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编 揭示《资本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2)
下编 揭示《资本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2)
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表现出许多资本主义矛盾:首先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的矛盾。增加资本积累和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所以,一方面是生产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是资本家提高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加深了生产发展与消费的狭隘基础的冲突,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榨取的大量剩余价值越来越难以实现。
其次是生产扩大和价值增值的矛盾。在增加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发生了互相对抗的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增加的同时,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利润率下降。因此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地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的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值资本价值。它用无限生产力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包含着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和利润率的降低,从而使现有资本贬值。
还有就是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在增加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得一定量的利润以及开办新的企业所必要的资本的最低限额,随着利润率的下降而提高。一部分中小资本失去了这种正常的生产条件,它们不能由利润量的增加去补偿利润率下降的损失,便成为闲置的过剩资本。造成资本过剩的原因,又要引起人口过剩。在增加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人口过剩,因此资本过剩和人口过剩是同时并进的,二者是处于对立的两极上:一方面是失业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失业的工人人口。
18世纪80年代,法国新
上台的路易十六面临严重的
财政危机与商业危机。工厂
倒闭,大批工人失业。1789
年5月,失业工人纷纷起来
反抗。7月14日,攻占了象
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图
中,巴黎神庙街的咖啡馆的
工人正在罢工。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的逐渐增加,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
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同总资本相比的这种不断的相对减少,和社会资本的平均构成的不断提高是同一的,这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另一种表现。这种发展正好表现在:由于更多地使用机器和一般固定资本,同数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把更多的原料和辅助材料转化为产品,也就是说,可以用较少的劳动把它们转化为产品。不变资本价值量的这种增加,会使产品相应地日益便宜。每一个产品就其本身来看,同较低的生产阶段相比都只包含一个更小的劳动量,因为在较低的生产阶段上,投在劳动上的资本要比投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大得多。
资本主义生产,随着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日益相对减少使总资本的构成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时,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因此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这并不是说利润率不能由于别的原因而暂时下降,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证明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平均的剩余价值率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因为所使用的活劳动的量,同它所推动的物化劳动的量相比,同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量相比,不断减少,所以这种活劳动中物化为剩余价值的无酬部分同所使用的总资本的价值量相比,也必然不断减少。而剩余价值量和所使用的总资本价值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因而利润率必然不断下降。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时就是积累过程。然而资本的积累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积聚,本身就是提高生产力的一个物质手段。但是生产资料的这种增加已经包含工人人口的增加,包含同剩余资本相适应、甚至大体说来总是超过这个资本的需要的工人人口的创造,即过剩工人人口的创造。剩余资本暂时超过它所支配的工人人口,这会发生双重的作用。一方面,这会提高工资,从而缓和那些使工人后代减少和绝灭的影响,使结婚变得容易,由此使工人人口逐渐增加。另一方面,这会使创造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机器的采用和改良)得到采用,由此更迅速得多地创造出人为的相对过剩人口;而这种相对过剩人口又成为使人口实际上迅速增加的温室,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贫困会产生人口。因此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它只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的性质来看,自然会得出如下结论:用来转化为资本的已经增加了的生产资料的量,总会随时找到相应地增加了的、甚至过剩的可供剥削的工人人口。所以在生产过程和积累过程的发展中,可以被占有和已经被占有的剩余劳动的量,从而社会资本所占有的利润的绝对量,都必然会增加。
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发展,要求劳动过程的规模及其范围日益扩大,要求每一个企业的预付资本相应地日益增加。因此对资本家个人来说,不言而喻的是:他们支配的劳动军越来越大,尽管对他们来说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已经减少;他们占有的剩余价值量,从而利润量会随着利润率的下降并且不顾这种下降而同时增长起来。那些使大批劳动军集中在资本家个人支配下的原因,又正好使所使用的固定资本和原料、辅助材料的量同所使用的活劳动量相比以越来越大的比例增加起来。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即表现为可变资本同总资本相比相对减少和积累由此加速的那些规律,而另一方面积累又反过来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可变资本进一步相对减少的起点。就是这种发展,撇开一切暂时的波动,还会表现为所使用的总劳动力越来越增加,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也可以说利润的绝对量越来越增加。
工人人口相对过剩的可能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同样地发展起来,这并不是因为社会劳动的生产力降低了,而是因为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提高了;就是说,不是由于劳动和生活资料或生产这种生活资料的资料之间的绝对的不协调,而是由于对劳动的资本主义剥削所引起的不协调,即资本的不断增加和它对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的相对减少之间的不协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发展,要使用同量劳动力,就需要越来越大的资本量;如果要使用更多的劳动力,那就更是如此。因此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永久性的显而易见的工人人口过剩。如果可变资本以前占总资本的1/2,现在只占1/6,那么要使用同量劳动力,总资本就必须增加到三倍;如果所用的劳动力要增加一倍,总资本就必须增加到六倍。
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同时利润量却会增加,这个规律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的并通过商品出售所实现的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较高的资本构成,会使数量越来越小的劳动推动数量越来越大的生产资料,所以总商品中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个商品,或者说生产的全部商品中任何一定量商品都只吸收较少的活劳动,而且也只包含较少的物化劳动即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损耗以及所消费的原料和辅助材料中所体现的物化劳动。因此任何一个商品都只包含一个较小的、物化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和生产中新追加的劳动的总和。这样单个商品的价格就下降了。尽管如此,单个商品中包含的利润量在绝对剩余价值率或相对剩余价值率提高时仍能增加。它包含较少的新追加劳动,但这种劳动的无酬部分同有酬部分相比却增加了。可见,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个商品或一定量商品的价格下降,商品数量增加,单个商品的利润量和商品总额的利润率下降,而商品总额的利润量却增加,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产生的现象。于是有人这样理解这个现象,似乎资本家心甘情愿地从单个商品取得较少的利润,然而会从他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得到补偿。这种看法的基础是让渡利润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又是从商人资本的看法引申出来的。
商品价格下降而数量已经增加的变得便宜的商品的利润量增加,这种情况实际上只是利润率下降而利润量同时增加这个规律的另一种表现。
总之,真正限制资本主义生产的是资本自身,换句话说就是,资本及其自行增值的过程,一般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的增值而生产,而不是扩大生产者社会生活过程的手段。以广大劳动群众的被剥夺和贫困化为基础的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值,只能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运动,这些限制,不断与资本为它自身增值的目的而必须使用的,而且旨在无限制地增加生产,为生产而生产,无条件地发展劳动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方法相矛盾。
3 阻止利润率下降诸因素其实质是工人替资本家来埋单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考虑
到,同以往的一切时期相比,仅仅最近三十年间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如果我们考虑到,除了真正的机器,又有大量的固定资本加入社会生产过程的总体,那么,一向使经济学家感到麻烦的困难,即说明利润率下降,就会让位给相反的困难,即说明这种下降为什么不更大、更快。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响在发生作用,来阻挠和抵消这个一般规律的作
用,使它只有趋势的性质,因此,我们也就把一般利润率的下降叫做趋向下降。”这段话告诉我们:不管是从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阻止利润率下降的诸多因素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这些因素被马克思命名为“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过剩人机器大工业席卷全球,基本上每种工业品的生产,都在漫长的手工制作以后,无一例外地被机器这个怪物玩弄于股掌之中。可是就有这么一个怪人,他拒绝了机器,从中世纪起就以优质皮革闻名于世的佛罗伦萨的鞋匠沙尔维特·费加拉莫,以纯手工制作鞋楦和每一双鞋子而赢得了声名。他的顾客都是名人,图中的鞋楦上写着他们的名字。
口”和“对外贸易”。下面,我们逐一来解读。
因素之一: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提高劳动的剥削程度,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率是决定剩余价值量从而也是决定利润率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因为这种提高,在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完全没有增加或不按比例增加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这个因素不会取消一般的规律。但是它不如说会使一般的规律作为一种趋势来发生作用,即成为这种规律,它的绝对的实现被起反作用的各种情况所阻碍、延缓和减弱。但是,因为使剩余价值率提高(甚至延长劳动时间也是大工业的一个结果)的同一些原因,趋向于使一定量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减少,所以同一些原因趋向于使利润率降低,同时又使这种降低的运动延缓下来。
因素之二: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在这里,这种情况只是作为经验的事实提出,因为它和其他许多似乎应该在这里提到的情况一样,实际上同资本的一般分析没有任何关系,而属于不是《资本论》所要考察的、应当是竞争的研究范围。但它却是阻碍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最显著的原因之一。
因素之三: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会使不变资本各要素的价值减少,从而使不变资本的价值不和同量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物质量,按同一比例增加,虽然不变资本的价值会不断增加。在个别情况下,不变资本各要素的量甚至会在不变资本的价值保持不变或甚至下降的时候增加。
同上述情况有关的,是现有资本(它的物质要素)随着工业发展而发生的贬值。它也是阻碍利润率下降的不断发生作用的原因之一,虽然它在某些情况下会使提供利润的资本的量减少,从而使利润量减少。这里再一次表明,造成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同一些原因,也会阻碍这种趋势的实现。
因素之四: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与影响之间有其必然的逻辑关系。一方面,相对过剩人口是造成以下情况的原因:在许多生产部门中,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从属于资本的现象继续存在,而且,这种现象即使初看起来和一般发展水平已不相适应,但是它仍将继续存在;同时它也是下述情况造成的结果:由于可供支配的或失业的雇佣工人价格低廉和数量众多,因此,一些生产部门出于其本性会更加强烈地反对由手工劳动转化为机器劳动。
另一方面,出现了新的生产部门,尤其是生产奢侈品的部门的出现,这些生产部门以其他生产部门中常常由于不变资本占优势而失业的上述相对过剩人口为基础,而这些生产部门本身则建立在活劳动要素占优势的基础之上,以后才逐渐地走其他生产部门曾经走过的路。
因素之五: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一方面能够使不变资本的要素变得便宜,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可变资本转化成的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它具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因为它使剩余价值率得到提高,同时又使不变资本价值降低。一般说来,它之所以能够在这方面起作用,是因为它可以使生产规模扩大。因此,它一方面可以加速积累,但是另一方面也加速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之比的相对减少,从而加速利润率的下降。同样,对外贸易的扩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虽然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而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逐渐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在这里,我们再一次见证了同样的二重作用。
对有商品输入和输出的国家来说,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这好比一个工厂采用了一种尚未普遍采用的新发明,工厂卖得比他的竞争者便宜,但仍然高于他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出售,就是说,工厂把所使用的劳动的特别高的生产力作为剩余劳动来实现。因此实现了一个超额利润。
另一方面,至于投在殖民地等处的资本,它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是因为在那里由于发展程度较低,利润率一般较高,由于使用奴隶和苦力等,劳动的剥削程度也较高。处在有利条件下的国家,在交换中以较少的劳动换回较多的劳动,虽然这种差额、这种余额,同劳动和资本之间进行交换时通常发生的情况一样,总是会被某一个阶级装进腰包。所以只要利润率较高是因为在殖民地国家一般比较高,在这个殖民地国家的有利的自然条件下,较高的利润率就可以和较低的商品价格同时存在。虽然平均化会发生,但不是平均化到原来的水平。
《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原著的标题是“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本章研究了不同于产业资本的商业资本的“特征”。对于商品资本怎样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马克思指明了商品资本转化或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条件,分析了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对于货币资本转化为货币经营资本,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货币经营者的利润不过是从剩余价值中所作的一种扣除,因为他们的活动只与已经实现(即使只是在债权形式上实现)的价值有关。”本篇内容是马克思创立的劳动力商品学说,是马克思所完成的重大科学创新。
第四章 资本转化透漏买卖之间的玄机1 商品经营资本具有专业化的优势马克思说:“只要处在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的这种职能独立起来,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并且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由分工给予特殊种类资本家的职能,商品资本就成为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
事实上,商品经营资本只是这个不断处在市场上、处在形态变化过程中的、并总是局限在流通领域内的流通资本的一部分的转化形式。作为一般资本家的商品经营者,他首先是作为某个货币额的代表出现在市场上的;他作为资本家而预付这个货币额,也就是说,他要把这个货币额从x(这个货币额的原有价值)转化为x+Δx(这个货币额加上它的利润)来达到增值的目的。
但是,对他这个不仅是一般资本家,而且特别是商品经营者的身份来说,很显然,最初他的资本必须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因为他没有生产商品,而只是在经营商品,也就是说,此时他对商品的运动起中介作用,而要经营商品,他首先就必须购买商品,因此也就必须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
这种商品经营资本同作为产业资本的一个单纯存在形式的商品资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比如对麻布厂主来说,他靠商人的货币实现了他生产的麻布的价值,完成了他的商品资本的形态变化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把他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现在就能够把这个货币再转化为麻纱、煤炭、工资等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其中一部分也转化为生活资料等,以花掉他的收入。因此,在对撇开收入进行的花费不说的前提下,他现在就能够继续进行再生产过程了。这就是说,处在流通过程中的资本职能只要独立起来,那它就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再加以固定化,便形成了商品经营资本。
但是,麻布的出售,即麻布到货币的形态变化,对麻布厂主来说,虽然已经发生,然而对麻布本身
来说,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
变化。麻布仍旧作为商品资
本处在市场上,有待于完成
它的第一形态变化,即被售
出。对这批麻布来说,发生
转变的不过是它的所有者而
已。按它本身的性质来说,
同时按它在过程中所处的地
位来说,它还是商品资本,
是要出售的商品;只是它现
在是在商人手中,而不像之
前那样是在生产者手中。把
麻布卖掉的职能,即对麻布
形态变化的第一阶段起中介
作用的职能,现在,由生产
者转到商人手里了,成为商
人的一种特殊业务了,而以
前,这种职能是生产者在生
产麻布的职能完成以后要由他自己去完成的。
因此,商品经营资本无非就是生产者的商品资本,这种商品资本必须经历转化为货币的这一过程,也就是说它必须在市场上完成它作为商品资本的职能。
既然商品经营资本在自行销售的生产者手中只是他的资本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上,即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停留在流通领域,那么,是什么使得商品经营资本具有一个独立地执行职能的资本的性质呢?这源于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商品资本是在一个和它的生产者不同的当事人手中最终完成了它转化为货币的这一过程,即完成它的第一形态变化(商品转化为货币),完成18世纪初,法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到18世纪中叶,一些工业部门如采矿、冶炼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机器。当然,在对外出口的产品中,以法国葡萄酒最为著名。图中,就是18世纪60年代即维多利亚时代的酿酒工艺。
它在市场上作为商品资本所固有的那种职能的;商品资本的这种职能,是以商人买卖行为作为媒介进行的,于是这种活动就形成了一种特别的、与产业资本的其他职能分离的,并因此而独立存在的业务。
第二,这同时是由于独立的流通当事人即商人在他所处的这个地位上要预付货币资本(他自有的或借入的)而产生的。那个对于处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产业资本来说仅仅表现为W—G,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或某种单纯的卖的行为,对商人来说却表现为G—W—G′,即同一商品的买和卖这两种行为,因而就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回流,这个货币资本在商人进行购买时离开了他,但是通过出售又会重新回到他手中。
如果商业资本没有超过它的必要的比例,那就必须承认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分工的形成(产业资本家和商人的分工),专门用于买卖的资本(在这里,除了购买商品的货币以外,还包括在经营商业上所耗费的必要的劳动方面和在商人的不变资本即仓库、运输等方面必须支出的货币),比之产业资本家必须亲自从事他的企业的全部商业活动时所需要的资本要小;二是因为商人现在专门从事这种业务,所以,生产者不仅可以较早地把他的商品转化为货币,而且商品资本本身在完成其形态变化时,也会比它处在生产者手中的时候更快;三是就全部商业资本同产业资本的关系来看,商业资本的每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而且还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
商人预付的货币资本的流通速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相互衔接的速度,以及工人和资本家对商品消费的速度。如果商业资本仅仅为了完成周转,那他就不需要按自己的全部价值量先买进商品,然后再把它卖掉。事实上,商人可以同时完成这两种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资本即分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他在这个地方买东西,从而把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他又在另一个地方卖东西,从而把另一部分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
商业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但是,既然它对流通时间的缩短有帮助,那它就能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既然它对市场的扩大有帮助,并对资本之间的分工起一种中介的作用,从而使资本能够按更大的规模来经营,那么它的职能就会提高产业资本的生产效率并且能够促进产业资本的积累;既然它能够帮助缩短流通时间,那它就会提高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当然也就能够提高利润率;既然它能够使资本作为货币资本束缚在流通领域中的那部分变小,那同时它就会使得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扩大。由此我们可以说,商品经营资本具有专业化的优势。
2 获得商业利润是商人不变的生意经在“商业利润”这篇中,马克思考察了商业资本的形成、特点和作用,分析了商业资本如何参加利润的平均化,阐明了商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揭示了商业剥削的秘密。
马克思说:“商业利润只能来自产业资本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让渡。”“商业资本不仅要获得商业利润,也要通过与产业资本竞争,获得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家经营商品买卖所获得的利润,叫商业利润。商业资本投资商业的目的,是要获得商业利润。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是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它是商业资本家为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而获得的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以商业利润并非如其表面那样通过对商品的加价来实现,它仍然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商业资本本身并不生产剩余价值,这就会很清楚,以平均利润的形式归商业资本所有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实只是总生产资本所生产的总的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商业资本是通过什么方式从生产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中获得了归它所有的那一部分呢?很显然,商人只能从他所出售的商品的价格中获取他的利润,更加明显的是,他出售商品时赚取的这个利润,必然等于从生产者那里对该商品的购买价格和他在市场上的出售价格之间的差额,即必
然等于后者超过前者的那部分
余额。
从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最初
的情形是:商业利润是通过对
商品的加价来实现的。其实,
认为利润来自于对商品价格的
名义上的提高或商品按照高于
它价值的价格出售这整个看
法,是通过对商业资本的观察
产生的。
事实上,商业利润是通过
对商品的加价来实现的是一种
假象,它来自于一种假定,即
产业资本家是按商品的生产价
格把商品卖给商人的。依此假
定,商人的出售价格超过他的
购买价格的那部分差额事实上
就必然等于商品的商业价格超
过它的生产价格的余额, 因
此,归根到底商人是以高于商品价值的价格来出售一切商品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假定产业资本家是按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人的呢?或者换句话来说,这个假定究竟是以什么为前提的呢?这就是:商业资本实际上(在这里,我们还只是把它看做商品经营资本)不参加一般利润率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