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

薛定谔

(1887—1961年)

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波动力学的创始人。1887年8月12日生于维也纳。他的才华在家庭教师开始教他小学课程时就显露出来了。11岁入中学,总名列前茅。他特别喜爱数学、物理,也喜爱古老语法的严谨逻辑,还十分擅长写作诗歌。1906年进维也纳大学物理系。1910年,薛定谔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维也纳大学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

第一次世界期间,薛定谔服役于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在那里利用闲暇,研究理论物理学。战后,他恢复了科学活动,起初是在维也纳研究所,以后转到了德国斯图加特工学院和布雷斯劳大学教书。从1921年起。他在瑞士苏黎土大学任数学物理学教授,在那里,创立了波动力学,提出了薛定谔方程,确定了波函数的变化规律。这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在粒子速度远小于光速的条件下适用。这一定律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可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相比拟。1926年,薛定谔证明自己的波动力学与W.海森伯、M.玻恩和P.约当所建立的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这一证明成了整个物理学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

1927年,薛定谔接替M.普朗克到柏林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并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与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同年在莱比锡出版了他的《波动力学论文集》。1933年,薛定愕对于纳粹政权迫害杰出科学家的倒行逆施深为愤慨,弃职移居英国牛津,在马格达伦学院任访问教授。就在这一年他与P.A.M.狄拉克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6年冬,薛定谔回到奥地利的格拉茨。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他陷入了十分不利的处境。1938年9月,在友人的帮助下,又流亡到英国牛津。1939年10月转到爱尔兰。爱尔兰为薛定谔建立了一个高级研究所,他专心致志地在那里从事了17年研究工作,不仅进一步研究了波动力学,还长期探索了统一场论、宇宙论等问题。薛定谔每年在都柏林主持“夏季讲座”,与各国同行讨论交流,在这里他发表的《生命是什么》(1948年出版),用热力学、量子力学、化学理论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引进了负熵、遗传密码、量子跃迁式突变等概念,成为今天蓬勃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1956年70岁时返回维也纳大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第一届薛定谔奖。1961年1月4日病逝于阿尔卑巴赫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