村庄,旁边就是当时的交通要道桂黄公路。

从规模上说,光华铺阻击战规模最小,但该战场离军委纵队的渡江地点界首最近,因此意义重大。

1934年11月27日下午,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成功抢占界首渡河点,后由红三军团第四师接防。红军到达界首后,一方面,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写大字标语,召开群众大会,演出文明戏,宣传红军纪律;另一方面,在湘江上搭建浮桥,为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过江做好准备,同时在界首附近的湘江两岸布防,阻击从兴安方向来的桂军。

11月29日下午,光华铺阻击战打响。桂军派出飞机对界首渡口进行轰炸,将红军临时架起的浮桥全部炸毁。红军不屈不挠,桥毁了就再修,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

为了保护渡口安全,红三军团第四师与桂军展开了“拉锯式”的残酷战斗,第十团团长沈述清、第四师参谋长杜宗美相继牺牲,保证了中革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全部渡过湘江。光华铺最终落入敌手,但红军凭借顽强的冲杀,在光华铺与界首之间建立了第二道阻击线。战斗到12月1日中午,中央红军主力大部分渡过了湘江,部队的掩护任务基本完成。

光华铺一战,红三军团损失1000多人。

红三十四师绝命殿后

1934年10月中旬,红五军团从江西兴国出发,一直担任中央红军的后卫,处境最危险,打得最艰苦、最惨烈。1934年11月28日,国民党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已经对红军展开了围追堵截的战斗,而红五军团的第十三师和第三十四师还在离湘江两百余里的道县蒋家岭、灌阳水车一带,阻击尾追的中央军和北上的桂军主力。最终,红十三师突出重围,于12月1日渡过了湘江;红三十四师将士几乎全部牺牲。

11月29日,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奉命扼守湘桂交界的道县蒋家岭至灌阳县雷口关、水车地域。当天,红三十四师接到了前往新圩阻击北上桂军的任务。在从蒋家岭军团部返回师部驻地的路上,陈树湘师长做出部署:一○○团先行,疾进灌阳方向,接替红六师在新圩至枫树脚地域阻击桂军;陈树湘率师部和一○一团居中;程翠林政委带一○二团跟进,掩护红八军团通过苏江、泡江后,在水车、新圩地域阻击追敌,保证主力部队抢渡湘江。

11月30日凌晨,红三十四师一○○团团长韩伟率部从水车进至灌阳县猫儿园地域时,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已由道县进占灌阳文市,而从灌阳新圩方向截杀过来的桂军,早已突过了枫树脚村。由于情报失误,中革军委仍电令红三十四师去枫树脚接防红六师十八团阵地。红三十四师刚踏上水车圩的灌江浮桥,就遭到敌机轰炸,伤亡数百人。部队没有紧随红八军团北上文市向湘江突围过江,而是转向枫树脚前进,欲翻越1100米高的观音山。这时湘、桂两军已截断红三十四师通往湘江的道路。30日傍晚,红三十四师还在都庞岭北的观音山一带。在新圩、文市受到重创的桂军经过整顿后,对红三十四师实行分割围歼。

12月1日,红三十四师继续转向新圩以南去接防,失去了抢渡湘江的战机。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拼死坚守湘江西岸白沙河阵地,彭德怀、杨尚昆率红三军团在界首至光华铺与疯狂进攻的桂军激战至傍晚,最后都退往越城岭下的鹞子江一带阻击。湘、桂两军在南北对进的局势下,终于彻底封锁了湘江,30公里江防重落敌手,红三十四师抢渡湘江的去路也被截断了。这一天,红六师十八团在陈家背陷入桂军重围,全团将士大部分壮烈牺牲。

12月2日晚,湘、桂两军占领了湘江所有的渡口。红三十四师孤军翻越一千多米的宝界山向湘江挺进。

12月3日凌晨,中革军委电令红三十四师沿湘江支流—建江北上寻找适当地点渡江。“在不能与主力会合时,要有一个时期发展游击战争的决心和部署。”3日下午,红三十四师赶到全州县石塘、麻市圩以南四十余里的安和镇文塘村时,遭桂军第四十四师围攻,师政委程翠林等数百人牺牲。陈树湘和师参谋长王光道召开干部会议,决定率领余部经灌阳茶皮箐返回湘南,但在突围转至新圩附近时,又遭敌军围攻。

12月4日,部队再次翻过观音山。此时余部仅有四五百人。

12月5日拂晓,红三十四师又遭桂军袭击。激战到天黑,陈树湘决定向湘南分途突围,令一○○团团长韩伟带百余人断后掩护。韩伟率一○○团百余人奋力阻击,仅三十余人突出敌围转至湘南,分散潜伏在山里。韩伟死里逃生,数年后重新归队。

而陈树湘转战湘南后不幸被捕,壮烈牺牲。红三十四师将士们“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谱写了长征史上最悲壮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