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本章小结
本节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隧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得出如下结论:
(1)浅埋隧道的发展过程,顶部形成V形的塑性区,顶部塌落,隧道破坏。
(2)深埋隧道从四周开始出现塑性区,逐步贯通,形成破坏。
(3)对比了围岩级别、隧道跨度、隧道结构形式和不同埋深等影响因素,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围岩较差时隧道周围岩体较易形成贯通的破裂面;矩形隧道周围岩体易于形成破坏区,马蹄形隧道次之,圆形隧道周围岩体产生的塑性应变最小;深埋隧道周围岩体的塑性变形区面积从小到大,逐渐贯通,最终形成压力拱,浅埋隧道顶部和底部的塑性变形较大,深埋隧道两侧的塑性变形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