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第五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59]者,太阳表病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荣病,发热无汗,不恶风,而恶寒;卫病则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风。以卫为阳,卫外者也[60]。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脉紧,伤风脉缓者,寒性劲急,而风性解缓故也。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热也。中风即发热者,风为阳也。及伤寒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以寒为阴邪,不能即热,郁而方变热也[61]。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虚者恶风,荣虚者恶寒,荣伤寒者,必恶寒也。气病者则麻,血病者则痛。风令气缓,寒令气逆,体痛呕逆者,荣中寒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阴阳俱紧者,知其伤寒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传里者,则变热,如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热,传于阳明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二三日,无阳明少阳证,知邪不传,止在太阳经中也。[62]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此太阳受邪,知为温病[63],非伤寒也。积温成热,所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也。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伤寒发汗已,则身凉。若发汗已,身灼热者,非伤寒为风温也。风伤于上,而阳受风气,风与温相合,则伤卫。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者,卫受邪也。卫者,气也。风则伤卫,温则伤气。身重,多眠睡者,卫受风温而气昏也。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风温外甚,而气拥不利也。若被下者,则伤脏气,太阳膀胱经也。《内经》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阳之脉起目内眦[64]。《内经》曰: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为下后竭津液,损脏气,风温外胜。经曰:欲绝也为难治。若被火者,则火助风温成热,微者热瘀而发黄,剧者热甚生风,如惊痫而时瘈疭也。先曾被火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犹延引时日而不愈,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65]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阳为热也,阴为寒也。发热而恶寒,寒伤阳也;无热而恶寒,寒伤阴也[66]。阳法火,阴法水。火成数七,水成数六。阳病七日愈者,火数足也;阴病六日愈者,水数足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当愈[67]。经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则太阳之邪再传阳明,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主于昼,阴主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阴三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太阳乘旺也[68]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69]

中风家,发汗解后,未全快畅者,十二日大邪皆去,六经悉和则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70]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以候卫,阴以候荣。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荣气弱也[71]。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故发热汗自出也。《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也。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卫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出,则皮肤缓,腠理疏,是亦恶风也。翕翕者,熇熇然而热也,若合羽所覆,言热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拥而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荣卫,而散风邪也。

桂枝汤方[72]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73]

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项背者,当无汗,反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与桂枝汤以和表,加麻黄、葛根以袪风,且麻黄主表实。后葛根汤证云: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药味正与此方同。其无汗者,当用麻黄,今自汗出,恐不加麻黄,但加葛根也。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74]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75]言为医所坏病也,不可复与桂枝汤。审观脉证,知犯何逆而治之,逆者随所逆而救之[76]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77]

太阳病,为诸阳主气,风甚气拥,则生喘也,与桂枝汤以散风,加厚朴、杏仁,以降气。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78]

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吐脓血,谓之肺痿。《金匮要略》曰:热在上焦为肺痿。谓或从汗或从呕吐,重亡津液,故得之。[79]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脏焉,气化则出。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80]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81],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也。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恶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82]

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也。传经次第,则三日传遍三阳,至四日阳去入阴,不入阴者为欲解,其传阴经,第六日传遍三阴,为传经尽而当解。其不解传为再经者,至九日又遍三阳,阳不传阴则解。如疟,发作有时也。寒多者为病进,热多者为病退。经曰:厥少热多,其病为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今虽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呕,清便自调者里和也。寒热间日发者,邪气深也;日一发者,邪气复常也;日再发者,邪气浅也;日二三发者,邪气微也[83]。《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言邪甚则脉大,邪少则脉微,今日数多而脉微缓者,是邪气微缓也,故云欲愈。脉微而恶寒者,表里俱虚也。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反有热色者,表未解也。热色为赤色也。得小汗则和,不得汗,则得邪气外散皮肤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84],以除表邪。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烦者,热也。服桂枝汤后,当汗出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通太阳之经,而泄风气,却与桂枝汤解散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85]

《经》曰:如服一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之。服桂枝汤汗出后,脉洪大者,病犹在也;若形如疟,日再发者,邪气客于荣卫之间也。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解散荣卫之邪。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汗出,脉洪大而不渴,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若大汗出,脉洪大,而烦渴不解者,表里有热[86],不可更与桂枝汤。可与白虎加人参汤[87],生津止渴,和表散热。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88]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 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绵裹

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

上七味,㕮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也。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胸。今外证未罢,无汗,小便不利,则心下满,微痛,为停饮也。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89]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又损阳气,故为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得厥愈,足温,乃与芍药甘草阳汤,益其阴血,则脚胫得伸[90]。阴阳虽复,其有胃燥、谵语,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以和其胃。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内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流行,重发汗,复烧针,是阴阳之气大虚,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甘草干姜汤方[91]

甘草四两味甘平 干姜 二两味辛热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相合,以复阳气。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92]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甘平

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陈而缓中。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93]

甘草二两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大热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阳旦,桂枝汤别名也。前证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汤证相似,是证象阳旦也。与桂枝汤而增剧,得寸口脉浮大,浮为风邪,大为血虚,即于桂枝汤加附子温经以补虚,增桂令汗出以袪风。其有治之之逆而增厥者,与甘草干姜汤,阳复而足温,更与芍药甘草汤,阴和而胫伸。表邪已解,阴阳已复,而有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泄以和其胃,则阴阳之气皆和,内外之邪悉去,故知病可愈。

【注释】

[1]【注文浅释】《伤寒例》主要阐述了时病理论,对时病的发病学、病因学、病机学等方面都有所创见。从所提出的许多论点来看,已基本具备了后世温病学说的雏形。就这一意义来说,《伤寒例》奠立了时病特别是温病学说的基础。

[2]【注文浅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春夏主阳,秋冬主阴。故春温夏热者,以阳之动;秋凉冬寒者,以阴之动。”

[3]【注文浅释】《素问·四时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故善于养身者,周身固密,而不伤于寒。”

[4]【注文浅释】喻嘉言曰:“病机一十九条,独遗燥气。夫六气配四时,风于时为春,暑于时为夏,燥于时为秋,寒于时为冬。湿生于土,土寄旺四时,而季夏十八日为尤旺。”成氏注以秋气为湿,误矣。秋气以燥气为先,湿气具于长夏及四季之中。

[5]【注文浅释】成氏将时行疫气划分为时行之气、伏寒化温、暴厉之气三种,曲解了仲景原意。时行疫气即上条时行之气也,是四时不正之气也。

[6]【注文浅释】中气:二十四节气中,在月初的叫节气,月中以后的叫中气。

[7]【注文浅释】阳爻升,阴爻降;阳气下,阴气上,皆为阴阳消长变化之理。

[8]【注文浅释】必婴暴疹:必然会得急性疾病。婴,触也,得也。疹,义同“病”。

[9]【医理探微】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当随阳热而发,成氏注夏以阳气外盛,风不能外发,误矣。此当因风木之邪在体,夏季暑湿之邪较盛,脾已被刑,加之风木之邪克于脾土,故生飧泄。

[10]【注文浅释】痎(jiē):二日一发的疟疾。

[11]【注文浅释】此条不是仲景原著,可能是王叔和整理《伤寒论》时所作,成氏肯定了王叔和的功绩。

[12]【医理探微】成氏先释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继释餐居之义,从而得出四方医治会有不同之理,最后提出医之致病,当审其土地所宜,层次清楚,析理透辟。

[13]【注文浅释】两感:阴经与阳经同时受病。

[14]【注文浅释】侠:傍也。有依附、临近之义。

[15]【注文浅释】頞(è):鼻梁。

[16]【注文浅释】䪼(zhuó):颧骨。

[17]【注文浅释】趣:通“趋”,趋势。

[18]【注文浅释】成氏之注提示临证之际,当详审病机,极有指导意义。

[19]【注文浅释】该条文展示了两感证病情严重至死候的表现及病机,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但两感证不一定是死候,如果治疗及时、恰当,还是有可能逆转的,若失治误治,病情进一步恶化,到达热势鸱张、津液枯竭的地步,多难免死亡。

[20]【注文浅释】更不传经者,乃是邪在此经,不传他经,病情向愈也。成氏认为六日传遍六经,误矣。可参李士材注:“六经以次受病,其愈皆以七日为期。”

[21]【注文浅释】瘳(chōu):病愈。

[22]【注文浅释】此条提示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深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医理。

[23]【注文浅释】滋蔓:此处代指病情更为严重。

[24]【注文浅释】“以时治之”有两层含义:一是一旦有不适及时治疗;二是因时气不和为病,当治其实气。

[25]【注文浅释】《金匮要略方论》言:“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与始觉不佳,即汤食竞进而愈合的医理相一致。

[26]【注文浅释】成氏对传与变的解释极佳。

[27]【注文浅释】医家用药的方法及药后调护都有一定的法度,需要病家密切配合,才能获取预期疗效。

[28]【注文浅释】偏隔:卫不合荣,荣不合卫,荣卫流行失于正常法度。

[29]【注文浅释】当:适当,恰当。

[30]【注文浅释】临证使用下法宜慎重,当须查里实程度之轻重以及整体情况衡量后再做决定。

[31]【注文浅释】矧(shěn):况且。

[32]【注文浅释】庞安时: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此条与庞安时之说,其医理相通,都说明了误汗的危害。

[33]【注文浅释】医以误药之病者众多,总由于庸医糊涂,辨不清病源的缘故。成氏注投汤不当,灾祸立见,提醒医家临证时须详查病机,见病知源,才可处方用药。

[34]【注文浅释】治疗两感病,医者必当审慎,全面体察病情的轻重缓急以确定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或表里双解的治疗步骤。

[35]【注文浅释】本条极具临床应用价值,阐述了给药法度,包括药汁的温凉、服药的次数及服药时间。这些对于方药的疗效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临证时勿不可一论以概之,需根据病家的具体病况来指导服药的时间、次数及药汁的温凉。

[36]【注文浅释】成氏注时气病至七八日,大渴者乃因处于向解之时,其理牵强。虽前文有云:时行病解多在七八日,但不可机械从之,此可由病至七八日热愈甚而渴愈甚矣。

[37]【临证薪传】“小渴者”除腹中热少,临床还可因阳气复、寒饮去而出现小渴,如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此乃寒去欲解也,乃是病情好转的征象。

[38]【注文浅释】中髓:伤及骨髓,乃误灸误刺的严重后果。

[39]【注文浅释】《素问》云“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可见该“气”字为“脉”字。但临床上伤寒不一定见气盛,伤暑也未必气虚,宜当详辨。

[40]【注文浅释】《素问·平人常气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41]【注文浅释】前问言“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可见,此处的逆冷当指四肢而言,成氏注身逆冷,前后矛盾且于理不通。

[42]【注文浅释】成氏对“痓”和“痉”的字义做剖析,引《内经》《千金》的有关内容为佐证指出“痓”系“痉”的传写之误,有理有据。

[43]【注文浅释】痓病:“痓”当作“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44]【注文浅释】《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柔痓者,非不强也,但刚痓强而有力,柔痓强而无力耳。”

[45]【医理探微】成氏注痓病脉反沉细乃因重感寒湿,符合《内经》“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之说,但痉病并非全都因于湿,有因于阴虚而筋脉失养,有因燥热甚而灼伤筋脉,绝不可一概而论。

[46]【医理探微】发汗过多,既可耗损津液又会损伤阳气,阳气或津液不足均不能濡养筋脉而致痉。成氏注解不能窥其全貌。

[47]【医理探微】本条症状复杂繁多,成氏注为痓因太阳中风、重感寒湿所致,其理难圆,邪当在太阳、阳明二经。可参程云来之注:“身热头热,邪在太阳也;面赤目赤,邪在阳明也;颈属阳明,项属太阳,邪在二经,则颈项强急恶寒也。阳明之脉挟口,故卒口噤,太阳之脉,循背上头,故头独摇,背反张也。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后,正气已虚,而邪气但胜于上,其足则寒,此痉病之证具见也。”

[48]【注文浅释】搐搦(chùnuò):痉挛。肌肉不自觉地抽动的症状。

[49]【注文浅释】脚气之病:脚气者,湿热在足,而作气痛也。因内有湿热,外感风寒,相合为病。初起憎寒壮热状,类伤寒。痛似痹证,唯独痛在脚,为有异耳。

[50]【注文浅释】湿胜则濡泄:脾喜燥而恶湿,湿胜则脾伤而为濡泄,大便利则小便涩也。

[51]【注文浅释】丹田:依抱朴子之说,在脐下为下丹田,在心下为中丹田,在两眉间为上丹田。这里所指的是位于脐下的下丹田。

[52]【注文浅释】胸上客寒湿,湿阻则津不上承则口渴欲饮,但非真的津伤,故不能饮。

[53]【注文浅释】湿家,即久患湿病之人,其脾气必虚,妄用攻下则脾气大伤,土为金之母,脾伤及肺,则肺气虚而上越,故额上汗出而微喘。

[54]【医理探微】成氏注风去而湿在的原因是因风在外而湿在内,其理难圆,试问若湿邪在里,纯用发汗如何能解?此当由风为阳邪轻浮易去,湿为阴邪凝滞难驱所致。

[55]【注文浅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其湿气在上且邪尚微浅,不必处于汤药,纳药鼻中即愈。”

[56]【医理探微】成氏注汗出当风与久伤取冷的区别在于先上风还是先客湿,其义含混敷衍,可参钱天来注解:“汗出当风,则风乘腠理之开而入矣;风邪既入,汗不得出,以离经之汗液,既不得外出皮毛,又不能内返经络,留于腠理肌肉之中而为湿矣。其或暑汗当出之时,久伤取冷太过,使欲出之汗不得外泄,留著于肌肉腠理之所致病,与汗出当风,无以异也。”

[57]【注文浅释】夏日暑盛,腠理常开,以冷水淋浴,水渍经络,则皮毛闭塞,经热不泄,故身热而疼,水阻气滞,故肢体重浊。(黄坤载)

[58]【医理探微】本证为暑湿相兼而又有气阴不足,治之当补正的同时分消暑湿。张璐:惟以甘药补正以解其热,东垣制清暑益气汤深得其旨。尤在泾:暑因湿入,而暑反居湿之中,阴包阳之象也。治之者一如分解风湿之法,辛以散湿,寒以清暑可矣。

[59]【医理探微】恶寒者,因风所伤,故恶也。恶寒是太阳病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太阳病始终,所谓“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

[60]【注文浅释】成氏注寒伤荣,风伤卫,过于笼统机械。人是一个整体,荣卫相互联系而非孤立,将风寒荣卫截然分开论述,其理难通。

[61]【医理探微】成氏注发热与否乃是寒邪郁结程度深浅的原因,误矣。外感发热的表现本是由于正气(卫阳)与邪交争而致,同时还与机体的正气充足与否有关。参柯韵伯注:“然即发热之迟速,则其人所禀阳气之多寡,所伤寒邪之浅深,固可知矣。”

[62]【注文浅释】成氏深谙传经与不传经之辨当以脉证为准,并非拘于日数。

[63]【注文浅释】温病:广义伤寒之一。与伤寒、中风并列,为太阳病的三大类型之一,后世医学在本条定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温病学说体系。

[64]【注文浅释】本条引自《素问·三部九侯论》。瞳子高者,目上视也。戴眼者,上视之甚而定直不动也。

[65]【案例犀烛】李君思澄之侄女懿娟,年甫十二岁,夏历正月初间,得春温症,先是进服表散温燥等方,大热、大渴、大汗。延诊时,见其热渴异常,脉浮大而芤,身无汗,舌无苔,鲜红多芒刺,心烦不寐,米饮不入,证殊险恶。此症先因误表而大热大渴大汗然;如身无汗,则是阳明津液被灼告竭,不能濡润皮肤;脉芤心烦,则病邪已由卫而累及营矣。即书白虎汤去粳米,加西洋参、葳蕤、沙参、天花粉、生地、天冬、麦冬大剂,一日夜尽三剂,又守原方服二日,各证始十愈七八;嗣后减轻分量,再进甘寒养阴药饵,不犯一毫温燥,计三十余剂,各恙悉捐。唯如云之鬓发,手一抹而盈握,浅者纷纷堕地,皮肤飞屑,如蛇脱然,驯至手足爪甲,亦次第脱尽,久而复生。可见温病误表,真杀人不用刀矣。(摘自《遯园医案》,作者萧伯章)按:案中所述症状,虽与本条不完全相同,但足可见温病误用辛温发表的后果何等严重。

[66]【注文浅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盛则身热,阴盛则身寒。”

[67]【注文浅释】成氏注“行其经尽”,沿袭《内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的计日传 经之说,认为六日三阴三阳传尽,七日复至太阳,所以自愈,未免脱离实际。邪仍留太阳,至七日则 正气复而邪气退也,故愈。《素问·热病论》有云:“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68]【注文浅释】《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审察病机,勿失气宜。”即天有六气,人有六气,人得天时相助,则正气盛而邪病解矣。

[69]【注文浅释】柯韵伯曰:“七日表解后,复过一候,而五脏元气始充,故十二日精神慧爽而愈。”(《伤寒论注》)

[70]【医理探微】成氏注病家从表里寒热探讨病家对衣物的欲求,误矣。体表寒热是病家的体表症状,可出现假候,并不一定代表表寒或者表热之证;欲乃病家的喜恶之情,属真,代表着机体的真实情况。身热欲得衣者,真寒假热也;身寒不欲衣者,真热假寒也。当寒热真假难辨之时,病人的喜恶之情是重要的判断依据。

[71]【案例犀烛】许叔微治其乡人吴得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关以上浮,关以下弱,此桂枝证也,仲景法中第一方,而世人不究耳。使服之,一啜而微汗解,翌日诸苦顿除。按:“阳浮阴弱”即“关以上浮,关以下弱”。病家身热自汗恶风,以桂枝汤和荣卫,散风邪也。

[72]【临证薪传】除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证以外,桂枝汤广泛用于多种疾病:①无名低热,久治不愈者;②顽固自汗,服益气固表无效者;③头汗,本方加桑叶;④慢性功能性腹泻;⑤虚寒性腹痛,痉挛性腹痛;⑥血管性头痛,关节炎,原发性坐骨神经痛;⑦面神经麻痹,本方加僵蚕、蝉蜕;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小腿溃疡;⑨妊娠恶阻。

[73]【临证薪传】本方在临床运用甚广:①落枕;②肩周炎;③脊背痛;④半身麻木;⑤目斜视,复视。【案例犀烛】李某,女,33岁,2016年8月2日初诊。主诉:发热1日。现病史:病人昨日吹空调后自觉后颈部发凉发紧,鼻塞,头痛,前额胀痛,鼻塞较轻,鼻中异味,微恶风,后颈部发紧,体温38.2℃,自服小柴胡颗粒、感冒清热颗粒和藿香正气水后未见好转。现仍鼻塞,鼻中异味感,后颈部发紧,发热,微恶风,时有汗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诊断:感冒(太阳中风)。治法:发表解肌。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葛根30克,羌活8克,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水煎服。服药半剂后周身汗出,诸症若失。按:桂枝加葛根汤解肌发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入葛根解肌生津,疏通经脉,柔筋缓痉,故半剂而表解筋润。

[74]【临证薪传】黄元御《伤寒悬解·太阳中篇》云:“下后其气上冲,是奔豚发作也,可与桂枝汤,用如前法,疏风木而降奔冲。若不上冲者,奔豚未作,不可与前汤也。”黄氏认为,太阳表证误用下法,表邪乘虚内陷,气上冲则奔豚证作,处以桂枝汤以疏肝木而降奔豚;若奔豚未成,则不用桂枝汤。黄氏之说有一定道理,桂枝汤即可用于下后邪未入里之证,也可用于下后变生奔豚之证,临床运用可随证施治。

[75]【注文浅释】坏病:即变证。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证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又疑似难辨而得名。

[76]【注文浅释】此乃辨证论治之精髓。临证时不论坏病或常病均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7]【案例犀烛】王某,女,50岁,中学教师。2012年3月12日来诊,自诉感冒数日,发热,喘咳闷气,汗出,自服西药及中成药若干,喘咳发热不减。其汗出恶风甚,不敢在室内走动动则恶风,舌白脉促急,喘咳无痰,咽无红肿痛,二便无热象。遂投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和营卫以解肌解表,加厚朴杏仁以下气止喘,3剂热退汗止喘平。按:本证病人虽不是喘家,不但其喘咳与太阳经直接相关,故投之亦愈。既解表,又定其喘此类病人多发生于体虚之人。

[78]【案例犀烛】周某,34岁。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瘦面赤,禀至木火,阴不配阳,据说服桂枝汤治外感,即得此恙。按:可见内有蕴热之人,服甘温助热之品的危害。

[79]【医理探微】此条说明桂枝汤不止是酒客当禁,凡热淫于内,用甘温辛热之品,不能解肌,反而涌越而吐,甚则灼伤阳络而吐脓血。

[80]【医理探微】本证之漏汗恶风、溲难肢急乃因卫阳虚所致,远未及肾阳虚衰及真阴耗竭的程度,所以不需要四逆诸方,只用桂枝汤加附子一味以复阳固表即可,阳复则表固汗止,汗止则液复,而溲难肢急自愈。

[81]【注文浅释】本证脉促是胸阳被遏求伸所成,其机理与阳盛则促完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140条有“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可知此促脉乃是邪有向外之势。

[82]【临证薪传】本方临证运用:①凡外感风寒延日较久,正气略虚,表郁恶寒者;②荨麻疹属于风寒者。

[83]【医理探微】成氏对寒热一日二三度发机制的分析,通过列举间日发、一日发、日再发到日二三度发的比较,得出因邪气的浅深微甚,颇有发挥。且对于脉证的分析,始终环绕着邪正双方,抓住了病机变化的本质。

[84]【医理探微】尤在泾:夫既不得汗出,则非桂枝所能解,而邪气又微,亦非麻黄所可发,故两方合为一方,变大制为小制,故小发其汗,使药不过病。

[85]【案例犀烛】头痛恶寒,脉紧,言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春季,天气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一法。去节麻黄三钱,桂枝六钱,炙甘草三钱,杏仁五钱,生姜六片,大枣二枚。煮三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摘自《吴鞠通医案》,作者吴鞠通)按:头痛恶寒脉紧是麻黄汤证,肢冷舌色淡,显系阳虚体质,表证虽急,但不宜峻发,故以桂枝汤顾护不足之阳气,麻黄汤疏散表邪。

[86]【医理探微】表里有热出现的原因有二:①病家素体阳旺,易于化热化燥;②本为风热表证,误用辛温之桂枝汤,而致阳明里热证。

[87]【案例犀烛】住三角街梅寄里屠人吴某之室,病起四五日,脉大身热,大汗,不谵语,不头痛,惟口中大渴。时方初夏,思食西瓜,家人不敢以应,乃延予诊。予曰:此白虎汤证也。随书方如下:生石膏一两,肥知母八钱,生甘草三钱,洋参一钱,粳米一小杯。服后,渴稍解。知药不误,明日再服原方。至第三日,仍如是,惟较初诊时略安,本拟用犀角地黄汤,以其家寒,仍以白虎原剂,增石膏至二两,加赤芍一两,丹皮一两,生地一两,大小蓟五钱,并令买西瓜与食,二剂略安,五剂全愈。(摘自《经方实验录》,作者曹颖甫)按:本案方原为白虎加人参汤,却标作白虎汤证者,盖为求说解便利,病家见大热大渴脉洪大,处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止渴。

[88]【案例犀烛】白某,女,75岁,神头村人。因冠心病住本院内科治疗,近感冒发热五日,症见头痛骨楚,腰背疼痛,无汗恶寒,咽干微痛,口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细。脉症相参析之,酷似太阳病表寒内热之大青龙汤证,然年高体弱,脉象浮细,大青龙汤发散峻猛,显然不宜。似此气血不足者,不予扶正,何以汗出热退?桂枝 二越婢一汤,与大青龙汤功用相近,既能散表寒,复可清内热。唯力小性缓耳,体虚脉弱者。正所宜也。拟:麻黄6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甘草3克,石膏15克,生姜3片,红枣5枚。一剂症减,二剂痊愈。(摘自《临证实验录》,作者闫云科)按:病人体虚而患有表郁化热之证,表邪寒少,肌里肉多,故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以达热散邪。

[89]【医理探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并不是桂枝汤证的兼证,而是变证,其病机是水停阳郁,所以加茯苓白术旨在利水,所以方后注有“利小便则愈”。叶天士有“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说,小便利则阳郁即除。

[90]【医理探微】阴阳俱虚,本可益阴复阳同时进行,但并非本条最佳方案,采取先复其阳,再复其阴的治疗步骤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91]【案例犀烛】张某,女,50岁,农民。头晕目眩,呕吐,发作已有3年,每次历时3~5日不等,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于2000年8月5日上午劳动时,突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吐出胃内物和清稀痰涎。起初服用西药镇吐和支持疗法未效,眩晕及呕吐逐渐加重,不敢张目站立,乃改用中药治疗。查体温、血压均正常,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大便两天未解(亦未进食),小便清,舌淡苔薄白,脉沉缓。诊为眩晕病,脾胃阳虚型。病机为水湿不运,升降失常。方选甘草干姜汤加味治之。处方:炙甘草20克,炮干姜12克,姜半夏6克,生大黄3克,服完1剂后,呕吐眩晕减,当晚继续服用第二服,药后眩晕止,能进食,能独自下床活动,第二天带原方2剂回家服用,以巩固疗效。(摘自《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第6期,作者陈峰)按:本案病人脾胃阳虚,则水湿不化,升降失常而致眩晕呕吐,方选甘草干姜汤方复阳以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

[92]【案例犀烛】四嫂(十一月十三日)。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眠睡至浃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按历节病足亦肿,赤白芍各一两,生甘草八钱,二剂愈。但肿常不退,今有时退者,非历节也。惟痛甚时筋挛,先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摘自《经方实验录》,作者曹颖甫)按:本案并非伤寒误治证,根据其足肿痛而色紫与痛甚时痉挛的特点,试用本方而取效,因芍药有“除血痹”“散恶血”之功。

[93]【案例犀烛】挚友贾君,因病不育,抱养一子,视如己出,不啻明珠耳。子近三岁,其身不高,齿不齐,行立迟,言语缓,先天不足也。一日申酉发热,体温39.4℃,请治于西医,点滴消炎液体,并滴入地塞米松一支(剂量不详),输毕归。子夜,患儿大汗淋漓,拭之不尽,瞑目沉睡,呼之不应,推之不动。急唤余诊,视其面色苍白,鼻息咻咻,全身冰冷,非仅四肢厥冷也。撬齿观之,舌淡润滑。脉细如丝,指纹淡红,已近命关矣。观其脉症。此大汗亡阳也。急宜回阳抑阴,以挽阴阳立绝之势,若阳气回复,则阴液固敛,汗自止也。拟四逆汤:附子3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上药捣碎,开水煎煮,频频撬喂。及拂晓,一剂已尽,汗渐止。面微转红,肌肤四末亦温,阳气虽回,犹仍不足。改用桂枝汤以温阳益阴:桂枝4.5克,白芍4.5克,甘草3克,生姜1片,红枣3枚。翌日,诸症皆失,惟饮食不思耳。(摘自《临证实验录》,作者闫云科)按:本案患儿大汗亡阳,故使用辛甘大热之剂以回阳,发散阴阳之气。但其阳气尚未完全回复,故用桂枝汤以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