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品赏析

二、作品赏析

(一)结构具有统一性

《茶馆》的剧本于1957年首次刊登在《收获》杂志的创刊号上。1958年3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进行了《茶馆》首演。

从内容上看,《茶馆》以老北京一家名为“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作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半个世纪,北京社会风貌的变化以及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变迁。

从结构上看,话剧《茶馆》共分为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都出入于这家大茶馆中,因此,整部话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气势宏伟的历史画卷。

《茶馆》第一幕的开场部分,通过唐铁嘴的言语,交代了剧情发生的时代和背景,接着以常四爷和二德子的冲突引出了马五爷,让观众明白了洋教在中国的势力之大。之后刘麻子上场,让我们看到了洋货在中国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秦仲义的春风得意和他与庞总管的针锋相对,让我们感觉到了民族资本家的力量和他们的任重道远,常四爷的无意中罹祸,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结局。总体来说,第一幕是整部剧作当中最为凝练、最为集中的一幕,出场人物仅有名有姓的就多达20多个,涉及的事件有戊戌变法、实业救国、清政府的日薄西山、新兴民族资本家的崛起、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等等。人物涉及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语言幽默生动,个性各不相同,体现出老舍把握不同人物特点的艺术功力之深。

《茶馆》第二幕的开场部分,已经是十多年后的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辛亥革命尽管已经发生,但却丝毫没有给普通民众带来好处,整个中国都深陷于军阀混战的状态之中。伙计李小辫坚决要保留他的辫子,可见“辫子军复辟事件”仍然让北京百姓感到后怕;此时的王利发已经娶妻生子,他想过安稳的生活,但这个愿望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显然不可能实现,警察和大兵先后来到茶馆敲诈勒索,王利发的日子并不好过。而唐铁嘴这样不务正业的人却由衷地感谢乱世:生命朝不保夕,算命的生意就好,使他可以抽英国烟,吸食日本的白面儿。常四爷从当年的八旗子弟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松二爷却穷困潦倒。当年的特务继续作威作福,他们道出了战乱的背后是洋人在撑腰。结尾处,两个打了十几年仗的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而不得。战乱的背景下折腾了一天后,王利发想要第二天开张的愿望又告落空。

图2-1-1 话剧《茶馆》剧照

《茶馆》第三幕距前场又过了近30年了,在这一幕中,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但人们的生活质量依旧不高。此时的王利发已经是老态龙钟,茶馆也很难维持下去,最终,茶馆被国民党官僚、社会的渣滓所吞噬;与此同时,秦仲义的工业救国梦也彻底破碎;常四爷沦落到街头卖花生仁,松二爷被饿死,这些性格各异的人们和大茶馆一样,被腐败的民国政府所吞噬了。

《茶馆》这部剧作,采用的是一种近似“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作者在创作时严格秉持“一人一事”的主题,这部作品以茶馆的“小我”见出社会的“大我”,上至清政府的太监总管、国民党的官僚,下至普通百姓,每一个场面和人物的安排都代表着一种类型的人对他们所处时代的观照,这些人物在茶馆这样一个相对独特的环境中演绎自身生存状态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变迁。

在话剧《茶馆》中,老舍虽然没有从正面讴歌社会主义、赞颂新中国,但他在剧中对此前每一个时代都予以了深刻的否定,这即是在向人们说明一个道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拯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人民,从这一层面来看,《茶馆》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

(二)语言极具个性化

在话剧《茶馆》中,老舍通过“接地气”的安排,使剧中所有人物的语言都具有了个性化特征。

在《茶馆》第一幕中,马五爷端坐在凳子上,凭借一句简单的“二德子,你威风啊”就将自己的不可一世充分展现出来;庞太监和秦仲义之间的对垒,从本质上说就是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与即将走向灭亡的封建王朝势力之间的对垒,最初庞太监想将秦仲义推到维新派的阵营,但是秦仲义并不理会,庞太监与秦仲义表面上和颜悦色,但实际上内心都暗藏杀机。

以下是庞太监与秦仲义之间的对话,这段对话中暗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十分精彩,展示出剧作家高超的语言把控能力。

庞太监:哟!秦二爷?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个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早年间,以庞太监的身份和地位,他绝不会主动开口与别人打招呼。而现在他是明显地话里有话,此时戊戌变法已经被镇压,庞太监重又变得自信起来,掩盖不住自己内心的得意。他认为秦仲义和谭嗣同是一类人,便指桑骂槐起来;秦仲义心里早就明白这种自上而下的变法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因此他还是认定实业救国才是上策,并不吃庞太监的含沙射影,这使得庞太监多少有点不自在,因为变法的失败并没有影响秦仲义发财。庞太监已经习惯了官本位的体制,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看不惯又若有所失,他没有想到有一天经商的人势力会超过做官的人。所以庞太监又一次提起财主讲维新,将秦仲义划入维新派阵营。但秦仲义并不害怕庞太监的指桑骂槐。而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通过反唇相讥从被动应战转为主动挑战,然后扬长而去。

在《茶馆》的第二幕中,崔久峰出场,这个人做过国会议员,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当王利发劝他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些好事的时候,他却这样说:

王利发:那么,您就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做亡国奴?

崔久峰:我年轻的时候,以天下为己任,的确那么想过!现在,我可看透了,中国非亡不可!

王利发:那也得死马当活马治呀!

崔久峰:死马当活马治?那是妄想!死马不能再活,活马可早晚得死!好啦,我到弘济寺去,秦二爷再派人来找我,你就说,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

这段话并不长,却已经将崔久峰这个人物的过去和现在说得明明白白:崔久峰曾经作为一个为推翻封建帝制而斗争过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辛亥革命后,由于看不到中国的出路,他的内心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就用宗教来麻醉自己。

此外,在《茶馆》第二幕中还有这样一段精彩对话,其情节为: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强行到公寓搜查,但遭到了王利发的阻拦,二人心生不满,于是开始敲诈勒索王利发,其对话内容如下:

吴祥子: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我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个面子,对吧?王掌柜!

王利发:我……

宋恩于: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

吴祥子:那点意思!

宋恩子: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那点意思得多少呢?

吴祥子: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在这段话中,老舍将中文的多意性运用得淋漓尽致,明摆着是收“保护费”,却完全用了商量的口气。不仅如此,王利发还要亲自去送这笔钱,这时候,观众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王利发的艰难处境。

总之,老舍的语言功力十分深厚,这也是《茶馆》这部作品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所在。

(三)人物虽多却不乱

《茶馆》这部话剧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人物虽多却不乱,在这部话剧中,先后出场的人物多达70多个,但却都显得井井有条,不同的人物与事件被安排得张弛有度,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老舍将复杂的故事主题与日常生活场景有机结合起来,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人物上下场之间,完成整个剧情的起承转合,使剧情的发展变得自然而又流畅。

老舍在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和秦仲义这四个人物形象塑造上耗费笔墨最多。

1.秦仲义的人物形象

在《茶馆》中,秦仲义是一个身怀远大志向的人,在剧中众多人物中,秦仲义的经济实力最强,他是中国最早那批试图用实业来救国的人之一,秦仲义的理想很远大,他的目标不是解救一两个要饭的穷人,而是要“开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在《茶馆》的第一幕中,秦仲义满怀壮志,他梦想着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他看不上茶馆里的每一个小人物,他有自己的远大抱负,想要做成一番大事业,在秦仲义的身上,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救国的希望。

在《茶馆》的第二幕中,秦仲义开办起了自己的工厂,接着又开了银号,但是最终却惨重失败,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成为泡影。实际上,秦仲义的失败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政府的腐败和黑暗是导致他失败的直接原因。

在第三幕中,秦仲义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他向政府发出质问,说道:“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到好好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事实上,秦仲义非但没有实现自己的救国梦,最后连他自己也陷入泥潭之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话剧创作者的观点——实业终究无法挽救中国。

2.松二爷与常四爷的人物形象

松二爷与常四爷都是八旗子弟,但是在老舍的笔下,二人表现出很多不同特征。两个人都有世袭的固定收入,虽没有太多钱财,但至少也是衣食无忧、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劳碌,所以在第一幕中他们也是有闲阶层,虽略显拮据,但八旗子弟该有、该会的东西他们一样也没落下。

松二爷是典型的八旗子弟,他胆子小、话多,不务正业,整天游手好闲,仗着祖宗留下的俸禄过着懒散的生活,松二爷虽喜欢享受,但心眼不坏。当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时候,松二爷因“碍着面子”而拒绝去干苦力活,终于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以至于最后活活饿死。老舍先生本人是满族人,因此,他对八旗子弟当时的处境十分了解,为剧中八旗子弟安排的结局也都是情理之中。实际上,松二爷和常四爷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但两个人却殊途同归、结局都很凄凉,老舍向观众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在社会不合理的大背景下,不论你选择顺从还是斗争,最后好人都是没有出路的。

常四爷是一个性格耿直、豪爽的人,他乐于助人,当遇到要饭的小女孩母女时,常四爷慷慨解囊给她们买烂肉面吃;当看见人人都闻风丧胆的打手二德子时,他却敢于和其一争高下:“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听说马五爷是信洋教的,官面上都不敢惹他,常四爷却说:“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还公然说“大清国要完”。他为他的正直和豪爽付出了代价,被官府抓进了大牢,出来后他仍不改其本色,参加过义和团,和洋人打过仗。清朝灭亡以后,他仗着自己的好身板过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并宣称“什么时候洋人敢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仗呢”。

作为封建残余,常四爷的结局并不十分美满,只落得一个老来在街头卖花生米的下场,体现出一定的悲剧性色彩。

3.王利发的人物形象

在话剧《茶馆》中,王利发是一个核心人物,这个人物始终贯穿剧本的始末,在第一幕中,王利发的年龄只有20多岁,剧作者说他“因父亲早死,他很年轻就作了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王利发并不是一个英雄人物,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在王利发的身上,体现出生意人特有的狡诈和见机行事的特质,可谓“世事皆洞明”。当秦仲义提出要增加房租的时候,他明明心里是不乐意的,嘴上却说:“二爷,您说得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所以秦仲义说他比他爸爸还滑。当常四爷和秦二爷为给要饭的烂肉面闹起了别扭的时候,他聪明地把两边抹平了,说话滴水不漏,谁都不得罪。到了第二幕,王利发已经进入中年,他经历了太多社会上的不平事,当康顺子逃出庞家投奔茶馆,希望得到他帮助的时候,他并没有热心地去帮助她,而只是敷衍道:“我慢慢给你打听着。”妻子收留了康顺子母子,王利发显得很不高兴:“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王利发对农村的状态是不甚关心的,他心里认定那些活不下去的人多少都有点笨,所以不怎么同情他们,而坚信自己这一辈子会比父亲更有出息。在第二幕中,他开始开公寓,专门把房子租给学生住,他的算盘打得很精:“这年月,做官的今天上任,明天撤职,做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可是,他的精明在那时的社会是没有用的,正如他在第三幕中所说:“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茶馆》这部话剧,将王利发当作了贯穿整个剧情的关键人物,这么一个世事洞明的生意人,在正常社会里完全有能力将自己的生意打理得蒸蒸日上,然而他生活的三个时代都非常特殊,都是坏人得志、好人无法生存的社会,在这种背景下,王利发最后也被暗无天日的社会所吞噬。如果一个既聪明又世故的人都无法在社会中生存,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从这个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批判。

图2-1-3 话剧《茶馆》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