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之间 袁昌英与苏雪林

名人之间 袁昌英与苏雪林

袁昌英与苏雪林不仅是文友,在人生旅途上也有过提携和助持。她们订交于1925年的上海,结谊计二十多年。苏雪林说,在上海“我们三日便通一封信,都写得很长,闲话家常外,也讨论些文学艺术问题。兰子(袁昌英呢称)常对我说:‘你的信文采斐然,见解透彻,我非常爱读,我把你的信封封保存,现在已捆成几大捆了。’”当初王世杰(雪艇)办武大,所聘教授大半是英国的旧同学,“我不是留英的,兰子在雪公前极力推荐,因之,民二十年,我也上了珞珈。”“上课时在校中日日见面,课余之暇,两家相互走动;吃饭、喝茶、聊天,日子过得很愉快。”抗战军兴,武大迁到四川乐山,他们同赁一屋而居三年,朝夕相处。袁昌英是富家小姐出身,又有留英背景,讲礼貌,喜尊贵,素有矜重之风。苏雪林性率直,语多锋。就性格说,两人如冰火。苏雪林有时说话口无遮拦,甚而偶为小文嘲讥袁昌英的小姐脾气。袁昌英不予计较,处处宽容。最令苏雪林感佩的是,袁昌英精通希腊神话,苏后来完成的长篇巨著《屈赋新探》得益于袁的关于神话的启发、帮助。苏雪林为研究楚辞,遍读西亚、埃及、印度的原版神话书,遇到疑难,便向袁讨教。“她不惮其烦,不厌其详地替我解释。”历三十年,苏雪林完成一百八十万言的《屈赋新探》后,深情地说:书成了,兰子没了,“但她当日协助之功实不可没,我对她又安能不感念。”故苏雪林称袁昌英是她“生平第一知己”。

袁昌英在“文革”中郁郁而死。苏雪林扼腕长叹,撰《我的知己袁兰子》以追怀。并在台积极张罗出版袁昌英的遗著两种。出版人张昌华与苏雪林通信时,附寄了为凌叔华、陈源出版的散文集《双佳楼梦影》,她收到后立即向他推荐袁昌英。信云:“《双佳楼梦影》甚好,袁昌英的丈夫杨端六是学经济的,不从事文学,想你编夫妇合集,袁昌英不能中选了,多么可惜!但袁的学问的确深邃,你将来若编各类单行本,则袁的剧本《孔雀东南飞及其他》万不可忘,她的散文《行年四十》、《山居散墨》都在凌叔华之上。”

1984年,袁昌英的女儿杨静远开始与苏雪林通信。苏雪林便把对袁昌英的一片爱心倾在杨静远的身上,寄钱并资助出书。苏雪林接到杨静远《干校剪影》文稿后,认真阅读为其作序,因年迈便请秦贤次先生代为推荐在台出版。“秦贤次昨来信,云海风答允印行杨静远的干校剪影,但要出版人贴出版费四百美元,秦允由他负担,岂有此理,当然归我!”(《苏雪林日记》,1991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