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581—682年)
孙思邈是唐代京兆府华原人(今陕西省耀县),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
孙思邈在行医、采药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医书、医方和药物标本,同时积累了大量的行医心得。
贞观十四年(640年),60岁的孙思邈回到华原老家。
他住在碧玉山上,回忆自己的行医生涯。他曾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但大多数是不太大的病。自己现在年纪大了,外出诊治不大方便,如果能写一本治疗常见病的医书送给百姓,让他们看了这书就能自己给自己治一些小病岂不是很方便吗?因此,他决定撰写一本《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
贞观十四年,孙思邈着手撰写,把他一生行医的心得,全部写入此书。在写书过程中,也经常出诊,每有心得或新的启示,他也都载入此书,不断对书中内容进行修改完善。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一天,孙思邈终于完成了《备急千金要方》。他的一家大小都挤在书房里,高兴万分。邻居们也纷纷进屋祝贺。大家争先恐后地翻阅着。一位识字的大叔浏览新著后说:“老百姓家里要是有了它,一旦有了病人请不到医生,也能够很快地查出医治的方法——真是‘备急’的好书呀!书里的医方能值千金。”
孙思邈的儿子孙行说:“我父亲花费了12年心血撰写的这部书,就是为老百姓编写的,而不是为那些皇亲世家,他想通过这部书,把医学知识普及到民间去。”
《千金要方》共30卷,分232门,内容非常丰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孙思邈完成这部巨著后,并未满足,而是虚心向名医、行家请教,听取意见。他了解到书中尚有许多不足,深感不安。他打算再写一部书填补旧书的不足,并起名为《千金翼方》。
在他编写这部新著过程中,疾病慢慢地缠上了他。最后他不得不躺在病床上,由他口述,孙子孙搏代笔,爷孙俩共同编写。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7月,孙思邈、孙搏爷孙俩两天两夜未合眼,终于完成了《千金翼方》共30卷,实现了他要填补《千金要方》不足的愿望。
孙思邈为了完成这两部巨著,付出了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在完成《千金翼方》之后,他计划再编写一部眼科专著——《银海精微》,但由于他病情越来越重,不能去实现这个宏伟计划了。682年,孙思邈最终未能战胜疾病,带着遗憾,离开了他的亲人,离开了他的病人,终年101岁。他的高尚医德、风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至今仍被怀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