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轶事

趣闻轶事

1.科学的品格赢得世人的赞颂。盖·吕萨克在研究气体规律时,拾到了一顶荣誉的金冠,他把它送给了原主,表面上看,他少了一项可以被列在他名下的发现,但他尊重事实的科学品格却由此而赢得了世人的赞颂。

2.尊重老师,坚持真理。盖·吕萨克在巴黎的综合技术学院毕业后,当上了著名化学家柏托雷的助手。一天,柏托雷给助手交代了一项实验工作,并显得把握十足地说:

“在我看来,按照我的实验方案去做的话,一定可以析出氧来。”

盖·吕萨克走进实验室,聚精会神地做实验。可是当他做完后,发现老师满有把握的预测恰好与实验结果相反。当他再次仔细检查分析实验的每一步骤后,还是得出了氧被吸收的结论,而老师起初是百分之百地认为氧会被放出。

要维护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盖·吕萨克可以只向老师报告实验的具体过程,可以留住自己的分析不说。这样虽然可以暂时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却违背了科学精神;违背了做人的最高原则。最后,盖·吕萨克还是如实地将实验过程和分析结果写在厚厚的工作日志上。

柏托雷走进实验室,发现盖·吕萨克正站在写字台旁发愣,便走过去问道:

“盖·吕萨克,实验做完了吗?”

“呵,做完了。”

“结果怎样?与我猜想的情况吻合吗?”

“对于结果,也许我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不过,我仔细检查过,还是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你是说,你的实验结果与我的推测不符?怎么可能还有别的结论呢?你先让我看看实验记录吧。”

柏托雷拿过盖·吕萨克填写的工作日志,边看边点头,嘴角还略带一丝微笑,但当他再往下看时,突然蹙起眉头,前额上拧起几道很深的皱纹。显然,助手的实验步骤正确无误,但助手的实验结果却深深地刺伤着老师的自尊。在年轻助手面前,闻名遐迩的老师,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羞涩和失望,他的脸胀得通红,一股无名的气恼怦然而生,他什么话也没说,满脸沮丧地走出了实验室。

刚开始就在助手面前丢光了面子,还当什么导师呢?柏托雷一时真想解除与盖·吕萨克的师生关系,这种想法,当然是由丢失面子这件事情引出,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惭愧。他想,盖·吕萨克虽然年轻,但这个年轻人在科学上的才能已不低于自己。天才的年轻人在错综复杂的实验现象面前,有一种辨别谬误的超凡的本领。

对于一个既重声望又重真理的大科学家而言,无疑是后者的分量更重。柏托雷暗自思忖,如果直说想法,很可能要引起盖·吕萨克的误会,但不坦然承认年轻人的天赋和才能,又恐怕会影响他的天才思想的发展,柏托雷反复思考后,还是扶着盖·吕萨克的肩背说:

“你的结论是对的,我为你能做出如此出色的工作感到骄傲。你在我的实验室工作,我感到欣慰,但我唯恐不能给你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老师,能在您的指导下工作,是我的愿望,我一定加劲工作,不使您失望。”

“请你不要误会,说心里话,我真有点嫉妒你的才华,我认为凭你的才华,在任何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手下当助手,都是对你的委曲,你具有洞察自然奥秘的超凡本领和熟练的实验技巧,你完全能够像其他独立研究的科学家一样,胜任合适的研究工作。”

“老师,我虽然有些想法,但我想按照您的指导进行研究会好一些。”

“当然,要是你愿意的话,你可以留在我的实验室里工作,不过,我希望你能够按照你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课题,你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尽管去做好了,用不着过多地考虑我的意见。如果说别人谈起你在我的实验室里的工作成就的话,我将会感到非常高兴,亲爱的盖·吕萨克,我相信你会成为法兰西最伟大的儿子,祝你成功!”

柏托雷表现出大科学家的气度,极为赞赏并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出色的年轻助手而高兴。这使他受到很大的鼓舞。

3.有怀疑才能有所突破。盖·吕萨克在老师柏托雷的热情赞扬中,深受鼓舞,同时,他深受启迪,悟出科学研究的灵魂就是怀疑,怀疑是创新的亲密伙伴。于是,他便带着怀疑的目光进行新的研究,他又开始系统研究他从前就开始考虑过的气体状态问题。有关气体状态,他在读大学时,就听过布里松教授在课掌上所讲的一些性质,但后来,他又得知科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得出许多相左的结论。显然,大师们也在这个问题上出错不少。当时,德国著名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曾发表过影响较大的观点,盖·吕萨克便决定认真检查一下这位大科学家的结论,结果,他发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于是,他便针对洪堡的错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批评名家的论文更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往往作者得到的批评会多于赞扬,有人质问盖·吕萨克说:

“勇敢的年轻人,你总不能靠批评别人在研究界抢地盘吧,你说洪堡错了,那你说什么是对的呢?”

“我现在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那不是笑话吗?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怎么会知道错呢?”

“这并不可笑,在一个真理周围可以有无数谬误。”

“无论怎样,你不拿出比洪堡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人们就很难相信你的话。”

“的确如此,我将尽力弄出完善的结论。”

理想的实验结论,并非一时半刻就能得到。盖·吕萨克凭着年轻气盛,恨不得马上就兑现自己的诺言,他接连在实验室无日无夜地工作起来。可是,这次追随他天才的再不是好运,气体仿佛有意捉弄他一样,昨天好不容易弄出一组接近某种规律的数据,可今天出现的数据又把昨天的隐约可见的规律冲得无影无踪。

经历过许多次失败以后,就不免要使人感到困惑,盖·吕萨克翻开连续多天来的工作日志,一组组毫无头绪的数据,一个个互相冲撞的结论,就像丝线和线结,正编成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地缠在他思维的翅膀上,使他感到异常的深重和压抑。他呆呆地望着实验室的仪器,那些仪器也仿佛正带着嘲讽的神气说:你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天才,是个十足的傻瓜。

一股难言的挫折感在盖·吕萨克的心头盘旋升腾起来,他觉得浑身乏力,感到自己在科学研究领域内已走投无路。但是气体规律问题,对盖·吕萨克而言,有着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盖·吕萨克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捧着这堆毫无头绪的数据,他不断提出各种假设,不断进行各种推算,最后,他终于排除各种假象,找到气体受热膨胀的规律:在压强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跟热力学温度成正比。这就是继波意耳—马略特定律、查理定律之后的又一新的气态定律,即现代教科书上所说的盖·吕萨克定律。

4.做勇敢的科学探险者。

1804年8月的一天,为了弄清高层大气的化学和电的性质,为了测量高空的地磁力,盖·吕萨克和物理学家毕奥(1774—1862年)一起,带着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静电计以及测量磁力和磁倾角的仪器,还有青蛙、昆虫和鸟,乘坐拿破仑出征埃及时候留下的气球,升上了高空。他们从2000米的高度开始测量和做实验,一直升到5800米。最后由于毕奥严重的头晕、耳疼,不得不下降,据说“这个很活跃而且并非缺少勇气的毕奥,被降落的惊险吓得一度完全失魂落魂,不能自制”。一个半月以后,勇敢的盖·吕萨克独自乘气球再次升入高空,并且创造了气球升空7016米的高度,进行了高空科学实验研究。

盖·吕萨克献身于实验研究,经常和危险的、有害的气体和药品打交道,从不畏缩。据说在一次实验中,坩埚发生爆炸,他受了重伤,躺了40天,刚可以下床行走,又到实验室去了。久而久之,盖·吕萨克得了严重关节炎,常常水肿不消,十分痛苦,但是他仍一瘸一拐地做各种实验。

5.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盖·吕萨克作为法兰西民族的儿子,从小就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

1813年秋的一天,盖·吕萨克在大学走廊里遇到了化学家克雷门,便停住脚问道:

“克雷门先生,听说你们在海草灰里发现了新元素是吗?”

“是这样。”

“我想到你们实验室去看看,您不反对吧?”

“您能到我们实验室给予指导,我们感到不胜荣幸。不过,目前我们还不能使您看到这种具体的元素,因为我们还没有把这种元素的纯净状态分离出来。”

“这无关紧要,我对含有这种新元素的物质同样有兴趣。”

“非常抱歉,我们现在无法满足您的这个要求。”克雷门立刻意识到他们做错了一件大事,略为迟疑了一下说道:“事情是这样的,一星期前,英国的亨弗利·戴维到我们实验室来参观访问,他对我们的这项研究非常感兴趣,我们把含有这种新元素的物质全部送给他了。”

“什么?你再说一遍。”盖·吕萨克瞪大双眼,双手抓住克雷门的肩膀,用力摇晃说:“你们怎么会做出这种愚蠢的事呢?你们将自己辛苦研究的成果和盘托出。很快,发现这个新元素的光荣将会属于英国,而你们是法国的儿子,为什么没有想到要把这份荣誉献给法国呢?”

“的确是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们当时能想到这一点就好了。”

“现在不是追究错误的时候,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立刻动手,抢在戴维前面把这种新元素分离出来。”

盖·吕萨克与克雷门等几位化学家立刻进入实验室,齐心协力地工作起来,他们一刻也不敢耽误,生怕戴维会赶在前面。就这样,法、英两国的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展开了一场特殊的竞赛。还算幸运,没过几天,盖·吕萨克就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提取分离出了一种新的化学元素。望着这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片片,盖·吕萨克这才松了一口气,他对身边的人说:

“就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碘吧,在希腊文中,碘是紫色的意思。这个名称可以帮助人们想到它的一种特性,即它遇热会很快蒸发,能使烧瓶内充满深紫色蒸气。”

后来的事实说明,盖·吕萨克的判定准确无误,就在盖·吕萨克、克雷门等人发表发现碘的论文的同时,英国的戴维也发表了相同内容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