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拍摄距离
很多人也将“景别”狭义地理解为拍摄距离,因此,拍摄距离决定景别。景别是指拍摄对象和画面形象在数码相机感光器上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景别的取决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相机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所使用相机镜头的焦距长短。相机与拍摄对象之间相对距离的变化,以及相机在一定位置改变镜头焦距,都可以引起画面上景物大小的变化,即景别的变化。从拍摄距离来看,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以及微距。
1.远景
远景又被称为大全景,是摄影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通常是对处于无限远距离以外的景物拍照(摄影中对处于30米以外的景物称为无限远的景物,即镜头上的“∞”符号),远景的空间范围广阔,视野辽阔,因此如果画面中出现人的形象,也仅仅是隐约可辨,很难分别出人的外部特征。这种景别主要用于风光摄影、节日聚会和旅行等,在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战争场面、群众集会等情形下有一定的优势。图4-1是著名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拍摄的一幅典型的远景摄影作品,习惯拍摄自然风景的安塞尔·亚当斯常常利用远景来展现大自然的雄伟广阔。

图4-1
2.全景
如果以人体的标准来判断,全景通常指的是成年人脚部以上的位置,即画面中能展现一个完整地成年人的身体。如果用标准镜头来拍摄,通常是从3~5米处的距离来看被拍摄者。因此,全景主要用来表现拍摄对象的全貌或被摄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如果说远景重在表现画面气势和总体效果的话,全景则着重揭示画面内主体的结构特点和内在意义。
全景可以完整地展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并且可以通过形体表现刻画人物的内心状态;全景可以表现事物或场景全貌,展示环境,并且可以通过环境烘托人物,因此它具有定位的作用,揭示主体在特定空间的具体位置。图4-2是《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在阿富汗拍摄的一幅照片,利用全景交代出了画面的主要信息:一位穿着传统服装的阿富汗妇女走过时装店。此外,这种全景构图方式更揭示了一种对比关系,即在阿富汗这个国家,传统习俗与现代时尚的矛盾。

图4-2 (见书后彩页)
3.中景
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较全景而言,中景画面中人物整体形象和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被降至次要位置。中景通常以情节取胜,它既能表现一定的环境气氛,又能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活动,是摄影画面中最常见的景别。
中景能够展现人物半身,能够展现物体最有表现力的结构线条,能够同时展现人物脸部和手臂的细节活动,能够明显地表达人的行动、姿态、手势,同时也能够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因此中景擅长叙事,往往以强烈的动势和生动的情节取胜。由于特写、近景只能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兴趣,而远景、全景容易使观众的兴趣飘忽不定,相对而言,中景给观众提供了指向性视点。它既提供了大量细节,又可以持续一定时间,适于交代情节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图4-3是著名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的作品,画面利用中景镜头,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质感:一个拄着拐杖、胡子花白、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形象。因此中景是人物摄影里最常用的景别之一。
4近景
近景通常只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的画面,尤其是突出脸部,或者表现物体中某一主要局部的情形。近景中人物影像很大,空间范围较小,因此能清楚地看出人物面部的细微活动和表情变化,适用于人物肖像的摄影。
近景以表情、质地为表现对象,常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物体的主要特征,可以产生近距离的交流感。如世界各国大多数节目主持人或播音员多是以近景的景别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图4-4同样是著名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的作品,这次他利用近景拍摄,也能够展现出人物的质感,此外人物的神态也被表现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图4-3

图4-4
5.特写
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视距最近的画面。它在照相机与被摄体距离极近处或者是利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所得到的画面。特写只能表现被摄体的某一局部,在表现人物时,被摄者的面孔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
特写的取景范围很小,充分反映主体的细节,其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形象,选择、放大细微的表情或细部特征,引起视觉注意。特写可以强化观众对细部的认识,以细部来寓意深层含义,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还可以把画内情绪推向画外,分割细部与整体,制造悬念。因此贝拉·巴拉兹说,特写镜头“不仅是在空间上和我们距离缩短了,而且它可以超越空间,进入另一个领域——精神领域,或叫‘心灵领域’,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
在特写镜头中,环境表现被降到最低限度,甚至完全失去了其应有的特征,只呈现出一种明暗变化的色调。图4-5是著名摄影师戴安娜·阿布斯拍摄的一幅肖像作品,利用特写镜头,使得人物的特征、气质得到了适当地夸张,从而更有力地体现了她的精神面貌,而人物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体现,只是呈现隐约的明暗变化,这样使得整幅作品能够更为集中地表现主要人物形象,正吻合了特写镜头的特征。

图4-5
6.微距摄影
如果将特写镜头中的画面范围再进一步缩小,影像适当扩大,只交代被摄者的某一部分的个别情节,即为大特写,也叫微距摄影或近距摄影、巨像摄影等。其他景别中的物体的影像都比物体小,而微距摄影有时正好相反,物体影像可能会比物体本身大。图4-6所示即为普通摄影与微距摄影的区别。微距摄影的最近物距大约是该镜头焦距的10倍左右,它所拍照的物像比例大约也在10∶1左右。微距摄影包含了20∶1~1∶20的范围,而20∶1~1500∶1(即放大1500倍)的摄影称显微摄影。
物像比例10∶1即物距大于10倍焦距的摄影(如135相机通常F=58毫米,最近拍摄距离为600毫米即0.6m)无须增加任何附件,但曝光时间要依物距远近有所增减,在最近距离拍摄要比拍摄远景增加一倍曝光,此时景深最短。物像比例在10∶1~1∶20乃至1∶1500的摄影要使用近摄接圈、显微镜或近摄镜头。
由于微距拍摄时影像的放大倍率比较大,对调焦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需要以下这些专用的微距附件才能有效地进行微距拍摄工作:
(1)弯角取景器和放大取景器。其作用是精细调焦;

图4-6
(2)三脚架。为了拍摄稳定,三脚架在拍摄微距时几乎是必备用品;
(3)微距架。可以方便地进行微调。
此外,微距摄影对拍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相机与被摄物相对平行,同轴。
(2)通常使用标准镜头为宜。
(3)在拍摄时要注意曝光时间,同时要避免相机震动,所以通常使用小光圈、慢速度、三脚架、快门线。
在平常的拍摄中,微距摄影一般用得较少,它主要用在科技摄影以及部分广告摄影,用来客观记录物体的细节,或表现商品的细微之处。此外,在很多艺术摄影中,常用微距摄影来发现事物中被日常生活所掩盖的那些不同寻常的美。比如图4-7是著名摄影师韦斯顿的作品,利用微距摄影为我们展现了一棵植物的叶子的形态美,这种植物我们生活中天天都会遇到,但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与美。
景别通常是依靠照相机与被拍摄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来实现,不过,在实际的拍摄中,有时常用变焦镜头来实现。使用不同焦距及变焦镜头可获得不同景别,但是景别的内部结构是不同的:用短焦距镜头拍的画面透视感强,景物范围大,远近景物对比强烈,空间距离很大;用长焦距镜头拍的画面,透视效果差,景深范围小,远近景物之间对比不强烈,空间距离感小。
以上是我们在摄影中常遇到的几种景别,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特征,适合表现不同物体和情境,因此,景别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各有长处,各有短处,摄影师应在具体的实践中选择不同的景别,才能更好地表现物体,体现其艺术理念。

图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