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交化

二、社交化

世界上第一款内置摄像头的手机由夏普公司在2000年推出,但由于其只有10万像素及256色屏幕,这款手机并未造成巨大反响。实际上,手机摄影是伴随着手机的智能化而蓬勃发展起来的。手机的智能化也让摄影变得智能化。摄影不再只是一个拍照的过程,它包含了更多的含义,其中之一就是社交化,这显然也是由于手机上的相机的属性使然,它是附着于手机上的,而手机的主要功能便是社交,因此也导致了手机摄影属性的变化。尽管上文说到手机摄影在新闻摄影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实只有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充当着“公民摄影记者”的角色,他们的摄影作品可能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其实,手机摄影“日常化”的结果只起着社交媒介的作用。人们拍一张吃饭或逛街的照片,在诸如微信或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晒一晒,亲朋好友来点赞或几句评论,下次别人贴一张照片时,我们也礼尚往来地赞一赞。摄影成了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成了一种体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了得到一张完美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否是“美”的、“决定性瞬间”的,或者“真实”的,(恰恰很多经过APP处理的照片不是真实的,)已不再重要。拍照——发布——评论——删除,几乎成了大部分“普通时刻”照片存在的公式。某种程度上讲,它们的意义就如同我们在胡同口和熟人见面打了声招呼:“您吃了吗?”我们并不想知道他是真的吃了饭还是没吃。

2015年索尼世界摄影大赛手机类入围奖的一幅照片其主题就是关于手机的社交化,照片中两个正在打手机的人和前景里一个中年男人的倒影重叠在一起,扑朔迷离,中年男人眉头紧皱着看那两个打手机的人,眼神中似乎流露出一种批判。如果这张照片是用相机拍的,这种反思的意味就减弱很多,正是因为它是用手机拍的,自反的味道就非常强烈。其实,照片社交化的功能其实一直存在于摄影的历史中,在胶片时代,每个家里都会有家庭相册。家庭相册就是摄影社交化的产物。只不过那时候由于技术的限制,社交化还是停留在“面对面”的现实层面,而手机摄影借助手机这一媒体,使得社交虚拟化。

图10-3 (见书后彩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