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六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1]也。表虚宜解肌,表实宜发汗,是以葛根汤发之也。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此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也。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2]

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两经俱受邪,相合病者,谓之合病。合病者,邪气甚也。太阳阳明合病者,与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皆言必自下利者,以邪气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寒邪气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与葛根汤,以散经中甚邪[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4]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经》曰: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桂枝证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止[5]。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下利脉微迟,邪在里也。促为阳盛[6],虽下利而脉促者,知表未解也。病有汗出而喘者,为自汗出而喘也,即邪气外甚所致。喘而汗出者,为因喘而汗出也,即里热气逆[7]所致,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里热。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8]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味甘平

黄芩二两味苦寒 黄连三两味苦寒

《内经》曰:甘发散为阳。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苦;以坚里气弱者,坚以黄芩、黄连之苦。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荣,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荣血不利也。《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者,寒在表也。风并于卫,卫实而荣虚者,自汗出而恶风寒也;寒并于荣,荣实而卫虚者,无汗而恶风也。以荣强卫弱,故气逆而喘[9],与麻黄汤以发其汗。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味辛温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麻黄、甘草,开肌发汗,桂枝、杏仁,散寒下气。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阳受气于胸中,喘而胸满者,阴气不宜发,壅而逆也[10]。心下满、腹满,皆为实,当下之。此以为胸满,非里实,故不可下,虽有阳明,然与太阳合病,为属表[11],是与麻黄汤发汗。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十日以去,向解之时也。脉浮细而嗜卧[12]者,表邪已罢也。病虽已和解之,若脉但浮而不细者,则邪气但在表也,与麻黄汤发散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荣卫俱病[13],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荣卫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也。与大青龙汤发汗,以除荣卫风寒。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荣卫俱虚,反服青龙汤,则必亡阳,或生厥逆、筋惕肉瞤[14],此治之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味辛温大枣十二枚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味甘微寒

辛甘均为发散。然风宜辛散,寒宜甘发,辛甘相合,乃能发散荣卫之风寒。麻黄、甘草、石膏、杏仁,以发散荣中之寒,桂枝、姜、枣,以解除卫中之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伤寒见风脉也。伤寒者,身疼,此以风胜,故身不疼;中风者身重,此以兼风,故乍有轻时。不发厥,吐利,无少阴里证者,为风寒外甚也。与大青龙汤,以发散表中风寒。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15]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针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之谓也。与小青龙汤发汗散水。水气内渍,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 甘草三两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半夏半升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16]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加减法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

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发其阳,水渍入胃,必作利。荛花下十二水,水去利则止。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辛燥而苦润,半夏辛而燥,津液,非渴者所宜,故去之。栝蒌味苦而生津液,故加之。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䭇[17]。加附子温散水寒。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去麻黄恶发汗。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水蓄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麻黄发津液于外,非所宜也。茯苓泄蓄水于下,加所当也。

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金匮要略》曰:其人形肿,故不内麻黄,内杏子。以麻黄发其阳故也。喘呼形肿,水气标本之疾。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18],水气散,为欲解也。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脉浮弱者,荣弱卫强也。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下后大喘,则为里气太虚,邪气传里,正气将脱也;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里,犹在表也[19]。与桂枝汤以解外,加厚朴、杏仁以下逆气。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20]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21]

《经》曰: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则其类矣。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伤寒也。虽至八九日而表证仍在,亦当发其汗。既服,温暖发散汤药,虽未作大汗亦微除也。烦者,身热也。邪气不为汗解,郁而变热,蒸于经络,发于肌表,故生热烦。肝受血而能视,始者寒气伤荣,寒既变热,则血为热搏,肝气不治,故目瞑[22]也。剧者,热甚于经,迫血妄行而为衄,得衄则热随血散而解[23]。阳气重者,热气重也。与麻黄汤以解前太阳伤寒之邪也。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风寒在经,不得汗解,郁而变热,衄则热随血散。故云: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太阳病未解,传并入阳明,而太阳证未罢者,名曰并病。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者,为太阳证罢,阳明证具也,法当下之。若太阳证未罢者,为表未解,则不可下,当小发其汗,先解表也。阳明之经循面,色缘缘[24]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以取其汗。若发汗不彻者,不足言阳气怫郁,只是当汗不汗,阳气不得越散,邪无从出,拥甚于经,故躁烦也。邪循经行,则痛无常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气,但责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内经》曰: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以脉涩[25]知阳气拥郁而汗出不彻。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经》曰: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言邪气在表也,是当汗出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损其津液,虚其胃气。若身重心悸而尺脉实者,则下后里虚,邪气乘虚传里也。今尺脉微,身重心悸者,知下后里虚,津液不足,邪气不传里,但在表也[26]。然以津液不足,则不可发汗,须里气实,津液足,便自汗出而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27]

《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尺脉迟[28]者,为荣血不足,故不可发汗。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浮为轻手得之,以候皮肤之气。《内经》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29]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浮则伤卫,数则伤荣。荣卫受邪,为病在表,故当汗散。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受风邪,而荣不病者,为荣气和也。卫既客邪,则不能与荣气和谐,亦不能卫护皮腠,是以常自汗出。与桂枝汤解散风邪,调和荣卫则愈。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30]

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31]。《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所谓先其时者,先其发热汗出之时发汗则愈。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32]

伤寒脉浮紧,邪在表也,当与麻黄汤发汗;若不发汗,则邪无从出,拥甚于经,迫血妄行,因致衄也。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若头疼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上为衄也。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烦者,热也。发汗身凉为已解,至半日许,身复热,脉浮数者,邪不尽也[33],可更发汗与桂枝汤。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重亡津液则不能作汗,必待阴阳自和,乃自愈矣。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34]者,不可以药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发汗则表虚而亡阳,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振寒者,阳气微也;脉微细者,阴血弱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又汗,则表里俱虚,阳旺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正邪交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阴旺,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不呕不渴者,里无热也。身无大热者,表与热也。又无表证而脉沉微,知阳气大虚,阴寒气胜,与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虚寒大甚,是以辛热剂胜之也。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35]主之。

汗后,身疼痛,邪气未尽也[36]。脉沉迟,荣血不足也。《经》曰: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又曰: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与桂枝汤以解未尽之邪,加芍药、生姜、人参,以益不足之血。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发汗后喘,当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汗出则喘愈。今汗出而喘,为邪气拥甚,桂枝汤不能发散,故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有大热者,内热气甚也;无大热者,表邪必甚也[37]。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以散其邪。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味甘温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温 甘草二两味甘平 石膏半斤绵裹味甘寒

《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风气通于肝,风邪外甚,故以纯甘之剂发之。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坯。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38]

发汗过多,亡阳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与桂枝甘草汤,以调不足之气。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味甘平

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入脾而缓中。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汗者,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肾之积,名曰奔豚。发则从少腹上至心下,为肾气逆欲上凌心。今脐下悸为肾气发动,故云欲作奔豚。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降肾气。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味甘平 甘草二两味甘平 大枣十五枚味甘平

桂枝四两去皮

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做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39]

吐后腹胀与下后腹满皆为实,言邪气乘虚入里为实。发汗后外已解也。腹胀满知非里实,由脾胃津液不足,气涩不通,壅而为满[40],与此汤和脾胃而降气。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去皮味苦温 生姜半斤味辛温 半夏半斤味辛平 人参一两味温 甘草二两味甘平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厚朴之苦,以泄腹满;人参、甘草之甘,以益脾胃;半夏、生姜之辛,以散滞气。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41]

吐下后,里虚气。上逆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表虚阳不足,起则头眩;脉浮紧,为邪在表,当发汗;脉沉紧,为邪在里,则不可发汗。发汗则外动经络,损伤阳气,阳气外虚,则不能主持诸脉,身为振振摇也。与此汤以和经益阳。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苦甘温 甘草二两味甘平

阳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也。里气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阳散气。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发汗病解,则不恶寒;发汗病不解,表实者,亦不恶寒。今发汗病且不解,又反恶寒者,荣卫俱虚也。汗出则荣虚,恶寒则卫虚,与芍药甘草附子汤以补荣卫。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甘草三两味甘平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附子之辛温,固阳气而补卫;甘草之甘,调和辛酸而安正气。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意。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42]

发汗若下,病宜解也。若病仍不解,则发汗外虚阳气,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故生烦躁。与茯苓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赵本作”)味甘平 人参一两味甘温 甘草二两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

四逆汤以补阳,加茯苓、人参,以益阴。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汗出而恶寒者,表虚也;汗出而不恶寒,但热者,里实也[43]。《经》曰: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与调胃承气汤和胃气。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若脉浮者,表未解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甚实也[44];微热消渴者,热未成实,上焦燥也[45],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

五苓散方[46]

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味酸咸 茯苓一八铢味甘平 桂枝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淡者,一也。口入一而为甘,甘甚而反淡,甘缓而淡渗。猪苓、白术、茯苓三味之甘,润虚燥而利津液;咸味下泄为阴,泽泻之咸,以泄伏水;辛甘发散为阳,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

上五味,为末,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者,表邪未尽也,烦渴亡津液胃燥也,与五苓散和表润燥。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气渐传里也,五苓散以和表里。若汗出不渴者,邪气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与茯苓甘草汤[47]和表合卫。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生姜三两味辛温 甘草一两味甘平

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至六七日,则当解;若不解烦者,邪在表也。渴欲饮水,邪传里也。里热甚则能消水,水入则不吐。里热少则不能消水,停积不散,饮而吐水也。以其因水而吐,故名水逆[48],与五苓散和表里散停饮。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多亡阳,胸中阳气不足者,病人手叉自冒心,师见外证知阳气不足也;又试令咳而不即咳者,耳聋也,知阳气虚明矣。耳聋者,阳气虚,精气不得上通于耳故也[49]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喘,肺疾。饮水多喘者,饮冷伤肺也;以冷水灌洗而喘者,形寒伤肺也。[50]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之吐逆,发汗亡阳,胃中虚冷也。若更发汗,则愈损阳气,胃气大虚,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谓之虚烦者,热也。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得发散者是也。热气伏于里者,则喜睡,今热气浮于上,烦扰阳气,故不得眠。心恶热,热甚则必神昏,是以剧者,反覆颠倒而不安,心中懊而愦闷。懊者,俗谓鹘突[51]是也。《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邪。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味苦寒 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

酸苦涌泄为阴。苦以涌吐,寒以胜热,栀子豉汤相合,吐剂宜矣。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少气者,热伤气也,加甘草以益气;呕者,热烦而气逆也,加生姜以散气。少气,则气为热搏,散而不收者,甘以补之可也;呕则气为热搏,逆而不散者,辛以散之可也。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受气于胸中,发汗、若下,使阳气不足,邪热客于胸中,结而不散,故烦热而胸中窒塞,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邪。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邪气在里之时,若大下后,身热去,心胸空者,为欲解。若大下后[52],身热去,而心结痛者,结胸也。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虚烦也。结胸为热结胸中,为实,是热气已收敛于内,则外身热去;虚烦,为热客胸中,未结为实,散漫为烦,是以身热不去。六七日为欲解之时,以热为虚烦,故云未欲解也,与栀子豉汤以吐除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53]

下后,但腹满而不心烦,即邪气入里为里实;但心烦而不腹满,即邪气在胸中为虚烦。既烦且满,则邪气壅于胸腹之间也。满则不能坐,烦则不能卧,故卧起不安。与栀子厚朴汤,吐烦泄满。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味苦寒 厚朴四两姜炙去皮苦温 枳实四枚水浸去穰味苦寒

酸苦,涌泄。栀子之苦,以涌虚烦;厚朴枳实之苦,以泄腹满。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丸药不能除热,但损正气。邪气乘虚留于胸中而未入深者,则身热不去而微烦。与栀子干姜汤[54],吐烦益正气。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味苦寒 干姜二两味辛热

苦以涌之,栀子之苦,以吐烦;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益气。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病人旧微溏者,里虚而寒在下也。虽烦则非蕴热[55],故不可与栀子汤。《内经》曰: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后乃治其他病。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56]主之。

发汗不解仍发热,邪气未解也。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汗出亡阳也。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身瞤振振摇,与真武汤主之,温经复阳。[57]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津液不足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膀胱里热则淋,反以汤药发汗,亡耗津液,增益客热,膀胱虚燥,必小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

表虚聚热,则生疮,疮家身疼如伤寒,不可发汗。发汗则表气愈虚,热势愈甚,生风,故变痓也。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衄者,上焦亡血也。若发汗,则上焦津液枯竭,经络干涩,故额上陷脉急紧。诸脉者,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牵引其目,故直视不能眴。眴[58],瞬合目也。《针经》曰:阴气虚则目不瞑,亡血为阴虚,是以不得眠也。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栗而振摇。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汗者,心之液。汗家[59][60]发汗,则心虚恍惚心乱。夺汗则无水,故小便已阴中疼。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病人有寒,则当温散;反发汗损阳气胃中,冷必吐蛔也。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病在表者,汗之为宜,下之为逆;病在里者,下之为宜,汗之为逆。《经》曰: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61]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者,以里气不足,必先救之,急与四逆汤。得清便自调,知里气已和。然后急与桂枝汤,以救表。身疼者,表邪也。《内经》曰: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此以寒为也。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发热、头痛,表病也。脉反沉者,里脉也。经曰: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见表病而得里脉则当瘥,若不瘥,为内虚寒甚也,与四逆汤救其里。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冒者[62],郁也。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汗之则表虚而亡阳。表里俱虚,寒气怫郁,其人因致冒。《金匮要略》曰: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汗出则怫郁之邪得解[63],则冒愈。《金匮要略》曰: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汗出表和。而里未和者,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脉阴阳停无偏胜者,阴阳气和也[64]。《经》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今阴阳既和,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阳不足而阴有余也。《经》曰:阳虚阴盛,汗之则愈。阴脉微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经》曰:阳盛阴虚,下之则愈。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荣者阴也,卫者阳也。发热汗出,阴弱阳强也。《内经》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与桂枝汤解散风邪,调和荣卫。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五六日,邪气自表传里之时。中风者,或伤寒至五六日也。《玉函》曰:中风五六日,伤寒,往来寒热,即是。或中风,或伤寒,非是伤寒再中风,中风复伤寒也。《经》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者,正是。谓或中风或伤寒也,邪在表则寒,邪在里则热,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是以寒热往来也。邪在表则心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满,今止言胸胁苦满,知邪气在表里之间,未至于心腹满,言胸胁苦满,知邪气在表里也。默默,静也。邪在表则呻吟不安,邪在里则烦闷乱。《内经》曰:阳入之阴则静。默默者,邪方自表之里,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则不能食,不欲食者,邪在表里之间,未至于必不能食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呕。心烦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处,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即是此或为之证。

小柴胡汤方[65]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 人参三两味甘温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味辛温 生姜三两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味甘温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发传邪之热。里不足者,以甘缓之。人参、甘草之甘,以缓中和之气。邪半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烦呕;邪半在半表,则荣卫争之,辛甘解之,姜、枣以和荣卫。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胸中烦而不呕,热聚而气不逆也。甘者令人中满,方热聚,无用人参之补;辛散逆气,既不呕,无用半夏之辛温。热宜寒疗,聚宜苦,栝蒌实苦寒,以泄胸中蕴热。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半夏燥津液,非渴者所宜。人参甘而润,栝蒌根苦而凉,彻热生津,二物为当。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去黄芩恶寒中,加芍药以通壅。[66]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甘,令人中满痞者,去大枣之甘。咸以软之,痞硬者,加牡蛎之咸。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饮而水蓄不行为悸,小便不利。《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肾,则水益坚,故去黄芩。淡味渗泄为阳,茯苓甘淡以泄伏水。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

不渴者,里和也,故去人参。外有微热,表未解也,加桂以发汗。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咳者,气逆也。甘则壅气,故去人参、大枣。《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肺寒则咳,散以辛热,故易生姜以干姜之热也。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人之气血随时盛衰,当月廓空之时,则为血弱气尽,腠理开疏之时也。邪气乘虚,伤人则深。《针经》曰: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血气虚,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缓,腠理开,毛发残,腠理薄,当是时遇贼风,则其入深者是矣。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此为自外之内。经络与脏腑相连,气随经必传于里,故曰其痛下[67]。痛,一作病。邪在上焦为邪高,邪渐传里为痛下,里气与邪气相搏,逆而上行,故使呕也。与小柴胡汤,以解半表半里之邪。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服小柴胡汤,表邪已而渴,里邪传于阳明也,以阳明治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则邪气在半表半里[68],未为实,反二三下之,虚其胃气,损其津液,邪蕴于里,故不能食而胁下满痛。胃虚为热蒸之,熏发于外,面目及身悉黄也。颈项强者,表仍未解也。小便难者,内亡津液。虽本柴胡汤证,然以里虚,下焦气涩而小便难,若与柴胡汤,又走津液,后必下重也。不因饮水而呕者,柴胡汤证。若本因饮而呕者,水停心下也。《金匮要略》曰: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饮水者,水停而呕;食谷者,物聚而哕。皆非小柴胡汤所宜,二者皆柴胡汤之戒,不可不识也。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颈项强者,表未解也;胁下满而渴者,里不和也[69]。邪在表则手足通热,邪在里则手足厥寒。今手足温者,知邪在表里之间也,与小柴胡汤以解表里之邪。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脉阳涩、阴弦[70],而腹中急痛者,当作里有虚寒治之。与小建中汤,温中散寒。若不差者,非里寒也。必由邪气自表之里,里气不利所致[71]。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除传里之邪。

小建中汤方[72]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三两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味甘温 芍药六两味酸微寒 生姜三两味辛温 胶饴一升味甘温

建中者,建脾也。《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辛润散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桂枝、生姜之辛,以行荣卫。酸收也,泄也,正气虚弱,收而行之,芍药之酸,以收正气。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证,是邪气在表里之间也。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但见一证,便宜与柴胡汤治之,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医便以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者,虽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胡汤以和解之。得汤,邪气还表者,外作蒸蒸而热,先经下里虚,邪气欲出,内则振振然也[73]。正气胜,阳气生,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也。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邪气在表,未当传里之时。心中悸而烦,是非邪气搏所致。心悸者,气虚也;烦者,血虚也。以气血内虚,与小建中汤先建其里[74]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日数过多,累经攻下,而柴胡证不罢者,亦须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其表。《经》曰: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者汤是也。呕止者,表里和也;若呕不止,郁郁微烦者,里热已甚,结于胃中也,与大柴胡汤下其里热则愈[75]

大柴胡汤方[76]

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味辛温 生姜五两味辛温 枳实四枚苦寒 大枣十二枚味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

柴胡、黄芩之苦,入心而折热;枳实、芍药之酸苦,涌泄而扶阴。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辛甘和也,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黄二两。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也。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当解之时也。若不解,胸胁满而呕者,邪气犹在表里之间,此为柴胡汤证;若以柴胡汤下之,则更无潮热自利。医反以丸药下之,虚其肠胃,邪气乘虚入腑,日晡所发潮热,热已而利也。潮热虽为热实,然胸胁之邪未已,故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以下胃热。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谓之过经。谵语者,阳明胃热也,当以诸承气汤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偏渗,大便当硬,反下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也。下利,脉微而厥者,虚寒也,今脉调和,则非虚寒,由肠虚胃热,协热而利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胃热[77]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78]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为未至于狂,但不宁尔。经曰: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若血不为蓄,为热迫之则血自下,血下则热随血出而愈。若血不下者,则血为热搏,蓄积于下,而少腹急结,乃可攻之,与桃核承气汤,下热散血。《内经》曰: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此之谓也。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

甘以缓之,辛以散之。少腹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下焦畜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热甚搏血,故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邪气已成热,而复传阳经之时,下之虚其里而热不除。胸满而烦者,阳热客于胸中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里虚津液不行也;谵语者,胃热也。一身尽重[79]不可转侧者,阳气内行于里,不营于表也。与柴胡汤以除胸满而烦,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加茯苓以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邪,斯悉愈矣。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 龙骨一两半 鈆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腹满谵语者,脾胃疾也。浮而紧者,肝脉也。脾病见肝脉,木行乘土也。《经》曰:水行乘火,木行乘土,名曰纵[80]。此其类矣。期门者,肝之募,刺之以泻肝经盛气。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81],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病也。大渴欲饮水,肝气胜也。《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82]浆,是知肝气胜也。伤寒欲饮水者愈,若不愈而腹满者,此肝行乘肺,水不得行也。《经》曰:木行乘金,名横,刺期门,以泻肝之盛气,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二日,则邪在表,不当发躁,而反躁者,热气行于里也。反熨[83]其背而发汗,大汗出,则胃中干燥,火热入胃,胃中燥热,躁烦而谵语,至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火邪势微,阴气复生,津液得复也,故为欲解。火邪去,大汗出,则愈。若从腰以下不得汗,则津液不得下通,故欲小便不得,热气上逆,而反呕也。欲失溲,足下恶风者,气不得通于下而虚也。津液偏渗,令大便硬者,小便当数。《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也。

此以火热内燥,津液不得下通,故小便不数及不多也。若火热消,津液和,则结硬之便得润,因自大便也。便已,头卓然而痛者,先大便硬,则阳气不得下通,既得大便,则阳气降下,头中阳虚,故卓然而痛[84]。谷气者,阳气也。先阳气不通于下之时,足下恶风,今阳气得下,故足心热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85]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风为阳邪,因火热之气,则邪风愈甚,迫于血气,使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风与火气谓之两阳,两阳相熏灼,热发于外,必发身黄。若热搏于经络为阳盛外热,迫血上行必衄;热搏于内者,为阴虚内热,必小便难。若热消血气,血气少,为阴阳俱虚。血气虚少,不能荣于身体,为之枯燥。三阳经络至颈,三阴至胸中而还,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热气炎上,搏阳而不搏于阴也。《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满微喘者,热气内郁也。《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者,则大便不硬。若热气下入胃,消耗津液,则大便硬,故云或不大便。久则胃中燥热,必发谵语。《内经》曰:病深者,其声哕。火气大甚,正气逆乱则哕。《内经》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火热大甚,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扰乱也。小便利者,为火未剧,津液未竭,而犹可治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责邪在表,医以火劫发汗[86],汗大出者,亡其阳。汗者,心之液。亡阳则心气虚,心恶热,火邪内迫,则心神浮越,故惊狂、起卧不安[87]。与桂枝汤,解未尽表邪;去芍药,以芍药益阴,非亡阳所宜也。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阳气亡脱,加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本草》云: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属是也。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味酸咸 龙骨四两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味辛平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形作伤寒,谓头痛身热也[88]。脉不弦紧,则无伤寒表脉也。《经》曰:诸弱发热,则脉弱为里热,故云弱者必渴。若被火气,两热相合,传于胃中,胃中躁烦,必发谵语。脉弱发热者,得脉浮,为邪气还表,当汗出而解矣。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此火邪迫血,而血下行者也。太阳病用火熏之,不得汗,则热无从出。阴虚被火,必发躁也。六日传经尽,至七日再到太阳经[89],则热气当解。若不解,热气迫血下行,必圊血[90]圊厕也。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此火邪迫血而血上行者也。脉浮热甚为表实,医以脉浮为虚,用火灸之,因火气动血,迫血上行,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91]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数之脉,则为热也。灸则除寒,不能散热,是慎不可灸也。若反灸之,热因火则甚,遂为烦逆。灸本以追虚,而复逐热为实。热则伤血,又加火气,使血散脉中[92],气主呴[93]之,血主濡之,气血消散,不能濡润筋骨,致骨焦筋伤,血散而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脉浮在表,宜以汗解之。医以火灸取汗而不得汗,邪无从出,又加火气相助,则热愈甚。身半以上,同天之阳;半身以下,同地之阴。火性炎上,则腰以下,阴气独治,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烦,热也。邪气还表,则为烦热,汗出而解[94]。以脉浮,故为邪还表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95]

烧针[96]发汗,则损阴血,而惊动心气。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心气因惊而虚,肾气乘寒气而动,发为奔豚,《金匮要略》曰:病有奔豚,从惊发得之。肾气欲上乘心,故其气从少腹上冲心也。先灸核上,以散其寒,与桂枝加桂汤,以泄奔豚之气。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97]

先火为逆,复以下除之,里气因虚,又加烧针,里虚而为火热所烦,故生烦躁,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散火邪[98]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 龙骨二两

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寒则伤荣。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惊者温针,损荣血而动心气。《金匮要略》曰:血气少者属于心。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恶寒发热,为太阳表病;自汗出,不恶寒发热者,阳明证。本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动胃气,表邪乘虚传于阳明也。以关脉细数,知医吐之所致。病一二日,为表邪尚寒而未成热,吐之则表寒传于胃中,胃中虚寒,故腹中饥而口不能食。病三四日,则表邪已传成热,吐之,则表热乘虚入胃,胃中虚热,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朝食暮吐者,晨食入胃,胃虚不能克化即知,至暮胃气行里,与邪气相搏,则胃气反逆,而以胃气尚在,故止云小逆[99]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于胃气,邪热乘虚入胃,胃为邪热内烦[100],故不恶寒,不欲近衣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阳受气于胸中,发汗外虚阳气,是令阳气微,膈气虚也。数为热,本热则合消谷,客热则不能消谷,因发汗外损阳气,致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心下温温欲吐[101],郁郁微烦,胸中痛,当责邪热客于胸中。大便反溏,腹微满,则邪热已下于胃也。日数虽多,若不经吐下,止是传邪,亦未可下,当与柴胡汤,以除上中二焦之邪,若曾吐下,伤损胃气,胃虚则邪乘虚入胃为实,非柴胡汤所能去,与调胃承气汤下胃热。以呕,知胃气先曾伤动也。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02]

太阳,经也;膀胱,腑也。此太阳随经入腑者也。六七日邪气传里之时,脉微而沉,邪气在里之脉也。表证仍在者,则邪气犹浅,当结于胸中;若不结于胸中,其人发狂者,热结在膀胱[103]也。《经》曰: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此发狂则热又深也。少腹硬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证谛也,与抵当汤以下蓄血。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味咸苦寒 虻虫三十个去翅足味苦微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味苦甘平 大黄三两酒浸味苦寒

苦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甘缓结,苦泄热,桃仁大黄之苦,以下结热。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胃热,发黄也。可与茵陈汤。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非胃中瘀热,为热结下焦而为蓄血也,与抵当汤以下蓄血。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伤寒有热,少腹满,是蓄血于下焦。若热蓄津液不通,则小便不利,其热不蓄津液,而蓄血不行,小便自利者,乃为蓄血,当与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之。然此无身黄屎黑,又无喜忘发狂,是未至于甚,故不可余快峻之药也。可与抵当丸,小可下之也。

抵当丸方[104]

水蛭二十个味苦寒 虻虫二十五个去翅足味苦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饮水多而小便自利者,则水不内蓄,但腹中水多[105],令心下悸。《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饮水多而小便不利,则水蓄于内而不行,必苦里急也。

【注释】

[1]【医理探微】成氏注本证是中风表实,不属于伤寒,可能是只提恶风,未提恶寒的缘故。但其麻黄汤也只提了恶风,寒本兼风,无论是中风还是伤寒,都属于风寒,所以不必强分。重点在于辨汗之有无,自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用葛根汤。

[2]【案例犀烛】男,5岁,2016年5月20日初诊。家长代述患儿于半月前因出汗后受凉,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入某西医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经西医治疗热退咳减,患儿继于10日前出现腹泻,经中西治疗效果不显。刻诊:腹泻,日7~8行,便质清稀,夹有泡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无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血常规:白细胞6.54×109/L,便常规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肠道外感染性腹泻;中医诊断:风寒泻。治法:解表散寒,升清止泻。方用葛根汤加减,处方:葛根10克,紫苏叶5克,桂枝5克,白芍5克,大枣(擘开)3枚,炙甘草5克,生姜3片。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三次饭前温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辣腥及肥甘油腻之品。按:本案腹泻乃太阳阳明合并,邪客阳明而发生泄泻。

[3]【注文浅释】证属风寒之邪。成氏注“里气虚,故必下利”,误矣。

[4]【注文浅释】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利自可至,呕则加半夏表而降之,呕自可除。(《医宗金鉴》)

[5]【注文浅释】此非肠胃真虚证,乃胃有邪热,下通于肠而作泄。

[6]【注文浅释】此促脉非热邪亢盛之促脉,乃是正气抗邪于表之反应。

[7]【注文浅释】里热气逆:里热偏胜,热逆于肺则气喘,热蒸津液外泄则汗出,热迫于肠则下利。

[8]【案例犀烛】李孩,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日行二十余次,舌质绛,而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寐不安,宜葛根芩连汤加味。粉葛根六钱,细川连一钱,淮山药五钱,生甘草三钱,淡黄芩二钱,天花粉六钱,升麻一钱半。李孩服后,其利渐稀,痧透有增无减,逐渐调理而安。(摘自《经方实验录》,作者曹颖甫)按:麻疹宜向外透达,发疹期间发生腹泻,易致疹毒内陷,本案下利日行二十余次,舌质绛,而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寐不安,一派热象,当以清热透邪,加升麻以助葛根透发之力,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更加山药顾护脾胃,面面俱到,药效如神。

[9]【医理探微】成氏谓“以荣强卫弱,故气逆而喘”,误矣。风寒客于人,荣伤卫亦伤也。本由肺主皮毛,寒邪在表,内通于肺,邪气不得发泄,肺气不得宣通,故作喘也。

[10]【注文浅释】寒邪客于胸中,肺气不得宣发,壅逆而喘也。

[11]【注文浅释】胸虽为阳明之部分,喘乃太阳之本病,其表邪甚,故不治阳明但治太阳也。

[12]【注文浅释】嗜卧:面向墙壁安静而卧,非少阴证之但欲寐也,乃病家已无所苦,邪气已衰,病向愈也。

[13]【临证薪传】成氏等医家注桂枝汤证为风伤卫,麻黄汤证为寒伤荣,大青龙汤证为风寒两伤荣卫,且逐渐形成了“三纲鼎力说”,过于牵强附会。三者皆是感受风寒之邪,区别在于:有汗脉缓的桂枝汤证,无汗脉紧的麻黄汤证,表实兼里热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14]【注文浅释】筋惕(tì)肉瞤(shùn):因亡阳脱液,筋肉得不到濡养所致。瞤,指筋肉跳动之意。

[15]【案例犀烛】赵某,26岁。新产满月,由并州返忻州。途中感受风寒,致娇脏失却清肃之令、肺气壅遏而咳嗽不休。虽经多方医治,均未中病,迁延已逾月余。倦怠神疲,日渐消瘦,自疑肺结核而来就诊。经胸透,心、膈、肺未见异常,求服中药。望其面色萎黄,略显浮肿,形态畏冷,时已至夏,头仍双巾。舌质淡红,苔白滑。询知恶寒,无汗,夜间鼻塞,咳喘气短,痰涎清稀,且泛白沫。胃纳不馨,时呕吐清水,二便正常。诊得脉象沉细。观其脉症,知为风寒束肺,支饮停结。治宜辛温发散,宣肺化饮。拟小青龙汤加味: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甘草4.5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生姜6片。二剂,药后汗出津津,当晚咳嗽大减,二剂后咳逆全止。患者得陇望蜀,因乳汁不足,要求同治,遂拟六君子汤加味治之。(摘自《经方实验录》,作者曹颖甫)按:小青龙汤证,系外有表寒,内有水饮,致肺失宣降,通调失职。临床以冬春较多见,然炎夏之际恣意饮冷,贪恋空调,或泳池久浴,雨淋露袭及久服、过服清凉药、消炎药,皆可形成小青龙汤证,表现多以里饮为主,并不拘于表证。临床有久咳不愈者,虽无恶寒发热之表证,但喉痒即咳,咳痰不爽,日轻夜重,口渴不思饮,或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者,亦小青龙汤之适应证也,切不可早用寒凉,冰伏其邪。

[16]【注文浅释】《内经》曰:“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以酸收之。”

[17]【注文浅释】䭇(yì):同“噎”。《玉篇》言食不下也;《说文解字》言饭窒也。

[18]【注文浅释】里气温:胃阳舒展,水饮去,故谓寒去欲解也。

[19]【注文浅释】成氏以大喘之里虚正气脱与微喘之表未解而里气上逆相比较,探析了微喘之病机,便于理解,极具有参考价值。

[20]【医理探微】此乃表里同病之证,虽有当下之证,而外证未除,亦不可下,恐外邪乘虚而入里也。

[21]【案例犀烛】张隐庵治一少年,伤寒三四日,头痛发热,胸痛不可忍。病家曰:三日前因食面而致病。张曰:不然。面饭粮食,何日不食?盖因外感风寒,以致内停饮食,非因食面而为头痛发热者也。故凡停食感寒,只宜解表,不可推食,如里气一松,外邪即陷入矣。且食停于内,在胸下胃脘间,按之而痛。今胸上痛不可按,此必误下而成结胸。病家云:昨延某师,告以食面,故用消食之药,以致胸中大痛。因诊其外症尚在,仍用桂枝汤加减,一服而愈。(摘自《续名医类案》,作者魏之琇)按:本案治验充分说明了误下之害,同时论述了误下后表证仍当解表的意义。若误下之后,表邪仍有外出之机,即仍使用汗法,使邪从表解;若错过时机,邪气内陷,待结胸、下利、痞证等变证出现后,再行救误,则更为困难。

[22]【注文浅释】目暝:眼睛闭合,不欲睁开。

[23]【医理探微】表证得衄而解的原因有二:一为表证迁延失治,表邪郁遏较甚,热甚于经,则自衄而愈或由服用麻黄汤之后邪气松动,更易促成从衄而解。二为病家禀素阳旺或小儿纯阳之体,表邪不得汗解之时,也易借衄血为出路。

[24]【注文浅释】缘缘:不断之义。

[25]【注文浅释】此处涩脉是因营卫流行不畅,汗出不彻,故应涩而有力,与血虚之涩而无力不同。

[26]【医理探微】成氏注尺脉的实与微分辨邪气是否传里,误矣。前文有言寸脉浮数,其病在表,尺脉微当候里虚,尺脉实乃肾气充盛,并非以尺脉的实与微辨别邪气在表在里。

[27]【案例犀烛】昔有乡人丘生者,病伤寒,予为诊视,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曰:虽属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用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第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信知此事是难是难。(摘自《本事方》,作者许叔微)按:从许氏一案可以看出本条的理论价值,临床见伤寒表实证兼有荣气不足者可先予建中汤类和之,荣和若表不解再汗之。虽然后世对虚人外感的治疗方法有不少新的发展,如助阳解表、益气解表、滋阴解表等,但在使用这些方剂对虚人发汗时,仍要小心谨慎。

[28]【注文浅释】此处的尺脉迟不能单从至数解,除有脉来缓之义外,还有与脉相较而言之义,应含有微弱无力精神在内,可与尺中脉微互参。理紧的

[29]【注文浅释】成氏此注解重在倡导“因势利导”之原则。

[30]【案例犀烛】林某,青年渔民。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白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缓重按无力。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生姜9克。水一碗,煎六分。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啜热粥,连进2剂,竟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发。(摘自《福建中医药》1964年第5期,作者刘少轩)按:本病起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荣卫之间,卫欲“司开阖”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证变,所幸“汗虽多但口不 渴”,“脉仍浮缓”,可知脏气末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故使用桂枝汤调和荣卫,先其时发汗则愈。前医早用黄芪反致留邪,故稍愈而复发。能异常,阖时阳郁而发热,开时则腠理疏而汗出。开阖失常,因而时发热而自汗出也。

[31]【注文浅释】卫气不和乃因卫气的开阖功

[32]【案例犀烛】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等反剧。陶切其脉反浮而紧,若不汗出,邪何由解,遂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摘自《名医类案》,作者江瓘)按:本案病人吐血乃表不和所致,因邪无从汗出,故吐血,虽吐血而表仍未解,故用麻黄汤发汗则愈。

[33]【医理探微】身复热即表证又作,其原因有二:一是余邪未尽,复行聚合;二是汗出后调护不慎,复感外邪。

[34]【注文浅释】成注甚是。小便不利的原因有津伤和蓄水,本条因津伤而小便不利,不可误作蓄水而利之。

[35]【临证薪传】本方临证运用,除营血虚的身体疼痛外,还可运用于四肢拘挛,脾胃虚寒的胃脘腹疼痛及大便秘结等证。

[36]【医理探微】成氏注身疼痛为邪气未尽,有失偏颇。汗后身疼痛,若表邪未解,脉当浮紧或浮数,此脉沉迟,可知表邪已除,身疼痛者为营血不足,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之故。

[37]【注文浅释】喘因热壅肺闭不得宣开,汗出乃热迫津外泄,无大热为热郁于里。汗出而肌表无大热。

[38]【案例犀烛】李某,女,54岁。本有肝咳夙疾,近复事不遂心,肝气郁结,肝木犯胃,呕吐四日不止,且频繁而剧烈。每呕吐发作,汗水淋漓,头发尽湿,胃液胆汁尽皆吐净,犹仍干呕不已。肢体倦软如泥,精神疲惫不支。某医诊为神经性呕吐、中度脱水。补液镇吐三日,呕吐始止。自知神疲少气非一日可复,惟心之动悸难以得忍,下床稍事活动更益筑筑不宁,双手捂按心下以求轻快,不敢稍懈也。观其:舌象,淡白润滑。诊得脉来弦细无力,皆一派阳气不足之象。汗为心液,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呕吐剧烈,汗出过多,心阳受损,故而悸动不宁,喜手捂按。《伤寒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1剂。病人疑方药轻简,不能中病。余谓方证相吻,定有奇效,力催速服,已而果然。善后方拟炙甘草汤。(摘自《临证实验录》,作者闫云科)按:本案患者呕吐后体内津液不足,心脉失养,心中悸动不安,当以桂枝温其心阳,甘草补益心气。心阳气得复,悸动则安。

[39]【案例犀烛】尹某,男性。患腹胀症,自述心下胀满,日夜有不适感,是属虚胀证,投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12克,生姜9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党参4.5克)。经复诊一次,未易方而愈。(摘自《岳美中医案》,作者中国中医研究院)

[40]【医理探微】成注本证腹满由脾胃津液不足,气涩不通,壅而为满。果如所说,厚朴苦温燥烈怎么能用。其腹满本由汗多伤阳,无阳以化气,故壅为胀满。

[41]【案例犀烛】陈某,男,57岁。病人平素嗜酒且喜食肥甘,头目眩晕月余。诊见:头晕目眩,胸闷不适,肋胁胀痛,间有呕吐清水痰涎,食少,倦怠多寐,小便不利,口渴不欲饮,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浊中阻,风痰上扰。治宜温阳蠲饮,健脾利水,化痰息风。方用苓桂术甘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处方:茯苓、桂枝、法半夏、天麻各10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摘自《新中医》2000年第3期) 按:病人嗜食肥甘,脾胃自伤,水湿内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风痰上扰而眩晕。运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燥湿,化痰息风,眩晕自止。

[42]【案例犀烛】周连三医案:女,41岁。因和爱人争吵而发病。初起喧扰不宁,躁狂打骂。曾服大剂量硝黄泻下,转而沉默痴呆,语无伦次,心悸易惊,四肢厥冷,舌白多津,六脉沉微。方用:茯苓一两,党参、炮附子、干姜各五钱,甘草四钱,牡蛎一两,龙骨五钱。服三剂后,神志清醒,头疼止,四肢温。改用苓桂术甘汤加龙骨、牡蛎,服十剂而愈。(摘自《中医杂志》,1965年第1期:29)按:本案乃因情绪刺激后而出现神志异常,与茯苓四逆汤重在通阳安神,并加龙骨、牡蛎以重镇安神,收效更速。

[43]【医理探微】此与患者平素体质偏阴偏阳的差异有关。素体偏阴者,发热虽除而仍恶寒,此乃卫阳虚而非表邪未尽;体质偏阳者,不恶寒但热者,汗多则伤津,阳明胃肠燥实者,宜调胃承气汤和胃泄热。

[44]【医理探微】成氏将饮水多、消渴解释为里热值得商榷,若为里热恐与方药病机相悖。这里“消渴”更多是表示口渴情况及饮水频次,并不表示病理属性,其与真正消渴病也大相径庭。

[45]【医理探微】成氏将此处消渴之病理解释为燥,结合下面方药诠释可知是虚燥,颇有见地,结合其又兼表证,考虑应为肺燥,根本在于脾运化水饮不及所致。

[46]【案例犀烛】男,18岁,高中生,口渴不已饮水不解一月来诊。患者因食堂饭菜味厚,每于晚饭后口渴,需不断饮水,欲饮冷水,但胃难受,每次喝温水,但饮后缓解,过后仍口渴,甚是烦恼,饮水后小便并无增加,平素也很少出汗。大便不成形,舌尖红,苔白厚腻,脉弦细。此为脾虚无以运化所致,处方以五苓散加北杏仁6克、桔梗6克。7剂,水煎服。1周后反馈口渴基本消除,视其舌苔已无厚腻之象。按:本案虽口渴,不断饮水,但大便不成形兼舌苔厚腻,非阴亏里热所致,能饮水但脾无以运化水液。

[47]【医理探微】成注渴与不渴来辨别邪气在表在里,其理难圆。五苓散何以除里邪?茯苓甘草汤又如何解表?大汗出而渴乃脾胃重虚,不能上输津液而渴;汗出不渴,脾胃虚损不甚,津液犹能上达,故用茯苓、甘草调中和胃即可。

[48]【注文浅释】水逆:因里有蓄水,以致饮水不能受纳,饮入随即吐出,名水逆证。

[49]【医理探微】《内经》有云:“肾开窍于耳。”又云:“心寄窍于耳。”过汗致心阳、肾气两虚,不能上注于耳,所以发生耳聋。证之临床,治疗虚证耳聋常虚补肾气与通心阳合用。

[50]【注文浅释】《难经·四十九难》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汗后肌腠空虚,不可过早淋浴,若贸然洗浴,水寒之气易从皮毛侵入,肺合皮毛,肺气闭郁则喘。

[51]【注文浅释】鹘(hú)突:指疑惑不明,或糊涂。

[52]【临证薪传】本条以“大下之后”展开论述,似因误治,余热留扰胸膈所致。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也未经误治,如太阳表现初传于里或阳明病开始,热尚未甚时,均可出现烦热不眠,胸中窒塞等症。另外,杂病中的热郁气滞,也往往见到虚烦不得眠,胸中窒,心中结痛等证,因此临床贵在掌握病机,不应拘泥是否误治。

[53]【案例犀烛】王某,女,31岁。自诉夜间腹胀、烦躁、失眠5年余。病始因长期大便艰闭不通,必用甘油、开塞露才能缓解,五六日一行,屡用泻下之药,近年来渐渐出现烦燥、腹胀、失眠,舌红,苔黄燥,脉弦数。辨证为“心胃郁火,胃气不和”,用栀子厚朴汤治之:栀子10克,厚朴12克,3剂而愈。(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7月16日,作者李寿庆、辛文华)按:本案病人屡用泻下之药,致热邪内入,上冲胸中,故见心烦懊,失眠,卧起不安。胃气失和,故见腹胀。实属虚烦兼腹满之证,故用栀子厚朴汤,清热宣郁,利气除满,药证相符,取得良效。

[54]【注文浅释】栀子彻胸中陷入之邪,干姜复下药损伤之气。

[55]【医理探微】成氏认为虚寒体质,虽烦则非蕴热,这种说法不够正确。因为体质与病情并非完全一致,虚寒素质亦可以患实热证,实热体质也未尝不患虚寒证,应当具体分析,灵活看待,才可避免偏执一面。

[56]【案例犀烛】一人患伤寒,发热,汗出多,惊悸,目眩,身战掉,众医有欲发汗者,有作风治者,有欲以冷药解者,延孙兆至,兆曰:太阳经病得汗而不解,若欲解,必复作汗,肾气不足,汗不来,所以心悸目眩身战,遂与真武汤,三服,微汗自出,即解。盖真武汤附子、白术和其肾气,肾气得行,故汗得来。仲景云:尺脉弱者,营气不足,不可发汗,以此知肾气怯则难汗也。(摘自《古今医案按》,作者俞震)按:本案身战掉,惊悸,头眩均系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内动所致,肾气不足不能作汗,故发热等表证不解,用真武汤复其受损之肾气,故汗解而愈。

[57]【医理探微】成氏注本证乃阳虚失于温煦而得,似稍欠全面。本条是因过汗损伤肾阳而致的阳虚水气内动证,肾阳虚不能制水,于是水气动而泛溢,上逆凌心则心下悸,上犯清阳则头眩,外侵筋脉则筋肉跳动,周身不能自持而欲扑倒于地。

[58]【注文浅释】眴(shùn):转动眼睛以示意。

[59]【注文浅释】汗家:平素易出汗之人,包括自汗和盗汗在内。

[60]【注文浅释】重(chóng):重复之意。

[61]【注文浅释】清谷:即腹泻尚未消化的食物。俗谓下利完谷。

[62]【注文浅释】冒者:冒,形容头目如物冒覆,蒙蔽不清。冒者,头目昏冒的人。

[63]【注文浅释】怫郁而冒者,乃正欲驱邪而正邪交争之时,故汗出则邪解。

[64]【医理探微】成氏注脉阴阳俱停的“停”乃调停之意,即阴阳气和。另有“停”作停止解,可参钱天来注:“阴阳脉俱忽然停止而不见,乃正气本虚,难于胜邪,致邪正相争,阴阳击搏,振栗将作,所以阴阳脉皆暂时潜伏。”

[65]【案例犀烛】范某,女,36岁,农民。素为气血虚弱之躯,劳则短气自汗。半月前,为情志所伤,肝气郁滞,始仅右手指头麻木,继而上延肢体,甚时不知痛痒,夜睡后尤为明显。且两胁胀痛,饮食不思,嗳逆频频,手足时热时凉,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而弦。观其脉症,麻木由肝郁气滞,经络痹阻所致,胁为肝之分野,左右乃升降之道。气机郁滞,升降之路痞塞,阴阳二气不相顺接,故而胁痛肢厥。治当疏肝理气,以达郁木。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5克,党参10克,甘草6克,白芍15克,地龙6克,生姜6片,红枣6枚。3剂。(摘自《临证实验录》,作者闫云科)按:本案因情志而发,见证手足寒热不调,仅右手麻木,且两胁作痛,此乃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方用小柴胡汤。

[66]【医理探微】腹中痛者,木逆于土,黄芩苦寒,不利脾运,芍药酸寒,能于土中泻木,缓急止腹痛。

[67]【医理探微】此处虽言经络,实则是脏与腑相连,但肝胆脏腑通过经脉互为络属表里,邪从胆腑入肝脏,所以其痛必下。

[68]【医理探微】成注误下前的脉证“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为邪在半表半里,其理难通。脉浮弱,恶风寒,自是太阳脉证,而脉迟,手足温,太阴脉证也。此乃太阳中风证兼太阴虚寒。

[69]【注文浅释】表未解,太阳之表未罢;里不和,已现阳明之里。其颈项强,胁下满则属少阳。三阳合并,少阳为枢机,故治以少阳病主方,和解表里之邪。

[70]【注文浅释】阳指浮取,阴指沉取,脉浮涩沉弦。

[71]【医理探微】成氏认为服小建中汤不瘥是方不对证,与经文原意相悖。此证乃是少阳病夹里虚之证,脉浮涩沉弦,多见于木邪克土,肝脾失调而见腹中急痛,先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其痛而散其邪,但弦脉不除,由少阳经有留邪也,故续用小柴胡汤以除未解之邪。

[72]【案例犀烛】王右,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脾,小建中汤主之。(摘自《经方实验录》,作者曹颖甫)按:本案腹痛喜按属虚寒,脉虚弦乃肝木乘脾土,故处以小建中汤温中散寒。

[73]【注文浅释】服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相助,奋起驱邪而正邪交争则见战栗而后蒸蒸发热。

[74]【注文浅释】表里证同具,里虚甚者当先治里,故以小建中汤先建其里。

[75]【注文浅释】喜呕转为呕不止,心烦转为郁郁微烦,可见邪从半表半里全入于里也,故以大柴胡汤下之。

[76]【案例犀烛】郭某,女,56岁,大南宋村人。或下痢脓血,一日数行,或十余日大便一次,已三月有余。乡医院按细菌性痢疾治疗,用抗菌药物多种,其病如故。望其面色萎黄,形容憔悴,舌淡红,苔薄黄。询知寒热往来,饮食不思,呕恶腹痛,嗳气矢气始舒,口干苦,不思饮。脉象沉弦。脉症相参,此少阳病也。继而腹诊,腹胀满,重压脐周,印堂急皱,言其痛甚。似此,显非单纯少阳病,乃少阳、阳明合病证。少阳病者,和解以治,而少阳、阳明合病者,则宜表里同治也。拟大柴胡汤治之: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川军10克,生姜5片。2剂。二诊:药后泻下脓血甚多,呕吐顿止,胃纳亦醒,寒热往来不再。腹诊脐左右仍有压痛,此邪寇未净,宜乘胜逐之,务求全胜,不可姑息。原方2剂。三诊:纳便已正常,诊腹亦无压痛。拟参苓白术散善后。按:本案乃少阳阳明同病,寒热往来,饮食不思,呕恶腹痛,嗳气矢气始舒乃少阳病症,腹胀满,按之痛甚,此邪亦内结之阳明病症,故治以和解少阳,兼除阳明里邪之大柴胡汤。

[77]【注文浅释】医以丸药下之,丸剂缓也,下利而邪未除更徒伤胃气,其脉调和,知邪实仍在阳明而非虚寒之证,故以调胃承气汤除胃热。

[78]【案例犀烛】罗夫人,腹满胀,转矢气则稍平,夜不安寐。大便行,则血随之而下。以证状论,有似脾虚不能统血。然大便硬,则决非脾藏之虚,以脾虚者便必溏也。脉弦,宜桃仁承气汤。桃仁泥三钱,生川军二钱后下,川桂枝三钱,生甘草一钱,芒硝钱半冲。(摘自《经方实验录》,作者曹颖甫)按:本案乃蓄血证,血随大便而下,其证仍未解,可知蓄血程度较深,宜桃核承气汤助之散热下血。

[79]【注文浅释】本条的身重,包括阳郁不达与湿热困滞两个方面,所以治疗在和解枢机的基础上,既清泄湿热,又温通阳气。

[80]【注文浅释】纵:五行顺次相克的形式。

[81]【注文浅释】横:五行逆次反克的形式。

[82]【注文浅释】酢浆:酸味的饮料。

[83]【注文浅释】熨:火疗法之一,《千金方》有熨背散,是以乌头、细辛、附子、羌活等药捣筛,醋拌绵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民间亦有以砖烧热,布包放置体外,以取暖发汗。

[84]【注文浅释】黄坤载注头痛因火从上散而致,成氏就正气言,阳气下降则头中阳虚而痛,黄氏就邪气而言,两者之说皆言之成理,互参当更臻全面。

[85]【注文浅释】剂:齐。

[86]【注文浅释】火劫发汗:用火法强迫发汗。凡烧针,火熏,灸法,皆属于火法。

[87]【注文浅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今心阳虚无以敛藏心神,则见惊狂、起卧不安。”

[88]【注文浅释】形作伤寒而非伤寒,此乃温邪为患,由于初起的恶寒发热头痛与伤寒同,所以说形作伤寒。

[89]【注文浅释】六日传经尽,至七日再到太阳经不符合临床实际,计日传经说,不必拘泥于经脉,“经”含有病程日期之意,不可机械执之。

[90]【注文浅释】圊(qīng)血:圊,厕所。圊血,即便血。

[91]【注文浅释】追虚:血本虚而使用灸法,劫伤阴分。

[92]【注文浅释】血散脉中:火毒内攻,血液流溢,失其常度。

[93]【注文浅释】呴:通“煦”,煦,温也。(《广韵》)

[94]【注文浅释】正气与邪气交争,欲逐邪于外,邪气还表,则为烦热,正盛邪退则汗出而解。

[95]【案例犀烛】湖北张某,为书店帮伙,一日延诊,云今日得异疾,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暂冲痛到心,顷之止,已而复作,夜间尤甚,请医不能治,已一月有奇。审视舌苔白滑,脉沉迟,即与桂枝加桂汤,一剂知,二剂愈。(摘自《遯园医案》,作者萧伯章)按:本案病人见证: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暂冲痛到心,顷之止,已而复作,为典型的奔豚证,其舌苔白滑,脉沉迟乃为寒证,宜用桂枝加桂汤。如为热证,则非本方所宜。

[96]【注文浅释】烧针:粗针外裹棉花,蘸游烧之,待针红即去其棉油而刺入,是古人取汗的一种治法。

[97]【案例犀烛】刘渡舟医案:宋先生与余同住一院,时常交谈中医学术。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弦缓,按之无力,舌淡而苔白。余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气虚而神不敛之所致。乃书:桂枝9克,炙甘草9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3剂而病愈。按:本案乃心阳虚而出现心悸不宁等症,方以桂枝、甘草温振心阳,龙骨、牡蛎潜镇心神,标本同治,三投而愈。

[98]【注文浅释】桂甘龙牡汤无散火邪之功用,此乃温复心阳、镇静安神之剂。

[99]【注文浅释】《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100]【注文浅释】内烦:由于正气损伤而烦自内生,不是因外邪所致,所以称为内烦。

[101]【注文浅释】温温欲吐:温,通“愠”。形容胸脘烦杂泛泛欲吐的感觉。

[102]【案例犀烛】余尝诊一周姓少女,住小南门,年约十八九,经事三月未行,面色萎黄,少腹微胀,证似干血劳初起。因嘱其吞服大黄䗪虫丸,每服三钱,日三次,尽月可愈。自是之后,遂不复来,意其差矣。越三月,忽一中年妇人扶一女子来请医。顾视此女,面颊以下几瘦不成人,背驼腹胀,两手自按,呻吟不绝。余怪而问之,病已至此,何不早治?妇泣而告曰:此吾女也,三月之前,曾就诊于先生,先生令服丸药,今腹胀加,四肢日削,背骨突出,经仍不行,故再求诊!余闻而骇然,深悔前药之误。然病已奄奄,尤不能不一尽心力。第察其情状,皮骨仅存,少腹胀硬,重按痛益甚。此瘀积内结,不攻其瘀,病焉能除?又虑其元气已伤,恐不胜攻,思先补之。然补能恋邪,尤为不可。于是决以抵当汤予之。虻虫一钱,水蛭一钱,大黄五钱,桃仁五十粒。明日母女复偕来,知女下黑瘀甚多,胀减痛平。惟脉虚甚,不宜再下,乃以生地、黄芪、当归、潞党、川芎、白芍、陈皮、茺蔚子活血行气,导其瘀积。一剂之后,遂不复来。后六年,值于途,已生子,年四五岁矣。(摘自《经方实验录》,作者曹颖甫)按:本案病人来诊时见经事三月未行,少腹微胀,此乃瘀血结于少腹,当下之。医前以大黄䗪虫丸以攻补兼施,然丸剂缓且血结较甚而难攻下,后患者血结愈深,病情愈重,医思之,当攻其瘀,病方能解,故与抵挡汤下瘀血也。

[103]【注文浅释】此膀胱非特指膀胱腑也,而是以膀胱代指下焦也。

[104]【案例犀烛】常熟鹿苑钱钦伯之妻,经停九月,腹中有块攻痛,自知非孕。医予三棱、莪术多剂,未应。当延陈葆厚先生诊。先生曰:三棱、莪术仅能治血结之初起者,及其已结,则力不胜矣。吾有药能治之。顾药有反响,受者幸勿骂我也。主人诺。当予抵当丸三钱,开水送下。入夜,病者在床上反复爬行,腹痛不堪,果大骂医者不已。天将旦,随大便,下污物甚多。其色黄白红夹杂不一,痛乃大除。次日复诊,陈先生诘曰:昨夜骂我否?主人不能隐,具以情告。乃予加味四物汤,调理而瘥。(摘自《经方实验录》,作者曹颖甫)陈亦人按:伤寒论抵挡丸条文见“不可余药”,临证见妇人杂病癥瘕,不拘于外感内伤,用抵当丸即可取效,且效果非三棱、莪术等破血行瘀药所能代替。(摘自《伤寒论译释》,作者陈亦人)

[105]【注文浅释】此属胃中停水,但因饮水多,脾气来不及转输,势必会停留中焦,水气凌心而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