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品赏析

二、作品赏析

(一)完整的布局

与《雷雨》相比,曹禺在创作《日出》时,刻意减少了戏剧化成分,也就是说,《日出》中所用到的创作手法更加生活化,在整体布局上也更加完整。

1.高屋建瓴式的全局观

优秀的剧作家在创作时必然会展现出很强的全局观,对于自己笔下人物的命运以及结局,在动笔之前就已经有所构思,所以无论是在情节安排上,还是在人物关系设置上,都会进行再三考量,在创作的过程中,剧作家会动用一切创作手段让人物的命运按照自己预设的方向走。

在本章第二节中,我们对话剧《雷雨》进行了赏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雷雨》的结局除了周萍的死是“自然而然”外,四凤和周冲的死都太过偶然,也就是说,这样的安排缺少必然性,曹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这的确“太像戏”。

在《日出》里面,曹禺对这种过于戏剧性的创作手法进行了改良,为了展现陈白露从充满希望到最后无路可走的悲惨结局,曹禺堵死了陈白露的所有出路,进而使故事自然而然地走向终结。在《日出》中,其他人物如小东西的死、潘月亭的破产、李石清的从爬上去到摔下来的戏剧性经历都写得线索清楚,令人信服,体现了曹禺把握全局的功底之深。

2.象征性意蕴贯穿其中

话剧《日出》,从表面上看是运用了写实主义风格创作而成的,但其中自始至终都体现出鲜明的象征性意蕴。文字:“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当她陈白露最终选择在日出前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时,我们已经能感受到那些文字对她生命结局的暗示。而剧中象征着光明和未来的工人们在打夯时唱的歌词:“日出东来,满天的大红!要想吃饭,可得做工!”体现了剧作家对新社会的向往与憧憬。

金八这个人物在表演中始终没有出现过,但这个人又是始终贯穿于《日出》始末的重要人物之一,甚至决定了这部话剧中大多数人物的命运:小东西因为不堪忍受他的凌辱而逃跑,最后被他手下的人卖到宝和下处上吊自尽;潘月亭因为在股市上被金八做多的假象所迷惑,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做多,最后全线套牢,彻底破产;陈白露因为不能救小东西和潘月亭的破产而陷入精神危机中最后选择了死亡:与潘月亭有关的顾八奶奶、胡四等都将因为潘月亭的破产而一贫如洗;方达生因为金八的行为而放弃了回故乡的决定,准备留下来与金八这样的人斗一斗。

事实上,这个从未出场过的金八才是《日出》情节变化发展的关键性人物,在他的影响下,一幅中国社会的浮世绘正徐徐展开。

3.由悲剧到喜剧的自然流转

《日出》唱了一曲人世的哀歌,其悲剧性质表露无遗:女主角陈白露才华过人,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找一条活路,经历种种波折后,最终在23岁的花样年华里自杀身亡;十几岁的无辜少女小东西的亲生父亲被砸死,自己被养父母逼良为娼,因为敢反抗黑社会的老大金八而被卖到下等妓院,最后悬梁自尽;银行的小录事黄省三老实工作了一生,最后家破人亡,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李石清希望破釜沉舟用不光彩的手段冲出一条血路来,却最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位置,断送了儿子的生命;过气的妓女翠喜曾经红极一时,年纪大了却不得不在下等妓院混事由,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是老得没人要的时候死去用芦席一卷埋掉……

实际上,曹禺在创作这部话剧时始终在强调一个主题——展现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庄严与无耻、高尚与卑鄙、掠夺与被损害、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等诸多矛盾纠缠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曹禺在表现这些社会悲剧的同时,并不曾忘记展示那些“被奉有余”的人物的无聊生活,所以,这部剧作在悲剧氛围中又体现出某种喜剧化的色调。

举个例子,尽管顾八奶奶已经是人过中年,但她却总是模仿小女该的一举一动,把扭捏、肉麻当成一大乐趣。顾八奶奶自己出钱养着自己的情人胡四,胡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顾八奶奶却硬是把二人之间这种丑陋的关系说成“爱情”,她甚至还给这种所谓的“爱情”下了一个引人发笑的定义:“爱情就是你甘心情愿地拿出钱来叫他花,他怎么胡花,你也不心痛。”

这些在整体悲剧中对喜剧因素的运用、对人物命运从大悲到大喜和从大喜到大悲的自如流转,使《日出》这出原为展示那个光怪陆离社会的浮世绘其色彩更为斑驳和丰富。

(二)巧妙的结构

《日出》主要采用的是一种“人像展览式”的剧本结构,没有对人物生活进行纵向切片,而是取其生活的横断面进行讲述,这与《雷雨》的剧作结构完全不同。“没有主要的人物,而是互为宾主,交相陪衬,而烘托出一个主要的角色”,这个主要角色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的社会。

《日出》全剧共分为四幕,第一幕、第二幕、第四幕都发生在陈白露的客厅中,而第三幕在下等妓院宝和下处。有人认为,《日出》中的第三幕存在意义不大,甚至可以将其直接取掉,对此,曹禺指出:“对《日出》这部戏来说,这一幕是必须有的,四幕剧必须有一幕剧要拉出来。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从技巧上说,如果还留在陈白露那个客厅里,就没得可写。那就要重复了,必须拉出来。我这样安排也比较协调,所以结构上必须是这样,陈白露是主线,靠她把一切都勾勒起来了。第三幕陈白露没有出场,可是方达生、小东西和胡四和陈白露有关系。更为重要迫切的,是我要暴露那个地狱般的妓女生活。这一幕,是《日出》对那个罪恶社会抨击的支点,也是我感情的支点,任何的戏剧结构,都不能离开剧作家所最要表现的东西。”

图2-3-1 话剧《日出》剧照

《日出》采用的是一种写类型、而非写典型的人物塑造手法。整部剧作人物数量较多,但是大部分人物展示的只是他们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的仅仅是一个点。这种结构我们在高尔基所创作的《底层》、霍普特曼创作的《日出之前》以及《织工》中都能看到。

应当注意的是,《日出》与一般人像展览式结构剧作的最大不同是它在众多类型化人物中,写出了一个极其深刻的串联人物——陈白露,这个经典形象成为《日出》这部作品中的亮点。

剧中,陈白露是一名交际花,她与银行家潘月亭之间有一段难以言说的恋情,并将潘月亭当作自己的“靠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里,以“夜生活”为自己的生活方式。陈白露幼时的玩伴为了挽救已经“堕落”的陈白露,专程从家乡跑到都市,试图用结婚的方式来感化陈白露,但是却被陈白露拒绝。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脱金八的魔爪误入陈白露的房间,陈白露虽全力救助,小东西终于还是被卖到下等妓院宝和下处,最终不堪凌辱而死。平民出身的银行职员李石清看不起老实而被社会抛弃的黄省三,铤而走险,通过要挟潘月亭而坐上了银行襄理的位置,但很快被潘月亭耍弄。潘月亭自己又被金八挤垮,陈白露失去了潘月亭这个经济的靠山而又不愿意苟活,最终走上了自杀的绝路。

在话剧《日出》中,陈白露及其内心生活始终贯穿于这部剧作的始末,成为串联所有剧情的一条红线。从总体结构上看,陈白露是全剧的核心人物,这个人物始终周游在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之间,有力地揭示了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通过她所在的某饭店华丽的客厅和从她那里被卖到下等妓院宝和下处的小东西的视线,展现了当时都市两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状态,揭露了都市上层社会的腐朽糜烂;展现了那个时代以金钱关系构成的利害冲突和人物间的钩心斗角,刻画了底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和痛苦挣扎。由于陈白露与社会各阶层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使得《日出》这部作品成为一幅30年代初期中国都市社会的浮世绘。

(三)陈白露:梦醒了却找不到出路的人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陈白露的人生,那便是“梦醒了却找不到出路”。陈白露是《日出》这部话剧的核心人物,倘若我们能够对这个人物的形象进行全面剖析,就会对这部话剧的艺术价值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事实上,陈白露并非寻常的交际花,她甚至与其他交际花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即陈白露从来不是在享受这种“交际”生活,她是在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方向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当她最后确认自己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时,毅然决定终结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这和时下同类女人沉湎于豪华生活中的愉快和得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才会让读者和观众洒上同情的泪水。

作为一个高明的戏剧家,曹禺认为陈白露这样的人在那个社会是没有出路的,她最后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当时的社会没有给她提供活下去的理由和出路。

1.陈白露的第一条出路

陈白露的第一条出路是与方达生结婚,这是最好的一条路,但陈白露却拒绝走这条路。

陈白露出生在一个富庶人家中,她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曾经是爱华女校的高才生,剧中方达生这样形容陈白露“是个读过书的人,还是个书香门第的小姐”。

如果不是遭遇家庭的变故,陈白露或许会同其他富家小姐一样,选择一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弟结婚,相夫教子,享受自己的闲适人生。但不幸的是,陈白露的家庭发生了巨大变故,富家小姐生活一去不复返,甚至连生计都难以维系,从未体验过生存之苦的陈白露她选择了另外一种活下去的方式:演电影、当舞女,最后,她的身份又转变成了“交际花”——她认为这是一个体面的职业。但是,在周边人的眼里,陈白露不过是一个“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又不是姨太太,这么一个贱货(李石清语)”。

陈白露不顾及别人的闲言碎语,在本剧开头处,她对自己的评价很高,她这样说道:“我一个人闯出来。不靠亲戚,不靠朋友。”“我没有故意害过人,我没有把人家吃的饭硬抢到我的碗里。我同他们一样的爱钱,想法子弄钱。可我弄来的钱是我牺牲我最宝贵的东西换来的。我没有挖空心思骗过人,抢过人,我的生活是别人甘心愿意来维持,因为我牺牲过我自己。我对男人尽过女子最可怜的义务,我享着女人应该享的权利。”从这几句话中可以得知,在话剧《日出》的开头部分,陈白露是对生活有所期盼的,那时的她还没有产生放弃生命的念头。

方达生来看望陈白露,他想要挽救她,于是向陈白露求婚,却被陈白露断然拒绝,她这样说道,“在任何情形之下,我都是不会嫁给你的”,这让剧中的方达生错愕不已,同时也让观众感到意外,因为按照常理来说,嫁给方达生对陈白露来说显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客观来讲,方达生对陈白露的了解并不深入,他简单地以为陈白露应该感激他,因为他肯不计前嫌地把陈白露娶回家,谁知陈白露却并不领情。这也体现出陈白露与一般交际花之间的巨大不同。

后面的剧情揭示了陈白露拒绝方达生的原因。她拒绝方达生,并不是不知道方达生的为人。而在于方达生能给她提供的未来是她早已经历过的生活,那种生活已经被她的实践证明并不成功,如今再要费尽周折重新过那种她认为走不通的生活道路,又怎么能吸引她呢?几年前,她曾与一位与方达生极为相似的年轻诗人相爱。于是她离开了都市,离开了表面繁华的生活,义无反顾地跟着她所爱的诗人走了。“他要我跟他结婚,我就跟他结婚。他要我到乡下去,我就陪他到乡下去。他说你应该生个小孩!我就为他生个小孩,结婚以后的几个月,我们过的是天堂似的日子”。但是“后来,新鲜的逐渐不新鲜了。两个人处久了,渐渐就觉得平淡了、无聊了”。“结婚以后最可怕的不是穷,不是嫉妒,不是打架,而是平淡。无聊,厌烦,两个人相互觉得是个累赘。懒得再吵嘴打架,直盼望哪一天天塌了,等死。于是我们先是皱眉头,拉长脸,不说话。最后他怎么想法子让我头痛,我也怎么想法子让他头痛。他要走一步,我不让他走;我要动一动,他也不让我动。两个人仿佛捆在一起扔到水里,向下沉……沉……沉……”

这段婚姻生活让陈白露感到绝望,她无法憧憬与方达生的未来,因此她干脆地拒绝了方达生,将这条最好的出路彻底堵死。

2.陈白露的第二条出路

陈白露的第二条出路是继续与潘月亭保持暧昧关系,以维持自己“说得过去”的经济生活。

陈白露与一般交际花不同,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聪慧而又有自尊,与潘月亭交往只是她维持生活的一种权宜之计,她对潘月亭并没有真情,因此她也从来不去刻意讨好潘月亭。

在《日出》第一幕中,当陈白露同意与潘月亭见面时,潘月亭感到十分意外:

潘月亭:白露,我知道你会找我来的!我等了你一晚上,叫人看了你好几次,你都没回来。你看,我请你吃饭,你不去;我请你跳舞,你不去;可是(非常得意)我知道你早晚会找我的。

陈白露:(睨视)你这么相信你的魔力么?

潘月亭:(自负地)可惜,你没有瞧见我年轻的时候,——(低声)我知道你想我,(自作多情)是不是?

陈白露:嗯,我想你给我办一件事。

潘月亭:(故意地皱起眉头)又是办事,又是办事。——你见着我,没有别的,你专门好管这些闲事。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从一开始陈白露就没把潘月亭放在眼里。陈白露之所以愿意见潘月亭,是因为有求于他,而不是因为倾慕他、爱他。实际上,陈白露本来不打算与潘月亭见面,现在之所以改变了主意,是因为她想搭救无辜的女孩子小东西,所以才开恩同意见潘月亭,所以在她和潘月亭的关系中,她始终占据着主动权。她在他面前我行我素,她并不在意潘月亭是否会离开她,她也很明智地认同潘月亭有家小的事实,永远不会傻到以为潘月亭能和她保持长久的关系。

在《日出》第一幕中,陈白露还没有料到潘月亭会很快失去他的一切财产,短短一个星期以后,潘月亭就破产了,陈白露与潘月亭之间的关系也就此结束。以陈白露的美貌,她完全可以选择投靠别的富翁来维系她的交际花生活。金八就曾托黑三带过话,暗示他可以为陈白露付清那些欠款,陈白露完全可以跟着金八继续过衣食无忧的交际花生活。但是,她在与潘月亭的关系中已经忍不住露出了她的厌倦和从灵魂深处对潘月亭的蔑视,高傲的她又怎么能容忍自己去屈就一个比潘月亭还恶劣的金八呢?与潘月亭的关系已经是陈白露能够接受的底线,连这也不能保持的时候,她又能向何处去呢?

3.陈白露的第三条出路

陈白露的第三条出路是与向她求婚的张乔治结婚。在《日出》的第一幕中,张乔治在醉酒之后闯入陈白露的卧室里呕吐,此时的张乔治已经与自己的原配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他喜欢陈白露,并希望陈白露能够嫁给自己。

从表面上看,张乔治似乎符合“正人君子”的人物形象设定:他曾经在美国留学,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当过科长,有着稳定的经济来源。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在广东路有一所房子,大兴煤矿公司我也有股票,在大丰银行还存着几万块现款,现在还在衙门做事……三四千块钱一月的收入是一点也不费事的。”在那个年代,警察一个月的收入只有8块钱、中学教师一月收入最多40块钱,可见张乔治的经济实力是十分雄厚的。

但事实上,张乔治只是一个表面上的正人君子,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无情之人。张乔治狠心地拋弃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用钱搞不定的事情,当陈白露向他发问“你太太不是为你生了三个小孩么”时,他信誓旦旦地回答道:“咦,我给她钱,给她钱哪。你这个人怎么啦?”不仅如此,张乔治身上还带有浓重的洋奴气。他在平常说话必定会加入一些洋文,以体现自己与一般人的不同,张乔治说道:“我简直不习惯说中国话,说外国话总觉得稍稍地方便一些。”

陈白露从内心深处厌恶张乔治,她对张乔治无情无义的做派感到不满,更看不起他的洋奴相,因此,她也不可能嫁给这样一个令自己感到讨厌的人。

4.陈白露的第四条出路

继续做所谓的交际花,是陈白露的第四条出路。而继续走这条路线只有一个下场,即随着年老色衰,所托付的人一个不如一个,最终变成妓院里的下等妓女,这无疑是结局最悲惨的一条路。

话剧《日出》的第三幕从表面上看似乎与第一幕、第二幕、第四幕极不协调,但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曹禺话剧创作的高明之处——他实际上是想用翠喜和小东西的命运来暗示如果陈白露能苟活下去的最终结局,只不过这一设计在当时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看懂。

20世纪30年代,有一个导演曾经建议将《日出》第三幕删除,这个观点直接遭到了曹禺本人的批评,曹禺指出,倘若去掉《日出》的第三幕,就相当于是挖出了《日出》的心脏。如果对全剧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第三幕其实是以更深刻的视角抨击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也是在通过翠喜的命运暗示陈白露苟活下去的结局,体现了曹禺话剧创作的全局观,因此,第三幕有着重要的价值,不能轻易将其删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陈白露的四条出路都被种种因素堵死,她的自杀已经变成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在走向死亡之前,陈白露还进行了挣扎,她渴望活着,于是委屈自己去向张乔治借钱,但却被狡猾的张乔治拒绝了,她只剩了一条路——结束自己年轻而美丽的生命。离开这个世界时,陈白露有太多的惋惜和无奈,毕竟她才23岁,但自尊和梦醒了让她无路可走。

陈白露是曹禺的杰作,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日出》这个本来充满社会批判色彩的剧作上升到了优秀艺术作品的范畴,显示了作者的高超艺术手段,比起《雷雨》里四凤和周冲的意外死亡,《日出》更显示了他架构整部剧作的能力。陈白露最后的死亡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为了达成这一最后的结果,作者统筹全剧,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设计和安排,水到渠成令人信服地完成了陈白露从生的追求到死的选择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