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兰乐派及其音乐艺术特征
尼德兰乐派是包括15—16世纪几代著名作曲家的创作集团,这些作曲家都生活和创作于尼德兰(Niederland,意为“低地”,包括现今的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和法国东北部)地区。当时这个地区属于开明的勃艮第大公爵、“善人”菲利普和“勇士”查理统治的领地,因此该乐派也被称为“勃艮第乐派”。
杜费和本舒瓦是尼德兰乐派第一代的杰出代表。奥克冈(Ockeghem)和奥布雷赫特(Obrecht)是第二代的杰出人物,他们二人都是复调音乐大师,作品中广泛使用模仿、卡农和对位手法,他们稳定了四声部的合唱写法。奥克冈写了16首弥撒曲、10首经文歌和近20首歌谣曲。他的乐曲中贯穿对位手法,声部关系均衡。他擅长写环环相扣的长乐句而很少用终止式,因此音乐具有连绵不断的特点。奥布雷赫特写了27首弥撒曲、20余首经文歌,同时也写了一些世俗歌谣曲。他的作品中常用模进,声部间多用模仿手法,乐思收束感鲜明。
若斯坎(Josquindes Pres)是尼德兰乐派第三代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成绩显著。他写了30余部弥撒曲、50余首经文歌和约70首尚松。他注重音乐与歌词的紧密结合以便更好地表达感情;为了满足表达感情的需要,他运用模仿手段,把合唱分成几个对比的组。他的早期作品偏重于复调技巧的多样化,晚期作品中和声因素更加丰富,声部进行更加自然,更突出歌词情感的表达。马丁·路德称赞他是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大师。
尼德兰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奥兰多·迪·拉索(Orlando Di Lasso),其作品数量庞大,弥撒曲有57首(多数无伴奏),常采用民间曲调,色彩华丽浓郁,并富有戏剧性;经文歌有1200余首。此外,他还写了大量世俗歌曲,如法国尚松、意大利牧歌和村歌、德国歌曲等。这些作品吸取生活音调,运用合唱音量、音色的变化,鲜明地表现出世态风俗的场景,著名的合唱《回声》就是最突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