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

1986年的一天中午,在总参军务部当参谋的韩京京回到家中,发现家人噤声,父亲韩伟一人独坐书房,神态凝重悲伤,连午饭也没有吃,这在性格刚强的老父亲那儿是很少见的。韩京京问母亲是怎么回事,母亲告诉他,是政治学院来了人,要编写《红军长征回忆史料》,让父亲写回忆湘江战役的文章。

韩京京从出生以来,都未听父亲提过与湘江战役相关的事情,直到这一天,才从父亲那里听到这场惊天动地的鏖战。那天晚上,父亲也没吃晚饭。回忆湘江之战,就像是生生撕开一块已经结痂的伤口,父亲一边写,一边流泪。老人家眼神中透着悲痛和哀伤,虽然痛苦,但每一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显然,这位从1922年参加安源大罢工开始,在中国革命战争各个阶段都留下戎马英名的老将军,身经百战,胸前挂满勋章,但最为惦记、无法忘怀的还是湘江边上的那场战役——他是把这段历史完好地保存在了内心最深处。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韩京京的心,也使他强烈地想进一步去了解这一段历史。

父亲告诉韩京京,湘江战役时他所带领的闽西子弟兵大多牺牲在了湘江边。他想为这些牺牲的战士确认烈士身份。为此父亲多次找过民政部,甚至找到了民政部部长程子华,要求政府追认这些人为烈士,得到的答复却是让人失望的。父亲激动地表达自己的理由:“我一个团2000多人哪!为什么不给追认烈士?”程子华无奈地摊开手掌,轻声安抚眼前激动的老将军:“名单都提供不出来,怎么追认?”是啊,父亲纵然不平,也不可能记住2000多个战士的名字。烈士身份是这样,烈士墓碑也是同理。原因虽然清楚了,但韩京京不愿放弃。使命的力量在起作用,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为红三十四师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