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生理感知结构

二、色彩的生理感知结构

对于色彩生理感知结构的了解,主要在于对视网膜上锥状细胞与棒状细胞分布情况与其结构功能的理解。“视网膜上存在的杆状体总数约为1亿个,锥状体的总数约为700万个。视网膜中央凹是直径约为1.5mm的极小区域,有10万~15万个锥状细胞在此密集,没有棒状细胞夹杂在内。锥状细胞比棒状细胞更为进化,所以最能感应强光与色彩的刺激,对微光无多大用。从视网膜的中心向周围看,棒状细胞逐渐多了起来,离中心越远,锥状细胞越少,直至没有。”[4]

具体来说,即将物体置于人眼的正前方时,物体的影像恰落于人眼视网膜的正中,也正是锥状细胞聚集的焦点,在锥状细胞的作用下,人眼可以极为清晰的感知物体的色彩。而当物体逐渐向外周移动,其影像朝着锥状细胞少、棒状细胞多的地方移动,此时,人眼对于物体色彩的生理感知程度自然逐渐降低,直至变为无色,继又由于棒状细胞的功用,物体的影像还依然存在。了解了色彩生理感知结构后,摄影工作过程中对于色彩的把握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在对拍摄对象进行色彩感知时,摄影师应移动两眼,使拍摄对象落于视野中心。这符合视网膜中央锥状细胞较多的结构特点,也可使从视野中央通过的光线直接通过瞳孔射进视网膜,产生较强光能。

二是在进行摄影构图时,应将色彩鲜明的物象置于构图中心的位置。这允许在光线较差的情况下,摄影师可利用侧视,即眼睛的余光来观察物体。物体的影像落于视网膜外周,也就是棒状细胞多的地方,此处对微光最为敏感,因而比正视观察更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