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尔霍夫
(1824—1887年)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1824年3月12日生于柯尼斯堡;1847年毕业于柯尼斯堡大学;1848年起在柏林大学任教;1850—1854年在布雷斯劳大学任物理学教授;1854—1875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874年起为柏林科学院院士;1875年重回柏林大学任理论物理学教授,直到1887年10月17日在柏林逝世。1875年被选为皇家学会的会员,他还是彼得堡科学院的院士。
在物理学方面,基尔霍夫对电路理论有重大发展。当他21岁在柯尼斯堡就读期间,就根据欧姆定律总结出网络电路的两个定律(基尔霍夫电路定律),发展了欧姆定律,对电路理论作出了显著成绩。大学毕业后,他又着手把电势概念推广到稳恒电路。长期以来,电势与电压这两个概念常常被混为一谈,当时都称为“电张力”。基尔霍夫明确区分了这两个概念,同时又指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基尔霍夫研究了热射问题。1859年,他从热力学角度对光的辐射与吸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能够从理论上阐明这个问题,他引入辐射本领、吸收本领、黑体等概念,他根据热平衡原理导出:物体对电磁波辐射的辐射本领与吸收本领成正比,从而建立了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这一定律适用任何温度,也适用于任何狭小的波长范围。这项工作成为量子论诞生的契机。
在光谱研究中,他与化学家本生合作,开拓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光谱分析,采用这一新方法,1860—1861年从矿泉中发现了两种新元素铯(1860年)和铷(1861年)。
在天文学方面,他把光谱分析法作为研究天体的有力手段,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天体物理学。1859年他把食盐投入火焰,得到了强烈的钠亮线。如果再让阳光通过这一火焰投射到棱镜上,当阳光较弱时钠亮线依然存在,当太阳光强超过某一强度时,亮线消失,在同一位置出现暗线。他大胆提出假设:太阳光谱中的暗线,是元素吸收的结果,该元素能够辐射与暗线同一波长的亮线。应用这一原理于天体,就能确定外层空间的化学元素含量与分布。他用这一方法曾对太阳光谱进行过多次测定,发现太阳所含元素与地球上的若干元素相同,促使天体物理学得到发展。
他还讨论了电报信号沿圆形截面导线的扰动;对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给出更严格的数学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