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发汗。[15]
春夏阳气在外,邪气亦在外,故可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津液,故不可重发汗。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汗多则亡阳。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圣济经》曰: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壅郁。除邪气者,于汤为宜。《金匮玉函》曰: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经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为大逆;便硬难,虽为里实,亦当先解其外,若行利药,是为大逆。结胸虽急,脉浮大犹不可下,下之即死,况此便难乎。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若先发汗,治不为逆。[16]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注释】
[1]【注文浅释】霍乱主要指急性吐泻交作,挥霍之间便致缭乱。《内经》中对此病已有记载,且认识较为具体,认为其病位在肠胃,病机是清浊相干。《伤寒论》在承接《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治法方药,奠定了辨治霍乱的理论基础;成氏以三焦分析吐利,得出霍乱为邪在中焦,理俱可通。
[2]【医理探微】本条论述曾病霍乱,因而见脉微涩,亡阳亡血之故;又感伤寒之邪,病情较为复杂。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同时当脉证不符时,注意询问病史。四五日是病邪由阳入阴的时间,这时有两种转归,一种是病邪入阴,势必出现下利。因为本身有霍乱吐利的病史,再见下利则正气虚甚,故为不治。也就是治疗起来比较有难度。第二种是未发生下利,欲大便但矢气,此属阳明,提示胃气来复,可见大便硬。十三日愈则是因为正气虚损程度较重,恢复慢,需要经气再行两个病程之后,才能痊愈,即为十三日。成氏对本条的论述较为准确。
[3]【临证薪传】成氏从药物性味分析理中丸颇有见地。实际应用中,因丸剂药力较缓,一方面可增大药量,另一方面可以变丸为汤温服。且服汤后可饮热粥一升余,助其温阳祛寒之力。关于加减法,成氏亦从药物性味分析。
[4]【案例犀烛】王孟英述:壬辰夏,姊丈李华甫家多人患疫,予一以清解法治之。独其孀居不室之老姊患呕吐下利,而舌黑如煤,人皆以为同时之疫,予诊之,体丰脉弱,畏寒不渴,显系寒湿为病,遂与附子理中汤,数帖而愈。(录自《霍乱论》)陈亦人按:本案舌黑如煤,似属热证,但体丰脉弱,畏寒不渴,均非热象,从而断为寒湿,与附子理中汤数贴而愈。案中未交待苔的润燥和舌质的颜色,既然属于寒湿,苔虽黑必滑润而非焦枯,舌质必然淡而非绛,当不难推知。尤其可贵处是没有被当时多人患疫而印定眼目,足征王氏辨证的精确。
[5]【注文浅释】成氏以《内经》解颇为合理。这种小烦只需注意调护,使饮食有节,便可自除。
[6]【注文浅释】大病初愈时正气较虚,同时或有余邪未尽,往往因为护理不当或劳作过甚,或饮食不节,皆可能导致疾病复发,称之为劳复。劳则气上,余热易浮聚于胸中;或又有强食不化,因而复发,出现发热心烦,胸脘闷塞等症,当清热除烦,宽中除烦,治以枳实栀子豉汤;若见有宿食不化,可酌情加入大黄和胃泻实。
[7]【注文浅释】此时的发热病因并不单一,有可能是食复,有可能是劳复,也可能余邪未尽等,要观其脉证,随证治之。而文中提出的和法、汗法、下法也只是给人以举例示范。临床运用不可太过拘泥。
[8]【临证薪传】大病瘥后的水肿,可见虚实两种情况。本条因湿热壅滞,下焦气化失常导致水气留于下部,见腰以下水肿,所以治当利水。成氏援引《金匮要略》“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便是此意。这里水气壅塞甚,一般利水剂难以获效,因此选用牡蛎泽泻散;然另一方面,此方为利水峻剂,因此临床需见邪实而正不虚者方可用,否则应当谨慎。
[9]【临证薪传】本方可视作白虎加人参汤的化裁方,竹叶、石膏用以清热除烦,人参、甘草可以益气生津,麦冬、粳米养胃阴。而在补益药中加入辛散之半夏,防止滋腻亦是仲景思虑周全的表现。此为病后余热,非炽盛之实火,故去原方知母,重在滋阴而非清热。本方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疾病初愈阶段的调理方。【案例犀烛】缪仲淳治辛衡阳铨部热病,病在阳明,头痛壮热,渴甚且呕,鼻燥不得眠,诊其脉洪大而实。仲淳故向医师曰,阳明证也?曰,然。间投何药?曰,葛根汤。仲淳曰,非也。曰,葛根汤非阳明经药乎?曰,阳明之表剂有二,一为白虎;不呕吐而解表,用葛根汤。今吐甚,是阳明之气逆升也,葛根升散,故用之不宜,宣白虎加麦冬竹叶,名竹叶石膏汤。石膏辛能解肌镇坠,下胃家痰热,肌解热散则不呕,而烦躁壮热皆解矣。遂用大剂与之……又嘱曰,此时投药,五鼓瘥,天明投,朝餐瘥。已而果然。(摘自《名医类案》,作者江瓘)按:这个病案中,正气未虚而邪火炽盛,可见脉洪大且实,而不是病后余热,所以在竹叶石膏汤的基础上去掉人参、甘草,白虎汤中知母不变,苦寒泻火生津。半夏温燥助热伤津,此处未用,正是在对病症仔细斟酌的前提下,对古方进行化裁。
[10]【注文浅释】脉象濡弱微涩,结合寸关尺以及浮中沉,可以分析出表里、阴阳、气血俱虚,必不可发汗。后以阳微发汗的变证为例示人,成氏的注解颇有见地。
[11]【注文浅释】肝气虚可见动气在左,因此不可汗。肝为风木之脏,藏血而主筋。若用发汗,必致肝血不足,肝气更虚,虚风上扰,则头目眩晕,与《内经》所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相呼应。前面讲到汗出不止会使阴阳俱虚,这里提到筋脉与肌肉亦会因得不到温煦和濡养,发生筋惕肉瞤。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成氏引王冰“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水也”的“水”字,当是“火”字,方符合《素问》原文精神,恐为王注之误。
[12]【注文浅释】咽喉为少阴经脉循行路线。咽中闭塞,是少阴之气不能上通,所以不可汗。若误用发汗,就会热伤阳络,随虚阳浮越而吐血。伤及少阴根本,可见气微欲绝。手足为诸阳之本,少阴之阳大虚,可见非常典型的少阴寒化证候如手足厥冷且不得自温,欲得蜷卧等。
[13]【医理探微】寸脉主上,弦多见阳气动于外,风木之气上扰,可见头目眩晕,故曰“弦为阳运”。尺脉主下,尺微为阳气衰弱从而导致阴寒内盛,即为“微为阴寒”。阳气浮越,阴寒在下,所以说“上实下虚”。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实证,仅是相对阳气不能温于下而浮越于上,所以下面又说“微弦为虚,不可发汗”意欲得温,正是阳气虚弱的现象。如误用汗法,则更伤阳气,甚至衰亡,阴寒独占,故见寒栗不能自还。
[14]【注文浅释】诸逆,应是指各种厥逆,一般都不可发汗,而阴盛阳衰的厥逆,尤其不可发汗。否则轻可见阳气更虚,较为难治;重则阳气外越,精气衰竭,后继出现语言无序,头晕目眩,成为不治之证,即便暂时未死,预后也定不佳。
[15]【注文浅释】自然界阳气春生夏长,人体阳气与之相应,于春夏浮盛于外,感邪后易表现为表证为多,所以治宜发汗。《内经》有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正是指应适应天时变化来诊断疾病,且治疗要注意因势利导。当然,整体来说还是要以辨证为前提,随证治之。
[16]【医理探微】邪气盛实于外而见脉浮大,当治以发汗解表,然而必须确定没有虚象,这时询问大便情况,就较有参考价值。若大便干硬,表明里气不虚,这里脉浮为正气抗邪向外,所以当用汗法,汗出则病解。若大便不硬,反而下利,则为里虚,表邪极易内陷,所以断为大逆。这里需要注意,硬为实并不是指已经到了阳明腑实的阶段,而只是说明里气不虚。这种便硬,一般不须治疗,汗出表解之后,人体气机恢复正常,邪去正复,大便可能自通。假使未通,再根据具体情况轻下之也不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