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昌英传略

袁昌英(1894—1973),字兰子、兰紫,湖南醴陵人,幼年在家读私塾,后入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学英语。
1916年,自费入英国爱丁堡大学研习英国文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是当时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女性。为此路透社发了电讯稿,英国的《泰晤士报》和国内一些大报都刊登了这条新闻。1921年回国,与经济学家杨端六结婚。后在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院教授英国文学史,也是我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女学者。在北京和上海教了5年书,她博览西欧、北欧戏剧名著,吸取西方戏剧创作的长外,于1922年写出三幕剧《孔雀东南飞》,用西方戏剧形式表现中国历史题材作品,用话剧形式再现了中国传统的“婆媳”问题,成为时人爱看的名剧,并凭借此剧作而驰名文坛。
1924年,入法国巴黎大学,两年后学成归国,任上海中国公学教授。
1932年,开始任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讲授英法文学史、戏剧史和名著选读25年,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功底,勤奋的积累为她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外国文学人才。所著《法国文学史》出版后,被国内各大学选为教材,15年中重印4次。所著《法国文学》、《西洋音乐史》、《玛亭》、《痛苦的灵魂》等著作亦相继出版。她兼长散文和小说,其作品分别发表在《现代评论》、《现代文艺》等杂志,后分别编入《山居散墨》、《行年四十》两本散文集。代表作《游新都后的感想》、《再感想》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抗日战争期间,她又写了《饮马长城窟》,成为中国女作家中一位知名的剧作家,也是中国女作家中少有的研究戏剧的学者之一。储安平教授和端木露西女士为她编辑出版散文精选本《友谊》。1929年,出版小说集《牛》。1948年3月,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将毛泽东部分诗词译成英文,传播国外。年近60高龄,仍孜孜攻读俄语,并翻译不少资料。还用英文写作和出版《中国的爱国文学》,向西方读者介绍爱国诗人屈原、杜甫、辛弃疾、岳飞、陆游、文天祥及其作品。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武汉市政协委员。三次参加武汉市文代会,当选武汉市文联执行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她被错划为“右派”,免去了教授职务,下放到图书馆劳动。一年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由法院判为历史反革命,开除公职,交街道监督劳动。
“文革”的风暴中,与她患难与共一起生活了45年的伴侣杨端六去世,她被迫搬出原来较宽敞的住房,住到一间狭小的房子。1969年12月,她在珞珈山居住了几十年的权利被剥夺了,当作“五类分子”勒令限期离开珞珈山。她这时已75岁,无处安身,远在北京的女儿杨静远下放到“五七”干校,自顾不暇,幸好她老家有一位贫下中农是她从未见过面的远方侄子,愿意收留她。就这样,她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老家。在返乡3年多后的一天含冤去世。1979年,武汉大学改正了她的右派结论,武汉市法院也撤销了1958年对她所作的错误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