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组长的困惑

年级组长的困惑

我任主任的初96 级一班到初二时,已成为年级学习的榜样。学校德育处每周的文明礼仪标准考核,我班学生全部都能达标,并且是全校达标成绩最好的班级。我班被评为学校文明示范班级、学校先进班集体、重庆市先进班集体。同时,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年级独占鳌头。这些成果均展示在我班教室后面的墙壁上,那儿贴满了大大小小的荣誉奖状。

可就在我感到小有成绩、想大步向前的时候,分管初中的包校长和我的一次谈话,却让我忧心忡忡。

在初二下学期快要结束时,包校长找我谈话,他说:“学校对你的班级工作很满意,想要你发挥更大的作用,准备下学期安排你去另一个年级担任年级组长,你要有思想准备。”

包校长的话使我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学校对我工作的肯定,担忧的是那样我就不能送我班的学生毕业了,而后者的困扰占据了上风。我沉思片刻后对她说:“包校长,感谢学校对我的信任,但我还是想把我到南开中学带的第一个班负责到底,来一个善始善终,送他们毕业并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只有看到他们升入自己心仪的高中,我才能安下心来。我的推辞没有别的意思,实在是两年来师生情深,难以割舍,请你和学校一定要考虑我的请求。”

过了几天,包校长郑重地对我说:“你想把本班学生送毕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学校从大局考虑,有整体的工作安排。你还是做好挑重担的准备吧!”

学校的工作是大事,个人的喜好是小事,但我的心里很舍不得。两年的朝夕相处,陪伴着自己的学生一天天成长,真的是喜在眼中、爱在心头。现在突然要分开,今后只能远远地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再说,我从步入教坛的第一天起,心中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她工作这么努力,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如果我想从某些方面去发展以便出人头地的话,当知青时我可能就在农村从政了,但我没有这样做。我一次次地调动工作,为的就是找到能更好地施展才华的地方,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在教育战线作出更大的贡献。

于是,我又急忙找包校长游说:“初三时突然换班主任,我担心学生不能接受和适应。请学校理解我的心情,让我把这个班的学生送毕业吧!以后我会坚决服从安排。”

该说的我都说了,接下来只有等候通知,不过我还是做好了接受新任务的思想准备。一天,我在班上无意中透露了这个消息。不料我的无心一说,却在学生家长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彭老师,听说下学期学校要把你调到新的年级,不再担任一班的班主任,是真的吗?”我回答说:“学校只是有这种考虑,并不一定如你所说,我还想继续留在一班呢!”这位家长顿时不安起来,焦急地说:“我抗议!初三是初中学生最关键的一年,临阵换帅是兵家之大忌。有这两年你对学生的辛勤付出,才有一班现在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风貌。如果你离开了,学生又得适应新的班主任,那影响太大了。我们一定要留住你,一班的学生离不开你!我会发动全体家长向学校建言。”

听到家长这样的过激言辞,我想他们若真的与学校争辩起来,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于是我真诚地劝解道:“这样做不好。学校有它的统筹安排。况且我的看法和你一样,已向领导提出了请求,相信他们会全盘考虑的。”但我的劝解并没有拦住家长的行动,他们还是自发地组织起来,给学校写信,由全班学生家长签名,希望学校让我把他们的孩子送毕业。

也许是我和家长的请求起了作用,也许是学校也考虑到班级在毕业这一年换班主任不一定妥当,最后权衡利弊,还是让我继续留在初96 级一班。一场班主任的去留之争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和学生、家长都皆大欢喜。

新的学期到了,我已静下心来,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初中生在毕业的时候,也就十五六岁,还没有成年,你要问他今后有何打算,他大概率会说:“考高中。”目前高中尚未普及,学生需要通过考试,根据学业水平被选拔到不同的高中就读。很多学生想读重点高中,而升入像南开中学这样全市知名的学校,更是他们的普遍愿望。对于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来说,考上普通高中也不错,在高中阶段同样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在这一学年,我作为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就是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毕业班的学习状态,向心中梦想发起冲刺。

因此,我得想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激励学生。榜样的力量很大,特别是学生身边那些家境贫寒的同学不惧困难、刻苦努力的例子,更有说服力。我当知青时就见过这样的一个孩子,当时我与他同住一个院子。现在把他介绍给学生,刚好合适。

在初三上学期开学初的一次班会上,我向学生们讲了这个故事。

我刚到农村的时候,队长安排我到廖家祠堂入住。我正在收拾房间、整理床铺,突然,一个看上去十一二岁的瘦小男孩走了进来,羞答答地轻声对我说:“知青姐姐,我妈说你才来,烧火做饭还不方便,今天晚饭就到我家去吃吧!我就住在这个院子。”

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听到这样亲切的话语,一股暖流顿时涌入我心中。我一把拉住他的手,与他聊了起来:“小兄弟,叫什么名字?几岁了?读几年级?”当他告诉我他名叫廖成刚,今年十五岁,正读初二时,我不由得大吃一惊。这样的个头,是十五岁的男孩吗?我心存疑惑。

我是到廖成刚家吃的晚饭。到了他家,我才知道什么叫作贫困:老一辈修的房屋,土墙的表面已经斑驳脱落,虽然后来粉刷过,墙面仍然到处坑坑洼洼。堂屋里摆着一张大方桌,看上去还算结实。几件老式的家具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歪歪斜斜地立在地上。厨房里,断了一条腿的碗柜用砖头垫着,旁边的两条长凳上架着一副石磨,灶台上的两口锅中正呼呼地冒着热气。一口锅硕大无比,那是煮猪食用的;小的那口锅,正在做着当晚的菜。

家中的陈设虽然简陋,但主人热情好客,连声叫我快坐。几碗炒南瓜和炒白菜,一大盘炒鸡蛋,大家围桌而坐,堂屋里顿时热闹起来。这一下我看清了,主人家中一共有七人,男主人一一向我做了介绍。他们分别是廖成刚,廖成刚的爷爷、奶奶、父母和两个妹妹。爷爷是个老病号,奶奶腿脚不好,两个妹妹在读小学。全家就靠廖成刚的父母在生产队里干活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艰难。

我终于明白廖成刚比同龄孩子矮小且脸色不好的原因,这是长期营养不良所致啊!我顿生怜悯之心。后来看到他在学习上的突出表现,我更是深受感动。他是我住的那个院子里唯一的中学生,由于就读的公社中学距离较远(他沿着丘陵起伏的小路要走一个小时),因此他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就得往学校走,赶到学校去上7 点半的早自习。即使是刮风下雨,他也从来没有迟到过。他在学校刻苦学习,成绩优秀,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他家堂屋土墙上贴着多张优秀学生奖状。

下午一放学,别的同学会在学校玩一阵儿,他却不敢耽搁,总是匆匆忙忙赶回家——还有每天割一背篼猪草的“家庭作业”在等着他呢!夜幕降临之际,我常常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背着一个很不相称的大背篼,缓缓走进自己家的屋子。吃过晚饭,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的晚自习开始了。

廖成刚的妈妈与我在生产队的同一个小组,休息闲谈时,她最爱说的就是儿子的懂事。她曾喜形于色地说:“我有这样一个儿子,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他体谅父母的辛苦,从不像其他娃儿(小孩)那样贪玩。家里喂了两头猪,他主动说由他来割猪草,这个任务可不轻,我看着都心疼。但也无可奈何,家中就这个条件啊!现在他读初三了,学习任务重,我叫他不要割猪草了,但他还是坚持要割。有时晚上一觉醒来,见他的屋里还亮着煤油灯,我就喊:‘太晚了,该睡了。’他总是说:‘一会儿就好。’”

他妈妈又讲到这样一件事:“初一下学期,有一次为了割到更多的猪草,他不小心从坡上摔了下来,血流不止,还是忍痛把猪草背回家。那次他跌得不轻,第二天他的小腿肿得很难走路。我们说向学校请假,等伤好后再上学。可他坚决不同意,最后是由他爸爸搀扶接送了他一周,其间他一节课都没有缺过。”

周末的一天,我把廖成刚叫到屋里,想了解一下他小小年纪为何如此有毅力,今后有什么打算。他的回答让我发现他出奇地成熟,就像一个成年人在谈自己的理想。他说:“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这不容自己选择,但我的前途、我的命运,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父母的养育之恩,将来我要加倍回报。想到这些,再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我的第一个目标是升入高中,第二个目标是考上大学,然后再确定最终的奋斗方向。知青姐姐,那时可能你已经不在我们这里了,但一定会得到我的消息的,请祝愿我吧!”我感慨地说:“小兄弟,加油吧!相信你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廖成刚的故事讲到这里,学生们的心灵被触动了,几个女生还在偷偷地擦眼泪。一个男生举手发问:“彭老师,现在距你下乡有二十年了吧,廖成刚如今在哪里呢?”我欣喜地告诉大家:“1973年我还在农村,见证了他第一个目标的实现——他考入了长寿中学读高中。次年我被推荐上大学,离开了农村。那个年代,高中学制是两年,而高考被中断了。听说高中毕业后,他只得回乡务农。但他没有忘记奋斗目标,仍然抽空看书学习,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再去追逐自己的理想。”

“那他后来怎样了呢?”

“1977年,科学的春天来到了。遗憾的是,他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试失利。不过他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坚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半年后他第二次参加高考,终于金榜题名,考上复旦大学。现在,他是上海一家企业的高级工程师。”

这个故事感动了全班学生。一个学生居然举起拳头喊出“向廖成刚学习”的口号,得到了学生们的响应。我继续深入地讲下去:“古有‘寒门出英才’之说,这话确有一定道理。出身贫寒为改变命运而奋斗,实乃人之常情。现在时代不同了,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少数贫穷的地区也正在脱贫致富。较之以前的寒门学子,现在农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爱家庭、爱家乡,立志长大成才、报效祖国。农村定会走出更多的英才!”真实而生动的事例感染着学生们,进一步激发他们奋战初三的决心。

人的行为都是由大脑来支配的,思想一通,动力就来了。为了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全班学生都铆足了劲,保持积极努力的心态,向着这个目标奋发。

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各有千秋,每个人各有所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大家都来分享好的经验和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之一。为此,我在班上召开了“介绍学习经验”主题班会。我请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排班上前十名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我让他们每个人选自己成绩最突出的一科来讲,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大家听得津津有味,重点之处还用笔记下,想在未来的时间一试。

最后,我做了班会总结,向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说,初一我们的努力使班级成绩在年级暂时领先,但与其他班级的差距小;初二我们班继续不断地进取,成绩不仅保持了年级第一,并且与其他班的距离明显拉大,这说明我们的付出是有成效的。现在,我要求每个学生这一年要比初一、初二做得更好,因为初三是最后冲刺阶段,绝不能松劲,否则功亏一篑。能否上南开中学的高中,能否上联招学校,能否上普通高中,就看你们的了。这一年大家要充满自信,努力去争取,相信自己经过不懈的拼搏一定能成功!

除了给学生加油,我还给随时来访的家长鼓劲。对感觉学习任务太紧张、情绪不稳定的学生,我除了及时开导之外,还主动电话联系学生的父母,和他们共同关心、开导孩子。到了初三,学生家长的心里也慌,我安慰他们要沉住气,告诉他们,我对班上的学生是有信心的,家长们也要充满信心。初三学生本来压力就大,自己心里也急,家长在这个时候不能乱了方寸,再去“火上浇油”。对孩子,要在心理上多给予疏导,生活上多给予照顾,给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班上学生何然的爸爸在一次来访中,反复地问我:“彭老师,我女儿能考上南开这所重点高中吗?”何然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中等,考南开高中属于可上可下的学生。但从她目前这样刻苦努力的状态来看,考上南开高中大有希望。我回答说:“我知道何然的学习情况,只要她一直这样坚持努力下去,你就等着她的好消息吧!但我了解到她也有心理压力,就怕万一考试失误很难面对父母。因此,你们要注意她的思想状态。”何然爸爸颇有感触地对我说:“只要彭老师你说我孩子有希望考南开高中,我心中就有底了。对于你说的这个情况我们会注意的。回头我要对她说:‘只要你下了功夫,无论今后考得好与否,都是我的好女儿。’”

一句真心的安慰也能带来前进的动力,这个学生后来果然轻装上阵,考上了南开高中。何然的父母十分感激,曾专程到学校致谢,并对我说:“送孩子到南开中学读书是我们最正确的选择。在其他中学读书的与女儿小学成绩差不多的几个同学,都没有考上南开高中。我们开始对女儿的成绩也是底气不足,是老师给了我们家长信心,是老师给了孩子力量。谢谢彭老师!”

三年辛勤耕耘,一朝喜获丰收。我在南开中学工作送走的首届初中毕业生旗开得胜,初96 级一班交出了令学校和家长满意的答卷。全班中考成绩除语文是年级第二外,其他学科都是年级第一。我班有二十九人考入本校高中,人数比年级其他班级多一倍,雄踞年级榜首。这个成绩与我在长寿中学教的高92 级五班的高考成绩如出一辙。那年高考,我带的班也是语文第二,其他学科都是第一,而且还是全县统排的名次。今天,我又看到学生们成功的喜悦,家长们满意的笑脸,感到特别欣慰。作为一个班主任,还有什么比学生成功更让自己感到高兴的事情呢?

努力奋斗,勇往直前,充实的工作和生活下,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在与学生依依惜别的时刻,我不由得回想起初一新生刚进校时的那一幕:在得知我作为生物教师担任该班的班主任时,学生家长交头接耳地议论,脸上明显露出不信任的表情。就连本校的教师知道我是刚从区县调来的,教的又不是主科,也不放心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来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年级的其他班。当时我的心里确实很难受,但也完全能理解。希望自己的子女由一个出色的班主任来带,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我的心态很快就调整过来,满腔热情地投入我所热爱的工作中。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带好这个班,会让大家刮目相看的。现在我做到了,我感到很自豪。

虽然这个班在我初一接手时没有任何优势,但我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有对学生的浓浓的爱。也许有爱心的老师更让学生喜欢,学生更乐于接受他们的教诲,更利于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始终保持勤奋努力、健康向上的活力。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就像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祖国的花朵,使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向着美好的生活、向着灿烂的未来奋勇前进。

辛劳中带着欢笑,陪伴着初96 级一班一路走来,我和学生们一起成长。初一时,我班被评为学校先进班集体;初二时,我班被评为重庆先进班集体,我被评为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重庆市优秀辅导员;到了初三,我班被评为四川省先进班集体,我被评为南开中学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