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了解《资本论》——资本的生产过程(1)
上编 了解《资本论》——资本的生产过程(1)
本章原著标题为“商品和货币”。《资本论》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的属性入手,如同抽丝剥茧,逐步揭开了资本的神秘面纱,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第一章 揭开资本的神秘面纱
1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这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开宗明义的几句话。虽然第一章很难懂,但单就文笔而论,第一章是马克思著作中的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
马克思在他的第一章中重新综述了他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关于商品和货币所作的阐述。
资本主义的市场是一团乱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需要从这团乱麻中理出一个头绪来。这个“头绪”是什么?马克思有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这个发现只有两个字:商品。不懂什么是商品,就不能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经济理论。
20世纪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德国在各个行业的领先地位。
食品工业也发展迅速,酿造私酒成为美国一大行业。1923年,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禁止酿造、出售和进出口酒精饮料。图为警察在佐治亚州查获的大批私酒。
在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日常、最普遍的现象是商品。初看起来,商品似乎是一种极其平常、毫不起眼的东西。但是,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又是一个很古怪的东西,充满了微妙和怪诞。
马克思说: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那么,这个细胞具有什么属性呢?让我们把它放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显微镜下看一看,里面有一个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仔细分析一下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马克思又得出了一个科学的结论:商品的属性有两个,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社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有用性。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使用价值就是物的有用性。物的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价值。商品是可以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我们走进一家商店,看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人们有用:电视机可以用来观看,手机可以传递信息,冰箱用来冷藏食品,电脑可以用来上网、发邮件,这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有的东西可以有使用价值,而不一定有价值。如空气和阳光等,虽然对人有用,但不是人的劳动产物,也就没有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另一个属性。价值则是指人们在生产商品时,耗费的一般劳动的凝结。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第51页)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能在商品交换中表现出来。价值是商品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的共同基础。商品的价值不取决于价格,而取决于沉淀在其中的社会劳动的总量。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不同而又相互依存,统一于商品体内,构成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细细地品味一下这段话,它的含义是多层次的。
这就是说,一棵树当它从森林里被砍下后,在农村宗法式家庭中,一个木匠为了满足家庭本身需要时,用一块木头做成一张桌子,那么,这张桌子是“可感觉的物”,虽然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木头一旦做成了一张桌子,虽然改变了木头的形状,具有了使用价值,“可是桌子还是木头”。那么,怎么会产生桌子的“超感觉”,是因为它成为商品,包含着人的社会劳动量,有了价值。木头做成了一张具有交换价值的桌子,就既有“可感觉”,又具有“超感觉”了。但是,假如这块木头打造成一张桌子后,把它放在家里使用,那么,它依然是一个“可感觉”的物件,而没有马克思所说的“超感觉的物”。一张桌子四条腿,当它被注入了社会劳动的总量后,桌子就站立起来了,如果再把它投放到市场中去,四条腿的桌子就能在商品经济社会的舞台上大跳其探戈和华尔兹舞了。桌子虽然长着一个“木脑袋”,但它的舞姿却一点也不木头木脑,而是优美而动人的。“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这些“狂想”,被成千上万的经济学家悉心研究,写成了许多精彩的著作。马克思用这样一段文学化的语言来描述桌子在商品交换中的特点,进一步形容了商品投入市场后的微妙性和诡秘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通过劳动,借助于劳动工具,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能把一块木头变成一张桌子。木头的形状虽然改变了,可是桌子的本质还是木头。木头具有一种可以使用的潜能,变成一张桌子后,潜能被充分发挥出来。从潜能到现实,物通过劳动而被赋予一种形式,是一个质料的形式化过程。从劳动的质来看,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怎样千差万别,它们都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都可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在量上又都表现为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一旦人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为对方劳动,他们的劳动总要取得一种社会形式,总要形成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有人问:同样是用木头加工制造的桌子,一张普通的写字台标价200元,一张做工精巧的老板台却标价5000元。为什么两张桌子的价格是如此的悬殊?这就是因为投入的社会劳动的总量不同的缘故。制造一张普通的写字台和制造一张精巧的老板台,劳动者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的耗费是各不相同的,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它们的价值是各不相同的,体现在价格上,后者是前者的25倍,就是这个道理。物有所值,也就是这个道理。
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开始,分析了商品的两种因素和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及其发展的规律。其实,《资本论》所揭示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此又需要首先阐明有关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许多一般规律,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木头和桌子的经济学等一系列的原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发生作用。商品经济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的性质,它可以与多种社会经济相结合。商品经济与生产力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我们的发展与改革,是与对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正确认识和运用分不开的。
工业化是自从农业、铁器和轮子问世以来,欧洲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变革。图为1874年,法国奥尔的一家大型纺织厂内的生产图景。
2 用于交换的商品的属性
从概念上讲,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商品概念决定了商品属性,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综合体,二者缺一不可。
作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等,虽然是人类生活所必需,但这些都不是劳动产品,所以它们不能叫做商品。此外,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商品总是与交换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商品。比如说在古代,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家庭生产,种出来的粮食和织出
来的布,尽管都是劳动产品, 但只是供
家庭成员自己使用,
并不是用来与他人交
换的,因而也不是商
品。商品必须是对他
人或社会有用,没有
用就不会发生交换,
有用才能发生交换。
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
常生产条件下,在社
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1923年1月11日,法国、比利时的10万联军开进德国西部重要工业中心鲁尔地区。从此,德国经济情况急剧恶化,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医药、食品严重短缺。在商品交换中,尽管商品价值未变,商品供应总量的下降,导致商品交换价值的恶性膨胀。图为鲁尔事件后德国主妇排队买肉的情景。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价值”这一概念。价值指的是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劳动。那么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这就涉及一个概念,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人们总是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称作商品的两个属性,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
所谓商品的使用价值,即指物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因而对人有用,这样的物品就具有使用价值。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使用价值的质指的是物品的不同属性。人们注意到物的不同属性,从而发现物品的多种使用方式,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所谓商品的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例如小麦和铁,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如1千克小麦等于0.5千克棉花。这个等式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千克小麦等于0.5千克棉花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基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 商品的二重性决定了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起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马克思还指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论》的崭新因素之一,是“批判地理解全部问题的秘密所在”,“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一切劳动,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体现
在商品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
动的二重性是由商品的二重
性决定的。体现在商品价值
上的劳动又有简单与复杂之
分。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
说,是说生产商品的劳动
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
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的统一。具体劳动生产使用
价值,抽象劳动凝结为价
值。这就在历史上第一次明
确提出并科学地回答了什么
劳动决定价值的问题,揭示
图为历史上的女权运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解释了女性受压迫问题构建了基本起点。马克思在政治实践活动中,还专门提出了为女性争取权利的策略建议。马克思认为,把妇女从社会孤立和父权制压迫中解救出来,参加社会生产,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和合乎规律的趋势,因此必须“在那些对妇女身体特别有害或者对女性来说违反道德的劳动部门中禁止妇女劳动”。
了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属性,为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一系列复杂的理论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劳动是经济社会的“太阳”,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劳动的恩惠。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马克思之前都提出了价值由劳动创造的正确见解。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那样:“亚当·斯密对一切问题的见解都具有二重性。”亚当·斯密的二重性思想,对于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是有启发意义的。但是,他们的论述是就事论事地分析劳动,因而有极大的局限性。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须具有二重性,而像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碰到许多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
马克思奇妙地把劳动一分为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什么是具体劳动?种地是具体劳动,开出租车是具体劳动,盖房子是具体劳动,造地铁是具体劳动,制造“长征一号”火箭的各种零部件是具体劳动,开采石油是具体劳动……虽然这些劳动的目的、手段、使用的工具各不相同,但劳动的成果都有益于人类社会。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具体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尽管生产各种商品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则是相同的,即都包含着人类劳动力的消耗,造地铁和种地的劳动形式是不同的,但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消耗,包括体力、精力、脑力和神经、肌肉的消耗。这种体现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做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进一步阐述的:“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人是具有二重性质的,一是人对物的所有性,二是人对物的劳动性,人对物的两种性质体现在同一物时,则表现为人对物的两重性。马克思在分析劳动二重性时是建立在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劳动分析中的,而这个劳动者也是劳动产品的所有者。因此,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还体现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相对于复杂劳动而言,简单劳动即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而获得这些技术专长和知识,需要经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不同的标准,因而这种区分是相对的。但是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内,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么就同种商品而定的,生产各种不同的商品的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价值量如何确定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是通过“各种劳动化为当做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来确定的,即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的产品可以和多量的简单劳动的产品相交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交换比例的折合,是在生产者背后,在无数次的竞争和交换活动过程中自发确定的。
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两种因素的决定条件。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生产所固有的社会劳动形式。在这里,马克思研究了劳动形成价值的特性,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并确定了价值不外就是这种劳动的凝固。
恩格斯对劳动创造价值作过如下精辟的阐述:“劳动是价值的尺度。但是,活劳动在和资本进行交换时,它的价值小于所交换的物化劳动。”“不是劳动有价值。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活动,不能有特殊的价值,正像重量不能有特殊的重量,电不能有特殊的电流强度一样。作为商品买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一旦劳动力成为商品,它的价值就决定于它作为社会产品所体现的劳动,就等于它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的劳动。”这两段话把劳动和价值的关系、劳动力和生产及再生产关系,阐述得一清二楚。
劳动的二重性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一系列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创造了前提条件。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的一大发现。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错综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变幻莫测的经济现象,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4 不同商品交换比例是如何决定的商品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成果”的缘故。事实上,在种类、形状、大小等方面各不相同的众多物品都是通过某些人花费力气制造出来的商品。那么,交换的比例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2件T恤无法与1台电视机进行交换,要想换取1台电视机,至少要用50件T恤,这么交换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解释道,商品交换的良性比例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例如制造1台电视机需要150小时的劳动时间,而制作1件T恤只需要3小时的劳动时间,那么,为了公平起见,理应按照下面的比例进行交换:
1台电视机(150小时劳动时间)=50件T恤(3小时劳动时间/件×50件=150小时劳动时间)
当然,卖T恤的人也可以欺骗对方,说自己的T恤做工精细,每件都需要3小时以上的时间制作,然后只用40件T恤换取1台电视机。这种情况比较尴尬,但我们暂时假设这些都属于正常状况。
不可否认的是,通过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来说明价格的方式,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盲点,即无法说明为什么一定会形成那种程度的价格。
现在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比如用1台电视机与50件T恤进行交换,从而形成了两种产品的价格。倘若电视机的供给暴增,货物积压让价格狂跌,那么按照供求关系的均衡来计算,1台电视机就只能与1件T恤来进行交换了。然而,在实际的交易中,只要交易双方是正常人,这种交易都是根本不可能形成的。价格虽然会受到需求和供给的影响,但总是以一个均衡点为中心上下微弱地浮动。因而,仅凭需求和供给的法则,我们根本无法解释“为何会形成这种均衡点?”或“均衡点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为什么1台电视机价格的均衡点是50件T恤,而不是10件T恤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解释了“均衡点”形成的方式,即生产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要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就能明白这一点。
我们假设制造1台电视机所需的时间是150小时,而制作1件T恤所需的时间是3小时。此时,若3名制造电视机的工人和3名制作T恤的工人同时工作150小时,结果会怎么样呢?在这段时间,每位工人可以制造1台电视机,因此电视机会生产出3台;同样,150件T恤也在这段时间里生产出来了。结果,市场上就会“供应”3台电视机和150件T恤。此时,均衡点自然会在由1台电视机交换50件T恤的程度上形成。
倘若制造电视机的工人增加到了6名,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6台电视机,而制作T恤的工人始终都是3名,因此市场上还是会出现150件T恤。这样的结果有可能导致1台电视机与25件T恤进行交换的结果。但这样的情况并不会持续很久。要知道,在1台电视机与25件T恤进行交换时,肯定有一方是要吃亏的。因为此时是1台电视机即150小时劳动时间与25件T恤即75小时劳动时间在进行交换。显然,我正在用自己2小时的劳动成果在换别人1小时的劳动成果。
这个时候,只要有几家吃过亏的电视机厂商站出来说话,价格马上就会返回到“均衡点”。马克思正是在《资本论》中证明了均衡点,即交换价值形成的根本在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道理。我们称这个观点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套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
5 货币的形式及其功能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把什么是货币这个问题说清楚了:“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每个商品的所有者都想出让自己的商品,换回自己需要的别种商品。但在商品交换中,常常可见这样一种情况:我想要你的商品,你却不需要我的商品。怎么解决这个矛盾,需要有一个一般等价物来调节,需要有某种商品充当交换的共同媒介,用它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商品是以上衣、布匹、小麦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的,这是它们的自然形式。但它们之所以是商品,在于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此,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它们具有共同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但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四个阶段,而货币形式只是最后的形态。
商品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的承担者,其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最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类的商品的交换关系。
因此,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
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价值形式的扩展,可以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N量其他商品。
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一般价值形式。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第一种形式的等式的总和构成。如果一个人用他的麻布同其他许多商品交换,从而把麻布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其他的商品上,那其他许多商品所有者也就必然要用他们的商品同麻布交换,从而把他们各种不同的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同一个商品麻布上。每一个这样的等式倒转过来也包含着一个同一的等式:1件上衣=20码麻布,10磅茶叶=20码麻布,2盎司金=20码麻布,等等。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即货币形式。等价形式同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在商品世界中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成了它特有的社会职能,从而成了它的社会独占权。这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执行货币的职能。
有一种商品在历史过程中夺得了这个特权地位,这就是黄金。因此,我们在一般价值形式中用金代替商品麻布,就得到:20码麻布=2盎司金,1件上衣=2盎司金,10磅茶叶=2盎司金……黄金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充当货币这个重要角色,就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些其他商品所没有的特殊性质。首先,它可以用少量的体积表现巨大的价值。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货币是棉花。而我又想要买一幢房子,那么,即使我拉上好几车棉花,也远远支付不起买房所需的费用。另外,各种商品的价值都可以用黄金来衡量,因为即使将黄金加工成任意的形状和大小,它都不会失去本身的价值。如果我们用汽车当做货币又会怎么样呢?倘若将汽车切成两半,那么,它不但会失去原本的使用价值,甚至还会失去以物换物的交换价值。因此,除了黄金之外,也只有银、丝绸等本身性质与黄金相似的商品才可以发挥货币的作用。
从古到今,金子一直作为财富的象征,成为千百万人追逐的对象。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1503年从牙买加寄出的一封信里写道:“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雅典修辞学家郎吉驽斯说过:“世界上最便宜的东西是钱。”从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钱要是不含金,就不成其为钱了。这所谓“最便宜的东西”,也就不成其为钱了。
这里还要顺便说一点,钱不过是一种符号。比尔·盖茨说过:“当你也有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美国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指出:“就个人而言,积攒大量金钱毫无意义。人人都一样,不管他财产状况如何,只能从食物中吸取同样的养分,在厚重的衣服中取得同样的热量,每个人卧居的地方也不过是方寸之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指出:“古代社会咒骂货币是换走了自己的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辅币。”他引用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的一段台词来作证: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哈!你们这些天神们啊,为什么要给我这东西呢?
嘿,这东西会把你们的祭司和仆人从你们的身旁拉走;把健汉头颅底下的枕垫抽去; 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
盟,同宗分裂;
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者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
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
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
来,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
这些言论,指出了黄金的另外一面,从道德的层面上来理解这些意见,无疑也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叙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黄金作为贵金属的一种,曾被人类当做一般等价物流通,随后被人们赋予了其货币的基本属性。1717年英国爱锡纽顿爵士就以其个人的经济实力建立起黄金的兑换价,为金本位制奠定了基础。1816年,英国制定了《黄金法》,开始了金本位制的历史。自此,黄金开始逐渐在金融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历经沉浮,魅力不衰。
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下面分别来说一说。
先说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功能。马克思说:“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这就是说,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一台彩色电视机如果是卖3000元,这3000元就是一台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价格,就是价值的体现。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一定非要把实物放在购买者的面前,而是用货币作一个价格标签,让购买者知道就行了,或是营业员向顾客报个价就可以了。
再说流通手段。马克思说:“货币所以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只因为货币是商品独立出来的价值。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商品本身的形式的运动。”这就是说,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和商品的直接物物交换,发展成为商品流通,即由商品—商品,发展为商品—货币—商品。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交换过程分成两个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阶段:商品转化为货币即卖,货币转化为商品即买。
货币的第三个职能是贮藏手段。当商品变为货币之后,如果不直接用货币购买商品,就产生了贮藏货币的愿望。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进一步发展,贮藏一定量的货币,成为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必要条件。要把黄金作为货币,从而作为贮藏货币的要素保存起来,就要阻止它流通,不让它作为购买手段化为消费品。马克思还说过:“除直接的贮藏形式以外,还有一种审美方面的贮藏形式,即占有金银制的商品。”“这样,一方面,形成了一个日益扩大的金银市场,这个市场不以金银的货币职能为转移,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个潜在的货币供应源泉,这个源泉特别在社会大风暴时期涌现出来。”在金融风暴来临时,许多人纷纷抢购黄金,以图保值,以至于造成黄金价格的暴涨,便是一个绝好的证明。
再说货币的支付手段。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情况开始出现和发展。因为商品的生产周期不同、市场距离不同、商品的季节性等因素,造成在没有卖之前先需要购买的情况出现。当同样一些交易总是在同一些人中间反复进行时,商品的出售条件就按照商品的生产条件来调节。另外,有些商品,例如房屋的使用权是出卖一定期限的。买者只有在期满时才真正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而他先购买商品,后对商品支付。
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的形态转换在这里发生了变化,货币也就取得了另一种职能,成了支付手段。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种存在形式,如支票、汇票、期票等,并以这些形式占据了大规模交易领域,而金银铸币则主要被挤到小额贸易的领域之内。
关于世界货币,要多说几句。马克思说过:“货币一越出国内的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原来的贵金属块的形式。”在世界贸易中,货币有独立的价值形态,也就是作为世界货币与商品相对立。货币的存在方式与货币的概念相适合了。因此,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才充分地作为这样一种商品在起作用,这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同时就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实现形式。
世界货币执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一般购买手段的职能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其中,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金银充当国际购买手段,主要是用在各国间通常的物质变换的平衡突然遭到破坏,而不得不进行财富转移的时候。这种财富转移不容许以商品形式实现,只能以货币形式实现。
货币可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这五种职能,而执行不同的职能时,所需要的货币形式也不尽相同。
马克思曾经以鲁滨孙为例,分析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人们在读《资本论》的同时,如果用经济学的眼光再去读一遍《鲁滨孙漂流记》,也许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读懂《资本论》的开篇。
马克思指出:“这里所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他让原始的渔夫和原始的猎人一下子就以商品所有者的身份,按照物化在鱼和野味的交换价值中的劳动的比例交换鱼和野味。
在这里他犯了时代错误,他竟让渔夫和猎人在计算他们的劳动工具时去查看1817年伦敦交易所所通用的年息表。看来,除了资产阶级社会以外,‘欧文先生的平行四边形’是他所知道的唯一的社会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了。”马克思的结论是:“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只有让鲁滨孙和“星期五”一起回到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里,他们在劳动中的关系,才会彻底结束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一起成为商品拜物教的忠实信徒。
马克思以鲁滨孙为例所作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手里的货币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但是,如果财富单单是由金钱构成的话,那么人生将会变得非常乏味,做金钱的奴隶,显然也没有多大的意思。
《鲁滨孙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也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他描述了一名苏格兰水手鲁滨孙立志遨游四海,而在去非洲贩奴的途中遇险,最后流落孤岛,只身一人,凭着个人的强韧意志与不懈努力,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并开拓发展,再过了整整28年,才得救返乡的故事。
在小说中,“星期五”作为一个被殖民者,失去了其原有的民族特性,丢弃了其原有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受鲁滨孙的同化、奴化成为一个清教徒,在大部分读者站在“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是“星期五”的进步。但这恰恰是殖民者所设计并希望大家掉进去的陷阱,企图让我们领略到他们使“野蛮人”进化成“文明人”的丰功伟绩,进而掩盖其罪恶的殖民本质。
6 货币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
资本的本质是能使货币增值的货币,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这一功能实现的关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绝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在谈了商品和货币的作用之后,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劈头来了: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它在“一部世界史”中将占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考察这一过程的经济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货币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现在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如果抽象地来考察,那在这种流通中发生的,除了一种使用价值被另一种使用价值代替以外,只是商品的形态变化,即商品的单纯形式变换。同一价值,即同量的物化社会劳动,在同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起初表现为他的商品的形式,然后是该商品转化成的货币的形式,最后是由这一货币再转化成的商品的形式。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商品价值本身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只限于它的货币形式的变化。因此,商品流通就它只引起商品价值的形式变换来说,只引起等价物的交换。在这种情形下,就不会有剩余价值形成。
当然,商品可以按照和自己的价值相偏离的价格出售,但这种偏离是一种违反商品交换规律的现象。商品交换就其纯粹形态来说是等价物的交换,不是增大价值的手段。
还有一种错误的看法,坚持剩余价值来源于名义上的加价或卖者享有贵卖商品的特权,这是假定有一个只买不卖,从而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但它并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同样,依靠欺诈,也不能很好地解释剩余价值。
可见,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只是参与价值的分配。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样,就得到一个双重的结果。一方面,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以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另一方面,资本流通的目的在于获得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流通的内在规律。
假如在商品流通中是相等的价值进行交换,那么,货币的所有者是怎么在商品流通中取得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呢?他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在现存的社会关系下,货币的所有者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商品,而这种商品的消费乃是一种新价值的源泉。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货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一切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相交换,才能证明它们是社会劳动产品,是价值物。所以,货币体现社会劳动,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图中,人们用货币去市场上买东西,货币在这里同样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那么,劳动力的价值是由什么东西来决定的呢?马克思告诉我们:“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就劳动力代表价值来说,它本身只代表在它身上物化的一定量的社会平均劳动。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的个体的能力而存在。”这个“活”字很重要。劳动力是一个活的商品,它和电脑、汽车不同,它是活的个体,活的个体有生命。要使它不断地出现在市场上,他就必须像任何活的个体一样,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工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为了维持自己一家的生活以保证自己死后劳动力的延续,要吃要喝,要住要穿,需要补充一定量的生活资料,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当然这种教育费用,对普通工人来说是微乎其微的。生产这种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就是劳动力的价值。
这种“绝对的不公平”的交换是在打着“公平交易”的幌子下进行的。
马克思接着举了这样一个生产20磅棉纱的例子,来说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延长了的劳动过程的产品。现在,在这20磅棉纱中物化着5个工作日,其中4个工作日物化在已消耗的棉花和纱锭量中。1个工作日是在纺纱过程中被棉花吸收的。5个工作日用金来表现是30先令,或1镑10先令。因此这就是20磅棉纱的价格。1磅棉纱仍然和以前一样值1先令6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