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无私抢救国宝

名人故事 无私抢救国宝

抗战爆发后,日寇不仅夺我国土,烧杀抢掠,而且还毁灭我文化财富。商务印书馆就遭到野蛮轰炸,郑振铎寄在开明书店的藏书也遭受重大损失。更令他心焦的是,这时江南民间藏书大量流散,部分精品善本很可能被敌伪及美国人买走。他认为如果不及时抢救,将来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奇耻大辱,百世莫涤。于是他先是用自己的积蓄购书;不久钱用完了,就再向朋友借,或向书贾欠账;有时候还把自己的不太重要的藏书拿出去卖,然后再用这钱来还账,他自己戏称为挖肉补疮。

这样几个月下来,能想的办法都想了,钱还是远远不够,其妻却已多次向他严重抗议了,而市面上流散出来的珍本有增无减,特别是他还打听到有好几家著名的私人藏书楼都将有整批的善本要抛售。问题非常严重!他意识到以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是扭转不了这一危急情势的。这时,他想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主意。原来,先是在1938年5月,他在书市发现了一部绝对是国宝级的海内孤本《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可是他又绝对拿不出那么一大笔钱来购下,眼看它可能流失海外,情急之下他给北京图书馆、国家教育部等处写信打电报,希望他们设法抢救,结果是由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拍板购下的。这时,他又想到了向政府当局求援。1939年底,他联合了上海几位有名望的爱国老学者张元济、何炳松(暨南大学校长)、张咏霓(光华大学校长)等人,数次联合向重庆当局发去紧急电报和长信,要求以国家的力量抢救江南文献。这些信、电都是由他起草的。

他们的慷慨陈辞和详尽分析,打动了有关当局,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陈立夫、朱家骅的支持下,决定从中英庚款中拨出巨款,请他们在沪秘密抢救珍本图书,书归国立中央图书馆所有。于是,郑振铎与这几位老先生秘密组织了一个文献保存同志会。这个会名也是他取的,他还亲自起草了该会的办事细则十条。从此,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民国史上最大的一次购书活动,就在他主持下开始秘密进行。

如今,在宝岛台湾的图书馆里,仍珍藏着一些珍贵的当年来往秘信,可以看出郑先生当年经手大笔巨款,而他自己非但分文不取,反而垫出不少活动经费。如1941年1月20日,徐森玉在上海致信重庆蒋复璁,提到郑振铎等人网罗遗佚,心专志一,手足胼胝,日无瑕晷,确为人所不能。且操守坚正,一丝不苟,凡车船及联络等费,从未动用公款一钱。重庆方面大为感动,主动向郑先生提出应该支付一点劳务费,郑先生即去信谢绝,说:“书生报国,仅能收拾残余,已有惭于前方人士之喋血杀敌者矣。若竟复以此自诩,而贸然居功取酬,尚能自称为‘人’乎?望吾公以‘人’视我,不提报酬之事,实为私幸!”近年彼岸人士披露这些信时,均肃然起敬,赞为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