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

1993年我调到南开中学后,开始几年上初中的课,还真有点不习惯。之前我在长寿中学一直是上高中的课,当时生物属于高考学科,虽然压力较大,但我就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现在面对的是稚气未脱的初中生,很多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加上“初升高”又不考生物,很多学生不重视,认为学之无用,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对,但要改变这种状况岂能一蹴而就。把高中教材收好,我认真钻研起初中教材和初中生特点来。不管做哪一项工作,我就想把它做好,一定要克服困难,迎头而上。

初中的学生,对抽象知识的领悟能力较弱,而对直观的东西感兴趣。我想在这方面下功夫,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喜欢上生物课。在香气馥郁的花丛中徜徉,沁人心脾;于绿树掩映的路上漫步,心旷神怡。如让他们在直观和感性中学习《植物》这本书,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初一学习《植物》这一书中“花的结构”这节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朵硕大的桃花,并用彩色粉笔给花瓣、花萼、雄蕊和雌蕊涂抹上不同的颜色。

我指着黑板问:“同学们看到过这样超级大的花没有?”学生回答:“没看过。”我笑着说:“你们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确实有。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里,生长着一种大王花。它没有茎也没有叶,一生只开一朵花。可这朵花特别大,最大花的直径达1.4 米。”同学们面露惊讶的神色:“长这么大的花,还没有茎和叶,那营养从哪里来呢?”我回答说:“这是一种特殊的花,寄生在其他植物的身上,靠吸取宿主的营养物质来养活自己,是名符其实的大王。不过这也是植物多样性的一种,不必奇怪。那么,大家平常见过哪些花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看到过油菜花、蜡梅花,有的说看到过月季花、菊花、牡丹花……带着想象和思维的翅膀,大家一个个说得眉飞色舞,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到了集中大家思绪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做了个篮球比赛的暂停动作,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我说:“无论五彩缤纷的花朵是多么的鲜艳夺目、千姿百态,它们都有共同的结构,就像黑板上这朵超级大的桃花。我们这堂课的任务就是学习被子植物的花的结构。”

我指着黑板上的桃花,依次讲解着花的结构: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等。我让小组长给每个同学发一朵事先准备好的花。在讲雄蕊、雌蕊的时候,我和大家一起做了一次破坏性的试验:先剥去花最外一圈的花萼,再小心地去掉花瓣,把注意力集中到花中间留下的部分,那就是花的精华——雄蕊和雌蕊。

我还让同学们把花药取下来,用拇指和食指挤压,以便看到细小的花粉。“大家现在轻轻地移去雄蕊,看看,最后剩下的部分像不像一个小花瓶?这就是同样有名的雌蕊的全貌。‘瓶口’的位置称为‘柱头’,‘瓶颈’是‘花柱’,花柱下方膨大的部分叫作‘子房’。大家把鼻子凑近‘小花瓶’闻一闻,是不是有淡淡的花香?这是雌蕊的柱头在呼唤哩!”

最后还得“剖腹掏心”。我让同学们用小刀把雌蕊的子房切开,观察里面有什么奥妙。这时,大家终于看清了——子房中隐藏有球形的小珠。我郑重地说:“这就是胚珠。植物在完成授粉后,胚珠就发育成种子,这是植物孕育新生命的地方。”同学们不由得发出“啊”的一声感叹。

探究了植物的生命之源,大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既然雄蕊和雌蕊才与种子的形成有关,那鲜艳的花瓣和馥郁的花香还有什么用呢?

我爽朗地笑了:“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实在植物的进化中,鲜艳的花瓣并不是专门给人看的,馥郁的花香也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嗅觉喜好,而是为了满足它自身繁殖的需要。在百花盛开的季节,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就是由花瓣和花香吸引而去的。不过,还有一样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看到,那就是花柱的柱头上分泌出的花蜜。甜甜的花蜜正是这些会飞的昆虫必需的粮食,因而招引它们趋之若鹜。顺便说一句,要是没有这些小昆虫的帮忙,植物的传花授粉就会大受影响,农作物将大幅度减产,人类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了。当然这是杞人忧天,小昆虫们是绝对乐意为人类效劳的,因为它们的辛勤劳作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原来是这样的!大家觉得又长知识了,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

一堂寓教于乐的生物课,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大家在愉悦的气氛和求知的渴望中学到了知识。我想,这样的课应是多多益善的。

《动物》这本书的知识,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本上的学生实验,我一个不少全部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非学生实验课我也经常安排在实验室上;除了使用挂图、动物模型,我更努力创造条件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觉得动物学是非常生动有趣的。无论什么实验我都做得好,特别是指导学生实验的演示实验我会做得更精彩。大家看着实验,跃跃欲试。在新鲜感和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很快就在实验室里“脚不停手不住”地动起来了。

例如讲鲫鱼的结构和功能,我没有纸上谈兵,光说不做。当同学们走进实验室时,立刻就对实验桌上放着的玻璃缸来了兴趣。几条鲫鱼在缸中自由自在地游着,它们还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为人类传播科学知识而光荣献身呢!

我让每个学生观察水中鱼的外形,然后依次去摸一下鱼的体表,和它亲密接触,居然有几个女生还怕被它咬一口。有了感官的体验,接下来该回答我的问题了:“鲫鱼有怎样的形态?体表是否很滑?这与它在水中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们带着真实感受,纷纷说出答案。

鱼类的鳍是长在不同部位的运动器官,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呢?我要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回答。先由各实验小组长用剪刀剪去一条鱼的背鳍,大家发现,没有背鳍的鱼在水中直立不稳,左右摇摆。然后,再依次剪去胸鳍、腹鳍和臀鳍,鱼儿愈加不能控制自己的体位,有时甚至只能平躺在水中,但剩下的尾鳍还有推进的动力。为了进一步弄清尾鳍的作用,我让大家换一条鱼,只剪掉尾鳍,这时的鱼儿可以保持身体平衡,但却只会原地摆动了。

吃了这么多年的鱼,大家从来没有注意那么多的细节!通过简单的实验,同学们这才明白长在鱼身上不同部位的鳍,原来各有各的用途:胸鳍、腹鳍和臀鳍主要用来维持鱼体直立,保持身体平衡,胸鳍的定向摆动还能使鱼儿自如地转弯;尾鳍就像划船的桨,是鱼儿前进的动力。

鱼缸中的鱼到了献出生命的时候了,实验课的最后是解剖鲫鱼。我在讲台上先做演示实验,再结合挂图讲解鱼类的内脏器官及其作用,最后由学生依样画葫芦巩固所学的知识。整堂实验课学生都在“动”,即眼动、脑动、手动和口动,还时而围着实验桌转动,以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动”,是探求知识兴趣使然,是学习积极性增强的表现。这样的生物课大家很感兴趣,学起来轻松愉快,印象深、记得牢,学习效果能不好吗?后来,只要一上生物课,学生总爱问:“今天是到实验室上课吗?”

《生理卫生》这本书的知识,与每个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活学活用。我在讲人体呼吸系统时,结合它的结构和功能,强调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大家不是想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吗?这就要把呼吸系统功能的提高放在首位。”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欲听究竟有何见解和妙招。

我慢条斯理地说:“一个人不吃不喝,还可以活上好几日,但让你闭一会儿气试试?哈哈,不舒服了吧!可见,呼吸对人生存的重要性。”同学们都笑起来。我言归正传:“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经常锻炼的人,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会越来越发达,从而使胸廓扩大、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增多、肺活量增加,肺的功能随之增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这时候加强体育锻炼,不光是对呼吸系统,对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对人一生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育锻炼原来这么重要,一些不爱活动的同学顿时后悔起来。我趁机鼓励大家:“不管你过去如何,从现在做起为时不晚。锻炼身体,贵在坚持。”我说:“上课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那是脑力锻炼;下课后走出教室,极目远眺、动动手脚,那是放松锻炼;上好体育课、做好课间操,那是定时锻炼;挤出时间,到运动场去跑跑跳跳,打打篮球、踢踢足球,那是灵活锻炼。”此后,同学们记住我的话,学习劲头更高,锻炼身体的意识强多了。

在南开中学教初中的那几年里,我的生物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所教各班生物成绩都不错。作为一名教师,这是最大的欣慰。在你的课堂上,学生喜欢听你的课,能与你心灵相通,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你的辛勤付出就是一种快乐和享受。为此,苦中作乐,我很开心。

“高中会考”,当时的高中生家长都知道,这就是一种考试的名称,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要放到二十年前,它的意思就令人费解了。是初中生不考试,高中生才会考试?还是读书都要考试,但高中生更会考试?抑或就是考试索引,介绍高考会考到的内容?哎呀,怎么说起绕口令来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会考”?它是如何产生的?这有其历史原因。会考,当然跟考试有关。“考试”一词,现在比较认可的解释是:通过书面或口头提问的方式,考查知识或技能。目的是选拔人才或估计成绩,比如升学考试、各科竞赛、阶段性测试等,旧时的科举考试也属此列。随着科学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对一些学科在特定时间内只作相对简单的理论基础知识的要求。于是,促使学生学习但又不至于在其上花费过多精力而影响到高考的“会考”机制应运而生。

我任职的初98 级,在初三那一年没有生物课,学校要我在继续担任该班班主任的同时,兼上高中会考学科的生物课。我又重操旧业,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同甘共苦了。

那时的高中生物在高二上期开课,每周三课时,到高二下期末前结束,然后进行全市统一会考。由于不是高考学科,也为了顾全高考的大局,我不会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搞生物从而加重学生负担;当然,学生也不会在会考学科上花更多的时间。新课的讲授及作业的讲评全在课堂上进行,这样自然增加了每节课的容量。我必须采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个策略来充分调动学生学好高中生物的积极性。

高98 级我上文、理科各一个班的生物课。上第一节课时,我就给学生讲我制订的高二生物课教学目标:会考成绩百分之百合格(至少六十分),百分之八十达到优秀(至少八十分)。听说都能合格,大多数达到优秀,大家顿时来劲了。不过同初中教学一样,还要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其劲头才能持久。

我讲道:“生物学从大的方面讲,是自然学科中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从小的方面讲,则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于大于小都应该把它学好。虽然生物目前不是高考学科,但相信过不了多久,国家就会恢复。因为人本身就是高等生物,难道你们不想明白自己的身体是如何进行新陈代谢的吗?难道你们不想了解子女像父母的机理吗?难道你们不想探索人体患癌症的原因吗?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学的内容。”

有学生提问:“我想学医,需要的生物学知识多吗?”我肯定地说:“学医用到的生物学知识很多,生物学是医学的基础。诸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还得从事专门的学习和研究。其实,人们的衣、食、住、行,从广义的角度讲,都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现在的生物会考,只要求掌握生物学的一般基础理论,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好了,不仅会让人大开眼界,让我们同学终身受益,而且以后深造也有了牢固的基础……”我的话刚讲完,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对于生物课,同学们明确了学习意义,激起了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对课堂纪律比以往要求更严,尤其注重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说到课堂纪律,我任教生物的个别班级,班主任甚至这样批评不守纪律的学生:“你们为什么不把上生物课的良好纪律保持下来?为什么不把学生物的积极性用在高考的学科上?”

作为教师都知道,一门学科中有些内容本来就生动有趣,好讲也易学,可有些内容则刚好相反。把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爱学、乐学,那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

在备课“有丝分裂”这个内容时,摆在老师面前的是深奥难懂、单调乏味的细胞分裂;让学生预习,他们也会看得头疼,可能看了半天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怎么办呢?有丝分裂是一种形成体细胞的分裂方式。正是因为细胞的有丝分裂,才有人体的生长发育。对!应该就从这儿引入课题!

一开始上课,我就神秘地说:“大家都想知道自己是如何来的吧?认真学好今天的课你就明白了。”关子一卖,学生翘首以盼。我这才徐徐道来:“人的个体发育起点是一个受精卵,这是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它在母体内要变化成胎儿,必然应有细胞数目的增多,还有细胞体积的增大。而细胞数目的增多是靠细胞的分裂,这使胚胎期细胞的数目呈几何级数增长。由于此时是细胞分裂、分化的重要时期,因此胎儿发育迅速,母亲十月怀胎之后就会产下健康的宝宝。不过,人一生的生长发育并不是都这样快,不然人人都成了巨人,资源的消耗就成大问题了。”听到这里,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我接着讲:“事实上,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人的生长有快有慢。一般来说,人的婴儿期和青春期生长最快,二十五岁后就停止生长。我们高中生,很多同学正处在生长的高峰期,你是否感觉到了?不过,人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的生长发育又不完全一样。有先后之别,这是正常的。人的一生,细胞可分裂五六十次,最后细胞会衰老、死亡,人的生命也就随之终结。不过,我们如能采用有效方法来延长细胞分裂的次数,人的寿命就会延长。谁不想延年益寿呢?”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当然,我们并不希望任何细胞都无限制地分裂。我们知道,生命的最大敌人是癌症,多数人都谈癌色变。癌症为什么难治?就是因为癌细胞会肆无忌惮地分裂,不停地吞噬我们的机体,较快地导致人体死亡。所以,治疗癌症的最重要措施恰是抑制癌细胞分裂。大家一定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今天的课中就有,那么仔细听下去吧……”

那时还没有电化教学一说,为化难为易,让学生容易懂,我采用边画图边讲的方式进行授课。我画的有丝分裂各期图的黑板画,展现出了在细胞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生动直观的简图,出乎意料的变化,加上我绘声绘色的讲解,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的特点,尽收眼底。

“那么,有没有药物治疗癌症的最适宜时期?有的!”最后我讲,“由于细胞分裂间期的特点主要是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医院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就是用药物来抑制细胞分裂间期DNA 的复制。DNA 不能复制,就控制了癌细胞的分裂。”

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细胞分裂课,就这样变得轻松有趣。学生在一幅幅有趣的漫画和我生动的讲解中学到了知识。这不,下课了还有三三两两的同学围在一起,讨论他们自己“发明”的“抗癌秘方”呢。

我经常用生动的故事扣住学生的心弦。在讲遗传这一章的第一节课时,我用亲身经历的一个真实故事,让同学们对遗传的知识一下子充满了兴趣与期待。故事是这样的:

“那是在1988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女工彭某与小王等一群人到中年的车间同事,利用工假集体出行,去神秘的丰都鬼城春游。他们工作的四川维尼纶厂位于长寿县附近的长江边上,一行人在那里登上了顺江而下的客轮。

“走出喧嚣的工厂,饱览着两岸的美景,众人天南海北、谈天说地。之后,小王提议玩一玩扑克。玩扑克需要找一张小桌或一个凳子,而在五等舱里他们左顾右盼,却遍寻不着。正觉扫兴之际,有人发现不远的船舱角落里,席地坐着像是父子的两人,他们旁边摆放着一个背篼,上面捆扎着平整的被褥,正好可以借来当桌用。小王自告奋勇前去搭讪,表明来意,看似父亲的中年人一口应承,还热情地帮忙,把背篼移至他们的座位边。大家不胜感激,真的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快乐的扑克打起来,帮腔的声音吼不停。这时,小王与同事们开起了玩笑:‘你们看,刚才的中年人像不像彭姐的哥哥?’他称彭某为彭姐。不提不觉得,一说竟使大家均有同感:彭某与那个中年人的脸部轮廓惊人的相似,眼睛也很像,难道他们之间真的有亲缘关系?出于好奇,彭某决定前去打探。

“来到中年人身边,彭某试探地问:‘请问你家住哪里?叫什么名字?’中年人的回答让她大吃一惊:‘我家在涪陵彭家坝,我叫彭本才。’彭某的名字是彭本惠,老家也正是在涪陵,父亲早年离家谋生,后定居重庆。接下来彭本才的答话更让她大吃一惊。‘你还有其他亲属吗?’‘我在长寿县城有一个五叔,我刚去看他回来。’‘你五叔是做什么工作的?’‘他是一个中学的校长。’

“话到此处,用不着DNA 比对,彭本惠心里一下子明白,这个人真是她家的亲属。其父生前曾讲过,他有一个堂哥在长寿教育部门工作,出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一直没有来往,以致后来渺无音讯。这一切像在一场梦中,几十年后竟在一条船上见到老家的亲人。彭本惠亲切地拉着中年人的手,互相述说着父辈讲过的往事,眼中含着热泪。

“回到同事中间,她郑重地宣布:‘大家猜对了,这个人确是我的堂哥,我们都是本字辈的,他的爷爷和我的爷爷是亲兄弟。’面对如此巧合,同事们都为她兴奋不已。中年人和儿子在涪陵下船时,彭本惠特地给这位叫彭本才的堂哥买了许多好吃的东西让他带回去,并互留联系方式,约定适当的时候再相见。彭本才口中的五叔,又正是——我的父亲。后来,彭本惠一家又来看望了我的父亲……”

同学们一个个听得如痴如醉,茫茫人海之中,居然有这种“以面识亲”的奇事。“为什么呢?这就是遗传的作用。”我顺势引入新课,共同探讨遗传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