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军奋战 忠魂不屈

7 孤军奋战 忠魂不屈

“保证完成任务!”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的政委程翠林、师长陈树湘和师主力第一○○团团长韩伟、政委侯中辉四人身姿一挺,立正敬礼,异口同声。

1934年11月29日,红三十四师接到了最新的任务—前往新圩阻击桂军。军团领导刘伯承、董振堂亲自面谈,交代任务,这让四人感到责任重大和军情危急:三十四师的任务就是坚决阻击尾追之敌,掩护红八军团通过苏江、泡江,而后为全军后卫。任务完成后,应尽一切可能赶上主力,渡过湘江。万一被敌人截断,就返回湘南开展游击战争。

风萧萧兮湘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所有的部队都在紧急赶往湘江,唯独红三十四师例外。

告别时,刘伯承、董振堂紧紧地握着四人的手,依依不舍,一一叮咛:你们师团干部要组织好,指挥好,带领全师指战员英勇作战,全军团期待你们完成任务后迅速过江。

回师部的路上,陈树湘和程翠林对望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与坚毅。两人细细地分析了敌情,做出了部署:韩伟团长的第一○○团先行,疾进灌阳方向,接替红六师在新圩枫树脚地域阻击桂军;陈树湘率师部和第一○一团居中;程翠林政委带第一○二团跟进。在掩护红八军团通过苏江、泡江后,迅速西进,在文市、水车一线占领有利地形,阻击追敌,掩护主力部队过灌江。

这样的部署是基于军委给的情报而做出的决定,如果一切如所想,那么战斗虽然艰苦,但是主动权还是有机会取得的。可是没有“如果”,战斗是残酷无情的。红三十四师主力去新圩枫树脚接防,刚踏上水车灌江浮桥,就遭到桂军飞机的“黎明轰炸”,红三十四师猝不及防,200多名战士倒在血泊之中。政委程翠林站在灌江边,看着滔滔江水翻腾着将战友的鲜血带离,掩面而泣。心情沉重地指挥着掩埋了战友后,程翠林脸色凝重,目光如电,再次明确任务,鼓舞战士们,化悲愤为力量,继续向枫树脚前进。但考验接踵而来:由于不熟悉地形,他们按地图上最近的距离,取道大塘、苗源、洪水箐前往枫树脚,而走这一路线要翻过海拔1100多米的观音山。带着辎重的数千人马在崎岖小道上行进,速度十分缓慢。

然而红三十四师还未到枫树脚,桂军已经越过他们,到了北面。最终,红三十四师完全陷入桂军、湘军、中央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经过一夜鏖战,红三十四师付出极大代价后终于从灌阳洪水箐突围成功,余部向新圩转移。短短的几天,经过蒋家岭、文市和水车、洪水箐等几次阻击战、掩护战和突围战,红三十四师已减员到两千多人。

12月3日,红三十四师由两名瑶族群众带路进入全州内建乡,经过文塘新树村后山黄陡坡时,桂军夏威部第四十三师、第四十四师多个团和地方民团早已在此设伏,红三十四师陷入包围中。红军快速反应,迅速抢占了一个山头,构建简单的防御工事,以此阻击敌人,同时要求通信连立即联系中革军委,报告敌人动向。桂军异常狡猾,一年多以前,他们在瑶族聚居的这一带山区镇压过桂北瑶民起义,对地形十分熟悉。他们一边派人在前沿展开迷惑性的攻击,一边派出两部分头绕过红三十四师所在山头,从后背发起突然攻击。

敌人的准备是充分的,而红三十四师却弹药不足,指战员不得不在极度疲劳与寒冷饥饿的情况下仓促应战。战士们在猛烈的攻势下虽一个个负伤倒下,却又一个个坚守于此,宁死不让敌人多进一步。程翠林站在简易的指挥台旁,眉头紧锁,目光左右横扫,快速地在脑中估算各种可能。山风吹过,硝烟弥漫。他紧紧扶住电台,有条不紊地报告着敌军的数量与所能见到的装备力量,间或指挥着战士们或攻或止,期望以最小的代价给予敌人最沉重的打击。

轰隆隆的炮声还在继续。许多战士一跃而出,随着激烈的枪声将鲜血泼洒在战场上。硝烟混合着鲜血的味道,刺激着程翠林的鼻腔。敌人大概估算到了红三十四师的武器力量,开始疯狂地发射炮弹。炮弹一发,尖厉的呼啸声过后,是一阵铺天盖地的爆炸声,阵地上到处是溅落的灰黑色尘土,其中夹杂着夺目的鲜红色。程翠林倒在了浸满鲜血的土地上。在倒地的一瞬,他仰望着被血染红的天际,手指像是要抓住流失的生命似的奋力攥成拳头……手臂渐渐垂下,手指渐渐松弛。他有遗憾吧,没能亲眼看到革命成功的那天;他也欣慰吧,虽说献出了生命,但他,程翠林,真正做到了与战友们相约的“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长眠在了青山中、湘江边。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忠魂永存。这绵延数十峰的群山,这滔滔的湘江水,无论是春风拂过,还是夏雨淅沥,无论是秋色尽染,还是冬雪飘落,都在用它的方式,以圣洁和肃穆致敬不屈的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