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 断肠忠魂

1 天地英雄 断肠忠魂

1934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汹涌的江水硬生生拍打在湖南省江华县牯子江的两岸,清冷的月光流淌在深灰色的江面上,凝重的气氛在红军队伍里蔓延着。

十几天前,在广西灌阳。“树湘,在重兵压境的情况下,把军团的殿后任务交给你们师,这个担子很重啊!既要完成军委赋予的光荣任务,又要有万一被敌人截断后孤军作战的准备!”军团领导刘伯承的手按在陈树湘的肩膀上,语调低缓而清晰地说。国民党军追赶的脚步声渐渐逼近,前有围堵后有追兵,这无疑是一条必须一往无前的道路。陈树湘毫不犹豫地重复了他的誓言:“坚决完成任务!”他那坚毅的双眸在月光下清亮如寒星,帽子上的红色五角星闪着光芒。随即,陈树湘便率领着红三十四师的战士在大部队后方执行保卫阻击任务。

红三十四师在执行阻击任务中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一路被围追堵截。1934年12月10日进入湖南省江华县牯子江地域时,红三十四师只剩200多人。黑暗中的树林宛如阴森的旋涡,陈树湘沉下心神在草丛中压低了身子,带领着队伍争分夺秒地抢渡牯子江。锋利的杂草刺啦刺啦地划过他的脸庞,拉出了几条血痕,他却一声不吭,脸上的表情没有些许变化。身侧的年轻战士显然是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况,稍稍有些不安:“师长,我们……”陈树湘拍了拍他的肩膀,柔和地安慰他说:“小曹,没事。”战友望着他的双眼,那双被革命洗练过的眼睛,其中的沉稳与可靠让人很难相信,他这年才29岁。

幸存的战友后来在回忆中突然发现,那时候的陈树湘,其实早已深深地明白了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对党的忠诚,已经刻到了骨子里。“砰—”一声尖锐的枪声打破了短暂的平静,“敌人来了!”不知是谁先喊出了声,空气仿佛一下由凝固转到沸腾。陈树湘在这场战斗中身负重伤,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向道县方向转移。

12月12日,距离他们被保安团突袭已过了48个小时。12月的道县,冷风呼啦啦地刮过,树叶伶仃地挂在干焦的树枝上,隐隐约约地发出唰唰的摩挲声。与敌军的激烈斗争中断了他们的渡江计划,为了躲避保安团的追捕,他们只好一边向村中的百姓求助,一边将伤员安置在四马桥幽深山林中的一处隐秘的岩洞中。洞内湿滑,冷意森森。陈树湘疲惫地昏睡着,参差的胡茬儿迅速布满了他黑灰色的脸颊。洞内的医疗工具严重不足,为了不耽误卫生员救治其他伤患和防止包扎伤口的绷带滑落,他就将渔网一圈圈缠在腹部。看到这情景,不少战士红了眼眶。

村里的老百姓一听到是红军战士们需要帮助,二话不说就让村里一个熟悉地形的小男孩悄悄将红薯和一些草药给陈树湘送去。陈树湘捧着温热的红薯,久久地望着那个小男孩。“谢谢。”他深情地说,“谢谢乡亲们。”

天气一天天地冷下去,洞里的粮食与弹药也越来越少。岩洞虽然隐蔽,但也抵挡不了敌人“掘地三尺”的寻找。无奈之下,陈树湘命令仅存的战士迅速转移。尽管有村民的偷偷帮助,但道县保安团还是找到了他们藏身的洪督(都)庙。

“师长!—”几个被俘的红军战士嘶吼着,向前挣扎着想走到前面。保安团的人粗鲁地将陈树湘扔到破布制成的担架上,罪恶的嘴脸狞笑着:“走,上头交代抬到一营那边去问话。”“这可是领赏的好机会呀!”走向一营的土路凹凸不平,一路上村民们都忍不住悄悄望着陈树湘,小孩子们也踮着脚张望。这是他们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红军战士,他是因为抗击敌人而中弹的,多么了不起。陈树湘静静地躺在担架上,望着周边一圈因为战争与饥荒而瘦巴巴的村民,望着大部队离开的方向,炽热的情感凝聚在他的双眼中,刚毅的面庞微微抬起—他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缓缓地,他的左手握住了从帽子上摘下的五角红星,右手将缠在自己腹部的绷带解开,忍住剧痛,撕扯自己的肠子,使尽全力,断肠取义,英勇就义!敌军目瞪口呆地望着陈树湘,放下担架不知所措。

后来,他们割下陈树湘的头颅,先在道县城门上悬挂三日,后又送往长沙市,悬挂在陈树湘家乡小吴门的城墙上。

是什么让陈树湘有那么大的勇气,将自己毫不犹豫地奉献给人民?又是什么支撑他在29岁的年纪,决不屈服于敌人,宁死不做俘虏?是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信念、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千千万万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给予的信心—纵然我死,前方仍有良将志士,助大业终成!

(改编自《陈树湘:天地英雄气 断肠铸忠魂》,《光明日报》2019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