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伤寒论》简介
《注解伤寒论》这本书是由.(汉)张仲景原著创作的,《注解伤寒论》共有45章节
1
内容提要
《注解伤寒论》是宋金名医成无己撰著。该书采用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的研究方法,将《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理论与《伤寒论》有机结合,是注解《伤寒论》第一家,亦堪为后...
2
王序
学中医,不可不读《伤寒论》,已是自隋唐至今的医界通论。其原因在于,《伤寒论》所蕴含的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学术发展的基础,是以古代学者称...
3
刘序
仲景祖述轩岐越人,宪章神尹,作《伤寒论》,将医经经方裁合为一,为医道之久远奠立法脉准绳。其论言至简而义蕴深,若非经年累月精究细琢,并得名师点拨,实难入其堂奥。因...
4
丛书编纂散记(代前言)
看着案头甫定的“中医经典·跟名师读手记”伤寒辑笺注本书稿,思绪不禁拉回到三年前的沪上之旅,忆起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们商讨编纂这套丛书的缘起。 在上海一条记不...
5
导读
成无己与《注解伤寒论》 一、成无己及《注解伤寒论》年代考证 有关成无己的祖籍及生平并无直接史料记载,后世多从文献侧面考证。成无己系金代山东聊摄人,公元1142年...
6
目录
目 录 内容提要 王序 刘序 丛书编纂散记(代前言) 导读 新刻伤寒论序 刻伤寒论序 注解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图解运气图 注解伤寒论 卷一 辨脉法 第一 平...
7
新刻伤寒论序
《伤寒论》,为文简严,而寓意渊奥,离为六经,法有详略。详者,义例甄明,非长余也;略者,指趣该洽,非缺落也。散之若截然殊科,融之则约于一贯。顾读而用之者何如耳?儒...
8
刻伤寒论序
序曰:医自轩岐之学不传,惟《素》《难》二书,又多舛缺,遗文奥旨,代寡玄参,末学昧于原本,任疑用独,而经乃樊乱。逮后汉张长沙氏,始因《素问·热论》,广伊尹汤液,肆...
9
注解伤寒论序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著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
10
伤寒卒病论集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
11
图解运气图
《经》曰:夫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又曰:随其气所在,期于左右,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
12
注解伤寒论 卷一
...
13
辨脉法 第一
汉张仲景著 晋王叔和撰次宋成无己注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
14
平脉法 第二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
15
注解伤寒论 卷二
...
16
伤寒例[1] 第三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春夏为阳,春温夏热者,以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故也。秋冬为阴,秋凉而冬寒者,以阴之...
17
辨痓湿暍脉证 第四
伤寒所致太阳痓、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柔为筋柔而无力,...
1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59]者,太阳表病也。 太阳病,发...
19
注解伤寒论 卷三
...
2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六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1]也。表虚宜解肌,表实宜发汗,是以葛根汤发之也...
21
注解伤寒论 卷四
...
2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七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
23
注解伤寒论 卷五
...
2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八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阳明,胃也。邪自太阳经传之入腑者,谓之太阳阳明。经曰: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
25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九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足少阳胆经也。《内经》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腑,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少阳...
26
注解伤寒论 卷六
...
27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得...
28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第十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4] 少阴病,欲吐不...
29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
30
注解伤寒论 卷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