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使命的驱使下,2004年、2005年连着两年,韩京京两次去了当年湘江战役主战场兴安、灌阳,寻访了当年几个军团的阻击阵地,甚至找到了父亲当年抱枪跳崖的那座山。他看到当地虽有不少湘江战役旧址纪念设施,但大多很破旧,有些旧址如红三军团指挥部,竟然是当地老乡自己捐钱修葺的,甚至有家里比较困难的老乡把自己娃娃的糖果钱都捐了出来。普通群众尚且能够做到如此,作为红军后代,韩京京觉得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更重了。
在湘江战役烈士陵园中,韩京京细细地看着那些有英烈名字的碑文,看着看着,恍惚间感觉面前站着的是一个又一个孩子,14岁、16岁,都是多么年轻啊,却长眠在这里了。这些孩子的父母该有多么痛心!是否都还在家乡盼着他们回去?“家乡”这个词一冒出来,他突然发现,碑上烈士的籍贯都是湖南、江西,福建籍的烈士几乎没有,而他知道,父亲的那个团,那个师,清一色是闽西籍的战士,那是一个大师,整整6000人哪!怎么会没有他们的名字呢?他问陵园管理人员,为什么没有闽西烈士的名字,对方告诉他的原因和当年父亲得到的答复是相似的:认定是否为红军烈士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每个红军烈士必须有两个以上证明人证明,其中一个是团以上指挥员。由于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因此,也就没有当事人能为这些牺牲的战士做证明。应该怎么做?韩京京似乎陷入了和父亲一样的无解迷局里。
时间很快到了2008年,韩京京来到福建惠安永庆石材厂,原是听朋友说,这个厂的石雕工艺特别好,他想为父亲雕一座半身石像。在谈石像的过程中,如同电光石火般,他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在这里为红三十四师的烈士们定做一座石碑?不清楚他们的姓名,就打一座无字碑不好吗?韩京京把想法和妻子张微微说了,同样作为红军后代的张微微立即表示赞同,两人拿出了家里的存款,定做了一座石碑。石碑上的刻字,也让韩京京颇费了一番脑筋,他曾想了许多话,但想来想去,“总觉得心里的意思没有全说出来,堵在那儿……”后来,他想起了自己在莫斯科红场无名英雄烈士墓前看到的碑文,也是没有烈士的名字,但却让人深刻地记住了它的意义,这不就是立碑的初衷吗?韩京京眼神坚定地看着石雕师傅,一字一句地把石碑基座上的碑文内容交代了下去:
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
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
而这一块没有烈士名字的石碑,从2009年至今,矗立在湘江边,承载着历史的重托,告诉后人,今天的和平,与此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