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情感特征
2025年09月26日
四、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情感特征
“情感统一性”(unity of sentiment)的喜好统治着18世纪初期的音乐,它的影响力一直在延续,甚至在卡尔·菲利普·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即C.P.E.巴赫,J.S.巴赫的次子),18世纪末期的一些重要作曲家身上都有体现。不过,就像对音乐发展史的大多数综合论述一样,这个论述没有涵盖一些例外情况,需要一些补充说明。在盛巴洛克时期(High Baroque)——从1680 —1750年这段时间——至少有一类作品并没有受到“情感统一性”的影响。这类作品——比如托卡塔或幻想曲——想要向听者传达一种即兴演奏的感觉,它们很可能会将多种情感自由地结合起来,并常常是以片段化的形式。不过,以一定曲式正式架构起来的作品,的确都需要遵照情感统一性的要求。可是就一般而言,占据统治地位的审美系统对那些不被人们算作经典的作品,或是对那些本质上或多或少有实验性特征的作品并无影响。在曲式的结构中,情感的统一性能够完美地契合当时人们对节奏与织体的品位。比如,除去少数例外,在J.S.巴赫的音乐中,由一定曲式架构起来的曲子在节奏上是一个连续体,由一股不可阻挡的驱动力将音乐一直推到最后的终止式,延阻这股力量的声音只有很少几个或者根本没有。当然,这些作品都会因为强度的波动而显得多变——音效厚度上的变化、不协和和声在内容上的变化、音乐中浮现在表层的内容。这些往往很有新鲜感,都能让作品避免因一成不变的规律性而显得单调。在一个很罕见的情况中,当延阻这种推动力的声音真的强有力地出现之时,它有着让人感到震惊的力量。