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一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

秋时阳气下行,则邪亦在下,故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散,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汤之为言荡也,涤荡肠胃,溉灌脏腑,推陈燥结,却热下寒,破散邪疫,理导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血气。[11]水能净万物,故胜丸散。中病即止者,如承气汤证云:若一服利,则止后服,又曰: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是不尽剂也。[12]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下利三部脉平者,已为实,而又按之心下硬者,则知邪甚也。故宜大承气汤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经》曰:脉迟者,食干物得之。《金匮要略》曰:滑则谷气实。下利脉迟而滑者,胃有宿食也。脾胃伤食,不消水谷,是致下利者,为内实。若但以温中厚肠之药,利必不止,可与大承气汤,下去宿食,利自止矣。[13]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寸以候外,尺以候内;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寸口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者,胃有宿食里气不和也,与大承气汤,以下宿食。[14]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伤食则恶食,故不欲食。如伤风恶风,伤寒恶寒之类也。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秋,则肺先受之。假令春时受病,气必伤肝,治之虽愈,邪有不尽者,至春时元受月日,内外相感,邪必复动而病也。下利为肠胃疾,宿积不尽,故当下去之。③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脉经》曰:滑脉者,为宿食也。下利脉滑,则内有宿食,故云当有所去,与大承气汤,以下宿食。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可下之。腹中满痛者,里气壅实也,故可下之。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伤寒后,为表已解,脉沉为里未和,与大柴胡汤,以下内实。经曰:伤寒瘥已后更发热,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曰:脉双弦者寒也。《经》曰:迟为在脏。脉变弦而迟者,阴中伏阳也,必心下硬。大则为阳,紧则为寒,脉大而紧者,阳中伏阴也,与大承气汤,以分阴阳。

【注释】

[1]【注文浅释】本条“厥而且寒”以上文字,与“不可汗篇”第五条相同,脉象和病机也完全一样,所不同处,只是该条不可汗,本条不可下,其实阴阳气血亏损的病人,凡是汗、吐、下攻邪方法都在禁例。阳气本虚,误下则阳气更虚,气机不运,所以心下痞硬,此与太阴虚寒证误下而致的胸下结硬,以及桂枝人参汤证的心下痞硬,其病机是一致的。程郊倩曾概括指出“条中凡言反者,皆不应见而见之意,伤寒有此,便不可作伤寒治……”由此可见,脉上冠以反字,不仅体现了脉证合参,而且寓有决定治法的重要意义,所以对于“反”字,绝对不可忽视,临床辨证时,遇到脉与证反,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然后确定治法,只有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治疗错误。(摘自《伤寒论译释》,作者陈亦人)

[2]【医理探微】成氏将本条与上条相比较,提出肝为脏中之阴,见表热里寒,心为脏中之阳,见表寒里热。上条表热指身热,本条表寒指身冷,但这仅仅是表象;“卧则欲蜷”与“欲得水自灌”,才是里寒、里热的真正表现,没有明确交代寒热的真假,不够清晰……《医宗金鉴》上注“身上浮冷,亦火盛格阴使然”,抓住阴伤火盛,比较中肯。

[3]【医理探微】成氏引用了《金匮玉函》中“虚则十补,勿一泻之”之说,在临床应灵活看待。虚者不可下是一般原则,当视具体情况进行应用。如稍虚者,遇应下证,仍可酌情使用下法,但须注意用量,不可过剂,得下即止,且若虚甚,后期应予调补。可考虑补下兼施,或润而下之,例如麻子仁丸及后世的黄龙汤等,皆可相机应用。唯虚之极者,绝对禁用攻下,必先扶其正气,之后看具体情况运用益气通下或滋阴润下之剂。如拘泥于凡虚者必不可下,又会导致病情贻误,不可不知。

[4]【注文浅释】成注本条下后变证为表里均损,阴阳俱脱,虽较笼统,却颇扼要。

[5]【注文浅释】本条文体独特,音韵铿锵,内容翔实,是一首难得的汉晋时期专门论医的诗篇,充分体现了汉晋医家的医学水平与文学水平,值得珍视研究。张卿子“自是一首汉代古诗”的评价,客观允当……本条明系误汗变证,却列在不可下篇中,可能是编排讹错。(摘自《伤寒论译释》,作者陈亦人)

[6]【注文浅释】“暴液”是病理状态,指津液四射,黄坤载注为津液暴泄不收。但是在急下证中所见发热汗多,以及阳明气分大热迫津的大汗出,都没有称为暴液,可见其解释应该更有深意,联系营竭血尽,阴液不足,反小便利,大汗出来理解,火热之邪迫本已不足的津液外泄,所以对“暴液”的理解需要更加深刻。

[7]【注文浅释】成注释“止则邪结”为邪气结于经络之间。既然结于经络之间,何以又能独浮于表?未免于理难通。我们认为“止”应是“不止”,以下皆是脉数不止病理机转的说明,不必强作解释。(摘自《伤寒论译释》,作者陈亦人)

[8]【注文浅释】这条成氏注释较为牵强,清邪中上,浊邪中下,过于僵化;而恶寒发热分属于太阳、少阴,更难解释。恶寒发热,脉阴阳俱紧,即属太阳,并无少阴虚迹象;脉欲厥,才是诊断虚实的依据,后面许多寒热不同的变证,皆是由此而来。脉来先大渐小,又渐大渐小,后世脉学文献没有记载,值得进一步研究。

[9]【注文浅释】本条寒热并举,以鉴别寒热虚实,由于寒热各异,故汗下后变证也有阴虚阳虚的不同。在很多条文中均可见到这类描述。

[10]【医理探微】本条论述了浮革脉,即脉浮大有力而按之无力,此为亡血失精之脉。由此,对当归四逆汤的临床运用扩大了新的范围。

[11]【注文浅释】成氏此注点出了下法这一攻邪之法有“理导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血气”之功效,无疑是其祛邪以护正、补正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

[12]【临证薪传】药物的剂型,不仅是形态不同,更是根据不同性质的疾病的缓急轻重而制定。因而有汤丸散丹之别。大凡腑实证需要宜用攻下的证候,总是比较危急,汤有荡涤之意,可起速效,如大小承气汤等均能顷刻见效,而丸散力缓性和,两者区别极大;所以下证,多用汤剂胜过丸散剂。但攻邪之剂,性猛力峻,易伤正气,所以邪势一退,应止后服,以防过剂损伤正气,阳明篇中“若一服利,则止后服”,“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与本条的中病便止,不必尽剂的精神完全一致,可前后合参。

[13]【医理探微】本条主要是通过脉迟而滑来判断此类下利是实证。虚寒和实热均可见脉迟:如195条阳明虚寒证中见“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208条“阳明病,脉迟,自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此脉迟,就是由于燥结严重,气血壅塞,流行不畅的缘故。虽然均为迟脉,虚寒证必迟而无力,燥实证则必实有力。本条下利,脉迟而滑,就是迟而有力,所以判断为内实,而用大承气汤通下其实邪,里实去则下利自止。

[14]【医理探微】临床常见同一证候不同脉象,宿食证自然也是如此“脉滑而数,有宿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内容。本条提出宿食证可能见到的另一种脉象,也可作为辨宿食证的依据。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寸口尺中同诊;既见浮候,又见沉候,从侧面反映了三部九候的切脉方法。因此不仅对宿食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对于如何运用切诊,也具有指导意义。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阳盛,大为邪实,主热证实证较为确切,但是,尚不能确定为内有宿食;结合按之艰涩不利,食积阻滞气机不畅这一机制就比较明显了。尺部脉亦微而涩,则表明宿食较为严重,阻滞中焦,连下焦都受到牵连,脉象滞涩不畅。因此,治当下其宿食,而用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