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编 解读《资本论》——资本的流通过程
中编 解读《资本论》——资本的流通过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开篇就深刻地阐明了“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的理论。这是对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论述了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不同形态、不同循环的统一,以及各种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和在时间上的继起,创立了科学的资本循环理论,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价值增值的过程。
第一章 资本循环实现了价值增值
1 货币资本循环拨开了价值增值的迷雾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马克思的货币资本循环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拨开了价值增值的迷雾。
据《资本论》第一卷的叙述我们了解到,资本的循环要经过三个阶段,并且这些阶段形成如下的序列:
第一阶段:资本家以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将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或者说,完成G—W这个流通行为。
第二阶段: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这时他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进行活动,并利用资本完成生产过程。结果就产生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大于它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第三阶段:资本家作为卖者重新回到市场,他的商品又转化为货币,也就是说,完成了W—G这个流通行为。因此,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就是:G—W…P…W′—G′。
在这个公式中;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企业购买的商品是各种生产要素或生产用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P代表生产、制作;W′表示经过生产制作,投入生产中的商品W不仅变成了一种新的产品,而且包含了剩余价值——卖出以后可以变成利润,右上角的一小撇代表着包含在W中的增加值;G′表示W′卖出以后变成了货币,右上角的一小撇是货币化了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包含在产品中的剩余价值变成了货币。字母间的连线“—”表示流通及买卖,“…”表示流通的中断,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的运动。
货币资本循环,简单地说,就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再回到货币资本的运动过程。连贯起来看,这个运动过程是:以货币资本(G)为出发点,购买了生产要素性质的商品——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然后,进入生产过程(P);生产制造出包含剩余价值即利润的商品(W′);取得大于预付货币资本(G)的货币收入(G′)。
第一阶段的公式G—W表示的是一个货币额转化为一个商品额:对买者来说,是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而对卖者来说,则是他的商品转化为货币。使这个一般商品流通的行为同时成为单个资本的独立循环过程中某个职能上确定的阶段的,首先是它的物质内容即那些和货币换位的商品的特殊使用性质,而不是其行为的形式。这一方面是生产资料即商品生产上物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劳动力也就是商品生产上人的因素。因此,它们的特性,自然要与所生产物品的种类相适应。如果我们用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所要购买的商品额就可以表示为W=A+Pm。从内容来看,G—W是表现为G—W=A+Pm,这就是说,G—W要分成G—A和G—Pm。因此,货币额G也要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购买劳动力,另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这两个购买序列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一个属于真正的商品市场,而另一个则属于劳动市场。
第二阶段的公式G—W=A+Pm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以货币形式预付的资本价值在流通过程中的中断。由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从而资本价值取得了一种实物形式,因此这种形式的资本价值也就不能再继续流通,而必须进入生产消费。劳动力的使用只能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资本家不能再把工人当做商品出售,因为工人不是资本家的奴隶,资本家买到的仅仅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他的劳动力的使用。另一方面,资本家只能通过劳动力把生产资料作为商品形成要素来使用。因此,第一阶段的结果是进入第二阶段,即进入资本的生产阶段。
第三阶段是生产阶段。其公式是W<(A+Pm)……P……W′,即商品销售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商品资本的形式。什么是商品资本?马克思指出:“商品,作为已经增值的资本价值的直接由生产过程本身产生的职能存在形式,就成了商品资本。”也就是说,由直接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就是商品资本。
18 4 5 年1 1月,根
据上海道宫慕久与英国
领事巴富尔签订的《上
海土地章程》,南起延
安东路、北至北京东路
的外滩地块,被辟为英
商在沪居留地, 绵延
百年的租界历史由此起
步。但实际上,章程签
订之前,外滩已经出现
了一些独立的英国式庭
院,皆为英商开办的洋
行所建。这些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注重实用,外观相对单一,兼具住宅与商用的双重功能。此后二三年间,类似的欧式建筑在外滩渐成规模。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陆续出现了120多家洋行,且重要的几乎都集中在外滩,大兴土木遂成一时之尚。一时间,新古典主义、折中主义、芝加哥学派等风格各异的大楼纷纷破土、竞相争秀,时人惊叹:“崇楼杰阁,尽成海外之观”。
现存的外滩建筑群中,除少量外,大多建成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其中,身量不高但体态极尽雍容奢华的原汇丰银行大楼,直到今天,依然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文明最杰出的摹本之一。
将货币资本循环作为产业资本循环的特殊形式来考察,也就是把货币资本循环同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相比较,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货币资本循环最明白地表现出资本运动的目的。货币资本的循环以货币形式作为出发点和复归点,“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
第二,在货币资本的循环中,生产阶段表现为预付价值增值的手段,发财致富本身才是生产的自身目的。
第三,与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相比较,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是:一方面,资本价值是它的出发点,已经增值的资本价值是它的复归点,因而它把资本运动的动机和目的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了;另一方面,它又把资本价值增值的关系直截了当地表现在金光闪闪的货币形式上,表现为从货币生出货币,从而将资本关系神秘化。
第四,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没有表现出个人消费。在G-G′的形式中,只表现出生产消费,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在公式中没有表示出来。
分析货币资本循环,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实际上这是对第一章的总结。
第一,“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全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为什么说它是最明显、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呢?首先,货币资本的循环把产业资本的目的和动机即价值增值表现得最为明显,因而它始终是产业资本的一般的表现。而生产资本循环公式和商品资本循环公式则不能表现这一点。其次,货币资本的循环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特殊形式。因为资本的预付总是以货币形式开始,最终又以货币形式收回,不管它是最初循环还是最终循环,不管它是单个资本还是社会资本,都要通过货币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性质,必须通过货币资本循环这一特殊形式来实现。再次,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都必须以货币的形式加入循环过程。
为什么又说它是最片面的表现形式呢?这主要是由于货币资本循环在形式上具有欺骗性,“带有一种虚幻的性质”。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以货币形式存在,它“强调的是最终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形式的价值,大于原来预付到流通中去的货币形式的价值,也就是说,强调的是资本家所有的金银数量的增加”。这就使人觉得资本价值的增值似乎是从流通中产生的,货币能生出更多的货币,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重商主义的错误认识就是由此产生的。早期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式,为了增加货币财富,必须多卖少买,他们把买卖看成增加货币财富的唯一手段,贱买贵卖,成了它的信条。这种看法“不过是G—W—G′这个没有概念的形式的表现”。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以多卖少买为信条,强调卖的收入大于买的支出,才会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他们以G—W…P…W′—G′的形式为理论体系的基础,认为不仅商品流通,而且商品生产也是增加货币财富的手段。重商主义者的错误,就在于把货币资本循环作为唯一的循环形式来考察,而且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来分析货币资本的循环,没有把它和其他的循环形式联系起来考察,因而难以真正地理解资本循环的本质。
第二,货币资本的循环本身已经显示出其他的形式。一是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以生产过程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为前提的,因而是以这个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特殊的社会形态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同时还有作为生产资本的一部分的生产资料存在的社会条件下,货币资本的循环才能成为产业资本循环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货币资本的循环反复进行,货币不断从出发点到复归点,再从复归点到出发点,它和其他资本的形式一样,只是循环中转瞬即逝的要素。三是货币资本循环的不断反复,已经包含着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货币的循环。当G的第二次循环完成之前,P1循环已经出现;同样在P2循环完成之前,W1循环也已经出现。因此,货币资本循环的不断反复,也包含着其他两个循环形式。四是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为前提,只有P…P循环的反复进行,资本家才能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实现货币资本的循环。可见,货币资本的循环和其他资本形式的循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 透过生产资本循环看剥削实质
产业资本是指投资在工业、农业、采掘业、物资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即一切以增值为目的,因而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生产资本循环的总公式是:P…W′—G′—W…P。这个循环表示生产资本职能的周期更新,即再生产,或者说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增值价值的再生产过程;它所表示的不仅仅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还表示剩余价值的周期再生产。它表示处在生产形式上的产业资本不是执行一次职能,而是按照某种周期反复地在执行职能,因此,过程的重新开始,其实在起点本身就已经规定了。
在生产资本循环的这个形式上,有两点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在第一种形式G…G′中,生产过程即总公式中P的职能是使货币资本的流通中断。这时P只是在G—W和W′—G′这两个阶段之间充当媒介。
在这里,产业资本的总流通过程,只是发生在作为最初使循环开始的生产资本,和最终以同一形式即以循环重新开始的形式使循环结束的生产资本这二者之间使二者中断,它只是充当二者之间的媒介。
第二,总流通表现
的形式和它在货币资本
循环中的形式相反。撇
开价值规定不说的前提
下,在货币资本的循环
中, 总流通的形式是
G—W—G(G—W,W—
G),而在生产资本的循
环中,总流通的形式却
是W—G—W(W—G,
G—W),是简单商品流
通的形式。
产业资本在生产领
域只能存在于一般生产过程,从而也就存在于和非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构成中;同样,它在流通领域也只能存在于两种和流通领域相适应的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中,即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中。
但是,劳动力始终是别人的劳动力,资本家要从劳动力所有者那里购买劳动力,就像从其他商品所有者那里购买生产资料时的情况完全一样,所以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生产资本,因而生产过程本身自然也就表现为产业资本的生产职能。同样地,货币和商品也表现为同一产业资本的流通形式,因而,它们的职能也表现为产业资本的流通职能,这些职能既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的先导,同时也是从生产资本的职能中产生的。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生产出商品。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作为抽象劳动,再生产出劳动力商品的价在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工人们在巨大、沾满灰尘的压榨研磨机上辛勤地加工。
值并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同原来买进的商品相比,不仅使用价值不同,而且价值量也不同,它已经包含了剩余价值。生产出剩余价值,是生产资本发挥职能的结果。资本的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本执行职能的过程,在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的意义。
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开始现实的生产过程。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却有不同的结合方式。通过资本家对劳动力的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生产资本的形式结合起来,开始现实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特殊形式。
3 资本流通的时间成本和资金费用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也就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但是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在流通时间内没有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因此它既不生产商品,也不生产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时间持续的时候,生产过程就会中断,资本的自行增值也就会中断;并且生产过程的更新根据资本流通时间的长短从而变得或快或慢。相反,如果资本的不同部分是相继通过循环的,那就很清楚,资本的各组成部分在流通领域不断停留的时间越长,资本在生产领域不断执行职能的部分就必定越小。
资本的流通时间也分为两个部分,即商品转化为货币所需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在分析简单商品流通时已经知道,W—G即卖的过程,是资本形态变化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因此,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一过程也占流通时间较大的部分。W—G和G—W之间存在一种区别,这种区别与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形式区别没有关系,它是由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产生的。G—W,在正常条件下,对于表现为G的价值的增值来说,是必要的行为,但它并不是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而不是它的补充。
商品本身的存在形式即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存在,使W′—G′这一商品资本的流通过程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商品没有在一定时间内卖出,它们就会变坏,并且当它们丧失其使用价值时,同时也就丧失了作为交换价值承担者的属性。商品中包含的资本价值,以及资本价值中增长了的剩余价值,都将丧失。只有当使用价值不断更新,不断再生产,也就是由新的使用价值来补偿的时候,它才会成为恒久而自行增值的资本价值的承担者。由商品本身的易坏程度所决定的商品资本流通时间的界限,就是这一部分的流通时间或作为商品资本所能够经过的流通时间的绝对界限。
资本总循环的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因此。资本在生产和流通上就会形成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会对流通时间造成限制,起关键因素的便是商品的易坏程度。
流通过程并不创造新的价值,但是作为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它所产生的费用必须包含在剩余价值中。这些费用都要求分割商品的剩余价值。
首先是流通本身的费用,它包括买卖时间和簿记两部分。买卖时间的耗费表现为追加的资本支出,所花费的可变资本必须有一部分用来购买这种仅仅在流通中执行职能的劳动力。资本的这种预付,既没有创造产品,也没有创造价值,反而会相应地缩小预付资本生产执行职能的范围。
劳动时间除了耗费在实际的买卖上之外,还会耗费在簿记上。此外,簿记又会耗费物化劳动,如钢笔、墨水、纸张、写字台、事务所等费用。因此,在这种职能上,一方面耗费劳动力,另一方面耗费劳动资料。不过这里的情况还是和买卖时间完全一样。
其次是保管费用。不管是一般的储备还是真正的商品储备,保管这种储备,就会需要费用:需要有贮存产品的建筑物、容器等;同时还要根据产品的性质,去花费或多或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来防止各种有害的影响。
储备越是社会地集中,这些费用相对的也就越少。这些支出,总是构成物化形式或活劳动的形式的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因而,在资本主义形式上,这些支出就是资本的支出,但它们不进入产品形成产品本身,因此只是产品的一种扣除。
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战争,建
立商业垄断公司,掠夺殖民地财
富, 贩卖黑奴等一系列暴力方
式,取得巨额财富,完成了资本
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殖民主义者对殖
民地野蛮的屠杀、掠夺和奴役,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
它们发展缓慢,贫困落后。图为
黑人奴隶在殖民者押解下运抵美
洲。
最后是运输费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运输业表现为产生流通费用的原因,但是,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并没有改变事情的本质。产品总量并没因运输而增大。因运输而引起的产品的自然属性的某些变化,除了若干情况之外,并不是预期的效用,而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祸害。但是,由于物品的使用价值只会在物品的消费中实现,而物品的消费又可以使物品的位置变化成为必要,从而使运输业的追加生产过程也随之成为必要。因此,投在运输业上的生产资本,会部分地由于运输工具的价值转移而发生转移,部分地由于运输劳动的价值追加,而把价值追加到所运输的产品中去。后一种价值追加,和一切资本主义生产下的情况一样,分为工资补偿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
4 进入流通领域的资本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当商品在生产领域被生产出来并拥有一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后,就一定要进入流通领域出售,以使其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得到补偿,并通过出售实现商品中的剩余价值。
每一次资本循环都必须收回一定数量的剩余价值,否则在资本家看来,从生产领域经由流通领域最后又回到起点的这一整个循环过程就失去了意义。
因为整个资本主义进程不仅仅是投入的资本再生产的过程,也是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如果没有剩余价值的投资,生产规模便无法扩大。这种生产规模的扩大不仅是因为资本家为了通过创造更多剩余价值来实现更多利润的个人意愿,更是由于竞争所迫所采取的必然行动。
由于在资本家的眼中,商品在被出售并收回其利润之前并不算完全被生产出来,因此商品的流通就成为了一个必要且重要的资本主义活动。
资本家的最大愿望之一就是让自己的资本能尽快循环,或者在他投入资本时就希望能够赶快把钱收回来。资本家越快卖掉其商品,就可以越快再生产其资本并获得利润。
让我们从整体审视社会进程的经济学家的角度,看一看流通过程中的超额利润问题,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以其价值出售商品,那么在销售者和购买者手中的价值量就不会发生改变。只有它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如果不是以其价值销售商品,那么兑换价值的总和就保持不变;一方的增加就被另一方的价值减少所抵消。”但是很明显,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来看,当他以大于本身价值的价格从商人手中购买棉纱,或者全然不觉买到以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
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矛盾。资本
主义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
之上的社会化大生产,技术水
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社
会生产飞速发展。在资本主义
产生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所创
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
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
图为芬兰阿姆斯特丹繁荣的犹
太人街。
次充好的棉纱时,他就会得到更小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的以上章节就只能说明,商人所获价值的增加部分就被劳动者所获价值的减少部分抵消了。
我们已经看到了商人的作用,虽然属于非生产性的,但社会不可或缺,因为再生产过程包括并需要这样一个非生产性功能。产业资本家委托的代理也一样具有这一功能,雇佣劳动者也一样在为商人行使这一非生产功能中的劳动部分。这些都是社会劳动进程中的非生产性支出。他们作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执行这一非生产性任务,但是一次分工不能仅通过把这一功能从一个转换到另一个的简单办法,就把一个以前本是非生产性的功能变成生产性的功能。所有只因形式的改变而在流通过程中的花费,也就是仅仅将价值从一个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或者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即便这些支出是必要的社会支出,也不会给商品增加任何价值。
但并不是流通中的所有支出都是这样。的确有一部分流通领域的花费“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并在流通领域继续发生,只是其生产性特征被流通的形式所掩盖。或者,另外,以社会的立场看,他们可能仅仅表现了主观的或物化的劳动中的非生产性开支,而正因为如此,它们可能通过增加商品的价格为某个资本家产生出价值”。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就意味着某些支出可能是死开销,却要求资本家必须付费的额外劳动,这些额外开销被他加到商品的价格中并成为利润的来源,这样非生产性劳动者就提供了剩余劳动。这一额外利润来自于消费者的口袋,也意味着他们收入的减少。
这类开支有的用在仓储和组织商品的正常供给方面,以维持再生产能不间断进行。这些花费需要非生产性资本的投入,并由此削减社会生产性资本。但是对个别资本家而言,他们代表了商品的价格增长,并且由于所有的劳动都会增加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家因此可以通过这样的劳动增加其利润,尽管从社会角度看这样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但规律往往是,只要这些支出是为维持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社会必需花费,资本家就可以把它加进他的商品价格中。但如果这些花费超出了在当时再生产条件下的必要的商品供应所需,最好且最新的商品在竞争条件下就要比旧的及价格低廉的商品优先出售,那么流通领域花费过高的资本家会损失很多,因为竞争不允许他们花费超出平均价格的开支。
在所有花费中,表面上看好像只是流通开支,实则是增加到产品上的价值,是运费。马克思把运输业归类为连接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桥梁,并把投入运输业的资本叫做生产资本。
流通领域的花费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唯一的非生产性支出。商人的资本不仅是商业资本,也是金融资本,也就是所有者手中用于积累剩余价值但不参与商品的生产或流通的货币。
产业资本家可能在收回资本并再投资之前,或者在他实现所有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并用来扩大再生产之前,可能还需要资金。假设他手头有钱,无需再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就可以投资赚更多利润,那他就可能想在自己经营获利之前再投入更多资本。否则,他就必须要从那些以囤积资本向外放高利贷为生的商人那里借钱。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这一行当全部掌握在银行家手中。
如果一个人有100美元,他不想自己投资,而是更愿意将它借给别人投资生产企业,那么他所持有的实际上就是潜在生产资本。如果这位企业家愿意把用这100美元投资生产所赚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支付给这位借钱给他的人,他就支付了这100美元在生产企业的使用价值。这个由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的部分就叫作利息,并且就像商人赚取利润一样,来自劳动生产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在任何经济环境下,只有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或通常所说的商人的资本)都不再支配流通领域,产业资本家才能成为生产的主人。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生产模式下,商人的资本是流通领域的主人,并且挤入并侵占到生产领域。但是当产业资本占领了生产领域时,其循环也就会控制所有投入流通领域的资本的循环。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就使商人的资本服从于产业资本的需要,这样在最后的分析中,商人的利润以及银行家的利息就都取决于产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率。而只有产业资本家的利润得到解释,才能够解释商人利润的来源和波动,才能解释银行家的利息,从而理解它们在产业资本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
《资本论》第二卷资本周转理论揭示了关于流通过程的一般规律性,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分析:一是指出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怎样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各种形式的循环;二是研究了决定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长短不同的各种情况;三是指出了循环期间及其组成部分的不同比例,以及对生产过程本身的范围和年剩余价值率有怎样的影响。
了解流通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实际作用,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从时间上和速度上提高资金利用的经济效率,无疑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加速资本周转的趋利动因
1 资本快速周转就是为了快速获利资本周转时间就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它包含着总资本价值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总过程,即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具体说,就是货币资本转为生产资本所经过的流通时间,加上生产资本转为商品资本所经过的生产时间,再加上商品资本转回货币资本所经过的流通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就是资本家必须预付他的资本,以便使它增值,并且最终又回到它原来的形式时所花费的时间。单个资本家投在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总资本的价值,在完成它的运动的循环后,就重新回到它原来的形式上,而且它能够重复同一过程。这个价值要想成为资本价值永久保持和增值,就必须重复这个过程。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对于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总资本的价值,在完成它的运动的循环后,就必须重新回到它原来的形式,从而缩短资本周转时间,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在资本的生活中,单个资本只会形成一个不断重复的段落,也就是一个周期。在G…G′这个周期的末尾,资本再次回到货币资本的形式上,这个货币资本通过包括资本再生产过程或价值增值过程在内的一系列形式重新转化序列;在P…P这个周期的末尾,资本又再次回到生产要素的形式上,这些生产要素是形成资本新的循环的前提。
资本的循环,不被当做孤立的行为,而是被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时,就被称之为资本的周转。因为这种周转的持续时间,是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共同决定的,所以,资本的周转时间,包含着总资本价值从这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即包含着资本生产过程的整个周期,或者说,它包含着同一资本价值的增值过程或生产过程的更新、重复的时间。
英国和法国发达的资
本主义文明刺激了俄国沙
皇彼得一世。他发誓要将
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大的欧
洲帝国。为了学习西方的
先进技术,他在一次走赴
欧旅行中,匿名当了一名
木匠,又在一个造船厂工
作了四个月。图中,是彼
得正在船厂劳动的情景。
假定我们用U来表示周转时间的计量单位一年,用u来表示一定资本的周转时间,用n来表示资本的周转次数,那么n=U/u。举例来说,如果周转时间u等于3个月,那么n=12/3=4;资本在一年中要完成4次周转,或者说,需要周转4次。如果u=18个月,那么n=12/18=2/3,或者说,资本在一年内只能够完成它的周转时间的2/3。如果资本的周转时间等于几年,那么,它就要用一年的倍数来计算。
资本周转时间对资本价值增值也有很大影响,剩余价值率相同的几个资本,其中周转时间短的,可以较快地获得同量的剩余价值,因而在单位时间内(一年或一月)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就多。如果在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相同的两个企业,资本周转时间不同,一个是3个月,一个是30个月,那么在单位时间内,前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就相当于后者的10倍。所以,缩短资本周转时间,是促进资本价值增值的重要手段,也就是为了快速获利。
总之,对资本家来说,他的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他首先必须预付他的资本,以便使它增值,并且最终又回到它原来的形式时所花费的时间。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以不同的周转功能各获其利固定资本是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料,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它的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虽然受到磨损,但仍然长期保持固定的物质形态。它的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相应的,流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它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它的价值会一次性地转移到产品中去。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定义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把它们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方式是不同的,并不是由于它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或它们在产品价值的生产中有不同的作用。另外,价值转给产品的方式之所以存在差别,是由于生产资本借以存在的物质形式上有差别,在形成单个产品时,生产资本的一部分会全部消费掉,而另一部分只是逐渐消耗掉。因此,只有生产资本才能够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组成部分的周转,也就是它的必要的周转时间,是包括流动资本组成部分的多次周转。在一定时间内,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则会周转多次。生产资本的这个价值组成部分,只是由于它借以存在的生产资料在产品被生产出来并作为商品离开生产过程的这一期间没有被完全消耗掉,所以才取得固定资本的形式规定。
在生产过程中,固定资本物质形态和价值转移有其自身的特点。一部分继续执行原来职能的旧的使用形式,另一部分则被完成的产品带入流通,而这些完成了的产品的流通,却同时会使流动资本组成部分的全部价值进入流通。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与劳动力供给市场的饱和
度有很大关系。饱和度越
大,劳动力价值越小。在
法国,很多在大战期间招
募的中国劳工受雇于兵工
厂,更多的人被分配从事
危险的工作,比如挖战壕
和掩埋尸体。图中,中国
劳工在法国兵工厂工作。
投在固定资本上的生产资本的价值的一部分,是为构成固定资本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料执行职能的整个期间一次性预付的。因此,生产资本的这部分价值是由资本家一次投入进入流通的;但它只有通过固定资本一部分一部分地加进商品的价值部分的实现,才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再从流通中取出。
另一方面,一部分生产资本借以存在的生产资料本身,则一次从流通中取出,以便在执行职能的整个期间进入生产过程,不过在这一段时间内,它不需要由同一种新的物品来将其替换,不需要再生产。它们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参加到投入流通的商品的生产过程,但并没有从流通中取出自身更新的要素。因此,在这个时间内,它们也不会要求资本家重新预付。最后,投在固定资本上的那部分资本价值,在它借以存在的生产资料执行职能的这段时间内,并不是在物质上,而只是在价值上经过它的各种形式的循环,并且这种循环也只是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地进行的。
还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如果要使生产过程连续进行,流动资本的各种要素就必须和固定资本的各种要素一样,必须不断地固定在生产过程中。不过对于这类固定下来的流动资本要素,则要求它们不断地在实物形式上更新;而固定资本的各种要素,在存在的整个周期内,它们本身既不会更新,同时它们的购买也不需要更新。
这就是说,劳动力不断存在于生产过程中,但这只是由于劳动力的购买需要不断更新,而且往往伴随有人员的变动。与其相反,作为固定资产的同一建筑物、机器等,却在流动资本反复周转时,在反复进行的相同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持续地执行职能。由此可见,两者在不同的周转方式中,以其各自的职能各获其利。
3 加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和周转周期才能低风险获利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资本周转”中,马克思在论述预付资本的周转时说:“预付资本的价值周转,是和它的实际再生产时间,或者说,和它的各种组成部分的现实周转时间相分离的。”周转周期的时间长短,主要是“由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寿命决定的,从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时间或周期时间决定的。”例如机器的更新时间是十年,它的再生产时间也是十年,因而十年就是一个周转周期。也就是说,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
要考察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既不能只看固定资本,也不能只看流动资本,而必须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平均起来计算。一般是以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来表示。
预付资本的周转周期,是指预付资本中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在一个周转的周期内,可以包含若干次预付总资本的周转。假定固定资本周转一次需要十年,在这十年中由于预付资本中的流动资本会周转许多次,所以预付资本的价值周转会发生许多次。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生产资料的变换速度加快了,固定资本在自己有形寿命终结之前,必须不断补偿的必要性也随着这种无形损耗而增加了。
我们知道,针对固定资本而进行的预付资本价值必须完成一个包含着多次周转的周期,而这个周期是由其使用的固定资本的寿命来决定的,这就使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及周转的周期隐含着一定的危机,即周转时间越长,对预付总资本量就提出了越高的要求。
流通时间的存在,使得资本回收再进入生产阶段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会导致生产停顿。如果想要使生产在已经转化为商品资本的生产资本的流通时间内不致中断,并且使生产同时地、一周一周连续地进行,而这样做又没有特别的流动资本可用,那就只有通过缩小生产规模,减少正在执行职能的生产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才能办到。这样做是为了使生产在流通时间内继续进行,而游离出来的流动资本部分和已经全部预付的流动资本之比,等于流通时间和周转期间之比。
反过来说,如果企业的性质排除了缩小生产规模的可能性,从而也就排除了减少每周要预付的流动资本的可能性,那么,为了使生产继续进行只有持续地去追加流动资本才行。而追加的流动资本部分和已经全部预付的流动资本之比,等于流通时间和周转期间之比。
比如,如果预付资本为900磅,周转时期为12周,其中9周用于生产,3周用于流通(这里暂且忽略固定资本的平均损耗和剩余价值)。那么,此时需要追加的流动资本为300镑。在9周的劳动期间结束以后,900镑的资本价值就由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了。这个资本价值的劳动时间不能用同一个资本来更新。当这个资本在其周转期间的其余3周停留在流通领域,作为商品资本执行职能时,从它所处的情况,从生产过程来看,就好像它根本不存在一样。在这里,我们在把一切信用关系撇开不说的情况下,可以假定资本家只用他个人的资本来经营。为第一个劳动期间预付的资本,在完成了它的生产过程以后,要在流通过程中停留3周,但这时又追加的300镑投资在执行职能,因此生产的连续进行不会中断。这个例子说明,资本的一部分,只有当另一部分脱离真正的生产而处于商品资本或货币资本形式的条件下,才能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忽视了这一点,也就完全忽视了货币资本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整个预付资本来说,由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更新方式与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其总周转要包含多个周转周期。当资本以商品资本的形态处于流通阶段时,要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就必须追加资本,因此也就影响到总的预付资本量,这就是资本周转缓慢导致的危机。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每一个资本家都在为增加投入、扩大再生产而推动着资本周转周期这一大“转盘”,让它运转得更快些。
在资本家推动“转盘”的过程中,资本的周转期间越短,那么再生产期间在一年内更新的间隔时间也就越短,资本家原来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可变资本部分,也就会更加迅速地转化为工人在补偿这个可变资本时所创造的价值产品的货币形式(此外还包括剩余价值),从而,资本家必须从他个人的基金中预付货币的时间就越短,和一定的生产规模相比,他预付的资本就越少;而且,当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他在一年内榨取的剩余价值量也就相应的越大。
在生产规模已定的情况下,预付的可变货币资本以及全部流动资本的绝对量,会按照周转期间缩短的比例而减少,年剩余价值率则会按照这个比例而提高。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年剩余价值率:假定每周投入的可变资本100镑生产100%的剩余价值=100镑,那么,如果在5周的周转期间内投入的可变资本500镑,生产的剩余价值也是500镑,这就是说,工作日的一半其实是由剩余劳动构成的。如果500镑的可变资本产生了500镑的剩余价值,那么,5000镑的可变资本就能生产10×500=5000镑的剩余价值。但是,现在预付的可变资本是500镑。如果在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额之比,我们称之为年剩余价值率。那么,在当前考察的场合,年剩余价值率=5000/500=1000%。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个比率就会知道,年剩余价值率,同时也等于预付可变资本在一个周转期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率乘以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
在剩余价值率已定时,在一个周转期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会随着年剩余价值率的提高而增加。因此可以得出:由于周转期间长短的不同,在劳动剥削程度相等时,为了推动等量的生产流动资本和等量的劳动而必须预付的货币资本量是极不相同的。以上例来说,假定每周投入的可变资本100镑生产100%的剩余价值=100镑,那么,如果在5周的周转期间内投入的可变资本500镑。一年按50周计,我们可以此算出年剩余价值率。并可据此对可变资本的周转进行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而又会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固定资本的更新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是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所决定的。
从生产方面来说,它取决于劳动时间的长短和受自然力作用时间的有无。此外,生产时间的长短,还取决于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
劳动时间一定属于生产时间,但并非生产时间的全部。生产时间一般来讲要长于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资本被束缚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始终是生产时间。但是反过来说,资本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时间,并不因此而必然等于劳动时间。
由于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中断,指的不是因劳动力本身的原因而导致的劳动过程的中断,尽管我们说过,单是固定资本即厂房、机器等在劳动过程休止时闲置不用的这种状况,就已经成为超出自然界限来延长劳动过程,从而实行日夜班劳动的动机之一。这里所指的中断与劳动过程长短无关,但是那种受产品的性质和制造产品的方式本身制约的中断,在其中断期间,劳动对象会受到时间长短不一的自然过程的支配,同时还要经历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变化;在此期间,劳动过程会全部或者局部停止。例如,榨出来的葡萄汁,首先要有一个发酵时期,然后再存放一个时期,酒味才醇。
此外,在许多产业部门,产品还要经过一个干燥过程,例如陶器业;或者,需要把产品置于一定条件下,使它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例如漂白业;冬季作物大概要九个月才成熟,从而在播种和收获之间,劳动过程几乎完全中断。在所有这些场合,在大部分生产时间里面只是偶尔会需要追加劳动。
因此,在上述所有这些场合,预付资本的生产时间主要由两个期间构成:第一个期间,资本的存在形式处在劳动过程中;第二个期间,资本的存在形式(未完成的产品的形式)没有处在劳动过程中,而是受自然过程的支配。
这两个期间有时是否会互相交错和互相穿插,对问题的实质没有任何影响。劳动期间和生产期间在这里并不是一致的,生产期间比劳动期间长。这个例子同时还说明了一个问题:由于不是发生在流通领域,而是发生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全部流动资本的各个不同部分在周转时间上可以有很多的不同。
从流通方面来说,流通时间由出售时间与购买时间构成,对这两部分时间长短影响的因素是多样的。
出售时间是流通时间中相对来说最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它由资本处在商品资本状态的期间构成的。流通时间,乃至整个周转期间,都是按照这个时间的相对的长短而延长或缩短的。对同一个生产部门的各个单个资本家来说,出售成品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地表明,它所需的时间可能是极不相同的,因此,它不仅对不同生产部门所投入的资本量来说是极不相同的,而且对各个独立的资本即实际上只是投入同一个生产领域的总资本的某个独立部分来说,也可能是极不相同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单个资本的出售时间,随着市场情况的一般变动或者随着某一特殊生产部门的市场情况的变动而变动。
出售时间取决于原料燃料产地、销售市场的远近,距离愈近,便愈节省周转时间;又取决于交通运输、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网络系统的先进程度,这些条件愈先进,便愈节省周转时间。
购买时间是资本由货币形式再转化为生产要素时所耗费的时间。在这期间,预付资本的一定价值部分,将会不断地处于货币资本的状态,即处在并非属于生产领域,而是属于流通领域的形式。
影响出售时间的因素在于,首先,由于市场距离的增大所造成的资本束缚在商品资本形式上的时间的延长,直接造成了货币回流的延迟,从而也延迟了资本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进程;其次,关于商品的购买时间的长短、原料主要供应地距离生产地点的远近,会使人们必须为较长的期间买进原料,并且使它们保持生产储备的形式,这样,需要一次预付的资本量就会增加,资本必须预付的时间也会因此而延长。
既然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是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所决定的,那么,资本家会想方设法缩短生产时间,用竞争手段促成流通。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马克思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阐明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创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如何为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按价值和按物质形式在市场上找到代替它的另一部分产品的问题。只有当各种产品的生产完全适合于社会对它们的需要时,也就是只有按照社会需要的比例在各部门分配劳动时,才能解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因此,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问题。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利润滚动的特点,而且包含有许多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是利润滚动的雪球1 货币资本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说:“社会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运动的总和,即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正如单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是商品世界的形态变化序列——商品流通——的一个环节一样,单个资本的形态变化,它的周转,是社会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有的个别资本都是互相分离、互相独立地发挥资本的职能,通过各自自身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其价值的增值;但社会化大生产又决定了它们在各自的运行中,又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比如,某一企业要实现其资本增值或带来剩余价值,就必须使自己的资本运动起来,也就是发生购买、生产和售卖的行为和过程,这就离不开其他企业资本运行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离不开其他个别资本购买其产品。
各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个别资本之和构成了社会资本。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个别资本的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循环和周转,形成了社会资本的运动。这种社会资本运动的循环往复,表现为社会资本再生产。
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货币资本在社会总资本运动中的作用的错误理解,马克思指出,必须正确认识货币资本在社会总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中的作用,既要肯定货币资本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重要作用,又不能过分夸大货币资本的作用,对此要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在单个资本运动中,货币资本始终是资本运动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当我们考察单个资本的周转过程时,货币资本主要显示出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它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并行使其职能的最初形式,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运转过程的第一推动力。第二,货币资本是再生产持续的推动力。它在再生产过程中衔接购、产、销。在再生产过程中只有不断投入货币资本,才能保证购、产、销相衔接,从而使再生产持续进行。
在社会总资本运动中,货币资本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仍然具有单个资本运动中的这两方面的作用,还是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但是,在社会资本运动中,货币资本并不能成为决定企业生产规模的绝对界限,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着企业再生产的规模。例如,采取以下方法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加强对劳动力剥削,加强对自然物质的利用,更有效地利用劳动资料或固定资本,充分利用自然力,改善劳动组织和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通过资本集中创办大企业,缩短资本周转时间,等等。
上述情况表明,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在一定的界限之内,不是取决于预付的货币资本量。在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投入企业后,不增加资本的数量,或者不按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来按比例增加货币资本的数量,仍然可以扩大再生产的规模。这就是说,当预付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要素之后,“包含 这是收藏在圣彼得堡俄罗斯
博物馆中的列宾的布油彩画《查
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这幅
画所描绘的正是写回信时的情
景,人们用嘲笑挖苦土耳其王的
语言,逗得众人大笑不止。画中
所有的人都在笑,但是由于画中
人物地位、出身、个性不同,笑
的姿态和神情也各不相同,可以
说是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画
家为了创作这幅作品,走访了查波罗什人生活过的地方,不仅研究他们的史料,还画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道具和饰物,借以展现俄罗斯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传统。列宾在画面前景突出描绘两个背向观众的人物,在他们的背后和腰间配有许多小道具,这种精微的配物既反映查波罗什人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也深刻包含一个哲理,即俄罗斯的哥萨克人查波罗什人是哥萨克民族的一部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整体地向世人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形象——他们是不可征服的。
着生产的潜力,这些潜力的界限,不是由这个预付资本的价值界限规定的”,而是由生产资本要素发挥出来的。“这些潜力能够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在外延方面或内含方面按不同程度发挥作用。”
一定量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之后所以包含着生产的潜力,其原因就在于:用来购买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预付货币资本量是确定的,但是这个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作为价值形成要素和产品形成要素由于以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它的作用是可以伸缩的,是可以变化的。这种作用发挥得越大,生产潜力发挥就越充分,产量就越增加,生产规模就越扩大。
2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研究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全社会物质生产各个部门在一年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品,包括用于生产消费和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产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在社会总产品生产时消耗掉的价值和物质如何得到补偿和替换的问题。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方面。价值补偿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获得剩余价值;实物补偿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通过购买重新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可以这样理解,价值补偿就是该卖的都卖出去了;物质补偿就是该买进的都买到了。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全部销售出去,在价值上得到补偿,才能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和获得剩余价值;才能重新购买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继续进行下去,否则,如果不借外债,再生产就无法进行。第二,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最起码的保证就是在上次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资本家、劳动者在前一个阶段消费掉的生活资料能够重新得到替换。否则,如果没有对外贸易,再生产过程就要停止。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集中表现为市场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不同组成部分,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物质上得到替换,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或企业生产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必须与社会对它的需要相互协调。而在市场经济中,这种协调关系只有在市场买卖中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调节来实现。因此,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集中表现为市场问题。
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既然要从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两方面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那就首先要对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和物质形态上作一些分析。
从价值形态上看,
社会总产品包含不变
资本( c ) 、可变资本
(v)和剩余价值(m),
因此,社会总产品的价
值可以表示为c+v+m。
从物质形态上看,
社会生产的全部产品可
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
产资料,如机器、原料
和厂房等,它们用于生
产消费;另一类是生活
资料,如食品、衣服、
住房等,它们用于生活
消费。
与此相适应,整个
社会的生产也分为两大
部类:第Ⅰ部类:生产
这幅画是列宾的作品,名字叫《不期而至》,表现一位被流放多年反压迫的革命者突然回家的瞬间在他家庭所引起的惊愕反应。画中描绘最生动的是两个孩子,男孩的表情由惊奇转而识别出这位毛胡子就是自己的父亲,他那微张的嘴刚要叫出“爸、爸”,而小女孩则显出对陌生人惧怕的神情,这个细节表明这位革命者被捕时,在男孩的幼小记忆中还有印象,而小女孩可能还躺在摇篮中,孩子的两种神态生动地表现出两种符合年龄的表情。母亲的神态与儿子对视,瞬间的沉默之后将爆发骨肉相聚的喜悦。
资料的生产部门,统称为第一部类,它的产品用于生产消费;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统称为第二部类,它的产品用于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3 实现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社会生产在原有规模上不断重复进行的生产。马克思研究简单再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在于探索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透过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来揭示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就是弄清楚社会产品是怎样实现的。为了便于在错综复杂的经济过程中找到社会资本运动的规律性,在分析实现过程前,马克思做了几个必要假设,即整个社会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只有两大阶级;生产周期为一年,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全部商品按价值出售,商品价格与价值一致;没有对外贸易,只从一国范围内考察;没有社会物资储备,全部产品都在当年实现并消费掉;剩余价值率=100%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了分析。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构成社会总产品生产的两大部类。在这两个部类中,每一部类都各自拥有不同的生产部门,合起来又各自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部门用来进行生产资料的生产,另一个部门进行消费资料的生产,它们各自使用的全部资本,都形成社会资本的一个特殊的大部类。
这两个部类每一部类的资本又都分成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两个组成部分。可变资本从价值方面看,它的价值等于该生产部门使用的社会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为这个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工资总额。从物质方面看,这个资本是由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本身构成的,也就是由这个资本价值所推动的活劳动构成的。不变资本即该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些生产资料本身又可以分成固定可变资本(如机器、工具、建筑物、役畜等)和流动不变资本(生产材料,如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两部分。
在研究简单再生产时,马克思以下列公式为基础,其中c=不变资本,v=
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并且假定价值增值率m/v=100%。数字可以表示几百万马克,几百万法郎,或几百万英镑。
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是一种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Ⅱ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是一种具有进入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为4000,可变资本为1000,剩余价值为1000;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为2000,可变资本为500,剩余价值为500。
在这里,第Ⅰ部类的产品,实物形式全部是生产资料,价值形式共为6000;第Ⅱ部类的产品,实物形式全部是消费资料,价值形式共为3000,全年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9000。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是列宾的著名作品。在画面
中,在宽广的伏尔加河上,
一群拉着重载货船的纤夫在
河岸艰难地行进着,正值夏
日的中午,闷热笼罩着大
地,一条陈旧的缆绳把纤夫
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哼着低
沉的号子,缓缓前行。残酷
的现实将他们沦为奴隶,
其中有破产的农民、退伍军
人、失去信任的神甫、流浪汉等,然而在每个奴隶的心中都燃烧着一把不屈的火焰,他们祈盼着世道的改变。画中每个人都有很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俄罗斯劳动者的群像典型。单纯的画面揭示了深刻的社会本质。
为使第二年能按原有规模进行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品都将通过市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方式实现,两大部类之间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交换。
首先是第I部类内部的交换。它反映了社会生产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反映了它们之间生产上的依存关系。
这个4000c的实物形态是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在价值上代表第I部类已经消耗掉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为了维持第I部类各企业下一年的简单再生产,第I部类各企业必须互相购买,借以补偿这一部类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耗费掉的4000不变资本。
第I部类是由许多不同的生产资料部门,如采掘、冶炼、制造等构成。因此,第I部类内部交换就是要在本部类内部的不同生产部门、不同企业之间交换。比如,采掘部门要向机器制造商购买机器,机器制造商要向发电厂购买电力,而发电厂要发电就必须向煤矿经营者购买煤炭,以补偿他们各自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其次是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
我们从第二个等式中可以看出,第Ⅱ部类的这部分产品500v+500m,代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其实物形态是各种各样的消费资料,通过本部类内部的交换而实现。其中,500(v)代表第Ⅱ部类资本所有者预付的可变资本,需要得到价值补偿;同时,这又是第Ⅱ部类工人所得的货币工资,工人获得工资后,就会用来购买各种消费资料,用于维持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500(m)代表第Ⅱ部类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也需要在价值上实现,并且资本家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全部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进行消费。这样,价值1000的消费资料在本部类内部得以实现。
最后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通过这种交换,两大部类剩余的产品都同时得到了实现,即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实物上达到替换,下一年生产就可以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了。
两大部类各自内部进行交换后,第I部类还有1000(v)+1000(m)的生产资料,从价值形式上看,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必须全部供本部类内部工人和资本所有者个人的生活消费。但是,在实物形式上它们是生产资料,是各种机器、原料、辅助材料等,这些东西不能让人吃、不能给人穿。第Ⅱ部类左端的2000c,在实物上它表现为消费资料,如食品、衣服、住房等。但实际需要补偿的则是生产资料。
两大部类剩余的产品,在实物形态上恰好是对方所需要的,在价值量上又恰好是相等的。这样,就形成了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I部类将价值2000的产品卖给需要补偿消耗掉生产资料的第Ⅱ部类,并向第Ⅱ部类购买同等价值的消费资料;第Ⅱ部类将价值2000的消费资料卖给需要消费资料的第I部类,又从第I部类购买本部类需要补偿的、同等价值的生产资料。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不仅发生三大交换关系,而且表现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两大部类的产品在价值上才能得到完全的补偿,实物上才能得到相应的替换。社会总产品个别法相互交换的这种比例关系构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Ⅱ(c)。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它表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最基本的比例关系。符合这个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还派生出另外两个条件表示:一是生产资料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I(c+v+m)=Ic+Ⅱc。即第I部类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之和。这个公式表明,整个社会生产资料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二是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Ⅱ(c+ v + m ) = I ( v + m ) + Ⅱ(v+m)。即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表明全社会消费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之间所应该保持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通过对社会产品交换中的要点的分析,揭示了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表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也表明了两大部类互相提出需求、互相提供产品的互为市场的联系。当这个条件得到满足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上述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从本质上看都是一致的,表明了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条件都是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是互相联系着的,但又是互不相同的比例关系,它们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又是互相矛盾和互相制约着,从而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综合地发生作用,体现着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性。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简单再生产和各种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劳动生产力、劳动总量、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假定在寿命已经完结的(有待更新的)固定资本和以旧的实物形式继续起作用的(只是为了补偿其损耗而把价值加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本之间的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在某一个场合,尽管需要再生产的流动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变,但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还是会增加。因此,第I部类的生产总额也必须增加,不然,即使撇开货币关系不说,也会出现再生产不足的现象。
在另一个场合,如果需要用实物来补偿其再生产的第Ⅱ部类的固定资本的比例量减少,从而只需要用货币进行补偿的第Ⅱ部类的固定资本组成部分会随之按同一比例增加,那么,这时候,尽管需要由第I部类再生产的第Ⅱ部类不变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变,但是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却还是会减少。因此,要么是第I部类的生产总额减少,要么是出现过剩(就像前面出现不足一样),而且是不能转化成货币的那种过剩。
诚然,在前一个场合,同一种劳动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的方式提供更多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弥补第一个场合的那种不足;但是发生这种变化的时候,总免不了会有劳动和资本从第I部类的某个生产部门移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并且,每一次这样的移动,都会引起暂时的紊乱;而且,第I部类(由于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增加)不得不用较多的价值来与第Ⅱ部类的较少的价值进行交换,从而第I部类的产品的价格就会降低。
由于固定资本的补偿方式与流动资本不同。其价值补偿与物质补偿并不同期。在寿命已经完结的固定资本和以旧的实物形式继续起作用的固定资本之间的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就会出现需求无规则的变动,导致生产不足与生产过剩。
4 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累既是剥削工人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一极是更多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其特点表现为,一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部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二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结果,而且是扩大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手段。
威尼斯总督府又称威尼斯
公爵府,始建于9世纪,属于
欧洲中世纪罗马风建筑。由于
当时威尼斯与地中海东部的伊
斯兰国家有密切的文化贸易往
来, 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
斯,这有助于它的政治发展和
经济繁荣。从十字军东征中威
尼斯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
占领了很多土地,获得一系列
特权并广为传播其商业影响。
威尼斯总督府就是这种强盛的
反映。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基本形式。外延扩大再生产,即生产要素量的增加,而引起生产规模的扩大;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使投入为变,产出增加,从而使生产规模扩大。主要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总是交错结合在一起,有时一种形式为主导另一种形式只是以一种因素而存在,有时两种形式互相结合同时进行。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需要具备以下前提条件:首先,第I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除了维护第I部类和第Ⅱ部类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外,还要有个余额。即I(c+v+m)>Ic+Ⅱc或I(v+m)>Ⅱc。其次,第II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原来工人的消费需要之外,也必需有一定的余额,即Ⅱ(c+v+m)>I(v+m/x)+Ⅱ(v+m/x)或Ⅱ(c+m-m/x)>I(v+m/x)。
在这里,m/x表示在资本所有者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中被用于资本所有者个人消费的部分。m-m/x表示被资本所有者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这个公式表明,第Ⅱ部类向第I部类所提供的消费资料,除了能满足第I部类简单再生产时工人和资本所有者的消费以外,还必须有一部分剩余,以便在扩大再生产时满足两大部类中所有的工人和资本所有者追加的消费需要。
根据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要求,假定在准备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头一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是:I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Ⅱ1500c+750v+750m=3000(消费资料)。
我们来分析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的三个方面: 首先,第一部类内部交换。
假定第I部类的资本家要将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个人消费,而将其余的一半用于积累;如果c/v不变,则用于积累的500m必须按照4:1的比例转化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即变成400△c和100△v。这样,I在第一年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按照其用途,可以分解为:I(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第I部类c和△c是准备用来维持和扩大第I部类的生产,所有需要用来购买生产资料。而第I部类本身是制造生产资料的,所有这二部分可以在本部类内部实现。
其次,两大部类之间交换。
现在第I部类剩下1000v+100△v+500m/x部分,总计有1600,这些产品在价值上代表第I部类个人和资本家购买消费资料的价值,但是在实物上则代表生产资料,即第I部类用价值1600的生产资料换第Ⅱ部类价值1600的消费资料。因此这些产品在本部类内部没法实现,只有与Ⅱ交换才能实现。
但是第Ⅱ部类需要在物质上补偿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只有1500,比I向Ⅱ提供的生产资料少100。为了与第I部类发展相适应,使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第Ⅱ部类有必要从剩余价值中取出100,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c,使生产相应扩大。
最后,第二部类内部交换。
第Ⅱ部类既然追加了100C,在第Ⅱ部类c/v=2:1的情况下,也必须相应取出50m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v,用于购买劳动力。这样Ⅱ的750m扣除了160的积累后,还有600m/x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750v+50△v)和600m /x物质形态上是消费资料,可以在本部类内部的交换中得以实现。
通过上述交换,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实物上得到替换,两大部类的资本家都能买到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追加生产资料,新增加的工人也买到自己需要的消费资料。这样,第二年二大部类的生产规模就可以扩大了。即I 4400c+1100v+1100m=6600(生产资料);Ⅱ1600c+800v+800m=3200(消费资料)。
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有以下三点:第一,第Ⅰ部类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即I(v+△v+m/x)=Ⅱ(c+△c);第二,第I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即I(c+v+m)=I(c+△c)+Ⅱ(c+△c);第三,第II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 (v+△v+m/x)+Ⅱ(v+△v+m/x)。
两大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存在着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关系。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规模,归根结底要受两大部类提供追加的物质资料数量的制约。只有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发展,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这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规律。
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扩大的规模上再生产着。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一方面,在资本家手中集中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资本财富,另一方面,则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口转变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生活状况越来越贫困化。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
《资本论》第三卷以批判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进行系统的总结,进一步证明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由此,也客观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第三卷的重点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必然性,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商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率;借贷资本的产生,银行信用;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第三卷的难点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必然性;商业利润率;借贷资本的产生;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