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传略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3年,冰心随父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产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举行婚礼,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冰心夫妇于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同时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冰心受到冲击,进“牛棚”下干校,直到1971年,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通力全作完成了《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的翻译。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冰心迎来了第二次创作高潮。1980年6月,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年近九旬时发表的《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都是用正直、坦诚、热切的拳拳之心,说出真实的话语,显示了她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
冰心还是著名的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