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使用“假若”

二、学会使用“假若”

在话剧表演形体创作实践准备阶段,“假若”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假若”,演员能够顺利进入人物角色中,进而按照人物的既定逻辑展开有机行动。对于“假若”,著名戏剧表演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表演)创作,是从演员的心灵和想象中出现了创造性的‘假若’的那一时刻开始的。”

在这里,我们应该对“假若”的概念做一个阐释。“假若”是指把存在于想象中的对手当作就是真实存在于眼前的对象,并且情真意切地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就如同小孩子对着自己的洋娃娃说话,并相信自己的洋娃娃是活的一般。再以孩子的“过家家”游戏为例,幼童在做“过家家”游戏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当成妈妈或爸爸,并且会认真照料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饿了,会给他做饭,如果孩子发烧了,会给他吃药,如果孩子叛逆、不听话,还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幼童的一举一动似乎毫无违和感,显然,他们已经融入角色之中,认为自己就是所谓的“妈妈”或“爸爸”。事实上,幼童之所以能如此自然地做出这样的举动,正是“相信”和“假若”的力量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总之,当人有了行动的欲望和动机后,相信在“假若”中建立起的对象,并以假乱真地与其进行交流,这时“假若”的力量就会推动你的整个身心自然而然地做出合乎逻辑的举动。演员的表演也是如此,倘若演员能够在话剧表演中运用好“假若”的力量,在表演内心的纠结情绪时,想象出一个交流的对象,全身心地投入到人物塑造过程中,这时演员的形体动作表演就能够上升到艺术创作的层面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