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分析
隧道周围压力拱形成的尺寸大小与隧道的结构形状、隧道跨度和围岩级别等因素有关,本节针对这几个影响因素逐一进行对比分析(本节计算中采用的计算参数与2.2.3相同)。
图3-8~图3-11绘出了隧道上方的应力沿路径1(图3-7)的变化,图中SX表示X方向的应力σX,SY表示Y方向的应力σY,S3(图中3条线,最下面一条线均为S3线)表示最小主应力σ3表示负值应力(岩土体中以受压为主)。
图3-8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202.86m)
图3-9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152.86m)
图3-10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102.86m)
图3-11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52.86m)
以下计算结果是针对Ⅱ级围岩,跨度B=32m的矩形隧道。
1.矩形隧道
综合图3-8~图3-11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对于矩形大跨度(B=32m)隧道,其上方的压力拱不容易形成,即隧道上方压力拱的形成受隧道结构形状和跨度的影响较大;②在深埋的情况下,隧道上方压力拱的高度随埋深的变化很小;③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压力拱的高度有所变化;④埋深较浅时,静力状态下存在的压力拱可能会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
2.马蹄形隧道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如图3-12~图3-15所示。
综合图3-12~图3-15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对于马蹄形大跨度(B=32m)隧道,其上方的压力拱容易形成;②在深埋的情况下,隧道上方压力拱的高度随埋深的变化很小;③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压力拱的高度有所变化;④埋深较浅时,地震前、后压力拱的高度有较大变化。
3.圆形隧道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岩应力路径对比如图3-16~图3-20所示。
综合图3-16~图3-20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对于圆形大跨度(B=32m)隧道,其上方的压力拱容易形成;②在深埋的情况下,隧道上方压力拱的高度随埋深的变化很小;③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压力拱的高度有所变化;④埋深较浅时,地震前不存在的压力拱,在地震后可能形成。
图3-12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202.86m)
图3-13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152.86m)
图3-14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102.86m)
图3-15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52.86m)
图3-16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202.86m)
图3-17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152.86m)
图3-18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102.86m)
图3-19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52.86m)
图3-20 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围岩应力路径对比(Ⅱ级,h=22.86m)
综合图3-8~图3-20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马蹄形和圆形隧道上方容易形成压力拱,矩形隧道上方不易形成,这说明隧道结构形状对其上方压力拱的形成有较大影响;②地震前、后隧道上方压力拱的高度有所变化,在深埋的情况下,隧道上方压力拱的高度随埋深基本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