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编 揭示《资本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1)

下编 揭示《资本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1)

本章原著标题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其中心是为了说明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原本只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但是,在资本家的眼中,剩余价值是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本章着重于从质的方面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这种转化又是怎样掩盖了资本的剥削实质,并从量的方面分析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

第一章 剩余价值转化所掩盖的剥削实质1 成本价格掩盖商品价值的形式和实质研究剩余价值为何转化为利润,首先从研究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开始。

商品价值有三个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即W=c+v+m。如果从中除去m,就只剩下c+v,这是作为生产要素而耗费的资本价值部分。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这里所说的成本价格,是对资本家耗费的资本而言的。我们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商品生产耗费:一是商品生产本身的实际耗费,即c+v+m,c代表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物化劳动,v+m代表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活劳动,它们是实际生产的成本价格;二是商品生产使资本家耗费的资本,即c+v,它是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可见,“商品使资本家耗费的东西和商品的生产本身所耗费的东西,无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并且在性质上也是截然有别的。

资本家生产某一商品,花费了多少生产资料,为购买劳动力而付出多少工资,都成为资本的支出,因为资本家是把成本价格作为他的资本消耗来看待的。这样一来,剩余价值作为工人无酬劳动的部分也就从成本价格中消失了,因为这部分对资本家来说是没有任何支出、任何耗费的。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无非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已。

如果用k来表示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那么W=c+v+m的公式就转化为W=k+m,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这一范畴含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如前所述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和实际生产的成本价格是不同的,前者根据的是“资本的

耗费”,后者根据的则是“劳动

的耗费”。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

制度下,资本家是商品生产的主

人,因而对资本家来说,商品的

成本价格必然要以资本的耗费为

依据,而不是以商品生产中工人

耗费的全部劳动为依据,从而充

分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殊性

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成本价

格的独立存在,“在现实的商品生产中,会经常发生实际的影响”。

因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资本价值

(c+v),必须不断地得到补偿,

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如果卖出

商品的收入小于成本价格,就要

亏本;如果高于成本价格,资本

家就能赚钱,所以成本价格是衡

量企业经营好坏,赚钱或亏本的

真正界限, 也是企业能否继续

进行再生产或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标志。同时,成本价格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从而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所在。可见,成本价格对企业来说有着生死攸关的实际影响。

成本价格这一范畴的出现造成了一种假象,掩盖了商品价值的实质。原本“成本价格这一范畴,同商品的价值形成或同资本的增值过程毫无关系”。

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成本价格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是价值生产本身的一个范畴”。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代表两个来源完全不同的商品价值要素。一个是生产资料的再现价值,另一个是新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是生产中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即所生产商品的成本价格。

生产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耗费,则叫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耗费。生产商品的本身耗费和资本主义耗费之间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也就是资本家所追求的利润。图中,工人们正在工厂里,创造剩余价值。

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这两部分价值的形成情况和影响是不同的。从不变资本价值的部分来看,它只代表在生产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这个旧价值只是作为再现价值而成为新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旧价值的转移和补偿,不是在这个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这样,它的量的增加或减少,都会直接影响到商品价值的变化。

而可变资本价值的情况则不同,它是代表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是补偿预付可变资本的。这个预付的可变资本绝不会参与新价值的形成。但是,由于资本家用它购买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它就由活的劳动力所代替。劳动力的使用是劳动,而劳动作为价值形成的要素执行职能。这个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v+m。一部分用来补偿所使用的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则形成剩余价值。可见,成本价格中的可变资本价值,只是新价值的一部分用于补偿所使用的劳动力价值。它的量的增加或减少,只是改变新创造的价值在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不会使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所以,成本价格的这两个部分在质上是不同的,它们的量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但是,当它们转化为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后,上述差别就消失了,所看到的只是两者的共同点,即二者都是商品价值中补偿预付资本的部分。这样,商品价值的实质,旧价值的转移,新价值的创造,以及价值量变化等因素,都被掩盖了。从而造成了成本价格是价值生产本身的一个范畴的假象。这一假象导致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成本价格与价值混为一谈的错误结果。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生产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前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后者则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体现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是资本的本质。但是,在成本价格范畴的掩盖下,资本的本质看不见了。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可变资本是以工资的形式支出的,所以,它和支出在生产资料形式上的资本一样,都表现为预付资本,区别仅仅在于支付在不同的物质要素上。这样,不仅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上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之间的区别看不见了,而且在资本价值增值过程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也消失,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看不见了。于是,成本价格只是表明:第一,它是商品价值中用来补偿已消耗的资本;第二,它们是在生产之前就已经作为生产要素的预付资本存在了。

从成本价格本身的形成来看,能显示的区别仅仅表现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上。在资本家看来,他的预付资本只是一部分用来购买机器、厂房和其他生产工具,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资。前者作为固定资本全部投入生产,其价值却随着物质形态的磨损,要以折旧费的形式逐步地在新产品中再现出来。而后者作为流动资本,原材料价值是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工资则以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二者虽有这一差别,但基本特点相似,所以统统归入流动资本支出的项目下。从资本周转的角度看,“无非证明:所消耗的固定资本部分和所消耗的流动资本部分,会按照它们各自价值量的比例,同样加入商品的成本价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只是来源于商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资本”。这样,我们只能看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别,看不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可变资本在流动资本的项目下,和不变资本的另一部分(原材料)等同起来了。“这样,资本的增值过程的神秘化也就完成了。”资本的本质也就被掩盖了。

2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神秘化形式

上面只是考察了商品价值的一个要素,即预付资本c和v如何转化为成本价格的问题,下面所要考察的是商品价值的另一个要素,即剩余价值m如何转化为利润的问题。

剩余价值本来只是可变资本带来的,是可变资本的增加额。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点,从c+(v+m)这一公式中可以得到证明。但是,c+v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差别消失了,剩余价值就表现为成本价格的超过额。又因为成本价格等于所费资本的价值,所以,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这样,本来用以表示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公式,即c+(v+m),也就为剩余价值是由所费资本带来的公式,即(c+v)+m所代替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看不出来了。

剩余价值不仅对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来说是一个价值增加额,而且对所使用的资本来说也是一个价值增加额。由于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完成以后出现的,而参加生产过程的不仅有所费资本,也有所用资本(包括不加入成本价格的预付资本)。因而,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剩余价值不仅对进人价值增值过程的预付资本部分来说是一个增加额,而且对不进入价值增值过程的预付资本部分来说也是一个增加额”。因为,在资本家眼里,预付在机器设备、厂房上的资本价值虽然没有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它们作为所使用的资本已加入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如果没有固定资本的加入,生产就不能进行,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因此,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生产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本的价值增加额。

从本质上说,利润就是剩余价值,但也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形式,二者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且是一个神秘化的形式。因为在利润的形态上,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这个真相被掩盖起来了,相反的,利润却表现为总资本本身生产出来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神秘面纱掩盖了资本实质的真相。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并不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开始,到1918年11月11日各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为止,历时4年多,共动用兵力7000万人,死1000万人,伤2000万人。它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式,美国、日本迅速崛起,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相继崩溃。图中,一个德国人正在用急剧贬值的马克裱墙。

人们的主观错觉,而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成本价格的出现,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不再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第二,由于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工资,似乎工人的劳动时间都按价值全部支付了。因而,剩余价值也就不表现为是劳动创造的,反而表现为是由资本产生出来的了。

把剩余价值不仅看成所费资本的价值的增加额,而且看成所用资本的增加额,剩余价值就实现着向利润的转化。在资本家看来,作为成本价格的增加额的剩余价值是哪里来的呢?他们不承认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他们认为,这是用资本进行生产才产生的,是资本本身带来的,“因为它在生产过程完成以后才存在,而在生产过程开始以前不存在”。这样,不仅不把剩余价值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也不把剩余价值看做所费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剩余价值看成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实现着向利润的转化。“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如果以p代表利润,那么,商品价值=c+v+m就变成商品价值=k+p,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也可能不一致,这就像商品价格和价值可能不一致一样,这种不一致存在于利润形式本身。因为利润表现为成本价格的增加额,而成本价格小于商品价值,这就给资本家提供了市场竞争的余地。如果商品的市场价格等于价值,利润就会被实现,这个利润就等于“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全部剩余价值”;如果商品的市场价格低于价值而与成本价格相等,利润就不会实现了;如果商品的市场价格低于价值但高于成本价格,则资本家可以实现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从而获得一部分利润,但此时,利润就和剩余价值不一致了。“在商品的价值和它的成本价格之间,显然会有无数的出售价格。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这恰是市场竞争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这种中间价格,即商品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的差额,构成了竞争的客观基础,也是后面将要研究的平均利润率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的基础。

3 周转周期越短,资本家追逐的利润率越高前面已经说过,周转周期时间长短,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对利润生产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简述如下:因为周转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生产中不能同时使用全部资本;一部分资本总是以货币资本的形式,以储存的原料的形式,以已经制成但尚未售出的商品资本的形式,或者以尚未到期的债权的形式闲置起来;在实际生产剩余价值即创造和占有剩余价值中发生作用的资本,总是要减去这个部分,而所创造和占有的剩余价值,也总是要按相同的比例减少。所以,周转时间越短,同全部资本相比,这个闲置的资本部分就越小,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大。

周转时间主要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两部分,如果其中任何一部分时间的缩短,都会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但是,因为利润率表示的,不过是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参加剩余价值量生产的总资本的比率,所以,很清楚,每一次这样的缩短,都会提高利润率。

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进步。如果这不会同时由于添置昂贵的机器等等而引起总投资的大大增加,从而不引起按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的降低,那么利润率就必然会提高。

影响利润率变化的因素,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利润率的高低同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成正比,而同预付总资本价值的大小成反比。通常,利润率的高低还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第一,资本有机构成。在剩余价值率既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成反比,即:资本有机构成愈低,一定量资本吸收的活劳动就愈多,榨取的剩余价值量也愈多,利润率就愈高;反之,则相反。

第二,资本周转速度。利润率一般是以一年为期来计算的。假定其他条件(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工作日长度)相同,则年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成正比,而同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成反比。资本周转速度愈快,同量的可变资本在一年内就可以推动更多的活劳动,从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量,使利润率提高;反之亦然。

第三,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如以靠牺牲雇佣工人健康为代价而实现的劳动条件的节约,可以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从而提高利润率;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的排泄物(废渣、废水、废气等)减少并加以综合利用,既可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又可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利润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还会通过不变资本的构成要素,特别是原材料价格的变动(这情况同供求关系的变动无关),促使资本增值或贬值(这情况同货币价值的变动无关),从而对利润率发生直接影响。如其他条件不变,利润率的高低同原料价格的高低成反比。

为了更好地阐述总资本的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我们假定互相比较的两个资本具有相同的其他一切条件。所以,除了要假定相同的剩余价值率和工作日,还特别要假定相同的资本的百分比构成。假定资本A的构成是80c+20v=100c,剩余价值率是100%,资本周转每年两次。这样,年产品就是:160c+40v+40m。不过在求利润率时,我们不应该按周转的资本价值200来计算40m,而只需按预付资本价值100来计算。因此,p′=40%。

让我们用资本A和资本B为160c+40v=200c比较一下。资本B的剩余价值率同样是100%,不过每年只周转一次。这样,年产品就和上述的年产品一样是:160c+40v+40m。但在这个场合,40m却只能按预付资本200来计算,年利润率只有20%,所以只有资本A的年利润率的一半。

由此可见:在有相等的资本百分比构成、剩余价值率和工作日的时候,两个资本的年利润率和它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时间的缩短对生产出剩余价值,从而对生产出利润的直接影响,在于使可变资本部分的效率由此提高。

要使年利润率的公式完全正确,我们必须让剩余价值率m′,或者让c中所含的可变资本部分v拟定个可变资本在一年内周转的次数n,由此,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就可表示为p′=m′nv/C。

资本为追逐利润率而在不同部门流动的结果,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一般利润率呈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使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趋于尖锐化。

4 节约不变资本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赚得更多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深化发展,生产方式得到改良和集中等作用,不变资本会发生节约。在这之中,利润率、生产方式、缩短的流通时间乃至机器的改良都可以对不变资本的节约产生影响。

关于利润率对不变资本节约的影响,马克思说:“不变资本的固定部分即工厂建筑物、机器等的量,不管用来工作16小时,还是12小时,都会仍旧不变。工作日的延长并不要求在不变资本的这个最花钱的部分上有新的支出。此外,固定资本的价值,由此会在一个较短的周转期间系列中再生产出来,因而,这种资本为获得一定利润所必须预付的时间缩短了。因此,甚至在额外时间支付报酬,而且在一定限度内甚至比正常劳动时间支付较高报酬的情况下,工作日的延长都会提高利润。因此,现代工业制度下不断增长的增加固定资本的必要性,也就成了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一个主要动力。”

关于生产方式对不变资本节约的影响,马克思说:“把机器和固定资本其他组成部分的价值再生产出来的持续时间,实际上不是由它们的单纯的存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们在其中发挥作用和被使用的整个劳动过程的持续时间决定的。如果工人每天必须做苦工18小时,而不是12小时,那么,一周就会多出三天,一周就会变为一周半,两年就会变为三年。如果额外时间没有报酬,工人就会在正常的剩余劳动时间之外,每两周再白送一周,每两年再白送一年。这样,机器价值的

再生产也会加快50%,并且只

要平常必要时间的三分之二就

行了。”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生产

条件的节约产生的本质是这样

的:这些条件是作为社会劳动

的条件、社会结合的劳动的条

件,因而作为劳动的社会条件

发生作用的。总体工人在生产

过程中共同使用它们,而不是

由一批互相毫无联系的,或最

多只是在小范围内互相直接协

作的工人以分散的形式使用。

在可变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工

作日的延长,剩余劳动的增加

会提高利润率,同时会带来不

变资本的节约。

但是,这种由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所有节约,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工作,即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一重要条件为前提的。因此,这种节约来源于劳动的社会性质,正如剩余价值来源于考察的每一个工人的剩余劳动一样。

关于生产条件节约的另一个方式是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其他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即将废料再回到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中。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可能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能对生产过程产生这样重要的意义,仍然可以承担交换价值。这就使不变资本这一部分的费用减少,因而会很有效地提高利润率。

流通时间的缩短在不变资本的支出上产生的节约,这一点不难理解。

图为因资本家延长工作时间仍在工作的车间工人。资本家延长工作日,可能付出较高的工资,其实仍低于劳动的价值,如果工资的提高不符合被榨取的更大的劳动量,不符合劳动力的更快衰竭,这种情形就会发生。

但在这里,应该立即提到由机器的改良所引起的节约。机器的改良包括生产机器的材料改良,机器制造技术的改良,那种使现有机器在使用时可以更省钱和更有效的特殊改良,以及由于机器的改良,减少了可能产生的废料。事实上,任何使机器从而全部固定资本在一定生产期间内的损耗减少的事情,不仅会使生产单个商品的平均损耗降低,而且会使此期间内全部资本支出减少。

另外,有些生产部门,例如铁、煤、建筑业或机器的生产等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另一些产业部门(例如纺织工业或农业)的费用减少的条件(从而成本得到了降低)。因为这些产业部门的商品生产出来后,会作为生产资料再进入另一个产业部门。商品的便宜程度,取决于它作为产品生产出来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商品的便宜程度不仅是有它作为生产资料参加生产的那种商品变得便宜的条件,而且也是有它作为要素的那种不变资本的价值减少的条件,因此又是利润率提高的条件。

提高利润率的另一条途径,不是生产不变资本的劳动的节约,而是不变资本本身使用上的节约。工人的集中和他们的大规模协作,从一方面来看会节省不变资本。一个资本在本生产部门内实现的节约,首先是并且直接是劳动的节约,即本部门内工人的有酬劳动的减少;而上面所说的那种节约,却是用最经济的办法,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上,用最少的费用,来实现对别人无酬劳动的这种最大限度的占有。

本章原著的标题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换句话说,它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仍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其利润率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或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其利润率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者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其利润率较高。在利润率不同的情况下,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这同资本的本性相矛盾,于是便发生了资本的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种转移必然引起各部门生产比例的变化,进而引起各部门的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新的资本的涌入,生产的扩大,商品的增加,价格的降低,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下降;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许多资本的撤出,生产的缩小,商品的减少,价格的上涨,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上升。

第二章 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又一层外衣1 资本构成对利润率的差异化影响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事实上,资本构成对利润率的差异化影响,再次证明了劳动是唯一的财富之源。

我们可以把资本的构成理解为资本的被动组成部分和它的能动组成部分的比率,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在这里,我们需要考察两个比率,虽然它们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有相同的大小,但它们具有的意义却不相同;如我们把第一个比率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可以把它看做是已定的。一定量的生产资料,需要一定数目的工人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一定量的已经物化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需要一定量的活劳动(直接由该部门的工人付出的)与之相适应。在不同的生产部门,甚至在同一个产业的不同部门,这一比率总是有极不相同的,尽管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彼此相隔很远的产业部门,这个比率也可能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

资本的技术构成由这个比率形成,并且资本有机构成的真正基础也是这个比率。但是,就可变资本只代表劳动力,不变资本只代表这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来说,这个比率在不同产业部门也可能有相同的量。例如,就铜器业和铁器业中的某些劳动来说,现在,我们假定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量之间有相同的比率。但因铜和铁价格不一样,所以,在这两个场合,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就会有不同的价值比率,因此二者的总资本也就有不同的价值构成。在任何一个产业部门,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的差别都表现为:在技术构成相同时,资本的两个部分的价值比率可能不同,在技术构成不同时,资本的两个部分的价值比率可以保持相同;当然,后一种情况,只是在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劳动力的比率上的不同,为二者价值上的相反的变化所抵消时,才会产生。

在不同的生产部门,

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它

们所推动的活劳动量也就

不同,它们所造成的剩余

价值量也就不同。等量资

本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

利润率也就不同。食品

工业的利润率比较高。图

中,伦敦的贝克尔餐馆以

烹调鸡肉闻名。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将资本的有机构成定义为: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这种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

相似的生产部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量之间有相同的比率,但是,由于产品的价值差异,也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异。如果在生产部门A的一个投资中,总资本每700中有600用在不变资本上,只有100用在可变资本上;而在生产部门B的一个投资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正好相反,600用在可变资本上,只有100用在不变资本上,那么,A的总资本700就只能推动100劳动力;而B同样大的700总资本却能推动600劳动力。可变资本不仅代表它本身所包含的劳动;在剩余价值率已定时,它同时还代表由它本身所包含的劳动所推动的超额劳动或剩余劳动。在具有相同的劳动剥削程度时,在A中,利润率仅为100/700=1/7=14.2%;在B中等于600/700=85.7%,B的利润率是A的6倍。其实在这个场合,实际上从利润本身来说B也是A的6倍,此时,B的利润是600,而A的利润是100,因为用相等的总资本,B所推动的活劳动为A所推动的活劳动的6倍,所以在剩余价值率相同时,生产了6倍的剩余价值,也就是生产了6倍的利润。

用百分比计算的无论是等量资本还是不等量资本,在工作日相等、劳动剥削程度相等时,都会生产出极不相同的利润量,因为它们会生产出的剩余价值量是极不相同的;而这又是因为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资本有不同的有机构成,它们也就有不同的可变部分,因而它们所推动的活劳动量也就不同,它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量,即剩余价值、利润实体的量也就不同。它们的利润率,即剩余价值和总资本的百分比也不同。

除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之外,不同生产部门资本的周转时间不同也是导致利润率不等的另一个源泉。在不同产业部门,与资本的不同的有机构成相适应,并且在一定限度内与资本的不同的周转时间相适应,不同的利润率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即使在剥削程度相同、周转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利润率不变,也就是相等的资本在相等时间内提供相等的利润规律(作为一般的趋势),也只适用于有机构成相等的资本。

由于利润的来源是剩余价值,在全部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已定的前提下,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影响利润的大小,从而对利润率产生影响。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部门利润率水平,二是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是价值的食品工业也是从手工作坊开始起家的。当时,人的手工操作技术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机器出现了,人的手工操作变得简单。虽然工人的工资增长有限,产品的数量却大幅度增加,除去不变资本的消耗与工资等可变资本,资本家的利润率高出很多。图中,那不勒斯的两位工人正在操作空心面机。

转化形式。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变化。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2 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反映出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制衡马克思说:“在科学分析的进程中,一般利润率的形成,是从产业资本和它们之间的竞争出发的,后来由于商人资本的介入才得到校正、补充和改变。”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必须在上述平均利润率的完成形态的基础上来理解平均利润率这一经济范畴和计算平均利润率。并且,这种完成形态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正是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

一般利润率亦称平均利润率,指社会总资本的年利润率,是资本家阶级每年生产的剩余价值同社会范围内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体现了职能资本家之间分配剩余价值的关系。

平均利润率是由全社会各个产业部门不同的个别利润率,在竞争规律作用下,趋向平均化而形成的。在资本有机构成为80c+20v,剩余价值率为100%时,如果全部不变资本都加入年产品,资本=100所生产的商品的总价值就等于80c+20v+20m=120。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生产部门内这个结果可以发生。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在所有c和v的比率为4:1的地方都会发生。因此,在谈到不同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时,必须考虑到,商品价值会由于c的固定组成部分和流动组成部分之间的比率不同而不同,并且不同资本的固定组成部分又会以不同的速度损耗,从而在相同的时间内会有不等的价值量加入产品。但是,这不怎么影响我们对利润率的研究。不论80c是把价值5、50或80转移到年产品中去,也不论年产品是5c+20v+20m=45,还是50c+20v+20m=90,或者80c+20v+20m=120,在所有这些场合,产品的价值都有相同的超过它的成本价格的余额20;并且在所有这些场合,在确定的利润率下,这20都按资本100计算;因此,在所有这些场合,资本的利润率都等于20%。

4:1这样的资本有机构成比例是一个假定值,也是不同生产部门有机构成的平均值。因此也可以以此计算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一般利润率。生产价格就是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加权平均数,把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生产价格以存在着一般利润率为前提;而这个一般利润率,又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已经分别化为同样大的平均率为前提。这些特殊的利润率要从商品的价值引申出来,并且在每个生产部门都等于m/c。这种引申,使一般利润率(进而商品的生产价格),成为一个有意义、有内容的概念。因此,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也等于成本价格乘以一般利润率。

各个产业部门不同的利润率的形成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即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假定社会上有五个不同的产业部门,各投资100万元,剩余价值率都是100%,资本周转速度都是一年一次,但资本有机构成各不相同,从而利润率也就不同。这种高低不等的利润率必然引起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

在劳动的剥削程度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的生产部门,按照资本的不同有机构成,会有很不相同的利润率。而生产价格的形成则是在不同生产部门有机构成的平均值基础上得出一般利润率而形成的。

商品的价格包含两个部分,

一是生产成本,二是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是一个常数,而商品的

生产价格则是企业发展与否的关

键,因此,资本家总会在生产成

本上花费心思。生产成本又与工

人的素质、劳动时间和强度、设

备的先进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图

中工人们正在专心地劳动。

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使得只有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一个特殊生产部门实际生产的利润或剩余价值,才会同商品出售价格中包含的利润相一致。在通常情况下,不仅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而且利润和剩余价值,都是实际不同的量。在劳动的剥削程度已定时,一个特殊生产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直接对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的重要程度,反倒不如对社会资本的总平均利润对整个资本家集团高。它对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那个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作为决定因素之一参与平均利润的调节。

在各特殊生产部门内,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不仅是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实际的量的差别,把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即剩余价值完全掩盖起来,这不仅对存心要在这一点上自欺欺人的资本家来说是这样,而且对工人来说也是这样。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定的基础就被巧妙地掩盖起来了。最后,如果在利润单纯由剩余价值转化时,形成利润的商品价值部分,与作为商品成本价格的另一个价值部分相对立,以致对资本家来说,价值概念在这里已经消失,因为他看到的只是总劳动的一部分,而不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总劳动,即他已经在生产资料的形式上支付的部分,因而在他看来,利润是某种存在于商品内在价值以外的东西。

资本家只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从其本性来说,就是要不断地为攫取高额利润而拼斗。而这种抢夺高额利润的竞争,必然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使供求关系、价格变动、从而资本的流动趋向于一定均衡点,使各个产业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使各个不同产业部门都能够大致实现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要求。当然,每个资本家都不会只满足于平均利润,因而,他们对超额利润的追逐,又会驱使他们去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谁先这样做,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从而有较高的个别利润率。但是,较高的个别利润获得者无法阻止别人也这样做,因而,超额利润的获得只是暂时的。对超额利润的争夺,会打破已经形成的均势,重新诱发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争夺高利润率的斗争,最终导致新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平均利润率一经形成,各个产业部门(或单个资本)所实现并占有的利润,就不再是该部门实际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而是平均利润,即按照各该部门的投资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而从当年剩余价值总额中所取得的相应份额。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就是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力,按照等量资本获取同量利润的原则对剩余价值实现再分配的结果。

平均利润率不仅反映出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制衡,更体现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在其他一切条件已定的前提下,平均利润率取决于社会总资本对社会总劳动的剥削程度。因此,每个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都直接参与社会总资本对社会全体雇佣工人的剥削,共同决定这个剥削程度。这表明:雇佣工人不仅受到直接雇佣他们的单个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作为一个阶级而受到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

3 竞争及供求关系对利润的影响

马克思说:“不同商品的价格不管最初用什么方式来互相确定或调节,它们的变动总是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减少了,价格就会降低;如果增加了,价格就会提高。”“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并不需要资本主义发展到很高的程度。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假定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会按照它们的价值来出售,这当然只是意味着它们的价格是围绕着它们的价值这个重心运动的,而且价格的不断涨落也是围绕这个重心来拉平的。市场价值的调节只有在特殊的组合下,那些在最坏条件下或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才会出现,而这种市场价值又成为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不过对同类商品来说市场价格是相同的。但不管价格是怎样调节的,我们都会得到如下的结论,即价值规律支配着价格的运动,生产价格降低或提高受到生产上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或增加的支配;决定生产价格的平均利润,必定总是接近于同一定资本作为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相应部分所分到的剩余价值量。

一个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首先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间的竞争,才能实现。更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才能使后一过程实现。

要使生产部门相同、种类相同、质量也接近相同的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有一种竞争,并且需要有一个可供他们共同出售自己商品的市场。这样才能使不同的个别价值,平均化为一个社会价值,即上述的市场价值。

第二,说商品有使用价值,就是说它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当我们只是说到单个商品时,我们可以假定,社会存在着对这种特定商品的需要,它的量已经包含在它的价格中,而用不着进一步考察这个有待满足的需要的量。但是,只要一方面有了整个生产部门的产品,另一方面又有了社会需要,这个量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了。因此,现在有必要考察一下这个社会需要的规模,即社会需要的量。

在需求方面,存在着某种数量的一定社会需要,而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市场上有一定量的某种物品。但是,从量的规定性来说,这种需要具有很大变动性和伸缩性,但它有一个固定性的假象。市场上出现的对商品的需从1928年10月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遭受经济危机打击之机,从西方引进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等三个主要钢铁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项目都是引进德国、美国的设备和技术,并得到外国工程师的资助。图中,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正在生产。

求,和实际的社会需要之间在数量上是存在差别的,并且对不同的商品来说,这种差别的界限当然是非常不相同的;我说的差额就是下面二者之间的:一方面是实际需要的商品量;另一方面是商品的货币价格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商品量,或者说,买者的生活条件或货币条件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商品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每个预付资本要求回报的最低限度是按照那个会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来出售商品。然而资本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在劳动产品中占有的一定量无酬劳动,从而降低商品的生产价格。

4 工资提降不会引起商品价值的变动马克思说:“因为平均资本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是和它们的价值一致的,所以这种商品的生产价格不变;因此,工资的提高,虽然引起利润的降低,但不会引起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变动。”这段话清晰地描述了工资对生产价格的影响,针对当前物价上涨的现实问题很有意义。

工资和利润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对雇佣工人新创造出来的价值进行分配和使用时采取的两种价值形式,在这个已形成的新价值中,工资的提高,会使利润减少;反之,工资的降低,会使利润增加。无论是工资提高或降低,都不会引起商品价值的变动,改变的只是对已形成的新创造的价值如何进行分配,不会改变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总额。

马克思在这里为我们作这样的假定:“假定社会资本的平均构成是80c+20v,利润是20%。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率就是100%。假定其他一切条件相同,工资的一般提高就是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对平均资本来说,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致的。假定工资提高25%。以前花费20来推动的劳动量,现在就要花费25。因此,一次周转的价值以前是80c+20v+20p,现在是80c+25v+15p。可变资本推动的劳动和以前一样,生产一个40的价值额。现在v由20增加到25,所以余额m或p只=15。利润15,按105计算,等于142/7%,这是新的平均利润率。因为平均资本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是和它们的价值一致的,所以这种商品的生产价格不变。因此,工资的提高,虽然引起利润的降低,但不会引起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变动。”

工资的一般降低和与之相适应的利润率的一般提高,从而平均利润的一般提高,会怎样影响各个按相反方向同社会平均构成偏离的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呢?马克思从实证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工资一般降低的结果,是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的一般提高,并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还有利润率的一般提高,虽然比例不同;对低构成的资本所生产的商品来说,生产价格会降低,对高构成的资本所生产的商品来说,生产价格会提高。这和工资一般提高时的结果恰好相反。

工资提高后的实践证明:对于社会平均构成的资本来说,商品的生产价格保持不变;对于较低构成的资本(更多地属于生活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来说,商品的生产价格提高了,虽然不是按照利润降低的比例而提高;对于较高构成的资本来说,商品的生产价格降低了,虽然也不是按照利润降低的比例而降低。

因此,马克思断然指出:如果工资的提高或降低是由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变动引起的,那么以上所说,只有在那些因自己的价格变动而使可变资本增加或减少的商品,也作为构成要素进入不变资本,因而不只是在影响工资的情况下,才需要加以修改。如果它们只是影响工资,那么以上所说就已经包含所要说的一切了。“因为平均资本的商品的生产价格保持不变,和产品的价值相等,所以一切资本的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额也保持不变,和总资本所生产的价值的总额相等;一方面的提高,和另一方面的降低,对总资本来说,会平均化为社会平均资本的水平。”

本章原著的标题是“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马克思指出,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其根源在于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个别资本为追逐较高利润所采用的方法,归根到底成为促使一般利润率下降的手段。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是马克思对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进行总结性研究所揭示出来的一条重要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它包含着利润率趋于下降和绝对利润量趋于增加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生产扩大和价值增值的矛盾,在人口过剩同时存在的资本过剩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经济危机是这些矛盾尖锐化的结果,也是这些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所有这一切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有限的、相对的、历史的生产方式。

第三章 利润率下降规律蕴涵着冲突与变革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一般利润率下降具有必然性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一般的平均的剩余价值率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因为所使用的活劳动的量,同它所推动的物化劳动的量相比,同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量相比,不断减少,所以,这种活劳动中物化为剩余价值的无酬部分同所使用的总资本的价值量相比,也必然不断减少。而剩余价值量和所使用的总资本价值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因而利润率必然不断下降。”

许多人都对“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存在很大疑问,一个生产者,其生产率提高会使其获得很大利润,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过人们仍然认为,如果市场需求与这种生产率提高下的更大供给相适应,那么生产率提高下的利润率至少是持平的,不会下跌。

马克思强调:如果生产者所处的整个行业中已经普遍地获得了更高水平的生产率,那么各个生产者不仅没有得到更大利润,反而只能得到更少利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我们首先假设,在生产率提高,即单位成本所生产的产量增加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仍然保持不变。这样,每个产品所包含的利润率就会增大。因为生产率提高,意味着每个产品所耗费的成本减少了,但其价格仍维持不变,这样,这个产品所具有的利润率与利润量就会增大。

而价格能够在产量增大的情况下仍维持不变,肯定是因为市场需求相应增大了的缘故。

但是我们知道,在一个自由的市场系统里,一个行业的利润增大、利润率提高,就会引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这个行业。资本进入一个行业的冲动强度与这个行业所具有的利润率空间的大小成正比;利润率越高,资本的这种冲动也就越强。这是一个关键点。而更多社会资本的进入,最终使产量大到需求的扩大所无法抵消的程度,因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对于同一种物品的需求总会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减弱。如果需求仍然保持相应的增长,就会存在过大的利润空间,就会持续促进社会资本的进入。这样,社会资本进入该行业从事生产的力量,与市场需求的力量之间,最终只有需求力量减弱下来;而社会资本在行业利润空间仍然很大时它的进入力量就不会减弱下来。

另外,假设产品价格会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下降,这样有可能使利润率既不提高又不下降,维持利润率不变。问题就在于这个利润率有多大,是否足够吸引更多资本的进入。如果它已经相当低,那么就不会有更多资本进入,从而保持不变。实际上,就算需求量保持不变,在产量增大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也必然会下降。因此,要想使价格保持不变,需求量就必须与生产率提高所形成的产量增加速度相一致。但这显然不可能做到。当然在初期,需求量有可能大于生产量,从而使价格有上涨的可能。但随着行业生产率的提高,单位耗费所具有的产量提高了,产量与需求量渐渐获得平衡,并且,在资本追求利润的情况下,产量最终大于需求量,产量增加程度大于需求量增加程度。

几乎每种商品都有一个从暴利到微利的过程。在这种商品生产之初,数量有限,而人们的需求还是未知。供求关系的严重不平衡,导致这种商品的销售价格与价值严重不对称。这种暴利让其他的资本家跃跃欲试,不久以后,这种商品就渐渐地充满了市场,价格也就逐渐回落。

图中的汽车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那么,这个利润率下降到多少才合适,才使资本不再进入?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格对等于资本成本加上剩余价值,由此可以看出资本是进入还是终止。剩余价值的实体是剩余劳动,是人类活劳动的耗费。人类活劳动耗费中,必要部分已经由资本的可变部分来补偿,剩余部分则由利润获得来补偿。按马克思的主张,这种利润应该归劳动者获得,才算是对人类劳动的补偿,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利润则由资本家占有了。在行业整体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少量人类劳动推动更多生产资料,因此,利润率会一直降到很低水平,才会阻止资本的进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有很小的利润率,也会存在超额利润的情况。

2 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马克思说:“引起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同一些原因,又会产生反作用,阻碍、延缓并且部分地抵消这种下降……所以,这个规律只是作为一种趋势发生作用;它的作用,只有在一定情况下,并且经过一个长的时期,才会清楚地显示出来。”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在某一点上和劳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发生最强烈的对抗,因而必须不断地通过危机来克服”,“各种互相对抗的要素之间的冲突周期性地在危机中表现出来。”马克思的话表明,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作用,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这个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所促进的上述许多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是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