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走完长征路
参加红军以前,李德明是桂北山区的一个放牛娃。
放牛娃李德明,1916年出生于今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小地村,家里很穷。李德明的童年,除了上山打柴割草,就是帮人看牛。
1933年,李德明的父亲李才多因参加桂北瑶民起义,被关了起来。出来后,父亲把李德明带到全州桐油山。父子俩靠帮人做零工养家糊口。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经过桐油山。红军到来之际,许多村民躲上了山。李才多却决定留下来看个究竟。他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在村里对穷苦百姓秋毫无犯,这让李才多暗暗赞叹。他烧起三大锅生姜水,给饥寒交迫的红军驱寒,趁机走近他们,了解这支操着江西、福建口音的队伍。
红军绝对保护瑶民!
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
村口的土墙上,夜里多出了两幅标语。李才多对18岁的李德明说:“红军打仗为穷苦百姓,当兵就要当红军。”
李德明也很想从军。前一年,父亲和叔伯们起义被国民党抓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父亲虽然没有明说,但聪明的李德明知道,父亲是鼓励他跟着红军走。
第二天一大早,李德明放完牛回家后,迫不及待去村口找到红军。李德明顺利加入红三军团,之后不久便成为军团长彭德怀的警卫员。
临行告别时,父亲叮嘱道:“你当了红军,我很自豪。一定记得要守纪律,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坚持,绝对不能半途而废,绝对不能偷跑回来。”
“晓得!”李德明使劲点点头,告别了父亲,告别了桐油山。
遵义会议后,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堵,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川黔滇的崇山峻岭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是李德明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李德明已从警卫员成长为一名前锋战士。
土城之战中,李德明奋勇杀敌,却不幸被流弹击中了右臂。从此他的右臂近乎残疾,不能再拿枪提物。李德明没有放弃,硬是把自己训练成了一个枪法精准的左撇子。之后,他靠着一只左手,冲锋陷阵,忍受着比常人更多的磨难,走过了雪山草地,顺利到达陕北。
“但对于红军战士而言,与敌人真枪实弹的战斗不算什么,你死我活的肉搏也不算什么,真正考验意志的,是与恶劣天气和环境的较量。”李德明对走过雪山草地的经历刻骨难忘。
夹金山,是红军长征以来面对的第一座大雪山。很多人从没见过雪山,更别说爬了。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总感觉并不远,可真正爬起来,才知道什么是天险。在雪山里,红军犹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北风呼啸,让人张不开嘴,行军步伐进程也很缓慢。由于行军数月,粮食补给不足,红军战士们衣服单薄,又饿又冻,加上雪山的空气稀薄,阳光一出,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刺得人睁不开眼。许多战士踩在软绵绵的雪里,直觉就想找个坑暖和暖和,摔倒的想站起来,却觉得浑身无力,然后永远地躺在雪山里了。“我也曾经无数次想,算了,蹲下来歇会吧,但脑子里一直还有个声音,告诉我不能睡,一睡就再也起不来了。”这就是李德明过雪山的经历。
而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则是更危险的地带。大草原上没有树,没有鸟,也没有虫,更没有人烟,连阳光都是罕见的,有的只是无边无际的野草和草下深不见底的沼泽。
“队伍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全都是成横排走的,谁也不知道自己脚下踏的路是不是无底洞。”李德明回忆起来仍记得那种对“无底洞”的恐惧。
自然的凶险,不仅对人的身体是极度的摧残和考验,对心灵也是一次次煎熬。
李德明清楚地记得,走到一半时,回头一看,发现草原上布满了一个个斗笠(当时红军戴在头上的,不是背着的),而每一个斗笠下面,就埋着一个红军。经过无数次的枪林弹雨,战友间的感情都很深,但一旦陷入沼泽,下降速度很快,旁边的人根本不能拉,也拉不住,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陷入泥潭。“那种滋味,真是揪心。”想起牺牲的战友,李德明难抑悲痛。
当红军走出草地的时候,幸存的战士们几乎都瘦得只剩骨头架子,许多人患了咳嗽、胃病。李德明也未能幸免,严重的胃病和虚弱的身体让他举步维艰。
“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坚持,绝对不能半途而废。”想到父亲的嘱咐,李德明坚持了下来,走过雪山草地,忍受着比常人多一倍的磨难,顺利完成了长征。
湘江战役期间,参加红军的桂北子弟100多人,走完长征只剩下几个人。“我们红军就是靠理想,靠信念,坚持下去,走了过来,部队就是我的家,只要祖国需要我,我随时愿意为它献出生命。”这是老红军李德明对战友和身边人最常讲的一句话。
(摘自《新长征,再出发》,漓江出版社出版,作者:秦紫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